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細微之處悟做人之道-《小兒垂釣》的審美教學(精選13篇)
從細微之處悟做人之道-《小兒垂釣》的審美教學 篇1
[教例]三年級《小兒垂釣》
師:小孩正在專心致志地釣魚,行人匆匆走來向他大聲提問,他心里會怎么想?
生:這么大的聲響會把魚兒嚇跑的。
生:千萬別再叫喊了,不然我就捉不到魚了。
生:我應該做個手勢讓行人不要再叫喊了。
師:如果你是那個小孩,你會對行人做什么手勢?
(請學生邊演示,邊說說手勢的含義)
生:(做擺手的動作)讓行人不要叫喊了,免得驚嚇了魚兒。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動作)讓行人走開,不要打擾我釣魚。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動作)讓行人走近說話,這樣就不會影響我釣魚了。
師:你認為課文中的那個小孩做的是什么手勢?
生:那個小孩做讓行人走近的手勢,行人走近后輕輕地回答他的問題,這樣就不會嚇跑魚兒。
生:我也認為這樣。小孩子愿意回答行人的問題,只不過不想驚嚇魚兒,所以讓行人走近說話。
生:我想那個小孩應該先擺手讓行人不要大聲叫喊,再招手讓他過來輕聲說話。這樣既幫助了別人,又不會把魚兒嚇跑。
師:大家說得非常對。這位鄉村小男孩十分機靈,他陶醉在垂釣樂趣之中的時候,還不忘幫助別人,真是十分可愛。老師想,同學們也愿意像這位小男孩一樣處處樂于助人吧。
[評析]
孩子的靈魂嫩如面粉團,不當心碰它一下,你的指紋就印在他的靈魂深處。隨著他的年齡增長,那指紋就發展成腦組織紋路,發展成一種人生方式。因此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應從細微之處塑造兒童健康向上的美好心靈。這位教師正是從一個不引人注目的小動作出發,讓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同時結合行為規范的準則,引導學生養成禮貌待人、樂于助人的好習慣、好品質。
從細微之處悟做人之道-《小兒垂釣》的審美教學 篇2
[教例]三年級《小兒垂釣》
師:小孩正在專心致志地釣魚,行人匆匆走來向他大聲提問,他心里會怎么想?
生:這么大的聲響會把魚兒嚇跑的。
生:千萬別再叫喊了,不然我就捉不到魚了。
生:我應該做個手勢讓行人不要再叫喊了。
師:如果你是那個小孩,你會對行人做什么手勢?
(請學生邊演示,邊說說手勢的含義)
生:(做擺手的動作)讓行人不要叫喊了,免得驚嚇了魚兒。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動作)讓行人走開,不要打擾我釣魚。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動作)讓行人走近說話,這樣就不會影響我釣魚了。
師:你認為課文中的那個小孩做的是什么手勢?
生:那個小孩做讓行人走近的手勢,行人走近后輕輕地回答他的問題,這樣就不會嚇跑魚兒。
生:我也認為這樣。小孩子愿意回答行人的問題,只不過不想驚嚇魚兒,所以讓行人走近說話。
生:我想那個小孩應該先擺手讓行人不要大聲叫喊,再招手讓他過來輕聲說話。這樣既幫助了別人,又不會把魚兒嚇跑。
師:大家說得非常對。這位鄉村小男孩十分機靈,他陶醉在垂釣樂趣之中的時候,還不忘幫助別人,真是十分可愛。老師想,同學們也愿意像這位小男孩一樣處處樂于助人吧。
[評析]
孩子的靈魂嫩如面粉團,不當心碰它一下,你的指紋就印在他的靈魂深處。隨著他的年齡增長,那指紋就發展成腦組織紋路,發展成一種人生方式。因此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應從細微之處塑造兒童健康向上的美好心靈。這位教師正是從一個不引人注目的小動作出發,讓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同時結合行為規范的準則,引導學生養成禮貌待人、樂于助人的好習慣、好品質。
摘自《小學語文教師》1999年7、8期
從細微之處悟做人之道-《小兒垂釣》的審美教學 篇3
《小兒垂釣》教學反思:
《池上》“偷”字用的多好呀!其實那就是真實的,孩提時代,這種“偷”是會經常發生的,大人發現了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這個字寫出了小孩子的頑皮、天真。
但詩中那句才更能體現出孩子的天真呢?看了不同的教參,卻有不同的答案.和同年級老師討論了一下,還是覺得第一句比較合適.
在教學《小兒垂釣》這課時,我班有兩個爭論點:
1、學生看到圖上小孩子頭發梳得很是整齊,所以有學生說:蓬頭的解釋不能是頭發亂蓬蓬的,而是古代小孩子的一種發型?纯磿系膱D片,倒也覺得這種大有可能。但再想小孩子躲在草叢中釣魚,頭發可能整齊嗎?班上為了這個展開了討論。最后大家達成一致,的確應該解釋為頭發亂蓬蓬的。
2、遙招手和遙搖手的辯論,“招”用的恰當,還是用“搖”用得比較好。學生通過表演當時的情形,知道在孩子釣魚時,他不敢大聲說話,怕驚嚇了魚,但他又是很熱情的,想幫助別人,所以在哪個情景下,他招手是十分確切的.
在教學時,我是這么做的:
1、放手讓孩子自己了解詩的意思,但又有必要的引導,自學前讓孩子們回憶通過什么方法來理解詩意,“看注釋、看圖猜、聯系上下文”等,孩子們按自己歸納的方法在小組里展開熱烈的討論。從反饋的情況來看,孩子們學習的效果是很好的,一個孩子起來說詩的意思,很多孩子爭相發表不同的意見,相互補充。對古詩的意思達成共識以后,有一個女孩堅持要再說說詩意,可能感到老師不大想讓她說了,她振振有詞地說:“我是把看注釋和看圖猜結合起來理解的!倍鄷䦟W習的孩子呀。教師寬松的學習空間,使孩子們的潛力有了充分發展的機會。我們要培養的不就是這樣會學習,會思考的孩子嗎?
