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意識”在語文課堂中的體現《兒童和平條約》教學設計初稿
【教材分析】:這篇課語言是1986年9月25日在美國紐約,由世界各國的兒童代表分別代表本國兒童共同簽定的一項公約,表達了世界兒童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條約一開頭就指出“未來的和平”,點明了未來的世界應該和平。接著,文中表達了他們對戰(zhàn)爭的憎惡,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提出了全世界兒童為了維護和平的做法和希望,因為他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世界就一定會和平。
【設計思路】:
1、根據新課標要求第二學段(3~4年級)對識字與寫字的要求(養(yǎng)成主動識字的習慣,學會使用字典詞典,逐步養(yǎng)成獨立識字的能力),安排兩課時,另外將生字學習安排在第二課時。
2 、讓學生在讀中去體會,去加深理解。
第一部分(1~ 5):我們的愿望
第二部分(6~10):我們要做的
第三部分( 11 ):我們的希望
3、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以學生思想活動為主要依托,努力去引導、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維方式。
4、加強學生意識中的課本與實際的練習,積極引導學生從生活到課本,從課本到生活。引導學生根據我們生活實際來理解條約中的未來。例如:2008年初的雪災到 5·12大地震,從“非典”到“手足口病”,從“伊拉克戰(zhàn)爭”到“戰(zhàn)爭的破壞”,取學生生活中的經歷來學習新的知識。
【教學目標】:
1、學會8個生字,認識生字2個。理解部分詞語意思。如:條約、宣告、憎恨、饑餓、共享、給予、彩虹、不朽、探索、恐懼、悲傷、無家可歸。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理解兒童和平條約,并了解世界兒童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
4、在朗讀、討論、感悟的過程中,激發(fā)學生從小維護世界和平的美好情感,并鼓勵學生能為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學重點】: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在朗讀、討論、感悟的過程中,激發(fā)學生從小維護世界和平的美好情感,并鼓勵學生能為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準備】:教師:生字、詞卡片,關于戰(zhàn)爭疾病破壞的圖片。如下圖;
學生:查找有關“兒童和平條約”的資料。
死去的孩子:圖為普利策突發(fā)新聞攝影類獲獎作品:棺材中的小男孩名叫穆罕默德·沙利姆,靜靜地躺在巴格達薩德爾城的停尸房中,死時只有18個月大。據親戚說,這名小男孩和家里其余四人在夜間乘車時,被美軍的炮火擊斃。(karimkadim,2004年6月6日拍攝)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每天生活在和平環(huán)境中,受著親人們對自己的疼愛,但大家來看看《死去的孩子》。教師介紹。
你想說什么?
引導:戰(zhàn)爭給我們帶來的是痛苦,我們要和平。相機介紹:1986年是國際和平年,當年9月25日,石家莊市劉玲同學代表中國兒童在紐約法拉興草坪公園和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小朋友代表共同簽下了《兒童和平條約》。
(師板書課題,生齊讀課題。)
你知道條約中寫了些什么嗎?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受
1.學生自讀課文
(生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學習生字,讀順課文。)
2.個別學生讀課文
教師相機指導讀音
3.學生齊讀課文
三、再讀課文,引導理解,指導朗讀
1、讀了課文,你覺得宣告是什么意思?(板書“宣告”一詞,請學生代讀。)
(宣告就是告訴,公開地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