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別人沒想到的》隨堂練習(精選12篇)
《想別人沒想到的》隨堂練習 篇1
《想別人沒想到的》隨堂練習——提高篇
一、【近義詞】
召集──密密麻麻──滿意──
稱贊──連綿不斷──禁不住──
恍然大悟──
二、【反義詞】
稱贊──密密麻麻──得意──
滿意──果然──恍然大悟──
答案:【近義詞】
召集──聚集密密麻麻──密密層層滿意──滿足
稱贊──贊揚連綿不斷──連綿起伏禁不住──忍不住
恍然大悟──茅塞頓開
【反義詞】
稱贊──批評密密麻麻──稀稀疏疏得意──謙虛
滿意──失望果然──不然恍然大悟──百思不解
三、不改變原意,把下面句子換個說法
1、這不恰好表明有數不盡的駱駝嗎?
2、畫師把三個徒弟召集在一起。
3、怎么能這樣做?
答案:
1、這恰好表明有數不盡的駱駝。
2、三個徒弟被畫師召集在一起。
3、不能這樣做。
4、四、用下面的詞語寫句子。
雖然……但
奇怪
答案:
雖然你畫很多的駱駝,但還不能表示數不清的意思。
這是個很奇怪的現象。
《想別人沒想到的》隨堂練習 篇2
【教材簡介】
《想別人沒想到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六冊中的一篇略讀課文,內容比較簡單。講的是一位畫師考三個徒弟,看誰駱駝畫得多,結果小徒弟用以創新思維的方法贏得了稱贊的故事。課文的題目也揭示了這篇文章的中心,插圖揭示了小徒弟畫面的內容。從而教育學生要愛動腦筋,常想別人沒想到的事,這樣可以培養自己的創新思維。
【學情分析】
三年級下學期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獨立閱讀能力,在前面三篇精讀課文的學習中,學生初步掌握了默讀方法,能邊讀邊想,抓住文中主要人物的描寫來體會課文表達的意思。在這一課的學習中,學生將運用所學的閱讀方法自主探究,在學習中鞏固和提高。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重點詞句,讀懂課文內容。
2、感悟小徒弟的創新精神,教育學生遇事要善于動腦筋,才能有新穎的思維。
3、培養和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抓住關鍵的語句,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2、難點:理解小徒弟畫的蘊意及畫師最后說的那段話,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學生每人一張白紙。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宋太祖趙匡胤開國以后,特別設立了翰林圖畫院,并用考畫來取仕。考題都是一句詩,讓考生根據詩句的內容作畫。有一年,考畫的內容是“踏花歸來馬蹄香。”這里“花”、“歸來”、“馬蹄”都好表現,唯有“香”是無形的東西,用畫很難表現,這就得考生們動一動腦筋了。有的畫是騎馬人踏春歸來,手里捏一枝花;有的還在馬蹄上畫上沾著的幾片花瓣,只有一位考生他畫了幾只蝴蝶飛舞在奔走的馬蹄周圍。假如你是皇上,你覺得哪幅畫畫得最好呢?為什么?
2.導入課題《想別人沒想到的》。
3.出示課題,生齊讀課題。
二、自由讀文,自讀自悟
1.整體感知課文,出示讀書要求。
(1)自由讀課文,自學生字詞。
(2)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出示概括提示。
2.匯報交流。
三、細讀感悟,理解課文
1.出示默讀要求,自讀自悟
。1)畫師給徒弟們出了一道什么考題?
(2)他的三個徒弟分別是怎么畫的?請用不同的符號畫出三個徒弟各是怎樣作畫的句子。
2.根據問題研讀課文:
。1)第一個問題匯報交流(指名回答,相機朗讀)
。2)第二個問題匯報交流(指名回答,相機朗讀)
、 大徒弟是怎么畫的?要讀出“多”,強調重讀哪些字詞,指導讀。猜猜大徒弟是怎么想的,揣摩人物心理活動。
、凇《降苁窃趺串嫷?多嗎?從哪里看出多?猜猜他又是怎么想的?
、邸〕鍪拘⊥降艿漠嫞憧吹搅耸裁矗
3.比較三幅畫,哪個徒弟畫的最多?
4.當畫師面對三幅畫時,他是怎樣的表現?想一想:小徒弟的畫為什么能得到畫師的稱贊?是偏心還是另有原因?
5.畫師是怎么評價的?(出示畫師的話)
、拧≈该x。
、啤±斫猱嫀煹脑。(解釋“若隱若現”)
6.現在你能明白畫師為什么會稱贊小徒弟的畫了嗎?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嗎?從哪個詞看出來?(恍然大悟)
7.你還有沒有其他辦法畫出更多的駱駝?
8.你還知道哪些關于“想別人沒想到的”故事呢?(學過的課文:曹沖稱象、司馬光砸缸、愛迪生救媽媽等)
四、總結全文,領悟啟示
只要肯動腦筋,大膽創新,就會有很多新發現,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所以,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我們也要多動腦筋,做一個有創新精神的孩子。
五、課外延伸,拓展訓練
請同學們開動腦筋,大膽創新,動手試一試,怎樣“畫風”呢?
