想別人沒想到的說課稿(精選6篇)
想別人沒想到的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想別人沒想到的》是教科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三組的一篇略讀課文。
這一組教材圍繞“怎樣看問題,怎樣想問題”這個專題編寫,都是在用具體的事情來說一個道理。所說明的道理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豐富學生的思想方法。
《想別人沒想到的》講述的是一位畫師考查三個徒弟,看誰能在一張同樣大小的紙上,畫出的駱駝最多。大徒弟畫滿了很小很小的駱駝,二徒弟畫的是許許多多駱駝的頭,小徒弟雖然只畫了兩只駱駝,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腦袋和半截脖子,但畫面卻營造出數不盡的駱駝的情境,讓人拍案叫絕。課文的題目揭示了這篇文章的中心,插圖揭示了小徒弟畫面的內容。課文雖然篇幅短小,講述的道理卻很有現實意義,學生讀后能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
選編本課的意圖,是進一步訓練學生默讀的能力,理解小徒弟的畫為什么能得到畫師的稱贊;并結合課文開闊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作意識。在日常生活中,想別人沒想到的,做別人沒做到的。
根據這樣的教材理解,我制定了我的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召集、駱駝、得意、禁不住、恰好”等詞語;正確理解“密密麻麻、連綿不斷、若隱若現、恍然大悟”等詞語。
2、默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理解小徒弟的畫為什么能得到畫師的稱贊。
3、結合生活實踐,培養學生“想別人沒想到的”的創新意識。
而我的教學重點則是:通過師父(畫師)的話,來體會小徒弟畫的巧妙之處。
二、教學方法
依據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三年級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我在教學中采用了故事導入、口頭復述、圖文對照、朗讀訓練等方法。
三、教學流程
(一)、情趣導入,引出課題。
這里通過讓學生回顧以前學過的故事《司馬光砸缸》作為這節課的導入,能夠讓學生對以前的知識有進一步回顧。并且因此引出課題《想別人沒想到的》。
。ǘ⒏兄n文,簡單講述。
1、讓學生默讀課文,再熟悉故事,并加深對生詞的印象。
[這樣的環節設計,是要讓學生養成快速默讀的.習慣,并能準確把握課文中的重點詞語。]
2、朗讀生詞,并運用詞語簡單地講述故事
[這一環節的設計,是考慮到后進生,因為生詞對他們來說是最重要的,認真就不難,所以我選擇幾位成績不怎么好的學生,讓他們在課堂中也有一次表現的機會;而簡單講述故事,則是考慮到成績比較拔尖的同學,能夠鍛煉口才,學會復述課文。]
(三)、抓住重點,深入探究。
1、抓住三個徒弟畫畫結果的句子。
(畫師看了他倆的畫,沒有露出滿意的神情。當他拿起小徒弟的畫時,禁不住點頭稱贊。)
2、學生針對上面兩句話,自由提問。
[這一環節的設計,是考慮到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要求學生要自己去發現問題。]
3、根據問題研讀課文
、倭私獯笸降芎投降芊謩e怎么畫?
、谥佬⊥降苁窃趺串嫷?
[這是讓學生自己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自己去尋找答案。]
4、重點知道畫師的話。
。ㄋ模、結合生活,拓展延伸。
1、講述在生活中,我們有遇到這樣的事情嗎?有想別人沒想到的嗎?
