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頭可以攻玉——《檢閱》語文閱讀教學后的思考
(我的批判反思:這兒的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不僅僅有博萊克的付出還應有孩子們對他的熱情鼓勵和幫助。這兩方面的理解應該是和諧統一的,在這兒還應注意有層次地知道讀書,先自讀或指名讀,然后由“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來理解,然后帶著理解來讀,然后在悟讀:“這些孩子太棒了。”從而達到讀中悟情,以情帶讀。)
三. 環節緊湊,理解深入
從董老師對整節課的調控來看,可見董老師匠心獨遠,苦心設計,表現出極好的教學能力。
(我的批判反思:我竊以為語文課堂要向四十分鐘要效益,不在于教學環節的繁多,而在于簡化教學環節,選準課文切入點,以情帶讀,整體感悟,否則教學會成為沉重的課堂,課文的情感積淀不夠豐厚,會導致割裂文章的整體性,打亂文本自身的思維順序。這也是我觀摩全國第六屆語文教學后一個深刻的體會。)
如果不是聆聽董老師執教這篇課文,我也不會有這么多的思考,看來人們說的智慧的火花是碰撞出來的,果然不謬!我在課下又根據這些反思備出本課的一份新教案來指導我在本課的教學,教學實踐后教學效果有明顯的提高。
附《檢閱》教案對比:《檢閱》教案一(董老師) 《檢閱》教案二(自己)
《檢閱》教案一 (董老師)
一.出示課件(配樂閱兵式)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從課文中知道了什么?
1.生自讀課文。2.指名回答。
三.精讀課文,細致理解。
1.這盛大的節日表現在哪兒?該怎樣讀?自讀理解,指名讀。
2.“這小伙子真棒!”“這些小伙子真棒!”對比讀,有什么理解?指名說。
3.找出小男孩參加檢閱時的情景,出示相關片斷。看到這兒你想對博萊克說些什么?他走得這么好,你想到了什么?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啊!
4.讀2—9自然段,檢閱前兒童隊員討論一件什么事呢?第四自然段有多個問句,為什么?表演讀。如果你去勸博萊克不要去,你會怎么說?
5.理解第三自然段。
6.再次出示博萊克表現的語句,重新理解。
7.再次讀“這個小伙子真棒!”“這些小伙子真棒!”都是誰?為什么稱“真棒”?
四. 作業超市。
《檢閱》教案二 (自己)
一. 出示語句:“這個小伙子真棒!”“這些小伙子真棒!”讀出“幫”,讀清“棒”
二. 整體感知課文。“這個小伙子是誰?”“這些小伙子是誰?”為什么真棒?自讀課文,劃出相關的段落。
三. 精讀課文:
1、指名回答,帶出“檢閱”。出示課件,感受閱兵時的場面,有什么特點?看得人多嗎?都會有哪些人?突出受檢閱的隊伍要整齊威武要求嚴格,參觀的人很多。
2、“這些小伙子”很幸運地能參加檢閱,但他們遇到一件棘手的事,是什么事?“這個小伙子”博萊克是個殘疾人。他會有什么困難在生活中?能參加檢閱嗎?為什么不能去參加?我們或者干脆對他說:“你別去了。”行嗎?我想我們班的同學都是熱情的孩子,你的心里一定有兩個小人在進行爭吵,他們爭吵什么呢?(一小人說“行”一小人說“否”)指名說。最后誰占了上風?要讓他去還會有什么問題?(出示五個問題)這些問題確實不好解決,能稱作“棘手”。
3、這些棘手的問題是怎樣解決的?出示班長的話:“——”
師問:你覺得這個主意怎么樣?夸夸班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