【板書設計】
12 想別人沒想到的
大徒弟 細筆畫滿 了
做畫 二徒弟 許多駱駝頭
。ɑ,滿蹄,香) 三徒弟 兩只在山谷走 (妙在創新)
《想別人沒想到的》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滲透著創新思維的略讀課文,在教學中既要落實語文的工具性,同時又要重視對學生進行思維創新的價值引領;在尊重文本價值的同時,又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因此,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圍繞課文導讀中的主要問題自主探究,在探究過程中感悟語言,學會表達。為了豐富閱讀及提升文本認識,補充相近閱讀材料,引導學生在默讀中發揮想象,練習口語表達。
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如果對所學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學習興趣、求知欲是支持、推動學生認識事物的巨大內動力。三年級的學生依然對故事充滿好奇,因此,上課伊始,我便用一個類似的故事激趣導入,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對學習內容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接著學習課文中的故事。整堂課,學生都在聽故事、學故事、用故事中自主學習,增長知識,讓學生在故事中獲得一種愉悅的享受。
《想別人沒想到的》隨堂練習 篇3
【教學設計理念】語文課程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落實在教學中就是達成“三維”目標。《想別人沒想到的》這是一篇略讀課文,為此在教學設計中,我注重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利用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圍繞主要問題,自主探究。在探究過程中,引導學生感悟語言,學習朗讀,表達;提供大量的閱讀材料,引導學生在默讀中邊讀邊想,發揮聯想與想像,練習說、寫。在抓好語文基礎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學對象分析】三年級下學期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獨立閱讀能力,能在閱讀時圍繞課文的主要內容,提出問題,能在老師的指導下有效地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在前面三篇精讀課文的學習中,學生初步掌握了默讀方法,能邊讀邊想,抓住文中主要人物的描寫來體會課文表達的意思。在這一課的學習中,學生將運用所學的閱讀方法自主探究,在學習中鞏固和提高。
【教學內容分析】《想別人沒想到的》是新課標九年義務教育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第六冊中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講的是一個畫師考三個徒弟,看誰能在一張同樣大小的紙上,畫出的駱駝最多。結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創新思維方法贏得了稱贊的故事。課文雖然篇幅短小,但講述的道理卻很有現實意義,教育學生要愛動腦筋,常想別人沒想到的事,這樣可以培養自己的創新思維。教材選編本課的意圖,是進一步訓練學生默讀的能力,理解小徒弟的畫為什么能得到畫師的稱贊;并結合課文開闊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日常生活中,想別人沒想到的,做別人沒做到的。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自學生字詞。
。2)理解課文重點詞句,讀懂課文內容。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初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2、過程與方法:
(1)以講故事的形式,激發興趣,導入課文;
。2)利用多媒體課件,通過自學,掌握生字詞;通過誦讀品味,合作學習,體會小徒弟為何會被畫師稱贊。;
。3)通過對比探究,體會小徒弟畫的妙處;
。4)通過拓展資料,豐富知識,擴大閱讀面,體驗創新。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學習課文中加深體會,明白要勇于開拓創新、勤動腦、多思考,才能想到別人所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獲。 【教學重難點】
1、重點:理解課文內容,體會畫師稱贊小徒弟的原因,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2、難點:理解畫師最后說的那段話。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 :1.預習課文。2.收集一些 “想別人沒想到的”例子。
【教學策略】運用powerpoint制作課件,方便適用。采用“故事連連看”的形式將課文與拓展的課外閱讀材料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整個課件分為六個流程:故事激趣導入→自學提示及反饋→重難點探究→課外閱讀拓展→生活創新事例拓展→讀寫遷移拓展。這個課件設計具有較強的導學功能,適用于這篇略讀課文的教學;課件知識含量豐富,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教學過程】一、故事激趣,導入課文
課件出示:(故事連連看一)宋朝有個皇帝叫趙佶,他很喜歡畫畫,常常出一句詩,讓前來考試的人畫畫,以此來選拔人才。有一次,他出了一句“萬綠叢中一點紅”的詩句。那些考生不是畫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紅花,就是許多綠葉中插著一朵花。雖然他們的畫也符合詩意,但宋徽宗沒有一個滿意。但他看到最后一張畫時,不禁連聲叫好。只見畫上畫著一片郁郁蔥蔥的樹林,一位少女穿著一身綠裝在林子里蕩秋千,只有那張小嘴是紅紅的。
請問,宋徽宗剛開始為什么不滿意?看到最后一張畫時,為什么又連聲叫好呢?
(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課題:想別人沒想到的事 學生齊讀課題)
二、自由讀文、整體感知
1、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請同學們按自學提示初讀課文。
課件出示:(故事連連看二)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
。2)畫出生字詞,同桌合作,識記字形,理解詞意。
。3)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4)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記號,與同桌討論解決。
2.學生按要求自學,教師巡視指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3.反饋交流自學情況。
課件出示:
。1)檢查生字詞學習情況。指名讀,齊讀。
召(zhào)集 駱(luò) 駝(tuo) 連綿(mián)起伏(fú) 若(ruò)隱若現 恰(qià)好
。2)交流詞意,掌握字形。
。3)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三、隨問題讀文,重點研讀小徒弟的畫
1、畫師要考徒弟什么?讀出相應的段落。(板書:畫多)
2、畫師考得結果怎樣?哪一句是寫結果的?
課件顯示:畫師看了他倆的畫,沒有露出滿意的神情。當他拿起小徒弟的畫時,禁不住點頭稱贊。
讀一讀,可以提出哪些問題?
。ㄈ齻徒弟各畫了什么?為什么畫師不滿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畫,而對小徒弟的畫卻點頭稱贊?)
3、根據問題研讀課文:
誰讀懂了第一個問題?匯報一下:(指名匯報,相機朗讀)
⑴ 大徒弟畫了什么?要讀出“多”要強調哪些字詞?指名讀 (板書;很多小駱駝)
、啤《降墚嬃耸裁矗繌哪睦锟闯龆?(板書:許多駱駝頭)
、恰∪降墚嬃耸裁?讀一讀畫的內容 (板書:兩只在山谷中走)
小徒弟畫得多嗎?從哪里看出很少?(幾條、一只、另一只)
4、比較三幅畫,體會小徒弟畫的妙處:
課件顯示三幅畫
師:這三幅畫,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畫得更多,為什么畫師對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畫反而不滿意,而對小徒弟的畫,畫師卻點頭稱贊?你能體會其中的妙處嗎?(四人小組討論,然后交流)
請你們當小畫師用“雖然……但是……”“不但……而且……”“因為……所以……”來評評三位徒弟的畫。
5、畫師是怎么評價的?(顯示畫師的話)
、拧∽x一讀畫師的話。
⑵ 理解“若隱若現”。
課件顯示:“若”的意思:① 要是;② 你;③ 好像。應選擇哪一種?連起來說意思。
⑶ 小徒弟的畫中,哪只駱駝是若隱若現的?這樣畫有什么妙處?
6、聽了畫師的話,你們明白畫師為什么稱贊小徒弟的畫了嗎?
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沒有?你從哪個字看出來?
什么叫“恍然大悟?”他們“悟”到了什么?用“原來──”說話。
7、小徒弟是怎樣表現出駱駝多的?(板書:以少代多)
8、齊讀課文,把你悟到的東西通過朗讀把它表現出來。
9、課件出示:你還有其他辦法畫出更多的駱駝嗎?