2、師:像這樣想別人沒想到的故事還有很多,我們再來學一篇。
師講述《踏花歸去馬蹄香》故事,請學生選擇。
。ㄎ澹、總結道理:
師:創新的頭腦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培養起來的,要想擁有創新的頭腦,我們應該怎么做?(平時多動腦筋,多想別人沒想到的事)
四、說教學反思
1、個性化學習是一種自主性學習
我所教學的《想別人沒想到的》一課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講了畫師收了三個徒弟,他考查三個徒弟,看誰能在一張同樣大小的紙上畫出的駱駝多,三個徒弟畫了不同的畫,只有小徒弟得到了師傅的稱贊。這篇課文故事性強,文字淺顯,能夠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便于閱讀和理解。在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圍繞著理解小徒弟的畫為什么能得到畫師的稱贊這一教學重點,引導學生讀書、思考、討論。學生將精讀課文中所學習的分段、理解課文等語文基本功,用于了本課的閱讀實踐中,逐步培養了學生獨立的閱讀能力。
2、個性化學習要重視學生體驗
讓學生富有個性地學習語文,必須加強體驗性學習。然而,由于學生個體認知水平的不同,體驗和感悟也就不一樣,學生的理解就顯示出多樣化的特點。學生如何交流和展示自己獨特的體驗與感悟?如何深化對教材的理解與認識?在本節教學中我采用了生生對話、生本對話的形式。
想別人沒想到的說課稿 篇2
讓學生在想象中創新
——三年級下冊《想別人沒想到的》說課稿
朱集鎮中心小學 劉紅敏
一、教材分析
《想別人沒想到的》是教科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三組的一篇略讀課文。這一組教材圍繞“怎樣看問題,怎樣想問題”這個專題編寫,都是在用具體的事情來說一個道理。所說明的道理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豐富學生的思想方法。
《想別人沒想到的》講述的是一位畫師考查三個徒弟,看誰能在一張同樣大小的紙上,畫出的駱駝最多。大徒弟畫滿了很小很小的駱駝,二徒弟畫的是許許多多駱駝的頭,小徒弟雖然只畫了兩只駱駝,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腦袋和半截脖子,但畫面卻營造出數不盡的駱駝的情境,讓人拍案叫絕。課文的題目揭示了這篇文章的中心,插圖揭示了小徒弟畫面的內容。課文雖然篇幅短小,講述的道理卻很有現實意義,學生讀后能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
選編本課的意圖,是進一步訓練學生默讀的能力,理解小徒弟的畫為什么能得到畫師的稱贊;并結合課文開闊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作意識。在日常生活中,想別人沒想到的,做別人沒做到的。
這節課剛好是我校開展的“老中青’新一輪優質課競賽活動,再加上學生的年齡特點, 根據這樣的教材理解和實際情況,我制定了我的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召集、駱駝、得意、禁不住、恰好”等詞語;正確理解“密密麻麻、連綿不斷、若隱若現、恍然大悟”等詞語。
2.默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理解小徒弟的畫為什么能得到畫師的稱贊。
3.結合生活實踐,培養學生“想別人沒想到的”的創新意識。
而我的教學重點則是:通過師父(畫師)的話,來體會小徒弟畫的巧妙之處。
二、教學方法
依據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三年級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我在教學中采用了故事導入、口頭復述、圖文對照、朗讀訓練等方法。
三、教學流程
(一)、情趣導入,引出課題。
這里我給學生講述了一個有趣的《踏花歸來馬蹄香》作為這節課的導入,能夠讓學生有興趣進入本課的學,。并且因此引出課題《想別人沒想到的》。
。ǘ、感知課文,簡單講述。
1.讓學生默讀課文,再熟悉故事,并加深對生詞的印象。
[這樣的環節設計,是要讓學生養成快速默讀的習慣,并能準確把握課文中的重點詞語。]
2.朗讀生詞,出示提示要求學生并運用詞語簡單地講述故事
[這一環節的設計,是考慮到后進生,因為生詞對他們來說是最重要的,認真就不難,所以我選擇幾位成績不怎么好的學生,讓他們在課堂中也有一次表現的機會;而簡單講述故事,則是考慮到成績比較拔尖的同學,能夠鍛煉口才,學會復述課文。]
。ㄈ⒆プ≈攸c,深入探究! 1.抓住三個徒弟畫畫結果的句子。
。ó嫀熆戳怂麄z的畫,沒有露出滿意的神情。當他拿起小徒弟的畫時,禁不住點頭稱贊。)
2.學生針對上面兩句話,自由提問。
[這一環節的設計,是考慮到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要求學生要自己去發現問題。]
3.根據問題研讀課文。
①了解大徒弟和二徒弟分別怎么畫?
②知道小徒弟是怎么畫的?
[這是讓學生自己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自己去尋找答案。]
4.重點知道畫師的話。
。ㄋ模、結合生活,拓展延伸。
1.講述在生活中,我們有遇到這樣的事情嗎?有想別人沒想到的嗎?