2、多種形式感受詩歌的意境。
<小兒垂釣>這首詩寫的是孩子們的同齡人,學生倍感親切,童真童趣躍然紙上,教師讓孩子們分組表演,在表演過程中豐富對詩歌的感受。孩子們的表演反映出他們的智慧和創造:有的小組用原詩做解說,有的小組則用自己的話來解說;有的組表演時添加了水中游的小魚,有的給路人增加了恰當的問話,那個“蓬頭稚子”更是演得活靈活現。精彩的還在后面,老師問:“能不能把這首古詩用熟悉的旋律唱出來?”一個孩子自編小調唱了一遍,一個孩子說能用黃梅調唱,仔細一聽,還真有那回事,另一個孩子說:我能用“梁!卑阉鰜。馬上有幾個孩子竊竊私語:這能用梁祝唱出來嗎?我也倍感好奇。聽,梁祝的旋律配上這首詩倒也是另一番情趣。我想不管恰當與否,這種學習的形式學生感興趣,最后欲罷不能,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的是愉悅的心理體驗,這應該是有益的。
從細微之處悟做人之道-《小兒垂釣》的審美教學 篇4
教學目標:
學生會認2個生字"綸,莓",會寫2個生字"稚,側".
學生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體會詩的意境,感受詩中"稚函"的可愛.
讓學生對學習古詩產生興趣,掌握學習古詩的一般方法.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導入新課
古詩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唐詩由于節奏明快,韻感十足,意境幽遠成為一顆璀燦的明珠.唐詩中有不少描寫少年兒童的詩,請你回憶一下,我們學過哪一些
《村居》:寫了什么 季節呢 完整說.
《所見》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清明》牧童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再寫一首有關兒童生活詩
三,教學古詩
(一)讀詩,解句
板題:將學生注意"垂"的筆順."釣"的右部.
讀題:知道了什么 猜猜詩所寫內容.
打開書,仔細讀詩,該怎樣讀呢
(1)讀準確,讀出節奏.
(2)讀中了解詩句的意思,怎樣理解詩句意思 引導運用工具書,看插圖等方法學習古詩.
生自讀,師巡回了解與指導.
反饋:(1)指導讀準"稚,側,綸,莓"的字音,教學"稚,側"的寫法,學生描紅.(2)同桌交流詩句意思.(3)質疑問難.(4)指導把古詩讀準,讀好.
(二)品詩入境
1,只把詩讀正確,讀流利還不夠,應把詩的韻味和意境讀出來,這叫品詩.引導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因為這首詩詩中有畫,詩中有聲,詩中有事.
2,生自讀,想像畫面,體會一,二句意韻.
(1)人物特點:蓬頭,學垂綸.
(2)人物動作:側坐,草映身.
(3)周圍景物:透過草映身想到了哪些景物
(4)引導由景到人把圖畫說具體,說的有條理.
(5)質疑:你去釣魚,你會選擇這潮濕,陰暗的莓苔之地嗎 討論體會稚子人聰明之處.
3,表演,體會三,四句詩意韻.
(1)就在他專心致志釣魚的時候"路人借向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聽到了什么 怎樣問 從哪個字看出來 "遙".
(2)蓬頭稚子是怎么回答的
指生表演,為什么不回答 手的動作怎樣的 有不同看法嗎 板書"搖,擺"與"招"對比,學生討論表演,體會"招"用字之精妙.
(3)引導把"招手"后的情景表現出來.
4,現在你對蓬頭稚子有了什么印象
(三)吟誦詩悟情
請大家再來讀詩,體會斟詞酌句的妙處.
自讀,指讀,范讀.
全班齊誦.
熟讀成誦.
默寫古詩.
四,拓展延伸
胡令能簡介,搜集其余三首詩一讀.
五,作業
在補充練習上完成《小兒垂釣》的改寫.
從細微之處悟做人之道-《小兒垂釣》的審美教學 篇5
一、談話放松
1、同學們,大家好,今天第一次見面,咱們相互介紹一下:我是來自通州市實驗小學的老師,知道我姓什么嗎?(原來老師已經告訴你了!/我的姓啊,很有意思的,把它倒過來,反過來,轉半圈,還是一樣的!猜猜看!)
2、王老師啊今天特別高興!記得五年前,我就來咱們通師二附,實習過,當時而附的小朋友熱情、活潑!留給我的印象可深了!今天來到二附,見到你們,也很想跟你們交個朋友,介紹一下你自己,你的班級或你的學校,可以嗎?(補:我相信在座的客人老師們也是很想知道的!)
[評價:(簡單地)行啊,好,,記住你了!……
(可以在傳話筒的過程中補白:話筒在哪兒,幫忙傳一下。拿著話筒,享受的可是主持人的待遇,只要舉手發言,就有機會。)
。ㄊ謩萃#3、二附的同學果然能說會道,活潑可愛。我還知道二附的讀書節搞得非常棒,同學們愛讀書,讀童話、讀小說、讀詩歌收獲是特別大,沒說錯吧?下面我們準備開始上課了,好嗎?
二、導入揭題(激趣)
1、揭題
這堂課,我們一起來學習唐代詩人胡令能的一首詩:小兒垂釣。跟著老師書空是個好習慣!按埂弊值臋M畫比較多,中間這一橫最長;“釣”字這里面是個點兒。
2、一起讀,知道題目意思嗎?釣過魚嗎?
3、很多同學釣過魚,釣魚是件很有趣的事,詩人筆下的小兒垂釣又別有一番情趣呢!
三、初讀探趣
1、打開課本,自己讀讀這首詩,讀上兩遍,讀正確,有不理解的詞兒打上問號。
[課件]
(巡視)
2、反饋。手:停。誰來讀給大家聽聽。
評:不錯,三個生字全讀正確了,我們一起讀一遍。(課件出示三個生字)
還有誰再來讀。(評:詩讀得不錯,還能讀出那么一點味道來了,不錯,果然會讀詩)
3、有不理解的詞嗎?
讓學生一一列出。
誰能幫幫忙。
讓學生說,教師一一界定。(多說了:別人沒問的你也答了,少說了:看來有點難度,需要老師幫忙嗎?)
垂綸就是垂釣,那為什么不說“學垂釣”呢?
(映/應:看來這個詞一時半會還說不清楚,待會我們邊讀邊理解。板書應?
4、小結:詩讀正確了,詞語也理解了,那么詩中的趣味有沒有讀出來呢?
再輕輕地讀一遍詩,你一定能看到許多有意思的畫面。(生自瀆)你看到哪些有意思的畫面呢?
。ㄔu:真有意思/是挺好玩的,很有趣/挺逗的/恩,你呢?)(板書:趣)
小結:同學們邊讀詩,邊想象畫面,真會讀書。
四、細讀品趣
1、其實,要真正地體會這首詩的情趣和意境,還需要好好地讀一讀,抓住詩中的詞語好好體會體會,可以把自己認為有趣傳神的詞圈畫出來。
2、巡視(發現問題一一指導:大家的感受不一樣,有的在后兩行,有的在第一、二行也找了好幾個呢)
個別指導一、二行詞語,鼓勵發言。
3、反饋:讀完了嗎?圈畫了哪些詞句?選擇一個最有趣的同座交流交流。
4、誰來說?(指名)(如回答后面二句的,確實有趣/說出了你的感受,請坐,你抓住了,好的,還有其他的嗎?)