四、拓展內容
引言:像這樣想別人沒想到的故事還有很多,我們再來學一篇。
課件出示:(故事連連看三) 《踏花歸來馬蹄香》:
你從哪里看出這個人的畫很有創意?他是怎么表現出香的?
課件出示:說說你收集來的有關創新的故事:
你有沒有聽到過類似的故事?(學過的課文中有沒有?)或者你有沒有想到別人沒想到的事?
五、動手實踐
1、導語:這一單元講了這么多的故事,我們也來練習寫個故事吧。
2、課件出示:(故事連連看四)
《十里蛙聲出山泉》的畫及簡介
啟發:(1)課文中,作者是怎樣把一個故事寫得引人入勝的呢?。
(2)每人在本上寫故事,而后交流。
(3)總結全文
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只要肯動腦筋,大膽創新,就會有很多新發現,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所以,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我們也要多動腦筋,多想別人沒想到的事,做一個有創新精神的孩子。
五、板書設計
想別人沒想到的事
。ú粷M意) 大徒弟 許多小駱駝
畫師(不滿意) 二徒弟 許多駱駝頭
。ǚQ 贊) 小徒弟 兩只在山谷中走(妙在創新)
【教學評價與反思】這是我在我校創新教學大賽中執教的一堂課。在教學中,我力圖準確把握略讀課文的特點,只做“提綱挈領”的指導,運用課件引導學生圍繞“畫師為什么稱贊小徒弟的畫”這一主要問題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引導學生品味語言。葉圣陶先生說得好,略讀課文不是不咬文嚼字,只是精讀時候出于努力鉆研,從困勉達到解悟,略讀時候就已經熟能生巧,不需多用心,自會隨機應用。課堂上,學生思維活躍,對課文的理解水到渠成。
但由于時間關系,生活拓展與寫故事這兩個部分沒有完成教學任務。其原因主要是在探究部分花的時間過長。一是學生自讀自悟時間比預計的長;二是在匯報交流時,學生理解很深刻,超出了我的預設?晌胰园搭A設的執教,在這兒又花了很多時間。其實,現在想來,此刻,已不需要再按部就班地講,只需要引導學生對比朗讀,加深理解,讀出體會就行了。原本設計時,把教學創新點放在以教材為點,向生活,向課外閱讀輻射上;可執教時,猶豫了,生怕在教材上花的時間少,被評委們說這兒,那兒沒涉及到;結果,時間不夠,亮點不突出,倒顯得講得過于細致了。通過這堂課的教學,我想今后一定要加強師生合作備課,充分了解學情,作多方面預設;執教時,要有教學機智,以學定教。同時,多學理論知識,做到胸有成竹地教學,敢于教學創新。
《想別人沒想到的》隨堂練習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掌握本課生字新詞。
(2)理解課文重點詞句,讀懂課文內容。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自學、合作學習,掌握生字詞,理解課文內容。
。2)通過誦讀品味,體會小徒弟為何會被畫師稱贊。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學習課文中加深體會,明白要勇于開拓創新、勤動腦、多思考,才能想到別人所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獲。
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學習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礎,在閱讀方面已經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但部分內容還需老師指導。本課內容較簡單,但讓學生真切體會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創新思維方卻并不容易。因此,本課設計本著“把語文課上到學生心里”的追求目標,努力體現三個“基于”:一是基于學生,二是基于文本,三是基于生活。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畫師稱贊小徒弟的原因。
【教學難點】 理解畫師最后說的那段話。
教學過程
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
【導入】故事導入
一、故事激趣,導入課文
宋朝有個皇帝叫趙佶,他很喜歡畫畫,常常出一句詩,讓前來考試的人畫畫,以此來選拔人才。有一次,他出了一句“萬綠叢中一點紅”的詩句。那些考生不是畫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紅花,就是許多綠葉中插著一朵花。雖然他們的畫也符合詩意,但宋徽宗沒有一個滿意。但他看到最后一張畫時,不禁連聲叫好。只見畫上畫著一片郁郁蔥蔥的樹林,一位少女穿著一身綠裝在林子里蕩秋千,只有那張小嘴是紅紅的。
請問,宋徽宗剛開始為什么不滿意?看到最后一張畫時,為什么又連聲叫好呢?
活動2
【講授】自由讀文
二、自由讀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不理解的詞語做出標記,自己想辦法解決,解決不了的舉手詢問老師。
這些詞語可能是:連綿不斷、若隱若現、恍然大悟
。ㄒ鈭D:落實第一個教學目標。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能讓他們自己完成的任務教師一定不要過多插手。對生字詞的學習,學生已經積累了不少經驗,也掌握了查字典、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實際等理解詞語的方法,因此,讓學生自己解釋生詞是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時也是對已有能力的鞏固運用。)
2、學生默讀課文,整體感知
(1)這是一篇選學課文。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反饋交流。
三、自讀讀文,重點研讀小徒弟的畫
1、畫師要考徒弟什么?讀出相應的段落。(板書:畫多)
2、畫師考得結果怎樣?哪一句是寫結果的?
屏幕顯示:畫師看了他倆的畫,沒有露出滿意的神情。當他拿起小徒弟的畫時,禁不住點頭稱贊。
讀一讀,可以提出哪些問題?
(三個徒弟各畫了什么?為什么畫師不滿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畫,而對小徒弟的畫卻點頭稱贊?)
下面,請同學們根據這些問題自己去找一找。
3、根據問題研讀課文:
、糯笸降墚嬃耸裁?要讀出“多”要強調哪些字詞?指名讀(板書;很多小駱駝)
⑵二徒弟畫了什么?從哪里看出多?(板書:許多駱駝頭)
、侨降墚嬃耸裁?讀一讀畫的內容(板書:兩只在山谷中走)
小徒弟畫得多嗎?從哪里看出很少?(幾條、一只、另一只)
4、比較三幅畫,體會小徒弟畫的妙處:
。ㄕn件顯示三幅畫)
師:這三幅畫,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畫得更多,為什么畫師對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畫反而不滿意,而對小徒弟的畫,畫師卻點頭稱贊?你能體會其中的妙處嗎?(四人小組討論,后交流)
畫師是怎么評畫的呢?老師故意把畫師的話隱去,請你們當小畫師用“雖然……但是……”“不但……而且……”“因為……所以……”來評評三位徒弟的畫,把畫師的話補充完整。
5、畫師是怎么評價的?(顯示畫師的話)
、抛x一讀畫師的話。
、评斫狻叭綦[若現”。
課件顯示:“若”的意思:①要是;②你;③好像。應選擇哪一種?連起來說意思。
、切⊥降艿漠嬛校闹获橊勈侨綦[若現的?