2.師:像這樣想別人沒想到的故事還有很多,我們再來學一篇。
師講述《深山藏古寺》故事,請學生再拓展講述其他有關故事,把學生課堂課外所學知識融為一體,激發了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五)、總結道理:
師:創新的頭腦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培養起來的,要想擁有創新的頭腦,我們應該怎么做?(平時多動腦筋,多想別人沒想到的事)
。鍟O計:
12、※想別人沒想到的事
大徒弟 密密麻麻
二徒弟 許多
小徒弟 兩只——以少代多(妙)!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話一點不假,通過這次給學生上《想別人沒想到的》這篇課文,更是深有體會。要想上上好課,需要多方面的準備(研讀教材,備課,試教等),最重要的是平時應多充實自己,多讀雜書,具有豐富的知識,多讀教育類的書籍,可以讓自己的知識在課堂上運用自如,調動課堂氣氛,完成教學目標,讓學生在學習中快樂,在快樂中學習。
通過這次上課,發現了自己的許多缺點,心里難免有些難受,卻沒有氣餒,我想只要多努力,多行動,多反思就一定會有進步的。
想別人沒想到的說課稿 篇3
一、背景分析
《想別人沒想到的》是一篇略讀課文,是第三單元“怎樣看問題,怎樣想問題”的最后一篇課文。課文是一個小故事,講畫師提出在同樣大小的一張紙上比賽誰畫的駱駝多時,三位徒弟絞盡腦汁,各出奇招。小徒弟的構思最為巧妙,他妙就妙在僅用一頭半駱駝和連綿不斷的山峰,就營造出了駝隊行走于山間的情境,讓觀者對駱駝的數量展開了遐想,令人拍案叫絕。課文雖是一個小故事,卻讓人讀后有所收獲:唯有出奇才能制勝。
本單元有四篇課文:《寓言兩則》《驚弓之鳥》《畫楊桃》《想別人沒想到的》。這四篇選文雖然形式不同,卻有一個共同點:都是用一個具體的事例來說明一個道理,從而豐富學生的思想方法。在前三篇精讀課文的學習中,學生已能運用學到的閱讀方法把課文讀通、讀懂,通過抓住文中的關鍵詞句,聯系生活實際,體會故事中的道理,初步受到了科學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在本課的學習中,就是要嘗試運用這樣的方法學習略讀課文。本課中,畫師最后說的那段話是全文的核心,也是全文的重難點。學生讀懂了它,就明白了為什么小徒弟的畫最出色。隨后,讓學生再結合實際談談“想別人沒想到的”事例,從而切身感受“創新”這一科學的思想方法。
基于以上的分析,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通過運用默讀課文、完成表格的方式來幫助學生逐步掌握提取關鍵詞的方法,并借助關鍵詞來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2、對比三位徒弟的創意,讀懂畫師的話,理解小徒弟的畫為什么能得到畫師的稱贊。結合生活實際舉例或思考,增強“想別人沒想到的”的創新意識。
二、教法、學法
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教學中,教師要給予學生更大的學習自主權,可利用!白詫W報告單”來放手讓學生經歷自主學習的過程,充分體現“先學后教——順學而導”的教學思想。交流與匯報中要注意“語言發展”與“思維提升”并重,淡化內容分析,強化語言積累,巧妙滲透提取關鍵詞語的方法,為高年級學會篩選信息做好鋪墊。
三、教學構想
基于以上理解,整個課堂主要分以下三個教學板塊:
。ㄒ唬┳灾鲗W習
1、出示人物圖片:曹沖、司馬光、愛迪生引入本課的學習;仡櫜軟_稱象、司馬光砸缸、愛迪生救媽媽的故事,感受人物的共同點:聰明。而這份聰明源于他們在危急時刻,在困難面前,敢于創新,想別人沒想到的,這樣往往能打破事情的僵局,讓事態有了新的轉機。
2、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完成自學報告單。
。1)給帶線字加拼音。
召集露出禁不住彎彎曲曲恍然大悟
(2)摘錄詞語,完成表格內容,并請根據表格用簡練的話語說說講了一件
什么事?
怎樣畫出駱駝的“多”畫師評價
大徒弟
二徒弟
小徒弟
。3)思考:看了三位徒弟的畫,你有話對他們說嗎?如果有機會,你會對他們說什么?