①蓬頭。(第一個回答的板書)(及時板書)
評:哦……還有誰?也覺得有趣。附和:你從“蓬頭”中品出了淘氣,“蓬頭”透著野性/本真/可愛/感興趣
小結:嘖嘖,一個“蓬頭”,讓人忍俊不禁,真是野趣十足呀。ㄖ赴鍟f)
。,抓的好,還有嗎?)
②側坐(及時板書)(及時板書)
評:(從“側坐”中你品出了小兒垂釣的悠閑)抓住“側坐”這個細微的動作讀出趣味來了,很好!其他同學門?有補充嗎?還有誰從“側坐”中讀出了樂趣?
回答當中插:“側坐”在大家眼里有那么多豐富的鏡頭,你們想象得真有趣。
小結:從“側坐”,大家就讀出這么多有意思的畫面,是啊,一個“側坐”,把小兒垂釣刻畫得惟妙惟肖,生動傳神,閑趣中又透著一絲情趣!你還抓了哪些詞語讀出了你的感受?
、鄄萦成恚ǹ梢娦『⒆由碜有。
是啊,如果是大人哪會有“草映身”的趣味呢?
小結:“草映身”可以想象小兒垂釣之處是花紅柳綠,生機勃勃,生趣盎然。(指板書)
還有其它的嗎?
、堋爸勺印保赡,可愛,天真。
、荨皩W”非“玩”,似懂非懂,專注認真,趣味無窮。
同學們從一二兩行詩中體會出了小兒垂釣的種種樂趣,能把你體會到的“趣”讀出來嗎?
教你方法:邊讀邊想形象。
評價:感受的興趣不一樣,讀出的味道也不一樣。你對……情有獨鐘。
過渡:從小兒的摸樣→垂釣的姿態→垂釣的環境→
、蕖斑b招手”“不應人”(相機板書,搖招手,不應人)
讓學生充分說的基礎之上教師小結:是啊,“路人……”那是因為“怕得……”
“怕”寫出了小兒垂釣的有趣心理,他在想什么呢?
小結:這正是兒童獨特的心理,“遙招手”、“不應人”。(板書)
多么有趣呀,越爬越有趣。能讀好這個這兩行詩嗎?
方法:借助手勢。評價:聽出你的擔心來了。
一起來讀好它!(齊讀)(教師加手勢“噓”提前滲透。)
4、讀得很好。能把這組有趣的鏡頭表演出來嗎?
好,你來演這個“蓬頭雅子”。
心理疏導:會釣魚嗎?(那你是真正“學垂倫”哪!別緊張,老師教你,雙手緊握魚竿,隨時關注水畫上浮漂的動靜,一下子就學會了!/那好,來,把魚鉤甩到河里,真是有模有樣。┛炜,一條魚兒游過來了……
我就是那個路人了,我就站這兒行嗎?那我還得遠遠的,到哪邊呀?
師自言自語:今天到牛家莊去買牛,可是這牛家村該往哪兒去呢?(師用手張望)奇怪!一個小孩蹲在草叢里干嘛呀?在釣魚。我來問問他:小朋友,請問到牛家村怎么走?
師走上講臺:我來問問你,你這個動作什么意思?為什么不應聲?
好的,看你釣魚這么認真,路人不會怪你的,下去吧,小家伙。
。2)招手他是這樣的,招手(招手)你有不同的表演嗎?/招手他是這樣理解的,有不同的表演嗎?
一群魚兒游過來了!抓住機會喲!
師:(換個地方)再來問問:小朋友,請問牛家莊該往哪兒走哇?
你這個手勢什么意思?
評價(3)相機
小朋友,剛才的招手是什么意思?
謝謝你,謝謝你,你在享受釣魚的樂趣時,還不忘幫助別人,真是機靈又可愛!握握手!下去吧小機靈鬼。
小結:一個“招手”,有的這么表演,有的這么表演,有的這么表演,各有各的情趣,同學們的理解都可以,專家們也一直在爭議呢?甚至連是小孩招手,還是路人招手,都有不同的意見,這個呀就是學古詩給我們帶來的樂趣!等我們長大后再去研究。
5、剛才我們通過抓詞語,想畫面,品意境感受到了小兒垂釣的野趣、樂趣、生趣、情趣。這些便是難得的童趣!
五、吟詩誦趣
《小兒垂釣》這首詩,短短四行,卻給我們勾勒了一位天真浪漫,稚氣可愛的小兒的形象。閉上眼睛,(音樂起)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幅充滿童趣的《小兒垂釣》
師范讀(完,聽音樂)
吟詩是感情豐富的表現,是自我陶醉的體現。自己也試著吟誦這首詩。
大家(挺)有吟詩的味道,誰愿意來試試?推薦一個吧?(老師給你配上音樂)
掌聲,真不愧是二附的學生,no.1!吟詩見功底呀!(豎拇指)
一起來吟這首石,能不看屏幕嗎?音樂一起來……(手勢指揮)
六、拓展賞趣
1、大家沉浸其中地吟著,陶醉在童趣之中。其實古詩中寫童趣的詩還不少,拿出講義,老師推薦給大家的是:白居易的《池上》,袁枚的《所見》,高鼎的《村居》,楊萬里的《宿新市徐公店》。
選一首你最喜歡的,按照剛才學古詩的方法:抓詞語、想畫面、品意境,好好體會其中的童趣所在。
2、學生交流匯報,先讀讀,再說說你感受到的童趣。
、佟巴怠弊旨毱分,卻是天真可愛!妙就妙在“不解”,童趣之所在呀、谀茯T牛,唱歌、捕鳴蟬,哪一樣不是充滿童趣的呢?
、圻@么美的春光,放飛的豈只是紙鳶?放飛的還有無盡的童趣!
、芎菦]抓到,可是快樂卻已經裝在他們心里了!
七、總結明趣
1、今天,我們學習了《小兒垂釣》,還讀了幾首童趣詩,詩人們為什么能寫出我們兒童的種種童趣之所在呢?我想這和他們擁有一顆童心。用不泯的童心去觀察著生活有關。冰心奶奶曾說過:除了宇宙最可愛的就是兒童。一個成人再也無法變成兒童。然而兒童世界永遠是一個人最眷戀的精神家園。
2、孩子們,你們擁有這世上最寶貴的童真、童趣、童心,永遠不要放棄:童心不泯,童趣永在……
作業:詩歌學完了,老師還想給大家留兩個作業。根據自己的興趣選一個完成吧:1、展開想象,把《小兒垂釣》改寫成一個有趣的故事。
2、畫出你想象中的小兒垂釣圖,再和書本上的插圖比較比較。
大家可以把作業通過e-mail的方式發送給我,我的e-mail是.