6、聽了畫師的話,你們明白畫師為什么稱贊小徒弟的畫了嗎?
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沒有?你從哪個字看出來?
什么叫“恍然大悟?”他們“悟”到了什么?用“原來──”說話。
7、小徒弟是怎樣表現出駱駝多的?(板書:以少代多)
8、齊讀課文:
下面,把你悟到的東西通過朗讀把它表現出來。
活動3
【活動】拓展
四、拓展延伸
引言:像這樣想別人沒想到的故事還有很多,我們再來學一篇。
1、《踏花歸來馬蹄香》:
2、說說你收集來的有關創新的故事:
你有沒有聽到過類似的故事?或者你有沒有想到別人沒想到的事?
活動4
【測試】檢測
【檢測評價】
啟發:課文中,小徒弟是用“以少代多”的方法贏得了稱贊,現在我們要畫大,我們可以用──“以小襯大”的方法來表現。
2、每人在白紙上畫,而后交流。
3、總結道理:創新的頭腦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培養起來的,要想擁有創新的頭腦,我們應該怎么做?(平時多動腦筋,多想別人沒想到的事)
《想別人沒想到的》隨堂練習 篇5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也是一篇 開發智力的有趣故事。教學時,我以故事導入,來啟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的思維和興趣充分調動起來的基礎上,導入本課的學習。
雖然課文的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較淺顯,但講述的道理很有啟發性。我首先放手讓學生獨立閱讀、思考,在大致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討論、交流,讓學生體會到為什么小徒弟的畫能得到畫師的稱贊。要在一張同樣大小的紙上,畫出僅可能多的駱駝。大徒弟想的辦法最簡單,也是常人一般的想法。二徒弟與大徒弟相比,有一定的進步,用頭來代替整個駱駝。無論是大徒弟還是二徒弟畫的駱駝數畢竟都是有限的。都沒有脫出俗套。小徒弟與他們相比,辦法之所以好,是因為他用有限的兩只駱駝代表無限的可能,誰也說不清到底有多少只駱駝,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因此,他的畫最好。為了開拓學生的思維,我讓學生 進一步去探討還有沒有其他的辦法也可以畫出更多的駱駝。同時,又教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想別人沒想到的,做別人沒做到的。
《想別人沒想到的》隨堂練習 篇6
今天是略讀課《想別人沒想到的》,我和孩子們在課堂上享受到了思維的快樂。
課堂伊始。我就板書:筷子。請學生開始寫出,筷子的用處,看誰寫得多。目的是給學生體驗來理解題目的意思。學生紛紛寫,我呢環視了一下,你瞧還真多呢。我不出聲。三五分鐘后,有學生舉手了。一口氣說了三種:夾菜,烤肉串,燙的時候攪拌。有補充的舉手!
我說。一下子教室里小手如林。你瞧:可以作為種花時測量,可以牽;ǖ呐恃拥模梢允切“,可以是模型,可以是鳥籠的柱子,可以夾垃圾,可以掛毛巾,可以做衣架,可以測量水的深度,可以松土,可以燒火,可以疏通水管,可以作為倒酒的引導,可以是刮除口香糖漬,可以做媽媽的卷發筒,可以是火炬,可以打毛衣,可以繞毛線,可以開啤酒瓶。。。孩子們真的是絞盡腦汁來思考了,你看思維的觸角已經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了。如果給他們時間可能還可以想出更多用處?墒菚r間有限,我采訪了幾個沒有舉手的孩子,他們都說,原來他們有很多用途我沒想到的,我現在很佩服同學們,以后也要多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了。很順利解決了課題的理解:想別人沒想到的。學生自己提出了學習要求:讀通課文,不理解的詞語句子自己想辦法;默讀思考自學提示上的三個問題。學習就這樣自主的開始了。我要做的就是發現不夠會的孩子指點一下,然后交流。
第二環節,體會畫師的稱贊。我選擇了兩個孩子扮演大徒弟和二徒弟。其他學生思考如果你是畫師,你會對他們說什么,用上“雖然......但是......”哈哈,你瞧學生1說,你們倆雖然畫了很多駱駝很辛苦,可是你們的駱駝還是可以數盡的,而小徒弟的畫上的駱駝是數不盡的所以他勝你們一籌;生2說:雖然你們費盡心思畫了很多駱駝,可是你們的畫面沒有讓讀者展開豐富的想象。生3說,大徒弟二徒弟,你們瞧小徒弟多有創新精神呀,想別人沒想到的,所以目前勝你們一籌,雖然這次比賽你們倆輸了,但是我相信下次你們一定會更用心,吃一塹長一智么。好一個畫師啊。師:兩徒弟,你們聽了怎么想?生:我們一定向小徒弟學習,畫之前一定要好好構思,畫出別人沒想到的畫。好!三個月后,畫師又要考考三個徒弟的長進了,出題:“深山藏古寺”“踏花歸來馬蹄香”“十里蛙聲出山泉”,這都是別人畫過的,不稀奇!現在我們要自己出個題畫一畫“離離原上草”。徒弟應戰么?明天交卷。一節課,孩子們都在想別人沒想到的,我感受到了語文課堂中也有思維的快樂。
這應該不算課堂實錄,只是我的一課一得而已,所以我在其之上加了引號。
《想別人沒想到的》隨堂練習 篇7
【教學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落實在教學中就是達成“三維”目標。《想別人沒想到的》這是一篇略讀課文,為此在教學設計中,我注重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利用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圍繞主要問題,自主探究。在探究過程中,引導學生感悟語言,學習朗讀,表達;提供平臺,引導學生在默讀中邊讀邊想,發揮聯想與想像,練習說、寫。在抓好語文基礎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學對象分析】
三年級下學期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獨立閱讀能力,能在閱讀時圍繞課文的主要內容,提出問題,能在老師的指導下有效地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在前面三篇精讀課文的學習中,學生初步掌握了默讀方法,能邊讀邊想,抓住文中主要人物的描寫來體會課文表達的意思。在這一課的學習中,學生將運用所學的閱讀方法自主探究,在學習中鞏固和提高。
【教學內容分析】
《想別人沒想到的》是新課標九年義務教育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第六冊中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講的是一個畫師考三個徒弟,看誰能在一張同樣大小的紙上,畫出的駱駝最多。結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創新思維方法贏得了稱贊的故事。課文雖然篇幅短小,但講述的道理卻很有現實意義,教育學生要愛動腦筋,常想別人沒想到的事,這樣可以培養自己的創新思維。教材選編本課的意圖,是進一步訓練學生默讀的能力,理解小徒弟的畫為什么能得到畫師的稱贊;并結合課文開闊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日常生活中,想別人沒想到的,做別人沒做到的。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自學生字詞。