。ǘ┙涣鼽c撥
此份報告單從不同的層面了解學情,幫助學生在夯實語文基本功的同時快速把握課文要點,思維能力得以提升。
1、第一題是字詞練習,主要關注常見的容易讀錯的字音。如:召(zhào)、曲(qū),與“直”相對。這一環節教師既要揭示正確答案,更要引導學生在夯實語文基本功的同時滲透一種嚴謹科學的求知態度。
2、第二題是幫助學生抓重點詞快速提煉課文主干,并最后形成課文主要內容,潛移默化地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
交流時,關于大徒弟,提醒學生關注:細筆、密密麻麻、畫滿、很小很小;關于二徒弟,提醒學生關注:許許多多、駱駝頭;關于小徒弟,提醒學生關注:彎彎曲曲、連綿不斷、露出腦袋、半截脖子。
在交流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關注詞語的選擇與填空,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在填空的過程中學會抓關鍵詞,初步學會提取關鍵信息。
建議教師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遵循“扶一放”的教學原則,即先以“大徒弟”為講評對象,明白選擇怎樣的詞語更合適,然后再放手讓學生經歷“自我修改—小組交流—全班展示”的學習過程,共同完成表格內容。
交流完表格之后,請學生試著根據表格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這一環節教師要關注學生的語言發展,強化學生運用語言的意識,并且在學生講述的過程中相機滲透“抓住關鍵信息”是講述主要內容的一種好方法。對于一些語言發展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引導按照“起因一經過一結果”的順序進行講述,幫助他們更好地從全文的角度把握主要內容。
3、第三題是引導學生在對課文內容理解的基礎上發表自己的看法。貌似簡單,實則是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引導他們敢于發表自己的真實看法,并且能把想法清晰準確地表達出來。
“小駱駝一駱駝頭一群山中若隱若現的駱駝”,三位徒弟都在精心構思,也都在竭盡全力去完成畫師布置的任務,教師尤其要引導學生抓住“細筆、密密麻麻、畫滿、很小很小”等詞語,設身處地地思考大徒弟和二徒弟也是動了一番腦筋才下筆的,但卻輸在“大眾思維”上。小徒弟真正過人之處在于善于動腦,勤于思考,想到別人沒有想到的。
這一環節,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讓他們說出內心真實的想法,然后再請學生結合插圖和畫師的話思考,感受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獨特思維,凸顯小徒弟的絕妙之處。
(三)拓展提升
1、請學生自由交流從這個故事中得到的啟示?梢越Y合開課前提到的幾個人物,加深體驗和認識:遇到難題,他們都能沉著應對,積極思考,他們都有創新的思維,能想到別人所沒有想到的……
2、讓學生回想:自己有想到過別人沒想到的事嗎?全班交流。這一環節是充分尊重編者的意圖,將課文中“小泡泡”的內容進行分享與交流,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在交流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語言表述,使學生在說話練習中嘗試運用學過的語言,學以致用。
3、拓展《蛙聲十里出山泉》《踏花歸來馬蹄香》的故事,請學生參與其中,打破常規思維,迸發出奇思妙想的火花。建議教師請學生講述這些故事,將語言發展與思維訓練同步進行。
想別人沒想到的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想別人沒想到的》是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三組的一篇略讀課文。這一組教材圍繞“怎樣看問題,怎樣想問題”這個專題編寫,都是在用具體的事情來說一個道理。所說明的道理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豐富學生的思想方法。
《想別人沒想到的》講述的是一位畫師考查三個徒弟,看誰能在一張同樣大小的紙上,畫出的駱駝最多。大徒弟畫滿了很小很小的駱駝,二徒弟畫的是許許多多駱駝的頭,小徒弟雖然只畫了兩只駱駝,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腦袋和半截脖子,但畫面卻營造出數不盡的駱駝的情境,讓人拍案叫絕。課文的題目揭示了這篇文章的中心,插圖揭示了小徒弟畫面的內容。課文雖然篇幅短小,講述的道理卻很有現實意義,學生讀后能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
選編本課的意圖,是進一步訓練學生默讀的能力,理解小徒弟的畫為什么能得到畫師的稱贊;并結合課文開闊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作意識。在日常生活中,想別人沒想到的,做別人沒做到的。