從細微之處悟做人之道-《小兒垂釣》的審美教學 篇6
【現狀分析】
“ 腹有詩書氣自華”,學好古詩不僅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自身修養,還能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然而在目前的古詩教學過程中,卻存在著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為了應付試卷,教師在教學古詩時多半是:一、解題,二、介紹背景、作者,三、講解字詞,四、交流每句詩意及整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五、要求學生背誦默寫。整個過程模式化,更無“趣”跡可求。學生對于古詩學習的興趣正在慢慢地消逝……
【教材簡析】
《小兒垂釣》是蘇教版國標本第八冊第七單元《古詩兩首》中的一首充滿兒童情趣的絕句。作者是唐代詩人胡令能。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小孩兒初學釣魚時的情景。孩子那天真爛漫、活潑機靈的神態躍然紙上。詩句通俗易懂,活靈活現地勾畫出了一個天真淳樸的小孩兒形象。
【教學目標】
1、 學習生字“釣、蓬、遙、稚”,理解“蓬頭、稚子、垂綸、側坐、莓苔、映、路人、借問、遙、招手、魚驚、應”的意思。
2、 逐字逐句理解《小兒垂釣》的意思,體會釣魚的孩子的天真、可愛。
3、能夠掌握“品字詞,想畫面”的古詩學習方法。
【教學過程】
一、賞畫入詩——體驗情趣
1、兒童一直是詩人心目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兒童的天真無邪、聰明機靈常常打動著詩人的筆觸。
瞧、這幅畫曾經打動過哪位詩人?(出示,《池上》畫面),并寫下了一首——(《池上》),我們一起吟誦一番。
2、(出示圖畫,)今天老師要和大家一起欣賞另一幅畫,欣賞完了能告訴我:
圖上畫的是什么時候誰在干什么嗎?
3、師:的確,這是一副意境悠遠又栩栩如生的畫面。
[設計意圖:首先教師引領學生共同賞畫,不僅運用了畫面的直觀效果來引起了學生的有意注意,而且有效地把學生帶入到學古詩的情境之中。中間穿插詩句積累。第二、運用圖片,配上古箏曲,讓學生充分體驗其中的情趣所在,再引入到文本的學習中就更流暢了。]
二、引領學詩——尋找童趣
。ㄒ唬⒔庾x課題。
過渡:都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幅畫中的情景打動了我們,曾經也打動了唐代詩人胡令能,情不自禁寫下了一首詩《小兒垂釣》板書課題、(師:注意:垂,字第二橫最長;釣,中間是一點。)齊讀課題。
知道題目意思嗎?
。ǘ⒛懔私庾髡邌?
。ㄈ、初讀釋疑
過渡:很多同學都掉過魚吧,釣魚的確是件很有趣的事,詩人筆下的小兒垂釣又別有一番情趣呢!
1、(出示自讀要求)不信,就打開課本,自己輕輕地讀這首詩。把詩讀正確,讀流暢。
讀準字音是讀好詩的基礎。來看看這幾個難讀的字音:
。1)、(課件出示)蓬頭、稚子、垂綸、莓苔 、應”,
指名兩生讀。
(2)、聽聽這位老師怎么讀的,注意字正腔圓。(課件播放錄音)
齊讀生字,邊讀邊記在心里。
。3)、掃除了字音障礙,相信大家一定能把這首詩讀流暢了。(指名兩生讀)齊讀。
。4)、教師指導學生根據古詩的平仄,韻律,把這首詩讀好聽了。
[設計意圖:“別有一番情趣”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平添了幾分學古詩的興趣。在設置“讀準字音”,教師范讀這一環節設計時,教師沒有當場范讀,而是把其他老師的朗讀錄下來,再進行播放。運用錄音播放來吸引學生的興趣,同時也有效的幫助學生記憶。]
2、過渡:“詩讀百遍,其義自現。”細細地讀課文,說一說,你能讀懂了哪些詞語。(方法提供)可以借助工具書,結合畫面,也可以聯系上下文,還可以聯系以前所學知識。
字詞理解:學生自主理解“蓬頭、稚子、垂綸、莓苔、映、借問、遙、應”的意思。
。1)、先看前兩句,你通過什么方法理解了哪些字詞?
根據剛才的理解,誰來把一二句的畫面給大家描繪一下。
。2)、過渡:理解了詞語相信大家能把前兩句讀好。那后兩句你都理解了那些字詞呢?
例如:(聯系以前所學詩句理解)借問:詢問的敬稱。聯系“借問酒家何處有”中的“借問”。遙:遠遠的。師引導: “遙看瀑布掛前川”“遙知不是雪”都是遠遠的。
第三、四句:
師:后兩句又是怎樣一幅畫面呢?
【設計意圖:“教是為了不教,學是為了會學”,課堂上所學的古詩畢竟是有限的,最要緊的還是要教會學生理解詞語、自己學古詩的方法,這樣才能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古詩詞,理解更多古詩的意蘊所在。通過描述畫面,幫助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而不是枯燥的直接說詩意!
c情感誦讀:帶上我們心中一幅幅畫面,一起吟好這首詩。
三、合作品詩——激發興趣
過渡:(板書“品”)我們常說“品茶”,一杯好茶只有慢慢的品嘗,才能體會其中的真味。學古詩也是這樣,只有細細的斟酌、推敲,才能真正體會到詩歌的情趣所在。
1、請同學們用心地默讀這首詩,把你認為富有童趣的詞圈畫出來。從這些詞語中,你體會到什么,發現了什么講給身邊的同學聽聽。
[通過“輕輕地讀”、“細細地讀”、“用心默讀”這“三讀”,階梯式逐步引導學生在通讀詩句的基礎上,理解、感悟詩中的情趣所在、童趣所在。]
2、交流。通過品詞語,詩中兒童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呢?