(2)理解課文重點詞句,讀懂課文內容。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初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2、過程與方法:
。1)直接導入課文;
。2)利用多媒體課件,通過自學,掌握生字詞;通過誦讀品味,合作學習,體會小徒弟為何會被畫師稱贊。;
。3)通過對比探究,體會小徒弟畫的妙處;
(4)通過拓展資料,體驗創新。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學習課文中加深體會,明白要勇于開拓創新、勤動腦、多思考,才能想到別人所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獲。
【教學重難點】
1、重點:理解課文內容,體會畫師稱贊小徒弟的原因,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2、難點:理解畫師最后說的那段話,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 :1.預習課文。
2.收集一些 “想別人沒想到的”例子。
[學習目標]
1、默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理解小徒弟的畫為什么能得到畫師的稱贊。
2、結合生活實際,培養學生“想別人沒想到的”的創新意識。
教學過程:
。ㄒ唬⒐适录と,導入課文
我們知道第三組課文就是要告訴我們一些看問題、想問題、做事情的一些方法。例如《畫楊桃》告訴我們,同一個事物從不同角度看,會有所不同。那么《想別人沒想到的》又要告訴我們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下這篇課文。
(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課題:想別人沒想到的事)
。ǘ、自由讀文、整體感知
1、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 反饋交流
。ㄈ㈦S題讀文,重點研讀小徒弟的畫
1、 畫師要考徒弟什么?讀出相應的段落。(板書:畫多)
2、 畫師考得結果怎樣?哪一句是寫結果的?
3、屏幕顯示:畫師看了他倆的畫,沒有露出滿意的神情。當他拿起小徒弟的畫時,禁不住點頭稱贊。
4、 讀一讀,可以提出哪些問題?
。ㄈ齻徒弟各畫了什么?為什么畫師不滿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畫,而對小徒弟的畫卻點頭稱贊?)
下面,請同學們根據這些問題自己去找一找。
5、 根據問題研讀課文
。1)、大徒弟畫了什么?要讀出“多”要強調哪些字詞?指名讀(板書;很多)
。2)、二徒弟畫了什么?從哪里看出多?(板書:許多)
。3)、三徒弟畫了什么?讀一讀畫的內容(板書:兩只)
小徒弟畫得多嗎?從哪里看出很少?(幾條、一只、另一只)
6、比較三幅畫,體會小徒弟畫的妙處
師:這三幅畫,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畫得更多,為什么畫師對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畫反而不滿意,畫師是怎么評畫的呢?
請你們當小畫師用“雖然……但是……”“因為……所以……”來評評小徒弟的畫,把畫師的話補充完整。
7、畫師是怎么評價的?(顯示畫師的話)
、抛x一讀畫師的話
、评斫“若隱若現”
⑶小徒弟的畫中,哪只駱駝是若隱若現的?
8、 聽了畫師的話,你們明白畫師為什么稱贊小徒弟的畫了嗎?
9、 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沒有?你從哪看出來的?
10、 什么叫“恍然大悟?”他們“悟”到了什么?用“原來——”說話。
11、小徒弟是怎樣表現出駱駝多的?(板書:以少代多)道理說出來。
12、 完整地讀課文。把你悟到的東西通過朗讀把它表現出來。
。ㄋ模⑼卣箖热
通過這個故事后,作為大徒弟和二徒弟非常不服氣,紛紛要求師傅再出一道題,于是畫師又出了這樣一道題——畫風,看看誰畫的風大。
指名發表意見,假如是你準備怎么畫這幅畫?(學生畫畫、評畫)
。ㄎ澹、總結道理:
創新的頭腦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培養起來的,要想擁有創新的頭腦,我們應該怎么做?(平時多動腦筋,多想別人沒想到的事)
。┩扑]作業:
1、你也想到過別人沒有想到的事情嗎?聯系生活實際,想一想,說一說,做一做。
2、回憶一下你學習過的課文,如曹沖稱象、司馬光砸缸、愛迪生救媽媽、充氣雨衣等故事,學習他們的創新經驗。
五、板書設計:
想別人沒想到的事
大徒弟 很多 有限
二徒弟 許多 有限 }創新
小徒弟 兩只 以少代多。睿
《想別人沒想到的》隨堂練習 篇8
【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區桃花小學 鄒美玲】
〖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語文教學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尤其需要師生默契的配合。教師對課文知識內容及思想內容入情入理,動人心弦的完整分析對開啟學生心智的大門,既活潑又有秩序地進行課堂教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課堂上師生保持融洽和諧的關系,除運用課文的情感力量撥動學生的心弦外,還要做到對學生真誠、關心、負責、謙讓,采用激勵機制,讓學生敢思敢言,并在言的過程中充分肯定,多加鼓勵,使學生時時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這樣,課堂氣氛融洽,師生關系就會水乳交融,課堂教學就會情趣盎然,事半功倍。
同仁們,也許你們會認為這些都是大道理、行話套話吧!但是,請你相信:只要用心體會、認真鉆研、敢于探索,你在教學中一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過這次的教學評講活動,我在上《想別人沒想到的》這一課時,真正感受到了“感動學生,學生就會感動你”的快樂體驗。
【浙江省寧波市江東區實驗小學 李 妙】
〖圍繞專題組織單元,進一步加強教材的整合性〗
以專題組織教材內容,體現整合,這一編寫思想在教學實踐中已得到了老師們的充分肯定。本冊教材的整合性進一步得到加強,每一單元教材從導語到課文到語文園地,不僅圍繞本單元的專題合理安排,而且加強了單元內精讀課文與略讀課文的聯系與整合。
在精讀課文與略讀課文之間,用一段流暢的文字,很自然地由精讀課文過渡到略讀課文,并提示略讀的方法與要求,使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形成一個整體,更好地發揮陶情冶趣和訓練閱讀的功能。如,學了精讀課文《畫楊桃》,在略讀課文《想別人沒想到的》前有這樣一段話: “畫楊桃告訴我們,同一個事物從不同角度看,會有所不同。下面這篇課文又會告訴我們什么呢?讀讀課文,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小徒弟的畫為什么能得到畫師的稱贊。”這段話承上啟下,既概括了前面精讀課文所學的內容,同時也引出略讀課文所學的內容和要求。
新課導入要精挑細選
徐老師在教學《想別人沒有想到的》一文時,其導入設計為先讓學生猜腦筋急轉彎:
1、一只猴子每分鐘掰玉米一個,在果園里,5只猴子5分鐘掰玉米幾個?
