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讀第四單元
第四組課文有三篇。所選擇的都是歷史人物,所處的時代不同,國度不同,身份也不同,似乎扯不到一起。事實上,我們通讀課文,就會發現,三個著名的歷史人物都有一個共性特點:“當我們沉思熟慮地考察自然界或人類歷史或我們自己的精神活動的時候,首先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由種種聯系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簡言之,就是三個人都是用普遍聯系的觀點來觀察和研究并成功地解決了所遇到的問題。
布魯斯是觀察到了蜘蛛結網時鍥而不舍的現象想到了應該頑強奮戰,取得最后成功。
勾踐是因為兵敗會稽、三年奴仆苦不堪言,所以才用臥薪嘗膽來刺激自己勵精圖治,最終滅掉了吳國。
雷奈克受到孩子伏在木板上傾聽同伴聲音的啟發想到了病人胸腔與醫生耳朵的連接,從而發明了聽診器。
三個歷史人物的典型事例,是不是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用聯系的觀點去觀察和思考周圍的世界并付諸于實踐,那就可以取得正義戰爭的勝利,免于遭受亡國之辱,引起科學的突破。甚至落后就要挨打,創新才會發展的個性解讀也會出現。
這種用普遍聯系的觀點來觀察和研究事物,三年級的學生能不能通過讀書有所領悟呢?試想一下:三篇課文通俗易懂,如果我們引導學生圍繞這樣兩個問題去讀書:
1、 書中人物看到了什么?
2、 最后結果怎樣?
會不會得出這樣的板書:
蜘蛛結網 聽筒診斷
臥薪嘗膽 轉弱為強
木板傳聲 抵抗成功
把上面的板書內容對應相連(有意將位置變換),學生會得到什么樣的結論,冒出什么樣的想法呢?那聯接時出現的交*點不正是人文性與工具性自然結合的交集點嗎?
語文的學習離不開聽說讀寫的語言實踐。我們來看三篇課文的具體的教學目標:
“想象說——結合課文說——默讀說”。說的訓練成了本組課文的訓練重點,但是這種說不是課文內容的翻版,而是先依據文本進行內化然后二度創作的外化過程,而且訓練之間也自然地存在著聯系。
前面通讀時解決了事情的起因與結果,節省了教學時間。精讀時就可以集中精力揭示“蜘蛛結網”和“抵抗勝利”的聯系。“請你想象一下:當時布魯斯會怎樣動員幾乎失去信心的士兵起來參加第八次抵抗?”圍繞它就可以解決讀書的興趣與語言的外化的問題。布魯斯要感動士兵們,就要把自己的所見尤其是所感聲情并茂地講出來,這種講會驅動學生讀書思考,揣摩重點詞句背后的意思。要透過現象想到聯系,要與布魯斯的心靈相通,還要用當時的感受去感染那些萎靡不振的士兵們。達到了轉述感受的效果,課文的語言就不再是讀懂而是運用了。
“應當努力做到,使知識既是最終目的,又是獲取新知識的手段或工具。”布魯斯見到蜘蛛結網深有所感,那么齊王勾踐養馬駕車、舂米推磨時呢?能說出嘗膽是為什么?教育目標不就在讀和說的訓練中潛移默化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