師:我們來一字一句品味稚子那童真、童趣。
。1)(出示:)蓬頭稚子學垂綸
“蓬頭”猜想一下,他為什么會蓬頭?品出兒童的可愛、淘氣;
“學”:聯想到《四時田園雜興》“兒童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薄皩W”而非“玩”,似懂非懂,趣味無窮。品出兒童的可愛、天真。
。2)(出示:)側坐莓苔草映身
“側坐”讓學生自己通過表演“側坐”,來品出小兒垂釣的悠閑。“莓苔” 長在僻靜陰濕地方的低等植物。師詢問:經常釣魚的學生,你會不會選擇長滿莓苔的地方釣魚啊?“草映身”小孩身子小,還很機靈。怕魚兒看見自己的身體,用綠草作掩映。
過渡:從小兒垂釣的姿態及垂釣的環境的選擇來看,仿佛一切都天衣無縫、萬無一失了。偏偏這是來了一個不識趣的問路人。
。3)(出示:)路人借問搖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齊讀
①誰來把你們的理解通過表演告訴大家。
指名一生演“蓬頭稚子”。一生演問路人。師:做導演。
師相機詢問“稚子”,你會釣魚嗎?哪個字告訴了我們?師:你釣魚會選擇一個怎樣的地方?
相機問路人:你就是那個路人了,你該站在哪里呢?哪個字提醒了我們?問路時是否還要加些動作、神態、語言等。
。ㄉ萃辏⿴熥呱现v臺:我來問問你,你這個動作什么意思?為什么不應聲?
、谒麆偛拍菢咏姓惺謫?應該叫——(擺手),招手該怎樣呢?你有不同的理解的表演嗎?(師生共演,師演問路人,生演垂釣兒童。)
師:你這個手勢什么意思?
相機評價。
、勰銈冇质窃趺凑J為的呢?
小結:一個“招手”,有的這么表演,有的那樣表演,甚至連是誰在“招手”,專家們都眾說紛紜。真是“橫看成林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個呀就是學古詩給我們帶來的樂趣!
[設計意圖:“學生是課堂的主人”,通過學生的表演,來展示自己的理解,適合兒童的性格。學生會表演了,也就證明了他們已經理解了詩意。品味第二句的時候,則借助于師生和生生之間的表演與對話。尤其是對“招手”一詞讓學生展開多元化的理解,讓學生感悟學古詩的無限樂趣。]
總體把握:剛才我們通過“品詞語、想畫面”,感受到了小兒垂釣時專心致志、天真無邪的童趣!
小結:有了我們對詩歌的深層的理解,相信我們能把詩歌吟誦得更傳神。齊吟古詩。
四、配樂唱詩——感受樂趣
過渡:在古代大部分詩歌都譜上曲子進行吟唱,比如《春曉》等,現在也有人給我們的《小兒垂釣》這首詩譜上了曲子,我們一起來聽聽,然后跟著節奏一起吟唱。美美的自我陶醉一番吧。
[通過“音樂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的樂趣。在愉快的唱詩中,不知不覺,學生就把這首詩牢牢記在心間。通過唱詩,把童趣體現的淋漓盡致。]
五、融情學詩——充滿生趣
今天除了結識了一位天真無邪、聰明機靈的“稚子”外,還收獲了一種,“品詞語,想畫面”古詩學習方法。
老師給大家推薦了另一首描寫兒童的古詩清代高鼎的《村居》,“現學現用”,自由讀一讀,然后告訴大家,這首詩中的兒童又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席勒曾說過:“兒童游戲中常寓有深刻的思想! 課后你也向你的好朋友推薦幾首描寫兒童的詩歌。
[設計意圖:讓學生當場運用所掌握的古詩學習方法,去學習另一首古詩,鞏固了學生學法的運用,同時也幫助學生積累了一首有關兒童的古詩。從而真正領悟到古詩中童真、童趣所在。]
板書設計: 趣
品 想
小 兒 垂 釣
天真爛漫 活潑機靈
從細微之處悟做人之道-《小兒垂釣》的審美教學 篇7
讀這兩首詩,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在我讀小學的時候,偷采蓮蓬,小河垂釣那是發生過的。我在寫自己童年故事時,這些事早已經入文了。我沒有白居易、胡令能的才氣,將這些小事入詩,這足以證明自己的創造力存在問題。
現在的孩子,能做這些事的越來越少了,即使垂釣也不會有“側坐莓苔草映身”的感覺,有“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情境,這首《小兒垂釣》美就美在最后兩句,但孩子哪能體會到這種美呀,這不得不讓我對現在孩童缺失的世界感到憐惜。當然,不可能學什么,孩子就有什么體驗。其實這首詩還是可以排成童話劇讓學生表演的,在排練過程中,他們也能體會到“遙招手,怕魚驚”的童趣。
享受孩子的童年,那是因為孩子有著非常有意思的創造!冻厣稀贰巴怠弊钟玫亩嗪醚剑∑鋵嵞蔷褪钦鎸嵉,孩提時代,這種“偷”是會經常發生的,雖然大人們不允許孩子這么做,怕影響孩子的未來,這種偷被父母知道后一般要換回一頓打,詩中有著“偷”,詩外有著“打”,一偷一打,其實就構成了美好的童年回憶。所以,在課堂上我們要把這種真實傳遞給孩子。但不要讓孩子模仿“偷“,因為模仿就不美了,那就是自己的大腦有問題了。
童年的事還是很多的,現在孩子也有著過去孩子所沒有的世界,所以學習這課,背誦這兩首詩,就是引導學生明白自己的童年小事,其實不小,寫不出詩來,是非常有意思的。
這兩首詩非常簡單,學生背誦下來,老師稍微點撥,他們就理解了。所以,我個人認為,理解這兩首詩不是什么重點,重點應該放在引導學生書寫自己的童年上,我覺得這才是把握住這兩首詩的教學起點,才能激發起學生學習的熱情。而書寫自己的童年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因為孩子必定是孩子,他們“不知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事實使得孩子想不起來用文字表達,所以在引導上還要有著新的方法。
兩首詩中的人物都是孩子,雖然詩不是課文的主人所寫,但這些事卻發生在孩子身上,我覺得讓學生認識文中之事后,想自己的事,想自己的事是不是也有大人來寫?這樣引導,就等于把任務帶回了家,假如孩子的爸爸、媽媽也寫過自己的孩子,有著為孩子記日記的習慣,孩子也讀到了父母的記錄,我想孩子們會收獲到另一種的快樂。這就是我個人認為的這兩首詩教學的新方法。
所以想到這里,我覺得這兩首詩也是為我們大人而寫,也是為我們語文老師自身而寫。我們如果也以文章的形式寫著孩子們的童年事,記錄著他們的頑皮,記錄著他們的享受,課堂中也能夠把自己的記錄拿出來,讀給學生聽,我想這樣的教學就有利于學生進入詩的情境中去了。
從細微之處悟做人之道-《小兒垂釣》的審美教學 篇8
師:小孩正在專心致志地釣魚,行人匆匆走來向他大聲提問,他心里會怎么想?
