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教學設計
(1)讀到“他高興極了”,你們想說什么?
(2)讀到“!”,你們想說什么?
(3)讀到“呼吸聲,心跳聲,都聽到了!”還想說什么?
(這篇課文有出色的心理描寫,一開始寫雷奈克因為許多病人痛苦地死去而十分難過,這是他發明聽診器的動力。后來雷奈克從兩個玩蹺蹺板的男孩子身上受到啟發,第一個聽診器發明成功了,從“啊!呼吸聲,心跳聲,都聽到了!”兩個感嘆號和極其簡短的句子,將雷奈克醫生不可名狀的喜悅之情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愛的學習方式學習。如:可以補充資料,可以發揮想象,可以感情朗讀)
二、3 年之后,雷奈克寫了《論間接聽診法》一書,介紹了聽診器的發明,描述了聽診時所發現的各種不同聲響,尤其是有關肺部疾患的內容更為豐富。由于聽診器的發明,使得雷奈克能診斷出許多不同的胸腔疾病,他也被后人尊為“胸腔醫學之父”。雷奈克醫生死于1826年,年僅45歲。他的遺囑中有這樣一項內容:“將我的醫學書籍和論文都贈給我的外甥梅希笛克,還有手表和戒指;這些都是不重要的。值得永存的是,我把我所制造的第一個聽診器留給了他,這才是我贈與他的最珍貴的遺產!
三、雷奈克的聽診器后來經過奧地利人斯科達的改進,變成非常好用的雙耳聽診器,今天已普遍用于世界各地。但雷奈克的發明卻影響了后來的醫學發展,幾乎每位醫生都受益于他。
學生說說知道的新型聽診器或想象中的聽診器。如有電子聽診器、旋轉聽診器等等。
四、你們讀了這篇課文后,有什么要對大家說的嗎?
(引導學生體會作為一個科學家應該具有那種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永不滿足的精神。)
五、讀讀背背:
科學的唯一目的是減輕人類生存的苦難,科學家應為大多數人著想。
——伽利略
科學就是不斷地認識,不僅是發現,而且是發明。
——魯巴金
板書:
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
讓雷奈克留在學生的腦海里
——教學《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隨想
我們可以回憶一下自己學習語文的經歷,會發現有些課文深深地印在自己的腦海里。偉大的英雄,高尚的普通人,美麗的山川,還有智慧的故事、深刻的寓言,都慢慢“滲進”我們的血液,不知不覺地影響著我們的思維、工作、做人,成為一生中的財富。由此可見,語文不僅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傳承文明、文化,傳遞民族和人類精神的火炬。
情感性是語文學科的個性。文中的雷奈克對病人的“情”,對科學探索的“情”深深地打動著每一個學生。因此師生學習的重點應該放在體會雷奈克在發明聽診器過程中的內心情感的變化。
組織學生自主、合作地閱讀重點句段,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的過程中,能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了情感熏陶,獲得了思想啟迪。
在學生情感的空白處適時由老師或學生,給文本以補充,從而豐富了、活化了課文,激發了情感的共鳴。
因此從學生的成長過程來說,是潛能的開發、精神的喚醒、內心的敞亮、獨特性的彰顯與主體性的弘揚;從師生共同活動的角度來說,是經驗的共享、視界的融合與靈魂的感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