根據這樣的教材理解,我制定了我的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召集、駱駝、得意、禁不住、恰好”等詞語;正確理解“密密麻麻、連綿不斷、若隱若現、恍然大悟”等詞語。
2.默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理解小徒弟的畫為什么能得到畫師的稱贊。
3.結合生活實踐,培養學生“想別人沒想到的”的創新意識。
而我的教學重點則是:通過師父(畫師)的話,來體會小徒弟畫的巧妙之處。
二、教學方法
依據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三年級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我在教學中采用了故事導入、口頭復述、圖文對照、朗讀訓練等方法。
三、教學流程
。ㄒ唬┣槿,引出課題。
這里通過讓學生回顧以前學過的故事《司馬光砸缸》作為這節課的導入,能夠讓學生對以前的知識有進一步回顧。并且因此引出課題《想別人沒想到的》。
。ǘ└兄n文,簡單講述。
1.讓學生默讀課文,再熟悉故事,并加深對生詞的印象。
[這樣的環節設計,是要讓學生養成快速默讀的習慣,并能準確把握課文中的重點詞語。]
2.朗讀生詞,并運用詞語簡單地講述故事
[這一環節的設計,是考慮到后進生,因為生詞對他們來說是最重要的,認真就不難,所以我選擇幾位成績不怎么好的學生,讓他們在課堂中也有一次表現的機會;而簡單講述故事,則是考慮到成績比較拔尖的同學,能夠鍛煉口才,學會復述課文。]
(三)抓住重點,深入探究。
1.抓住三個徒弟畫畫結果的句子。
。ó嫀熆戳怂麄z的畫,沒有露出滿意的神情。當他拿起小徒弟的畫時,禁不住點頭稱贊。)
2.學生針對上面兩句話,自由提問。
[這一環節的設計,是考慮到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要求學生要自己去發現問題。]
3.根據問題研讀課文
、倭私獯笸降芎投降芊謩e怎么畫?
、谥佬⊥降苁窃趺串嫷?
[這是讓學生自己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自己去尋找答案。]
4.重點知道畫師的話。
。ㄋ模┙Y合生活,拓展延伸。
1.講述在生活中,我們有遇到這樣的事情嗎?有想別人沒想到的嗎?
2.師:像這樣想別人沒想到的故事還有很多,我們再來學一篇。
師講述《踏花歸去馬蹄香》故事,請學生選擇。
。ㄎ澹┛偨Y道理:
師:創新的頭腦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培養起來的,要想擁有創新的頭腦,我們應該怎么做?(平時多動腦筋,多想別人沒想到的事)
(六)板書設計:
想別人沒想到的事
大徒弟 畫滿
二徒弟 許多
小徒弟 一只 另一只——以少代多(妙)!
想別人沒想到的說課稿 篇5
各位老師,下午好!
我今天要說的課文就是《想別人沒想到的》,這是三年級下冊的一篇略讀課文,我在三月份就上完了這篇課文。課文講了畫師收了三個徒弟,他考查三個徒弟,看誰能在一張同樣大小的紙上畫出的駱駝多,三個徒弟畫了不同的畫,只有小徒弟得到了師傅的稱贊。這篇課文故事性強,文字淺顯,能夠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便于閱讀和理解。我設定了這樣三個教學目標:
1、進一步訓練學生的默讀能力。
2、了解課文主要內容,重點理解小徒弟的畫為什么能得到畫師的稱贊。
3、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為了體現略讀教學特點,在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將本單元精讀課文中所學習的自讀概括、默讀思考、角色轉換、體驗創新等語文基本功,用于了本課的閱讀實踐中,逐步培養學生獨立的閱讀能力。
具體教學流程是這樣的:
一、激趣導入,整體感知
一開始,我就用兩個問題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首先我用課件出示題目:全世界各國之間通用的話是什么?在學生們紛紛猜測“普通話”、“英語”等等時,我公布了答案“電話”。接著,我再出示一道題:狼來了(打一水果)。當學生想了半天不敢舉手時,我說出了答案“楊桃”,孩子們愣了一會兒,馬上有人說出了原因: “哦,狼來了,羊還不趕快逃!”通過回答這兩個問題,我告訴大家:“有時,思考問題要換一個角度,想別人沒想到的。”這樣,我導出了課題。
導入新課后,我讓學生帶著這樣的問題自學課文:自由朗讀課文,想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以使學生整體感知,通過學生回答,我完成板書:
想別人沒想到的
大徒弟 許多小駱駝
二徒弟 許多駱駝頭
小徒弟 兩只在山谷中走 以少代多(妙)
再讓學生對照板書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以鍛煉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
二、自學交流,深入文本
學生初步整體感知全文后,讓學生帶著以下三個問題默讀課文:
1、看了小徒弟的畫,你有問題問他嗎?