生:這么大的聲響會把魚兒嚇跑的。
生:千萬別再叫喊了,不然我就捉不到魚了。
生:我應該做個手勢讓行人不要再叫喊了。
師:如果你是那個小孩,你會對行人做什么手勢?
(請學生邊演示,邊說說手勢的含義)
生:(做擺手的動作)讓行人不要叫喊了,免得驚嚇了魚兒。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動作)讓行人走開,不要打擾我釣魚。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動作)讓行人走近說話,這樣就不會影響我釣魚了。
師:你認為課文中的那個小孩做的是什么手勢?
生:那個小孩做讓行人走近的手勢,行人走近后輕輕地回答他的問題,這樣就不會嚇跑魚兒。
生:我也認為這樣。小孩子愿意回答行人的問題,只不過不想驚嚇魚兒,所以讓行人走近說話。
生:我想那個小孩應該先擺手讓行人不要大聲叫喊,再招手讓他過來輕聲說話。這樣既幫助了別人,又不會把魚兒嚇跑。
師:大家說得非常對。這位鄉村小男孩十分機靈,他陶醉在垂釣樂趣之中的時候,還不忘幫助別人,真是十分可愛。老師想,同學們也愿意像這位小男孩一樣處處樂于助人吧。
[評析]
孩子的靈魂嫩如面粉團,不當心碰它一下,你的指紋就印在他的靈魂深處。隨著他的年齡增長,那指紋就發展成腦組織紋路,發展成一種人生方式。因此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應從細微之處塑造兒童健康向上的美好心靈。這位教師正是從一個不引人注目的小動作出發,讓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同時結合行為規范的準則,引導學生養成禮貌待人、樂于助人的好習慣、好品質。
從細微之處悟做人之道-《小兒垂釣》的審美教學 篇9
教材簡析:
是一首充滿兒童情趣的絕句,作者是唐代詩人胡令能。這首詩描畫了一個小孩兒初學釣魚時的情景。孩子認真專注、天真爛漫的神態躍然紙上。詩句通俗易懂,活靈活現地勾畫出了一個天真爛漫的小孩兒形象,使人感到逼真、親切。
結合本單元反映兒童生活的主題,及學習人物描寫方法的要求,讓學生在誦讀過程中展開想象,體驗情感,豐富學生的積累,陶冶愛美情操。
學情分析:
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和分析能力,對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往往喜歡主動探究問題。本詩淺顯,借助書上的畫面和注釋,學生理解起來不難,因此,重點可放在引導學生體會情感、培養想象力上。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到朗讀、背誦本詩。
2、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想象詩句所描寫的景象,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
3、感受鄉村生活,陶冶愛美的情趣,養成積累的習慣。
教學過程:
一、 復習學過的關于鄉村兒童生活的詩,導入新課。板書課題并揭題。
二、 簡介作者,描述一個與詩有關的故事引生讀詩文。
(一)、初讀詩文,讀后表揚學生中好的學習方法,滲透給學生。
(二)、結合注釋,再讀詩文,要求邊讀邊想象。
1、說說腦海中浮現了什么情景?并說出根據詩中的哪些詞句想象的。
2、根據學生的回答,師板書相關的詞句完成詩抄。
其間解決下列問題。
(1)兒童的樣子。
(2)“垂綸”的意思,在詩中找出近義詞。
(3)兒童專心釣魚的神態動作。
說明: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想象力,啟發學生自己去誦讀、思考、領會,掌握閱讀古詩的方法,培養學生讀古詩的能力。
三、 表演再現,品讀詩句。
師:我們一起讓自己想象的畫面活起來。
(一)、準備階段
1、讓學生根據詩文安排環境,并說說為什么這樣安排?
2、根據詩文安排角色,為他們改變一下形象,選擇道具,并根據詩文說出理由,幫助理解古詩。
3、用語言對裝扮后的環境、人物進行生動描述,進行語言訓練 。
(二)、表演階段
1、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表演。
2、在表演中,教師適時穿插詢問。
問路人:剛才你一臉焦急,怎么現在面露驚喜?
你看到了什么?能不能吟出一句詩?(生吟第一句。)
問稚子:你遠遠地擺手是想告訴他什么嗎?(板書:暗示、示意)
你為什么不出聲和他說呢?
看他走過來你的心情怎樣?你覺得這句詩怎樣讀最能體現你的心情?(生品讀第二句詩)
3、學生品讀全詩。
(三)、背誦積累
說明:變教教材為用教材,充分利用教材,鼓勵學生合理地想象,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自主領會到感情,培養觀察說話的能力,訓練描寫人物的方法,學生在主動學習中體驗到成功和樂趣,讓第一范文變得即好玩又有目的性。指導學生采用多種方式進行朗讀,注意讀出詩的節奏、韻腳和情感,進入古詩描繪的境界,感受詩的意境美、語言美。
四、 拓展
師:詩讀完了,可是故事結束了嗎?此時你還想知道些什么?
根據自己的想象續編故事。
說明:問題指引了續編的方向,由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了充分的觀察,這是一個水到渠成的練習。
點評
本課時從學生的需求出發設計目標,在教學過程中,以表演為依托,通過學生對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動作的刻畫,既讓學生領會了詩意,也讓學生體會了感情,受到的語文訓練是多方面的,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積累了對人物描寫的方法的運用。
從細微之處悟做人之道-《小兒垂釣》的審美教學 篇10
教學目標
1.理解詩句,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2.引導學生根據詩句想象小男孩釣魚是的專心致志的可愛形象.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3.培養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背誦課文的能力。
教學重點及難點
指導學生理解詩意,領會感情,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誰跟父母去釣過魚呀?怎樣釣魚?(指名學生說一說)
2.板書并齊讀課題。
二、釋題:
讀題思考:“小兒”指什么?“小兒垂釣”是什么意思?
三、學習課文
1.看詩,聽錄音。
2.學生自學,不理解的詞查字典。
3.理解前兩句詩的意思。
4.學習后兩句詩的意思。
、僦该x后兩句。
、趩枺盒∧泻⒄趯P尼烎~的時候,誰來了?
、鬯麃砀墒裁?
、芸,小孩是怎么做的?
、菟麨槭裁磾[手?“遙”是什么意思?
⑥從哪看出他怕把魚嚇跑?怕什么聲音嚇跑魚?
