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入學生心靈深處 促進師生情感共振——《找駱駝》教學案例
【背景分析】《找駱駝》是一篇傳統經典課文,通過一個商人尋找駱駝的事,說明了遇到問題要多觀察,多分析思考,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本文的寓意耐人尋味,引人深思。課文共11自然段,運用人物對話的形式,按“丟駱駝(第一自然段)——找駱駝(2-10自然段)——找到駱駝(11自然段)”的順序,步步深入,故事富有哲理,因此結合課文巧設懸念、引人入勝的特點,抓住課文對話背后的“情感”主線,了解商人的駱駝有哪些特點,老人通過什么方法發現這些特點,理解老人看到的現象和他所作的判斷之間的關系,再通過系列的學習活動,是潛入學生的心靈深處,實現師生情感共振的好契機。
【教學片段】
1、本文寫了一件什么事?(一位商人經過老人的指點找到了走失的駱駝。)
2、過渡:看來同學們上節課學得不錯!那你們還記得我們上節課沒有解答完的兩個問題嗎?(1、商人走失的駱駝有什么特點?2、老人是怎么知道駱駝的這些特點的?)好,就讓我們這節課來解決它們吧!
二、講讀課文。
1、問:商人走失的駱駝到底有什么特點?我請聽課文錄音,一邊聽,一邊從課文中找到答案。
2、學習第一到九自然段。
(1)學生分節讀課文。
(2)問:商人丟失的駱駝有什么特點?
板書:左腳有點跛 左馱蜜右馱米 缺了一顆牙齒
(3)問:你們是從課文中的什么地方找到的?(商人和老人的對話中看出)
(4)出示“對話部分”。
(5)問:在對話部分,哪幾句是老人問的?哪幾句是商人說的?我請同學分角色讀一讀,只讀說的話。(學生朗讀)
(6)問:如果在這部分內容中加上“商人回答”、“老人問”這樣的提示語好不好?
(7)男女同學分角色朗讀(加上提示語)。
(8)問:哪種寫法好?為什么?
(9)師:(兩人說話時,沒有第三人,可省略提示語,在本課中省略提示語使文章語言簡潔,對話緊湊,更能表達商人心情)
(10)問:從對話中看看商人說話的語氣有什么變化?(著急—高興—生氣)
(11)從哪些地方看出來?“忿忿”什么意思?
(12)指導朗讀第一到九自然段。(自行練習、指名讀、單號雙號讀、師生配合讀)
3、學習第十自然段。
(1)問:同學們,你們剛才讀商人生氣的語氣讀得真棒。老人明明知道駱駝的特點,卻說沒看見,這是怎么回事呢?老人是怎么知道駱駝有這些特點呢?
(2)讀讀課文第十節,數數老人說了幾句話,再用橫線劃劃老人是怎么知道駱駝特點的,表示原因的句子,等一下我們來議一議。(板書:讀讀、數數、劃劃、議議)
(3)問:老人說的話共有幾句?為什么老人知道駱駝左腳有點跛?
(4)幻燈:出示一句
1)剛才我看見路上有駱駝的腳印,右邊深左邊淺,就知道駱駝的左腳有點跛。
2)問:哪些是老人看到的?得出什么結論?
板書: 看見 腳印右深左淺
3)問:為什么腳印深淺不同?與腳跛有什么關系?(可找同學做腳跛走路的動作,體會一下。)
(5)幻燈:我又看見路的左邊有一些蜜,右邊有一些米。我想駱駝馱的一定是這兩樣東西。
板書:又看見 左馱蜜右馱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