2、你想夸夸小徒弟嗎?誰能用畫師的話來夸夸小徒弟。
3、找到你的學習伙伴進行情境表演。
讓學生模仿畫師或其他人的語氣夸夸小徒弟時,學生模仿得像模像樣:有的學著畫師泰然自若的樣子說:“畫得妙極了,真是我的得意門生!”有的學著大徒弟調侃說:“你雖然年紀最小,可作畫的構思卻讓我不得不服氣,我都要稱你為師兄了,這可不得了啊。”引得同學們哄堂大笑。
三、漫談創新,拓展延伸
在結尾的拓展部分,我設計了這一教學環節:
說說你收集來的有關創新的故事。學生馬上想到了原來學過的一些故事,如《稱象》、《司馬光砸缸》、《愛迪生救媽媽》等。
趁熱打鐵,我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回憶一下,你曾經用“想別人沒想到的”思維方法想出了什么辦法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回憶片刻,一個學生說:“有一次我們打羽毛球時不小心把球打到吊扇的葉子上去了,怎么也弄不下來,我靈機一動,打開電風扇開關,球隨著葉子的轉動,啪地掉了下來。”教室里響起了陣陣掌聲,孩子們受到啟發,又說出了很多像這樣的例子。
趁此余溫未涼,我進一步啟發,誰有好的方法畫一座山,表現出山很高?孩子們說出了很多山高的畫法。真是個個叫絕!
本節課我三月份就上完了,從課堂情況上看,學生積極性很高,因為課堂上,他們是學習的主人,自學交流、采訪、表演等是他們喜歡的學習方式,但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這節課會不會變成了一節品德與社會課呢?會不會只是關注了培養學生創新而忽視了語文的學習呢?是不是“肥了別人的田”而“荒了自己的園”呢?怎樣體現語文課的“語文味”呢?
通過反思,我覺得這節課還應在以下幾方面下功夫:
1、加強朗讀的訓練。如畫師說的一段話,可以引導學生充分地讀,以畫師的語氣來讀,在反復的讀中體會小徒弟的畫的妙處。
2、結合關鍵詞句的訓練學習課文內容。可重點突破兩個詞語“連綿起伏”、“若隱若現”,用鮮明的插圖向學生提供感性材料,引導學生理解詞語,再讓學生理解小徒弟為什么要畫連綿起伏的山峰和若隱若現的駱駝,引導學生理解這樣才能夠給人以想象,想象到在那山后還會走出許許多多的駱駝。這樣,既化解了詞語理解的困難,又領會了課文內容。
3、課后練筆,加深體驗。在課文教學結尾處,“兩個徒弟恍然大悟。”他們到底悟出了些什么呢?讓學生對課文進行簡短的續寫,主要寫寫兩位徒弟的感受。這樣的處理,讓學生通過體驗兩位徒弟的心情,來加深故事帶給我們的道理。
想別人沒想到的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想別人沒想到的》是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三組的一篇略讀課文。這一組教材圍繞“怎樣看問題,怎樣想問題”這個專題編寫,都是在用具體的事情來說一個道理。所說明的道理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豐富學生的思想方法。
《想別人沒想到的》講述的是一位畫師考查三個徒弟,看誰能在一張同樣大小的紙上,畫出的駱駝最多。大徒弟畫滿了很小很小的駱駝,二徒弟畫的是許許多多駱駝的頭,小徒弟雖然只畫了兩只駱駝,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腦袋和半截脖子,但畫面卻營造出數不盡的駱駝的情境,讓人拍案叫絕。課文的題目揭示了這篇文章的中心,插圖揭示了小徒弟畫面的內容。課文雖然篇幅短小,講述的道理卻很有現實意義,學生讀后能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
選編本課的意圖,是進一步訓練學生默讀的能力,理解小徒弟的畫為什么能得到畫師的稱贊;并結合課文開闊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作意識。在日常生活中,想別人沒想到的,做別人沒做到的。
根據這樣的教材理解,制定了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召集、駱駝、得意、禁不住、恰好”等詞語;正確理解“密密麻麻、連綿不斷、若隱若現、恍然大悟”等詞語。
2、默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理解小徒弟的畫為何能得到畫師的稱贊。
3、結合生活實踐,培養學生“想別人沒想到的”的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通過畫師的話,來體會小徒弟畫的巧妙之處。
二、教學流程
<一>、故事激趣,談話導入。通過講述故事引起學生思考,并且因此引出課題《想別人沒想到的》。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按照學習要求自學課文。
教師用課件出示學習要求,并給足閱讀時間引導學生按照學習要求認真閱讀課文,邊讀邊思考。
課件出示學習要求:
。1)聽錄音,學習朗讀!