、摺皯笔鞘裁匆馑迹浚ɑ卮穑
師小結:小孩既怕老爺爺的腳步聲、問話聲嚇跑魚,又怕自己的回答聲把魚嚇跑,他一門心思用在了釣魚上,你覺得他釣魚的態度怎么樣?(很專心;很認真)
、嘀该麑W生表演。一人扮路人,一人扮小孩(體會小孩緊張的心情)
、嶂笇W生看圖朗讀,讀出小男孩緊張的心情。
⑩指名說說后兩句詩的意思。
5.指名用自己的話說說全詩的意思。
四、總結全文:
詩人抓住了小孩釣魚時所表現出的某些特點,用通俗易懂得詩句,活靈活現地勾畫出了一個天真爛漫的小孩的形象,詩中有動有靜,情景交融,使人倍感親切,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感情大聲朗誦這首詩好嗎?
從細微之處悟做人之道-《小兒垂釣》的審美教學 篇11
設計理念:
古詩語言凝練,意境悠遠,是我國古典文學的精華。怎樣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激起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進入古詩那優美的意境呢?我確定了這樣的教學思路:“淡化詩意,品析詩句,反復誦讀,領悟詩情!敝w現三個方面;
一、淡化詩意,品析誦讀,領悟詩情
教學中,詩意的理解只要學生借助注釋、工具書理解即可,教師不應當把教參或自己的理解強加于學生,應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但是詩人寥寥數語要表達的情懷卻在字里行間,要讓他們通過體會這些詞語,并且有感情地誦讀才會和作者產生共鳴。達到詩與情、情與境的交融,才能使學生領略古詩詞獨特的魅力。
二、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詩中有畫,畫中有情。詩歌是藝術創作的結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要讓學生體會這妙不可言的意境是個難點。教師深情并茂的范讀、生動的課件、誦讀時的古樂,都是為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興趣、進入古詩意境所作的努力。
三、拓展學習,培養詩趣
古詩教學,最主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詩學素養,通過古詩拓展,為他們的課外閱讀打開新的視窗。讓學生了解我們今天所學的詩僅是古詩滄海中的一粟,作為炎黃子孫應當更廣泛地從民族文化中汲取養料,從而開闊視野,體會我們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學目標:
1、認識“蓬、側、苔、借”4個生字。
2、朗讀古詩,熟讀成誦。
3、通過看圖讀詩,了解古詩大意,感受小孩的聰明與機靈。
教學重點:
正確認讀生字,并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是教學的重點。
教學難點:
通過看圖讀詩,了解古詩大意,感受小孩的聰明與機靈是教學的難點。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準備:生字卡、掛圖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今天哪,老師想帶你們一起去漁光村看一看。
2、教師配樂動情地描述:這兒有一條消澈的小河,小河的周圍草木茂盛,石頭上長滿了青苔。河里的小魚可多了.它們快活地游來游去。幾條小魚高興地蹦出了水面,正熱情地歡迎咱們呢!
二、小組臺作、自主識字
1、瞧,它們還帶來了漢字朋友呢!
(出示生字“蓬、側、苔、惜”。)
2、你們認識嗎?自己借助拼音朋友讀一讀,看誰讀得準。學生自由讀生字,教師巡視。
3、讀完了,拿出字卡在小組里用你們喜歡的方式認認吧。小組合作學習生字。
4、交流反饋:
(1)出示帶拼音的生字卡片,運用小老師教讀、搶讀、合作讀、小組間賽讀等方法引導學生讀好,并隨機正音。重點指導讀好“蓬、側”兩個生字。
(2)離開了拼音朋友的幫助,你還能讀準這些字嗎?開火車認讀生字。
(3)游戲:送小魚回家。
如果能讀準小魚身上寫的生字,你就能幫它重新回到家。誰來幫幫它?指名讀、小組讀、全班齊讀。
評:你們讀得真準!瞧,蹦跳的魚兒又回到了水里。
三、初讀古詩,讀通讀順
1、漁光村這兒不僅魚兒多、風景美,還有不少聰明的孩子呢!看看這個孩子,他在干什么呀?(邊描述邊點擊古詩第一句情境圖)學生齊答。
2、對,他在釣魚。想知道他是怎樣學釣魚的嗎?那我們一起讀讀唐朝詩人胡令能的一首小詩——〈小兒垂釣〉吧。(板書:小兒垂釣)指名讀詩題,齊讀詩題。
3、教師配樂范讀。
4、你們都被這首小詩吸引了。它呀就寫在書上,翻開書自己讀讀,比一比誰能把字讀準,把詩讀流利!生自由讀詩。
5、你們都讀得這么帶勁呀!把這首詩也讀給小組的同學聽聽。讀得好,大家夸夸他:讀得不夠好。大家幫幫他。學生在小組內互相讀詩。
6、反饋:
(1)指名讀詩并請其他同學評讀,糾正讀音。
(2)邀請自己的小伙伴讀詩。
(3)齊讀古詩。
四、憑借情境,品讀古詩
1、同學們讀得真好!那我帶你們再去看看那個專心學釣魚的孩子吧。你們看!(出示第1句詩的情境圖)
2、(教師用教鞭指著圖上小孩的蓬頭)仔細看小孩是什么樣子的?指名說。
問:你還看到了什么?指名說。
3、教師描述詩句意思:是呀,你們看小孩頭發亂糟糟的,他側著身子坐在長滿青苔的石頭上,茂密的青草正好遮住了他的身體。(教師邊描述邊用教鞭指圖上相應的地方)
4、詩人看到這樣的情景不禁吟誦:“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出示詩的第1句)教師范讀詩的第1句。
5、這個小孩多認真,一動不動學起了釣魚,誰來讀給我們聽一聽?指名讀。
師評讀:這兒草木茂盛,真是個釣魚的好地方。誰還想讀?指名讀。
師評讀:對呀。他在那兒專心學釣魚呢。讀得好!
6、你們都想讀呀?可要把小孩學釣魚的認真勁讀出來。自由練讀。
7、多種形式讀詩的第1句。
(1)指名看圖表演讀。
(2)男女生賽讀。
(3)齊讀。
8、師生互動表演。
(1)創設情境。師(配樂動情地描述):小孩在河邊一動不動坐了很久,哎!
還沒釣到一條角。他透過清澈的河水看到一條小魚慢慢游過來了,眼看就要上鉤了,這時遠處有個人路過這里,發現了這個釣魚的男孩,于是向他問路。如果你就是這個釣魚的孩子,會怎么辦呢?這樣吧,咱們來演一演,現在你們都是這個專心學釣魚的孩子,把你們的釣竿都拿好了。我就是那個問路的人。
(2)進人情境。
學生做出詩的第1句描繪的小孩釣魚的樣子。
(3)模擬表演。
(教師手放在嘴邊,大聲喊。)哎——小孩,請問漁光村怎么走啊?
