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拜師》教學設計與反思
二、研讀課文,感悟人品
1、自由讀課文,思考問題。
師:請打開課本67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要字字入目,句句入心,邊讀邊用“—”畫出課文中,讓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再想想從中能不能感受到老子和孔子的什么品行?
師:,畫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
師:朱熹說讀書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老師發現我們班大部分同學已經做到了,分享是一種快樂,現在請同卓之間互相讀讀你畫的句子。
師:讀的同學很起勁,聽的同學也很認真,誰先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1: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里,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后,終于走到了洛陽。
課件出示:
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里,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后,終于走到了洛陽。
師: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里,遠嗎?遠到什么程度?在四通八達的見天,坐火車還要7個小時,誰能用自己的朗讀讀出遠呢?
(生讀“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里”注意“上”讀重音)
師:這么遠的路,孔子是不是走到半路就回頭了呢?沒有!他依然走下去,課文有兩個詞可以體現在過程之中。誰能找出來?
生:風餐露宿 日夜兼程
師:風雨中吃飯,在露天下睡覺,生活是怎樣的?輕輕讀詞語,想象眼前出現孔子生活的情景。
師:這個詞語寫出了路上的艱辛,可能生病了還在趕路,可能在烈日下趕路,所有的辛苦都化成一個詞語風餐露宿、日夜兼程。
師:怎么理解日夜兼程?
生:……
師:不管生病健康,都在趕路,不管白天黑夜,都在趕路,但是他沒有放棄,從中體現了他的什么品行呢?
師:不怕艱難,不怕困難 (板書:不畏艱辛)
師:用朗讀來感受這份不怕艱辛。(生讀)這是多么艱難的過程啊,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孔子不畏艱辛的品行立在人們的心中,所以課文最后一段這樣寫到:
出示課件:
人們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也敬重他們的品行。
師:剛才同學懂得抓住關鍵詞理解意思,再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詞句意思,從中了解了孔子的拜師的艱辛。可老師就不明白了,這么辛苦,他為什么還要去拜師呢?
生:(課文第一段)
師:你真是個會學習的孩子!孔子覺得自己知識不夠淵博。
出示課件:
(生齊讀)
師:這是他拜師的原因。他總覺得自己的知識不夠淵博,孔子真的知識不淵博嗎?
師:你懂得聯系上下文回答問題,年輕時侯就已經是遠近聞名的老師了,為什么他還覺總得自己知識不夠淵博呢?
師:這體現他的什么品行?
師:可見孔子的品行在人們心目中是多么的高尚,單從學藝拜師就可以看出他的謙虛好學的品質,所以文章最后一段這樣寫到:
出示課件
人們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也敬重他們的品行。
師:他的品行深入人心,決定拜師,不畏艱辛前往洛陽,去到洛陽,于是有了這樣一個畫面:
師:(出示課文插圖)猜猜圖中哪個是孔子,哪個是老子?為什么?
師:課文哪里可以知道?請你讀一讀。
師:這表現出孔子對老子的尊敬。
師:孔子正在拜師,看兩個句子。男生女生分角色讀。
出示課件:
孔子想: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訪的老師吧!于是上前行禮,問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孔子連忙說:學生孔丘,特地來拜見老師,請收下我這個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