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稻秧脫險記》教學案例
片段三、
師:讓我們一起來演演這個自然段,能不能抓住這些詞“團團圍住”、“一擁而上”、“不由分說”、“搶”等詞,討論一下該怎么演好呢?
(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在一起熱烈地討論和表演)
師:我們一起來演一演好嗎?老師來扮演“小稻秧”,你們來演“雜草”,好嗎?
生:好呀!
師:那么請想扮演“雜草”的同學快點上臺來吧!
(此時,同學們個個躍躍欲試,有些孩子早已迫不及待地沖上了講臺,課堂上氣氛非常熱烈。)
師:同學們,你們看這些“雜草”剛剛是怎么上來的呀?
生:老師,他們是一齊沖上來的。
師:書上是用什么詞形容剛剛的情形的呢?
生(齊聲):“一擁而上”
[評:課文中的情景在教師的巧妙創設下自然而然發生了,同學們在不知不覺中扮演了角色,“一擁而上”的情景再現真實而又逼真。將一些課堂中為了“演”而“演”的假象和空洞,一掃而空了。孩子們在潛移默化,歡快輕松的氛圍中明白了詞語的意思,將機械教授轉化成為孩子們自發的學習認識。]
片段四、
師:能夠想象一下“小稻秧”在獲救后會對“噴霧劑大夫”說什么呢?請你們仿照課文的方法,將“小稻秧”和“霧劑大夫”的表情、語氣以及說話的內容寫出來。相信你們一定能寫好。
(學生們個個都陷入了沉思中,開始了自己的創作中……幾分鐘后)
生1:小稻秧仰起自己的臉龐感激地說道:“噴霧劑大夫謝謝你救了我。”噴霧劑大夫低下頭不好意思地說:“這是我們大夫應該做的。”
生2:小稻秧在微風吹拂下歡快地跳起了舞蹈,開心地說道:“噴霧劑大夫,真的要謝謝你了,有了你,我再也不用害怕那些橫行霸道的雜草了。”噴霧劑大夫大聲地說道:“小稻秧,不用謝我。其實是人類幫助你呀!”
……
評:在中年級的閱讀教學中,除了要有讀和悟的學習過程,我們更應該注意到學生在閱讀后的沉淀。這種“沉淀”正是就文而發的隨筆。“寫作”的發生,有了特定而自然的情境,易于引發學生的思維“決口”,出現“井噴”。在這個整個創作的思維活動中,正是學生體味文本情感,揣摩文本語言,形成自我語言風格的最佳時機。]
教學反思:過去的課堂上我們只知一味地進行語言訓練,將一堂語文課變成了語言訓練課,教師們疲憊不堪,孩子們叫苦不迭。語文課堂成為了“人間煉獄”。新課改,猶如一縷春風滌蕩了語文課堂上的八股腔,課堂上充滿了歡聲笑語,師生們重新煥發了活力。然而有些人對新課改的理解出現了歧義,把語文課變成了一場鬧劇。教者不知其所云,學者不明其所義。師生全都在迷迷糊糊中,草草結束了一節語文課,甚是可悲,可笑。這些人錯誤地認為新課改下的語文課就是讀讀,唱唱,跳跳,覺得只要學生能夠就文而發,說出驚人之語便是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體現語文課的“新”字,而全然不顧學生漫無目的游離于主題的渙散,不知這是學生不知甚解的胡言亂語,竟把它當作了語文課堂上體現新課改的“曠世奇言”,把語文中的不確定性,進行了無限的放大,篡改了新課改的精髓。語文課堂上只充滿了人文性,卻不見了工具性的蹤影。我們知道課標中曾明確的提到:課程目標是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緯度設計。三個方面應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換句話說就是人文性和工具性要形成高度的統一,而不是片面地夸大一方面的影響,而將另一方面完全棄置于不顧。新課程是涅槃于舊課程中的,而不是憑空臆造的海市蜃樓。它是批判繼承舊的東西,而不是全盤否定過去。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將人文性與工具性做了一次地有效地融合。在教學中,我既努力地維持文本情感的完整性、連續性,又為學生們設置一定量的語基訓練。語基的訓練點與文本情感發展形成了遙相呼應的態勢。例如:在教學“四要素”時,我要求學生說說文本的主要內容并采取了循序漸進的引導方式,幫助學生自主地了解了什么是文章的 “四要素”。在關鍵詞語的理解方面,我則采用了孩子們易于接受的隨文“情境表演”,活潑生動地去理解詞義,并要求學生用語言給出更正確的意義,歷練學生捕捉語言的正確性。在文本的結束時,我又設計想象的片段練習,引發學生的好奇心,觸動學生的寫作動機,在自然而然情景下,不露痕跡地幫助學生將文本語言融入豐富到自己的語言中,輕松地實現了文本語言的外化。然而這些所有的語言訓練都緊扣文本的情感發展脈絡,幫助學生實現課程標準“三維目標”的整合。整個語基的訓練的立足點都是想法設設法讓學生掌握語文知識,形成語文能力,并沒有進行機械傳授和訓練,卻能夠高度地重視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的過程,充分誘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讓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學會學習的方法,建構道德的價值觀念。讓學生經歷學習過程,體驗學習方法,在過程中領悟和體驗,在學法中提高和發展。因為我知道結果重要,過程更重要;知識重要,方法更重要,“新”語文課堂在促進學生的發展上,既要著眼于眼前的教育結果,更要著眼于學生未來終身的發展,引領學生攀登知識的高山,跨越情感的溝壑,飛躍思維的屏障,實現人格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