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什么樣(浙教版小學語文教案五篇及相關資料)
近些年來,人們又用同樣的方法推算了各類隕石以及"阿波羅"宇航員從月球上取回的月巖的年齡。結果,它們的年齡都是45億年至46億年。這說明太陽系中這些天體是同時形成的,同時也說明用這種方法來測定地球的年齡是比較準確的。
地球起源
與太陽系的起源基本是一個問題。地球是太陽系的一員。從20世紀40年代中期起,人們逐漸傾向于太陽系起源于低溫的觀點。他們認為行星不是由高溫氣體凝固而成的,而是由溫度不高(低于1000℃)的固體塵埃物質積聚而成的。行星形成后,由于引力能的釋放和放射性物質的衰變生熱,行星內部增溫,甚至導致局部物質的熔化。
約在50億年以前,銀河系中存在著一塊太陽星云,它是一團塵、氣的混合物。在它的引力收縮中,溫度和密度都逐漸增加,尤其在自轉軸附近更是如此。于是在星云的中心部分便形成了原始的太陽。其余的殘留部分圍繞著太陽形成一個包層。由于自轉,這個包層沿著太陽的赤道方向逐漸擴展,形成一個星云盤。星云中較大的顆料叫做星子。在引力、離心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星子和塵埃物質向星云盤的中間平面沉降,在那里形成一個較薄、較密的塵層。塵層是一個不穩定的系統,在太陽的引力作用下很快瓦解成許多小的團塊,由于自身的引力又積聚成小行星大小的第二代星子。由塵層形成第二代星子,估計約需1萬年。
第二代星子繞太陽運行時常發生碰撞。碰撞時,有的撞碎,有的合并增長。當一個星子增長到半徑約幾百千米時,它的引力就足以干擾附近星子的運行而使它們*擾。星子越大,它的引力也越大,體積的增長也越快。大星子很容易將它附近的較小星子吞并而積聚成一個行星的核心。在塵層中,只有幾個星子能增長成為行星,其余都被吞并。
地球形成時基本上是各種石質物的混合物。初始地球的平均溫度估計不超過1000℃,所以全部處于固態。形成后,由于長壽命放射性物質的衰變和引力位能的釋放,內部慢慢增溫。當地球內部開始出現熔融的物質,重力分異作用就開始,液態的鐵元素逐漸流向地心,形成地核,地幔的表層也逐漸分異出一層薄薄的地殼。一個具有分層結構的地球開始形成。
歷年世界環境日主題
1974年 只有一個地球
1975年 人類居住
1976年 水:生命的重要源泉
1977年 關注臭氧層破壞、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濫伐森林
1978年 沒有破壞的發展
1979年 為了兒童的未來--沒有破壞的發展
1980年 新的十年,新的挑戰--沒有破壞的發展
1981年 保護地下水和人類食物鏈,防治有毒化學品污染
1982年 紀念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十周年--提高環境意識
1983年 管理和處置有害廢棄物、防治酸雨破壞和提高能源利用率
1984年 沙漠化
1985年 青年·人口·環境
1986年 環境與和平
1987年 環境與居住
1988年 保護環境、持續發展、公眾參與
1989年 警惕,全球變暖
1990年 兒童與環境
1991年 氣候變化--需要全球合作
1992年 只有一個地球--關心與共享
1993年 貧窮與環境--擺脫惡性循環
1994年 一個地球,一個家庭
1995年 各國人民聯合起來,創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1996年 我們的地球、居住地、國家
1997年 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98年 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們的海洋
1999年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