2、為什么青蛙可以跳得比樹高?
3、考試了,小明知道試卷的答案,但他還是不停朝這個同學看看,朝那個同學看看,為什么?
4、三個人共撐著一把小傘在馬路上走,卻沒有人淋濕,為什么?
5、有一個人被老虎追著,突然前面出現了一條大河,他不會游泳,但他卻過去了,為什么?
這樣的設計,一來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迅速集中注意力。二來可以放松學生緊張的心情,另外還能幫助教師順利地導出課題。希望很美好,但根據公開課上的情況,效果并沒想象中好。
如在課前導入后教師問學生:“你是怎么知道腦筋急轉彎的答案的?你是怎么思考的?”學生當時的回答肯定不是教師想要的。
究其原因,第一,學生對猜腦筋急轉彎雖然很有興趣,但猜腦筋急轉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題目只有當他們看到過答案才會想到。第二、如果學生猜不出來,教師比較難引導。因為猜腦筋急轉彎根本沒什么方法。通過這種“想別人沒有想到的”方法引導到本文課題《想別人沒有想到的》似乎關聯性不是特別強。與 “想別人沒有想到”的主題相關的故事有不少,如:《曹沖稱象》、《司馬光砸缸》、《聰明的韓愈》、《愛因斯坦救媽媽》等。
我還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古時候有個將領,給三個人各一張白紙,看誰在紙上畫的兵士多,畫多少就給他帶多少兵士。結果,第一個人在上面畫了許多人,第二個人畫了許多人頭,而第三個人畫的是從城門伸出來的一面旗子,旗子上寫著一個“帥”字。結果,第三個人就成了一軍的統帥。如果用這樣一個故事來做導入,或在課前讓學生進行評析研究,學生肯定既有興趣又能把三張畫的內容研究得一清二楚。假如有了這樣的鋪墊,相信學生在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上會很容易。對本文的三張畫,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畫與前故事中的第一、第二幅畫幾乎相同,學生對小徒弟的畫的理解是一個難點。
小徒弟以少代多又與前故事中的第三幅畫蘊意相似,只要理解了小徒弟以少代多這個難點,學生對下面的一個環節表現肯定會很出色:請你以畫師的口吻來評評三位徒弟的畫。記得當時的課堂上學生們似乎對小徒弟的畫的內涵還不是了解得很透徹,因而當起師傅就不是很像,當得不太順。我想究其原因,就在于學生對于小徒弟的畫的蘊意還未完全理解。
由此而感:課堂導入的選擇也要精挑細選,既要考慮到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要讓它為更好地理解課文服務。
《想別人沒想到的》隨堂練習 篇9
學習目標:
1、默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理解小徒弟的畫為什么能得到畫師的稱贊。
2、結合生活實際,培養學生“想別人沒想到的”創新意識。
教學重難點:理解畫師最后說的那段話。
教學準備:相關的課件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故事激趣,談話導入
1、教師講故事:
2、板書課題《想別人沒想到的》,學生齊讀課題。
3、交流讀書經驗。
二、默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默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反饋交流。課件出示下列句式,幫助學生把握課文內容:
畫師讓三個徒弟____________,看誰____________。大徒弟____________,二徒弟____________,而三徒弟____________,卻得到了畫師的高度贊揚。
請學生按照句式的提示自由發言,教師進行指導,主要讓學生講清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三、 品讀課文,感悟妙處
1.畫師要考徒弟什么?課文哪一段是寫這個問題的,找出來讀一讀。指名讀。
2.畫師考的結果怎樣?哪一句是寫結果的?
學生回答后,課件出示:畫師看了他倆的畫,沒有露出滿意的神情,當他拿起小徒弟的畫時,禁不住點頭稱贊。
學生自由讀這段話,思考:根據這段話可以提出哪些問題?(根據學生的回答課件出示:三個徒弟各畫了什么?為什么畫師不滿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畫,而對小徒弟的話卻點頭稱贊?)
3.學生默讀課文,根據問題在文中找一找,并用筆勾畫出來。
4.交流閱讀感受,對比探究,重點感知三徒弟的畫面。
。1)大徒弟畫的什么?要讀出多應強調哪些字詞?指名讀(板書:密密麻麻 很小很。
。2)二徒弟畫了什么?從哪些字詞看出多?指名答(板書:許許多多 果然)
猜想:二徒弟可能畫了多少只駱駝?
。3)三徒弟是怎樣畫的?讀一讀相關的句子。指名讀后提問:小徒弟畫的多嗎?哪里看出不多(板書:兩只 一只 另一只)
5.對比三幅畫,體會小徒弟畫的妙處。
師:這三幅畫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畫的更多,為什么畫師對他們不滿意,而對小徒弟的畫點頭稱贊?你能體會其中的妙處嗎?你還有什么好辦法畫出更多的駱駝嗎?
