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什么樣(浙教版小學語文教案五篇及相關資料)
1.隨堂練習:
(1)完成作業本上4、5、6題。
(2)學習拓展資料(課件:人類家園——地球)。
2.課后作業:
(1)為“保護地球”寫標語(準備班隊課開主題會)。
(2)圍繞“我是環保小衛土”寫一段話。
后記
相關資料
地球的大小和質量
地球是一個龐大的球體,面對這么大的球體,人們用什么辦法能夠測出它的大小和質量呢?
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臘著名學者亞里士多德得出了地球是球體的結論,緊跟著,古希臘的地理學家埃拉托色尼出色地完成了測量地球大小的工作。他巧妙地利用太陽光線作參照,測出亞歷山大港與阿斯旺兩地間的地面弧距,冉測出這兩地間的地面距離。他利用這兩個數據算出地球的周長大約為39816千米,與白前測算的結果相當接近。
現代的科學家們不僅可以在地面上用三角測量法對地球作精密的測算,而且還可以利用人造衛星在空中對地球進行精確測量,由此得出了地球大小的精確值。
那么地球的質量又是怎么測算出來的呢?有人也許會想,很簡單,地球體積和密度的乘積就是地球的質量。然而地球由表面到核心物質結構不同,密度變化很大,用這種方法困難很多。
科學家們想到了萬有引力定律:任何兩個物體間都存在著一對相互吸引的力,這一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其大小與兩個物體的質量乘積成正比,與其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利用這一定律人們測出地球的質量約為5976x10噸,即約為60萬億億噸,由地球的質量和體積,求出地球的平均密度約為5.5克/立方厘米。
正因為地球巨大的質量才產生了強大的引力。在這強大引力的作用下,不僅地球表面的萬物都被緊緊地束縛在地球上,而且圍繞在地球周圍的大氣層也無法逃逸。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地球的形狀,顧名思義,是“球”形的。不過,對于“球”形的認識曾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過程。公元前五六世紀,古希臘哲學家從球形最完美這一概念出發,認為地球是球形的。到了公元前350年前后,古希臘著名學者亞里士多德,通過長期的觀察,得出了大地是球形的結論。他的根據有三點:第一,人往北走時,北邊的星星越升越高,而南邊的星星越來越低;第二,海船遠去時,先是看不見船身,最后才看不見船的桅桿;第三,月食時從月亮上看到地球影子的一部分是圓弧形的。這是人類第一次對地球形狀所做的科學論證。我國戰國時期哲學家惠施也早已提出地球呈現球形的看法。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船隊,經過長達3年的十分艱苦的海上航行,于1522年勝利地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繞地球航行一周的壯舉,他們用自己的親身實踐證實了地球是球形的。從此,對地球的形狀問題不再有人持懷疑態度了,人們便一致把我們所在的世界稱為“地球”。
最早算出地球大小的,應該說是公元前3世紀的希臘地理學家埃拉托斯特尼。他成功地用三角測量法測量了阿斯旺和嚴歷山大城之間的子午線長,算出地球的周長約為25萬希臘里(39600公里),與實際長度只差340公里,這在2000多年前實在是了不起。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17世紀末,人們對地球是正圓球的主張開始有了懷疑。1672年,法國天文學家李希通過測定,發現地球赤道的重力比其他地方都小,提出大地是扁球形的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