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第七單元教學設計
2.讀媽媽說的話,體會其意思。
3.“如果……就”是一組關聯詞語,表示的是假設關系,前者假設的情況,后者是假設情況的結果。前后要一致。教師舉例,學生仿教師造句。(如果明天下雨,運動會就改期舉行。)
4.科利亞開始為什么沒找到,后來又為什么挖著了呢?
“沒找到……仍然沒找到”中“仍然”一詞是什么意思?(還是、照舊)
學生用“仍然”造句。
教師問:“當科利亞沒找到自己喜愛的木匣時,伙伴們朝他笑,他說什么了?讀他說的話。“這里面一定有原因”這句話說明什么?(說明科利亞愛動腦筋,現在他已經發現問題了,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教師問:“科利亞只發現問題就完了嗎?(不是)他還在找問題的原因。在他找問題的原因時,作者用了一連串的動詞,請同學們用‘△’標出。”(丟、坐、摸、想)從這幾個動詞中看出什么?(科利亞遇事多思考、動腦筋。)
教師:科利亞是怎樣挖著的?(量了五步,找到了木匣。)“果然”一詞什么意思?(結果與預想的相一致,在意料之中。)
學生用“果然”造句。
教師:科利亞埋木匣時走了十步,挖木匣時只走了五步,這是為什么?
學生讀科利亞的話。思考:從這兒我們知道科利亞怎樣?(善于動腦筋,善于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5.學生讀第二段,概括回答:科利亞為什么后來找到了自己埋下的木匣子?
6.科利亞從這件小事中受到了什么啟示?學生讀最后一段,理解他的這番話。
教師總結:事物不是靜止的,一成不變的。世間的一切都在變化,要用發展、變化的眼光看問題。無論遇到什么問題,都要動腦筋勤思考。
二、總結全文,有感情地朗讀
1.看板書總結內容。
2.總結分段方法。
3.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板書設計
27《陶罐和鐵罐》
教學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驕傲、傲慢、謙虛、神氣、惱怒、相提并論、理會、荒涼、驚訝、光潔、樸素、價值、興奮“等詞語。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讀懂課文內容,學習正確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4.抄寫表現陶罐、鐵罐神態和動作的詞句,積累詞語。
教學重點:
1.通過陶罐和鐵罐的對話、神態的描寫,了解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而不軟弱。
2.理解課文講的道理。
教學難點:理解課文講的道理。
教學方法:合作教學法
教學準備:課件;陶罐和鐵罐的實物。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驕傲、傲慢、謙虛、神氣、惱怒、相提并論、理會、荒涼、驚訝、光潔、樸素、價值、興奮“等詞語。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通過陶罐和鐵罐的對話、神態的描寫,了解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而不軟弱。
教學流程
一、形象揭題,了解特點。
1.出示陶罐和鐵罐的實物,讓學生看一看,還可以摸一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