四人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6.理解畫師的話,體會小徒弟畫的妙處。
(1)讀一讀畫師的話,指名讀,齊讀。
。2)理解“若隱若現”(課件出示:若 要是;你;好像)
應選擇哪一個,連起來說說意思。
。3)小徒弟的畫中,哪只駱駝是若隱若現的?畫中那只若隱若現的駱駝有什么作用?(課件出示小徒弟的畫)學生發言后再齊讀畫師的話。
。4)從大徒弟和二徒弟的反應中體會小徒弟畫的妙處。
聽了畫師的話,你們明白畫師為什么稱贊小徒弟了嗎?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沒有?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理解“恍然大悟”。他們悟到了什么?用“原來……”練習說話。
(5)教師小結:雖然大徒弟和二徒弟畫的駱駝比較多,但是他們畫的駱駝數畢竟是有限的。而小徒弟卻用有限的兩只駱駝代表了無限的可能,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因此,他的畫才會得到師傅的賞識。
四、拓展延伸,豐富認識
引言:像這樣想別人沒想到的故事還有很多。
1、《踏花歸來馬蹄香》:
你從哪里看出這個人的畫很有創意?他是怎么表現出香的?
2、聯系實際:你有沒有聽到過類似的故事?你有沒有想到別人沒想到的事?
五、考考你
1、導語:講了這么多創新的故事,老師也想考考你們有沒有創新思維。我們也來“畫駱駝”,比比誰畫得駱駝多。
2、每人在白紙上畫,而后交流。
3、總結:創新的頭腦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培養起來的,要想擁有創新的頭腦,我們應該怎么做?(平時多動腦筋,多想別人沒想到的事
六、板書設計:
想別人沒想到的
大徒弟 許多小駱駝
畫師 二徒弟 許多駱駝頭
小徒弟 兩只在山谷中走 以少代多(妙)
《想別人沒想到的》隨堂練習 篇10
[情景說明]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雖然篇幅短小,講述的道理卻很有教育意義,學生讀后能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文中的小徒弟雖然只畫了兩只駱駝,一只完整,一只只露出一個腦袋,但畫面卻營造出數不盡的駱駝的情境,讓人拍案叫絕。課文的題目揭示了這篇文章的中心,插圖揭示了小徒弟畫面的內容,文章采用懸念的手法引人入勝。教學時主要采用默讀思考的辦法,理解小徒弟的畫為什么能得到畫師的稱贊,從而真正理解老師所說的話,開闊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在日常生活中,想別人沒想到的,做別人沒做到的。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1.師:從前有人給畫師出了一個題目:深山藏古寺。畫師們煞費苦心,精心繪制,有的畫出群山綿延,露出古寺一角;有的畫了山上茂盛的古木中露出古寺的塔尖;有一位畫師也畫了山,畫了樹,卻不見古寺,只畫了彎彎曲曲的山道和一位在山下小溪旁提水的老和尚。你們覺得哪位畫師的作品最切“深山藏古寺” 的題意呢?
2.學生討論后回答。
學生甲:第三個好,因為有和尚,那山上肯定有寺院。
學生乙:第三個只有深山,沒有古寺,不合題意。
學生。何艺J為乙說的不對,第三個畫師的“古寺”才是真正的藏起來了,前兩個都能看到寺角或塔尖,那怎么算藏呢?難道你玩捉迷藏的時候還把頭露出來嗎?
(眾學生:哈哈哈……)
師:說的太好了,雖然不見寺,但老和尚與古寺緊密相聯啊,他下山取水,寺必在山中,真可謂“深山藏古寺”呢!同學們肯動腦筋,勇于創新,想別人沒想到的,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新課《想別人沒想到的》。(板題)
二、學生默讀思考,分析討論:
1.師:請大家默讀全文,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生:課文寫了一位畫師的三個徒弟比賽,看誰畫的駱駝多的事。
2.分組討論:你覺得哪個畫得最棒,為什么?
3.生自由發言,匯報討論結果
生甲:我認為小徒弟最棒,他最聰明,沒費多大力氣就畫出了數不清的駱駝,那兩個徒弟忙了半天累死了,可是畫得再多也還是可以數得清啊。
生乙:我覺得小徒弟好狡猾。ㄉΓ
生丙:小徒弟的畫既簡單,又有新意,他想到了別人沒想到的。
4.教師小結:
剛才大家討論得非常激烈,說得也有各自的道理,F在我們一起來看看畫師想的是不是和大家一樣。
5.讓學生在文中找出畫師說的話讀一讀,讀出畫師對這位小徒弟由衷的稱贊來。
三、思維拓展:
1.師:小徒弟的確是愛動腦筋,想出了別人沒想到的好辦法,聰明的同學們,你們也是一個個愛動腦筋的好孩子,你還有什么好辦法可以畫出更多的駱駝呢?
2.生甲:我畫一片大沙漠,一條小河,一只駱駝媽媽正在高興地向她的孩子們招手呢!因為她找到水喝了!
。◣熃o予熱情鼓勵)
四、學生質疑文中不解的詞、句:
1.師:學完了全文,大家還有什么不解之處嗎?
2.生快速瀏覽全文,自由質疑。
。ㄈ菀椎膯栴}可即興采取生生互動解答,對于有共性的疑問可展開集體討論后,教師再給予適當點撥)
五、總結全文: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大家知道了只要肯動腦筋,勇于創新,就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聰明的曹沖巧稱大象、司馬光急中生智砸缸救人……還有多少的發明家也正是從平時別人所想不到的事物中創造出奇跡的,只要我們肯想、敢想,就會有所發現。老師準備在教室后面的墻上開辟一個專欄,名叫“金點子”,同學們,快告訴你身邊的小伙伴,你平時想到過別人沒想到的好點子嗎?誰的點子最多、最妙,他就是我們班當之無愧的“點子大王”。
六、課外作業:
1.把你的好點子在專欄中展示出來。
2.評一評誰是你心中的“點子大王”。
[教學反思]
本篇課文生動有趣,耐人尋味,整個課堂異;钴S,學生的思維充分展開,有時候各說自己的觀點,爭得不可開交,但卻有滋有味。部分學生思考的已經是別人沒想到的了,再加上激烈的討論交流,學生對畫師的話這一難點理解可謂透徹。在課堂接近尾聲的時候,一場“金點子”交流,可謂又把教學推到了一個新的高潮,而“金點子”專欄的開辟和“金點子大王”評選的舉措更是讓“大膽動腦、勇于創新,想別人沒想到的”這一核心理念扎根到每個孩子的心靈深處,也許會讓孩子們在不斷地創新中收獲更多的快樂!
