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教學設計2
設計理念:
“以人為本,以學定教”,的課堂策略,能較好地在語文教學中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想把教學過程變成學生自主發現、自主探究的過程,教師只能以一個引導者的身份出現,引領學生反復讀書,感受閱讀課文時所帶來的情感體驗,帶領學生和作者一起感受“發現”的過程。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如果……就……”、“果然”造句。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默讀課文,復述雷奈克醫生發明“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的經過。
4、理解課文內容,激發學生從小善于觀察,勤于思考,長大為人類造福的志趣。
教學重點:
弄清聽診器發明的過程。
教學難點:
通過誦讀感悟,知道任何發明創造都來源于實踐的道理。
教學準備:
圖片、幻燈片。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課前先學:了解關于聽診器的知識
一、出示實物,激發興趣
1、出示實物:聽診器。并板書:聽診器。領讀“聽診(zhen)器(qi)”。小朋友,你們見過聽診器嗎?在什么地方看見過?師補充講解:“聽診器”又稱“聽筒”,醫生靠它從人的體表聽取體內的聲音來檢查胸部和腹部的情況。
2、補充板書:世界上第一個。提問:加上這幾個字,又看到現在的聽診器,你們想提出什么問題?
(學生紛紛提問題:(1)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是什么樣子?(2)是誰發明的?(3)他是怎樣發明的?……)
3、讓我們認真讀讀課文,弄懂大家剛才提出的一些問題。
(這一環節,以實物揭題,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對聽診器的了解,喚起學生對聽診器的感性認識,明白它在自己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能為學習后文作鋪墊。然后再以實物質疑,學生自然會對“誰發明了聽診器”、“聽診器的發明過程”等產生好奇,從而激發了學生深入學習課文的興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帶著問題自學課文。出示要求:
(1)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理解詞語意思。
(2)把課文讀順,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努力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
2、檢查自學情況。
(1)出示詞語:異常思索緩步沿著分析木棍研究效果聽診器肺結核克服形狀
(2)指名讀、開火車讀、齊讀。
(3)說說自己理解的詞語的意思或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
(4)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其余仔細聽聽與老師一起糾錯。
注意:“臟”是多音字 “診”、“棍”是前鼻音
(5)四人小組練讀,說說每一小節的意思。再交流。
(6)共同解決上面提出的問題。
3、朗讀全文。做到正確、流利。
(這一環節從整體入手,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文,目的比較明確,能提高讀書的效率。同時解決問題的過程也可以讓學生明白,只要認真讀書,就一定能解決問題,既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又增強學習的信心。)
三、指導寫字。
1、出示生字,認讀生字。
2、分析字形,指名說說容易寫錯的地方。
3、限時默記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