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寓言兩則
一、導入1、今天,我們要學講一則寓言故事,我們不僅要學會,還要會講。什么是寓言呢?
2、(出示投影)注意寓言的“寓”(大屏幕演示“寓”字的寫法)
3、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4、你們是如何預習的?通過預習你讀懂了什么?
相機板書:巴望
焦急
激動
傷心
二、猜猜看
既然你們都讀了不少寓言故事,現在老師來考考你們,誰愿意接受挑戰?愿意接受挑戰的請起立。
(出示課件-猜猜看)
三、讀課文,講故事
1、課堂上最美妙的聲音便是同學們的朗朗讀書聲,請同學們用自己最動聽的聲音把課文讀一遍,要做到正確、流利。一會兒站到前邊來給大家講講這個故事。
2、為了展示最佳的讀書效果,我們再將課文聽一遍。善于聆聽也是一種好的讀書方法。(出示課件邊看邊聽)
3、同桌互相講故事。
4、再以第一人稱小組中改編故事
四、配音講故事
1、選出農夫、農婦和他們的孩子的扮演者
2、(出示課件:揠苗助長動畫)自我介紹
3、配音講故事
4、小結。
問農夫:當時你為什么會想到拔苗的辦法?現在后悔嗎?說說你的想法。現在你最想對觀眾們說的一句話是什么?
問農婦:你的丈夫做了一件蠢事,你該如何處理這件事?你的丈夫有勇氣當著這么多人的面講他的這件蠢事。他真是一個勇敢的人。你看他懊悔的樣子,你該怎么開導他?
問孩子:小朋友,你的爸爸干了一件蠢事,你一開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現在你知道了嗎?你還愛你的爸爸嗎?你知道你爸爸為什么會犯錯誤嗎?
五、總結
1、同學們,你們從這位農夫身上應該吸取什么教訓呢?(出示課件-總結的話)
2、我們以后做任何事都不能違背了事物的自身規律,讓我們都做一個聰明的人,做一個善于觀察、不急于求成的人。
六、作業
《揠苗助長》新編(說說自己做過的一件蠢事)
人教版小語教材中曾經列有《鄭人買履》這則寓言,后修訂將其刪去,蘇教版小語教材重新編進了這則寓言,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對其作了認真研讀,發現其寓意深刻,對我們今天深有啟示:鄭人量好尺碼而忘記帶到集市,在思維的交*口上,面對生存能力的挑戰,他作出了返回家去拿這一愚蠢的決定。面對鄭人“寧信度,無自信也”的振振有詞,我們該給他以怎樣的忠告呢?在競爭日趨激烈的21世紀,我們應該從鄭人身上吸取教訓,莫以種種方式悄然重蹈其復轍。故而這則寓言的寓意遠非教參所提示的用教條主義眼光看問題,它有著被重新解讀的“學會生存”的思維意蘊。
然而,這種解讀是否有牽強附會之嫌,我們就想去審讀一下這則寓言的原始意義,故開始查找其出處。我們查閱了《教學參考書》《成語詞典》《漢語典故詞典》等中文工具書,也上internet上搜索過,均未得到確切答案,只好向他人請教。——令我們感到意外的是,我們問了許多長期站在小學語文教學第一線的骨干教師,他們都回答不出來。后來在一位從事小語教學研究的專家指引下,才查得水落石出——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這引起了我們的思考。這則寓言的出處理應在我們上課之前就要搞清楚,因為這是寓言教學中的溯源引申、以求正解的關鍵環節,否則就只能照本宣科甚至游離主旨了。國外規定每一位教師除必備書和必讀書外,還要定期培訓,組織重新上崗考試,我們往往只用一本教參打天下,課外功夫下得不夠,課堂教學缺乏廣闊的視野和理性的深度,這樣就不能全面開掘教材的潛在價值,也不能全面培養學生的文化素質,導致教學成為一種僅僅浮于物質層面的淺層積累,使素質教育高耗低效。我們認為,這不僅僅是一個教學失誤的問題,而是一種治學精神的貧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