[專家點評]
雖然是一篇閱讀課文,老師卻上得很有新意,以讀代講,課內外結合,很好地用了教材,更可喜的是不斷拓展了教材,挖掘出學生身邊多彩的鮮活教材,通過思維拓展活動以及開辟“金點子”專欄、評選“金點子大王”,讓“敢于動腦、勇于創新”這一核心理念得到升華。
《想別人沒想到的》隨堂練習 篇11
一、教材簡介
《想別人沒想到的事》是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六冊中的一篇選學課文。內容比較簡單。講的是一個畫師考三個徒弟,看誰駱駝畫得多,結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創新思維方法贏得了稱贊的故事。從而教育學生要愛動腦筋,常想別人沒想到的事,這樣可以培養自己的創新思維。
二、教學目標
1、默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理解小徒弟的畫為什么能得到畫師的稱贊。
2、結合生活實際,培養學生“想別人沒想到的”的創新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感悟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畫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難點:用“雖然……但是……”“因為……所以……來評價三位徒弟的畫,提高學生的審美情 趣。
四、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故事激趣,導入課文
同學們,喜歡聽故事嗎?誰能講一講大家都熟悉的《曹沖稱象》的故事。指名講故事,講得清楚、簡潔。
說說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什么?或者說你從這個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啟發?
。ǜ鶕䦟W生的回答,出示課題:想別人沒想到的事)
(二)、自由讀文、整體感知
1、 這是一篇選學課文。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 反饋交流
3、 用課件出示填空,來幫助講述課文的主要內容。
。ㄈ㈦S題讀文,重點研讀小徒弟的畫
1、 畫師要考徒弟什么?讀出相應的段落。(板書:畫多)
2、 畫師考得結果怎樣?哪一句是寫結果的?
3、 屏幕顯示:畫師看了他倆的畫,沒有露出滿意的神情。當他拿起小徒弟的畫時,禁不住點頭稱贊。
4、 讀一讀,可以提出哪些問題?
。ㄈ齻徒弟各畫了什么?為什么畫師不滿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畫,而對小徒弟的畫卻點頭稱贊?)
下面,請同學們根據這些問題自己去找一找。
5、 根據問題研讀課文
。1)、大徒弟畫了什么?要讀出“多”要強調哪些字詞?指名讀(板書;很多)
。2)、二徒弟畫了什么?從哪里看出多?(板書:許多)
。3)、三徒弟畫了什么?讀一讀畫的內容(板書:兩只)
小徒弟畫得多嗎?從哪里看出很少?(幾條、一只、另一只)
6、比較三幅畫,體會小徒弟畫的妙處
師:這三幅畫,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畫得更多,為什么畫師對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畫反而不滿意,而對小徒弟的畫,畫師卻點頭稱贊?你能體會其中的妙處嗎?(四人小組討論,后交流)
畫師是怎么評畫的呢?老師故意把畫師的話隱去,請你們當小畫師用“雖然……但是……”“因為……所以……”來評評小徒弟的畫,把畫師的話補充完整。
7、畫師是怎么評價的?(顯示畫師的話)
、抛x一讀畫師的話
、评斫狻叭綦[若現”
、切⊥降艿漠嬛校闹获橊勈侨綦[若現的?
8、 聽了畫師的話,你們明白畫師為什么稱贊小徒弟的畫了嗎?
9、 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沒有?你從哪個字看出來?
10、 什么叫“恍然大悟?”他們“悟”到了什么?用“原來——”說話
11、 小徒弟是怎樣表現出駱駝多的?(板書:以少代多)
12、 完整地讀課文。把你悟到的東西通過朗讀把它表現出來。
。ㄋ模⑼卣箖热
引言:像這樣想別人沒想到的故事還有很多,我們再來學一篇。
1、引言:宋代的趙佶皇帝喜歡以詩做畫。比較有名的還有這一篇。有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詩句。課件出示:
下面四幅圖,哪一幅最適合"深山藏古寺"的畫面,為什么?
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畫著一座寺廟.(深山有古寺)
第二幅:一座深山(深山無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廟的一個角(深山露古寺)
第四幅:一座深山,一道彎彎曲曲的石階上,一個和尚挑著水(深山藏古寺)
2、說說你收集來的有關創新的故事
你有沒有聽到過類似的故事?或者你有沒有想到別人沒想到的事?
。ㄎ澹、總結道理:
創新的頭腦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培養起來的,要想擁有創新的頭腦,我們應該怎么做?(平時多動腦筋,多想別人沒想到的事)
六、板書設計:
想別人沒想到的事
大徒弟 很多
二徒弟 許多
小徒弟 兩只
以少代多 (妙)
《想別人沒想到的》隨堂練習 篇12
核心提示:《想別人沒想到的》是一篇略讀課文,講述的是一位畫師要考查三位徒弟,看誰能在同樣大小的一張紙上,畫出的駱駝最多。大徒弟畫滿了很小很小的駱駝,二徒弟畫的是許許多多駱駝的頭,比大徒弟有了進步。小徒弟雖然只畫...
《想別人沒想到的.》是一篇略讀課文,講述的是一位畫師要考查三位徒弟,看誰能在同樣大小的一張紙上,畫出的駱駝最多。大徒弟畫滿了很小很小的駱駝,二徒弟畫的是許許多多駱駝的頭,比大徒弟有了進步。小徒弟雖然只畫了則在紙兩只駱駝,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腦袋和半截脖子,但數不盡的駱駝的情境,讓人拍案叫絕。課文的題目揭示了這篇課文的中心,插圖揭示了小徒弟畫面的內容。
這篇課文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較淺顯,但講述的道理卻很有啟發性。教學時,我首先放手讓學生獨立閱讀、思考,在大致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討論、交流,讓學生體會到為什么小徒弟的畫能得到畫師的稱贊。在教學過程中,重點突破兩個詞語“連綿起伏”、“若隱若現”,用鮮明的插圖向學生提供感性材料,引導學生理解詞語,并通過聯系課文插圖,引導學生理解小徒弟的畫與兩位師兄的不同之處在于能夠給人以想象,想象到在那山后還會走出許許多多的駱駝。這樣,既化解了詞語理解的困難,又領會了課文內容。
學完了《想別人沒想到的》,學生們紛紛表示明白了學習、生活中要多動腦筋,勤于思考,想別人沒想到的,做別人沒做到的。而我講完了《想別人沒想到的》,也更加明白教學中更要有所創新,想別人沒想到的,做別人沒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