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寓言兩則
24、寓言兩則教材說明:這篇課文有兩則寓言故事。《揠苗助長》講的是古時候有個人盼望禾苗長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結果禾苗都枯死了。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不顧事物發展的規律,急于求成,反而會把事情弄糟。《鷸蚌相爭》主要講的是蚌張開殼曬太陽,鷸去啄它,被蚌殼鉗住了嘴,雙方都不肯相讓。漁翁來了,把兩個都捉住了。這則寓言告訴我們:雙方爭持不下,結果可能兩敗俱傷,讓別人從中獲利。教學要求:1、 學會本課 9個生字,綠線內2 個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2、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讀課文。3、 有條理的口述課文中的故事。4、 結合生活實際領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腳踏實地、不可急于求成以及雙方為了一點利益互不相讓,可能會導致兩敗俱傷的道理。教學時間:兩課時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一、 導入新課:1、 板書:寓言 讀準字音。 你知道什么是“寓言”嗎?(一種文體,用假托的故事來說明某個道理或者教訓的文學作品,有時帶有諷刺和勸誡的性質,往往短小精干,生動有趣,耐人尋味)2、 今天,老師帶來二篇“寓言故事”(補充課題),你們想學嗎?二、 教學第一則《揠苗助長》:1、 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2、 檢查預習:揠苗助長 宋國 焦急 筋疲力盡 興致勃勃 納悶 巴望 一大截3、 學生自讀,指名讀、開火車讀4、 “納悶”是什么意思?(因為心里疑惑而發悶)5、 課文中是誰納悶呢?再讀課文,交流(兒子)6、 宋國農夫的兒子為什么“納悶”?(因為兒子對父親講的話產生了疑惑,所以“納悶”起來。7、 默讀課文二、三自然段,想想:父親回到家里究竟講了一些什么話?是怎么講的?這些話為什么會引起兒子的“納悶”?8、 小小組討論,交流 “回到家里,他興致勃勃地說……”▲父親為什么這么高興?從哪看出他高興?結合成語“興致勃勃”(禾苗都長了一大截,父親自然高興)▲父親說:“真把我累壞!”究竟是干什么的?父親“從中午一直忙到天黑”,怎么不累壞了?從哪個詞語可以看出?結合理解成語“筋疲力盡”▲ 父親還說:“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長了一大截!”半天里就有這么大的變化,這可能嗎?9、 默讀課文第一自然段,說說這位父親為什么這樣舍得花力氣。(1)他巴望田里的禾苗長得快些。(理解“巴望”)扣住“天天”(2)他為禾苗不見長高而焦急。扣住“一點兒也沒有”10、 兒子既然“納悶”,為什么不立即下田探望,而要等到“第二天”?(天已經黑了,來不及,只好等到第二天)。11、 怎么知道天已黑了?(前面已有交待,這位父親從中午一直忙到天黑)12、 兒子下田探看,結果怎樣?(所有的禾苗都枯死了。)13、 怎么會?禾苗不是棵棵都長了一大截嗎?(一棵一棵地往上拔)14、 這一結果是怎么造成的?(1)回到課題“揠苗助長”,這一做法本身是錯誤的,可笑的。(“揠”,拔的意思)(2)這一做法急于求成,不按客觀規律辦事,所以自食惡果。15、 我們從這一結果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不顧事物發展的規律,急于求成,反而會把事情弄糟。)三、 指導書寫:1、 出示生字,指導書寫2、 學生描紅臨寫四、 作業:1、 朗讀課文2、 抄寫詞語3、 完成習字冊 第二課時一、 教學第二則《鷸蚌相爭》:1、 解釋課題:“鷸”是一個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記,不好寫,你有什么好辦法記住它呀?(指名說)從這個字的字形我們就能知道,“鷸”是一種……,瞧,(出示圖),所以它是鳥字旁。認識了,也記住了。 “蚌” 從這個字形你知道了什么?出示圖,這有一個蚌,你見過嗎?2、 自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3、 檢查自學:啄 什么意思?能做個動作嗎?啄一下。 夾 什么意思?能做個動作嗎?能把這兩個詞都用上,結合課文內容說一兩句話嗎?別著急,先快速地把課文瀏覽一下。(鷸啄蚌,蚌夾鷸。)過度:鷸和蚌之間又會怎么說,怎么做?結果怎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