學生自由做動作。(教師打量一番)問:大家怎么都不出聲呀?指名說。
9、你們真是一群聰明的孩子,既使陶醉在釣魚的樂趣之中還不忘幫助別人。是不是你們想的這樣呢?我們來讀讀詩吧。(出示詩的第2句)指名讀。
10、指導朗讀。
你剛才不是不理我嗎?生怕嚇跑了快上鉤的魚兒。(做出不出聲的手勢,并環視四周。)我們再來聽他讀讀。我讀前—行.你讀后一行。準備好了!師生接讀。
評:有進步,我們為他鼓鼓掌!
11、大家帶著自己的感受都來試著讀一讀吧!自由練讀。
12、反饋。指名讀,全班有感情地朗讀。
五、反復吟誦,誦出味道
1、同學們,讓我們看著圖,再把這首有趣的小詩自己讀—讀。
2、把這首有趣的小詩讀給同座聽聽吧!
3、全班展示:指名配樂讀、同座合作讀、全班配樂齊讀。
六、激情總結,拓展升華
1、今天我們一起讀了一首這么有趣的詩,還認識了一個聰明的孩子。其實古代有不少詩人把小朋友生活中的趣事寫入詩里,你知道這樣的詩嗎?
指名說。(如:《所見》、《村居》、《村晚》……)
2、布置作業:
你想做哪道題呢?請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項完成。
(1)訓:把這首古詩吟誦給爸爸媽媽聽。
(2)編:把詩歌編成小故事,講給好朋友聽。
(3)演:根據詩句內容同學合作表演。
板書設計:
小兒垂釣
(唐)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臺草映身。(天真可愛)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認真專心)
教學反思:
從細微之處悟做人之道-《小兒垂釣》的審美教學 篇12
一、默寫古詩,再解釋詞語和詩句。
默寫《池上》和《小兒垂釣》兩首古詩
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應:_________________
《池上》三四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兒垂釣》三四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聯系詩文填空。
《池上》、《小兒垂釣》都生動地描繪了鄉村孩子天真淳樸的形象!冻厣稀芬辉娭泻⑼奶煺姹憩F在______________!缎捍贯灐分泻⑼奶煺姹憩F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你還學過哪些反映兒童生活的古詩?想一想,背一背,把詩題和相對應的詩句用直線連起來。
村居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宿新市徐公店 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所見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村晚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選擇上面的其中兩首詩默寫下來。
四、閱讀短文,完成練習:
奇跡的名字叫父親
1984年,在一艘橫渡大西洋的船上,有一位父親帶著他的小女兒,去和在美國的妻子會合。
海上風平浪靜,晨昏瑰麗的云霓交替出現。一天早上,父親正在艙里用腰刀削蘋果,船突然劇烈地搖晃。父親摔倒時,刀子插在他胸口。他全身都在顫抖,嘴唇瞬間發青。
6歲的女兒被父親瞬間的變化嚇壞了,尖叫著撲過來想要扶他。他卻微笑著推開女兒的手:“沒事兒,只是摔了一跤!比缓筝p輕地拾起刀子,很慢很慢地爬起來,不大引人注意地用大拇指揩去了刀鋒上的血跡。
以后三天,父親照常每晚為女兒唱搖籃曲,清晨替她系好美麗的蝴蝶結,帶她去看大海的蔚藍。仿佛一切如常,而小女兒卻沒有注意到父親每一分鐘都比上分鐘更衰落、蒼白,他看向海平線的眼光是那樣憂傷。
抵達的前夜,父親來到女兒身邊,對女兒說:“明天見到媽媽的時候,請告訴媽媽,我愛她!
女兒不解地問:“可是你明天就要見到她了,你為什么不自己告訴她呢?”
他笑了,俯身,在女兒額上深深刻下一個吻。
船到紐約港了,女兒一眼便到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認出母親,她大喊:“媽媽!媽媽!”
就在此時,周圍忽然一片驚呼,女兒一回頭,看見父親已經仰面倒下,胸口如井噴,剎那間染紅了整片天空。
尸解的結果讓所有人驚呆了:那把刀無比精確地洞穿了他的心臟。他卻多活了三天,而且不被任何人知覺。唯一能解釋的是因為創口太小,使得被切斷的心機依原樣貼在一起,維持了三天的供血。
這是醫學史上罕見的奇跡。醫學會議上,有人說要稱它為大西洋奇跡。有人建議以死者的名字命名,還有人說要叫它神跡。
“夠了!”那是一位坐在首席的老醫生、須發皆白,皺紋里滿是人生的智慧。此刻一聲大喝,然后一字一頓地說:“這個奇跡的名字,叫父親!
1.給下列加點字選擇正確讀音。
削蘋果(xuē xiāo ) 系好(jì xì) 創口(chuāng chuàng)
2.寫出下列詞語的近、反義詞。
近義詞:劇烈( ) 照常( ) 抵達( ) 精確( )
反義詞:出現( ) 罕見( ) 憂傷( ) 衰弱( )
3.仔細讀一讀,認真想一想,再回答問題。
。1)父親受傷后是什么力量促使他頑強地多活了三天?
。2)你能列舉出三件父親關心你的事例嗎?
。3)讀了這篇短文,你一定會有一些感想或體會,請真實地寫下來。
從細微之處悟做人之道-《小兒垂釣》的審美教學 篇13
21、古詩兩首一、 抄寫兩首古詩。 二、 解釋字詞。1、池上: 2、艇: 3、解: 4、一道: 5、蓬頭: 6、稚子: 7、綸: 8、垂綸: 9、側坐: 10、莓苔: 11、草映身: 12、借問: 13、遙: 14、 應: 三、 說說詩句的意思。1、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小孩不懂得藏匿行蹤,悠然自得地沖開浮萍撐船回來,只見身后浮萍分開,一時合不攏。 2、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過路的行人要向他打聽道路,小孩老遠就招手,意思是讓過路人靠近一些,因為怕嚇跑魚兒,他不敢馬上回答。 四、 填空。1、這兩首詩都生動地描繪了鄉村兒童天真淳樸的形象,表現了童心的可愛、鄉村生活的情趣。2、《池上》是 代 的作品,這首詩描繪了 的情景。前兩句寫小娃偷采白蓮,表現了小娃的天真調皮,這是寫事;后兩句用“浮萍一道開”寫出了美景,這首詩由事到景,景中抒情,飽含著作者對田野生活的深厚感情和對鄉村孩子的喜愛之情。我們還學過白居易的《 草》: , 。 , 。《憶江南》: , 。 , ?3、《小兒垂釣》是 代 的作品,這首詩描繪了 的情景,流露出濃郁的生活氣息。前兩句重在寫形,寫小孩學釣魚的姿勢;后兩句重在寫神,寫路人借問,小孩招手不應的動作神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