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稻秧脫險記》教后反思
只有深入地研讀文本,才能對文本有超智慧的多元的解讀。先說說我對文本的鉆研:這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話,全文采用擬人化的手法,通過有趣的故事,寫出了雜草對于小稻秧生長的危害,以及噴灑除草劑對于保護稻秧所起的重要作用。全文充滿童趣,將科學常識寓于童話故事中,生動的語言,有個性的對話,有趣的情節都為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提供了很好的憑借,更能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志趣。先說說本文的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邊讀邊體會“氣勢洶洶”“不由分說”等詞語的意思。
2、精讀課文,了解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險,又是怎樣脫險的?
3、憑借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朗讀感悟,知道除草劑、噴霧器具有保護稻秧不受雜草侵害的作用,培養學生學科學、愛科學、長大用科學的志趣。
在這里,可抓住幾個點:
(1)趣味點:童話故事。
(2)知識點:生字、生詞,科學知識。
(3)能力點:理解詞語的能力和方法,讀書能力:抓住提示語讀出味來。
(4)情感點:科學的態度和情感:產生學科學、用科學的“沖動”。
再說說課文主要內容分析:課文圍繞著“小稻秧脫險”的過程,由兩大部分組成:第一大部分寫小稻秧如何陷人險境;第二大部分寫小稻秧怎樣脫離險境。
小稻秧是如何陷人險境的呢?開頭的兩個自然段作了交代。便小稻秧陷人險境的是“一群雜草”,他們的目的是要與小稻秧爭搶營養。他們采取的行動一是把“小稻秧團團圍住”,想要逼迫小稻秧“交出”營養,二是“不由分說一擁而上,拼命地跟小稻秧搶營養”。結果,小稻秧在這群蠻橫無理、手段毒辣的雜草圍攻下,“氣得臉色蠟黃,當場就病倒了”。
小稻秧是怎樣脫離險境的呢?正在雜草們感到得意的時候,噴霧器灑下了化學除草劑,而且好好地教訓了他們一頓,“平時你們欺負小稻秧,現在輪到你們倒霉了”,看來噴霧器是一個愛打抱不平的角色。結果,“不一會兒,雜草紛紛倒了下去”。小稻秧得救了,“高興得跳起舞來”,“他們吸足了營養,又向上挺了挺身子”,看來他們又長高了。
本課的大體設計思路分兩步走,具體設計有待細化:
1、小稻秧如何陷人險境:初讀感知——抓住關鍵詞語(團團圍住、氣墊洶洶、嚷、蠻不講理、不由分說、一擁而上、拼命)——帶領學生充分誦讀課文進而理解詞語。(體現一個字“讀”)——時機成熟表演,或通過表演促讀。
教學時,可以通過“一群”“團團圍住”來體會雜草的多而密,長勢旺,通過“氣勢洶洶”“不由分說”“一擁而上”“拼命”等詞來體會雜草的蠻不講理,氣焰囂張;通過“氣得臉色蠟黃”“當場病倒”等詞語來體會小稻秧的寡不敵眾、危在旦夕。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對雜草嚷叫的語言和小稻秧柔弱的反問進行有感情朗讀,從而體會爭吵的“激烈”。同時學習這一段還可以結合教學滲透寫事四要素的知識: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
2、小稻秧怎樣脫離險境的?這部分是本文的重點,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特別是對城里的學生來說,這一部分的學習有一定的難度,因為他們對“噴霧器”“除草劑”缺乏感性認識,老師要充分考慮學情,事先準備好實物圖片、資料介紹(文本、圖片、錄像、課件等)幫助學生解決認知困難。這一段的教學仍要以讀為主,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同時解決毛毛雨、警覺、洪亮、除草劑、收拾(要帶入具體語境理解其不同的意思。)、噴霧器、大夫(注意讀音)等詞。這些詞的理解不能孤立,要充分引導學生在不同的讀的方式中理解。這篇課文課后要求分角色朗讀,還要再演一演,小稻秧脫險”一節還可以讓學生自編自演:先選定學生扮演噴霧器大夫、雜草的角色,再讓其他學生充當“導演”,為角色的動作、神態、語氣進行設計,鼓勵學生憑借文中的語言文字進行自由創造想象,在讀讀、演演、評評中交流各自的閱讀感受。最后,可讓學生說說,這篇課文中出現了三個“人物”,一個是小稻秧,一個是噴霧器大夫,一個是雜草,究竟你喜歡誰?為什么?這里涉及到一個價值取向的問題。在《課程標準》的中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中,有關注課文中人物命運和喜怒哀樂的要求。這也是中年級閱讀與低年級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