。2)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
。3)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想一想小徒弟的畫為什么能得到畫師的稱贊。畫出文中使你感悟最深的句子。
<三>、品讀課文,感悟妙處
1、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畫師給徒弟們出了個什么題?三個徒弟分別是怎么畫的?用筆做上不同的記號。
。2)三個徒弟誰畫的駱駝最多?為什么畫師稱贊小徒弟的畫?
。3)從三個徒弟畫畫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2、交流
(1)大徒弟畫了什么?他想怎樣表現駱駝的多?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指名讀(板書:密密麻麻、畫滿、很小很小的駱駝)
(2)二徒弟畫了什么?他想怎樣表現駱駝的多?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板書:許許多多駱駝頭)
(3)小徒弟怎么畫的?畫了幾只駱駝?讀一讀相關的句子。(板書:只、幾條線、兩只) 小徒弟畫得多嗎?從哪里看出很少?
再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這三幅畫,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畫得多而三徒弟畫得少,為什么畫師對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畫不滿意,反而對小徒弟的畫卻點頭稱贊?你能體會其中的妙處嗎?
3、理解畫師的話,體會小徒弟畫的妙處。讀畫師評價小徒弟的話,并通過讀讓學生領會其中的含義。
4、從大徒弟與二徒弟的反應中體會小徒弟畫的妙處。
聽了畫師的話。大家一定明白畫師為什么稱贊小徒弟的畫了。那么大徒弟與二徒弟明白了沒有?你從哪個字看出來?(恍然大悟) 理解“恍然大悟”
教師小結:雖然大徒弟和二徒弟畫的駱駝比較多,但是他們畫出的駱駝數都是能數清的。與他們相比,小徒弟的辦法之所以最好,是因為他用兩只駱駝代表了無限的可能,誰也說不清究竟會有多少只駱駝,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因此,他的畫最好。
<四>、課外延伸,豐富認識
拓展引導。
像這樣想別人沒想到的故事還有很多。如,宋代的趙佶皇帝喜歡以詩做畫,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詩句,讓畫師們用畫表現出“深山藏吉寺”的意蘊?請你選一選,并說說理由。
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畫著一座寺廟.(深山有古寺)
第二幅:一座深山(深山無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廟的一個角(深山露古寺)
第四幅:一座深山,一道彎彎曲曲的石階上,一個和尚挑著水(深山藏古寺)
聯系實際。
你有沒有聽到過類似的故事?或者你有沒有想到別人沒想到的事?說給大家聽聽。如曹沖稱象、司馬光砸缸……
3.總結:只要肯動腦筋,大膽創新,就會有很多新發現,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所以,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我們也要多動腦筋,做一個有創新精神的孩子。
三、教學中的得與失。
得:
1、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過程清楚,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2、教師教態較和藹大方,時間把握較好。
3、注重了知識的拓展,課外延伸。
4、師生配合較好。
失:
1、心理素質較差,在剛上課時有些慌亂,致使講故事時有些詞不達意;已準備的認讀詞語和詞語拓展也忘記了。
2、由于對電腦操作太少,在放課件的過程中,不是特別順利,有些部分沒有放給學生看。
3、學生發言不是很積極。
歸根到底,最主要的還是自己以后要提高課堂上的應變能力,想辦法引導學生去積極思考,設計教學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