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在沉默中蘇醒,愛在實踐中體驗——教學《可貴的沉默》的收獲
愛是人類永恒的主題,父母之愛、同窗之愛、友人之愛、師生之愛……每個人都沐浴在愛的陽光中成長,享受愛,也給予愛。會愛,其實是一種能力,縱觀人教版語文實驗教材,每冊均有以愛為主題設計的單元,怎樣讓學生透過語言文字領悟愛的真諦,并為他一生對愛的理解和具有這種能力奠基,是值得每個語文教師深思的。
一脈相襲的文化
古人說,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地。教材里的課文是經過精心甄選的,我們要透過每一篇課文背后,看到它的時代文化背景。例如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所上《游園不值》,就關注到了宋詩“類似于‘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含蓄、講究哲理、禪思、辯論的意向或意象”的特點,從而把教學的主旨定位于“不值中有值”,凸現出教學別具一格的文化深度。那么本課的背景是什么呢?首先它也是一種文化的體現,儒家倡導仁愛、孝道,儼然是整個社會的主流,敬奉雙親、知恩圖報、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投桃報李等等,成為我國一脈相襲的文化傳統。二十四孝中王祥臥冰求鯉、黃香扇枕暖被的感人故事,“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深情吟誦,“子欲養而親不待”的諄諄告誡……無不彰示著:感受愛,回報愛,應該是每個人從小就具備的一種品質。我想任何一位教師在教學這樣的課文時,都無法忽略這樣的文化背景。
然而事實上,我們如今的孩子,由于獨生子女的特殊性,他們生活得過于以自我為中心,得到了來自父母、親人太多的愛,卻很少懂得愛別人!我們傳統的美德正在這樣慢慢地悄然地離去,留下一個蒼白的依稀可辯的背影。《可貴的沉默》處于這樣背景下,我認為,它有著令人不可忽視的時代價值,值得我們去深入挖掘、珍視。課文講述一件在老師的啟發教育下,孩子們在可貴的沉默之后懂得了怎樣向父母回報愛的生活小事,但事小卻旨遠,我們要通過本課,在孩子的心靈撒下這樣一顆種子:愛的真諦,不是得到,而是給予。
透過沉默的背后
沉默,意味著有所思,有所悟,然后有所得,有所為。我要和孩子們穿越沉默這個情感的峽谷,看到山谷外一派美好怡人的風景。
這一課,我關鍵想要研究兩個字“沉默”,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提倡的主題教學,強調上一篇課文要抓課眼,抓一個關鍵的地方,牽一發動全身,這個觀點是頗有價值的,《游園不值》不抓住“不值”就無法實現學生和詩意、學生和詩人、教師和學生“精神上的相遇”,《圓明園的毀滅》不抓住“毀滅”就無法達到“毀滅的是什么,無法毀滅的又是什么”這樣的思想高度。《可貴的沉默》這篇課文里,老師問了孩子們兩個問題:“爸爸媽媽知道你的生日嗎?”“生日那天,爸爸媽媽向你們祝賀嗎?”孩子們熱烈而興奮交談著。當老師把這兩個問題反過來問的時候,孩子們沉默了!好一個沉默啊!魯迅先生說:不在沉默中滅亡,就在沉默中爆發。沉默只是表面的,孩子們情感的激流在心靈深處激烈地涌動、碰撞,他們在接受心靈的拷問,情感流轉,噴薄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