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節倍思親說課稿(通用5篇)
每逢佳節倍思親說課稿 篇1
一、教材簡析
《每逢佳節倍思親》是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第五冊的課文,這是一篇以“文包詩”特殊形式出現的文章。在課文中不僅呈現了王維的曠世之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而且通過一個故事的形式來形象地解釋王維的這首詩,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離鄉,適逢重陽,遙想親人的深深情思。文章以膾炙人口的名句“每逢佳節倍思親”為題,透出了濃濃的思鄉之情。課文情感真摯,有相依相伴的故鄉情,有望眼欲穿的離別情。讀起來饒有趣味。
二、教學目標:
由于故事發生在作者回憶年少時的事,所以學生理解起來困難不大,容易把握對文本的情感理解。特別是文章中明白如話的語言,貼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學生與詩人的距離,幫助學生理解詩句、感情意境、體驗情感。為此,我在第一課時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學會本課的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4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大體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佳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這其中,學會生字,流利地朗讀課文是重點,體驗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佳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為本課的教學難點。
三、教學流程:
如何讓三年級的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既學會生字,流利地朗讀課文,又能大體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佳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呢?我試著努力創設一種與課文相吻合的情境,以情為基點,以讀為主線,以悟為手段,真正走進王維的內心,在步步推移的說一說、讀一讀、聽一聽、評一評等學習活動中,體會詩人重陽佳節,身居外地,對親人濃濃的思念之情。主要預設了以下幾個學習活動:
一、感情調動,導入課題
1、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許多傳統佳節,(板書:佳節)“佳節”什么意思?(美好的節日)像這樣美好的節日有哪些?你喜歡這些佳節嗎?選擇一個說說。
2、每當佳節來臨,我們總會和自己的親朋好友相聚一堂,度過令人難忘的快樂時光。
在大家看來,過節總是開開心心的,可有一位著名的詩人:王維。卻在重陽佳節的時候,發出了這樣的感嘆:(板書:“每逢佳節倍思親”)(引讀課題)
3、對于王維,你們了解嗎?(補充:他的“山水田園”詩尤其出色。九歲時開始寫作,被稱為“神童”,15歲便離開家鄉,離開親人,到長安求學。)
(從“佳節”入手,回憶學生歡度佳節的情景,然后,筆鋒一轉,揭示王維在重陽佳節的感嘆,引出課題,激發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今天就讓我們乘坐歷史的列車,跨越時空,一起走進王維少年時的故事。請同學們輕輕地打開語文書,自由朗讀課文,給每個自然段寫上序號,注意生字詞的讀音,遇到不理解的詞語在旁邊打個小問號。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巡視。
3、出示詞語: 單獨 異鄉 回憶
思念 兄弟 挽著
扶老攜幼 興高采烈
頭插茱萸 登高遠眺
天各一方 思緒萬千 (文中理解)
開火車讀:每人讀一個、一行、齊讀(適時正音:興,在這指“高興”,所以讀第四聲。)
黑板上的這些詞語中有沒有你剛才打小問號的?(對于生字詞的理解,主要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詞語。如:興高采烈:喜笑顏開、欣喜若狂、興致勃勃 頭插茱萸“偏旁、插圖” 眺:從高處往遠處看,然后拓展舉出表示看的詞語:“俯視、注視、仰望、緊盯、瞧”)
4、把這些詞語放到課文里,相信你們也能把它讀好,誰愿意來試試,其他同學的任務也很艱巨,老師想請你們當小評委。
(指導朗讀古詩:指名讀、讀出節奏、讀出韻味)
5、一首飽含深情的古詩道出了離家兩年的王維的心聲,千言萬語匯成這樣一句詩:每逢佳節倍思親。“佳節”在這指什么節?(重陽節)現在,你理解課題的意思了嗎?(每當遇到美好的節日就會更加思念自己的親人)
(學生帶著自己的疑問走進課本,自由、充分地朗讀課文、自主學習。以讀為主,通過個別讀、評讀、想象讀等不同的形式不斷激發學生情感,讓他們在讀中理解詞語,在讀中積累詞語和句子,并在讀中加深體驗,受到美的熏陶。掃清閱讀障礙,為接下來的精讀課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精讀課文,情感涌現
王維為什么會在重陽佳節如此思念親人呢?讀讀課文1-3小節,你可以抓住一些關鍵詞,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你的感受。
2、組織交流。
(第一自然段)
a:15歲那年,他就離開家鄉,來到京城長安,不覺已經兩年了。
“15歲”說明王維很小便離開了家鄉,離開了親人。(你們幾歲了?15歲,正需要父母的關心與照顧。而王維卻遠離了家鄉,而且這一走就是兩年。)你們從兩年,又有何感受?
你離開過你爸爸媽媽一段日子嗎?心情如何?(是啊!與親人分離,哪怕是幾天都會很思念,王維小小年紀就遠離家鄉到外求學,它的家鄉在華山東邊的太原,長安在華山西面,他這一別就有兩年了。七百多個日日夜夜,叫王維怎能不思念親人呢?)讓我們齊讀第1小節。
(此環節,抓住兩個具體數字,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感受王維小小年紀,離家兩年,思鄉情切。)
第2自然段
過渡:小小年紀,離家兩年,思鄉情切。還有原因嗎?
b: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熱鬧起來。人們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維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
生: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到了。
(1)、重陽佳節、合家團聚的日子,王維漫步街頭,看到了什么?(人們扶老攜幼,……)王維還可能會看到什么呢?
重陽佳節的大街上可真熱鬧呀,誰能通過朗讀把咱們也帶到熱鬧的大街上去?(出示句子)誰來讀?(指名讀)
(2)別人歡度重陽都喜氣洋洋,非常熱鬧,而王維卻獨自一人,當他看著(引讀下一句)
平時常想家的王維,此時更加思念親人,誰來把王維此時的心情讀出來(再讀)
觸景生情,怎能不思念親人呢?誰再讀?
你情真意切的朗讀打動了我們,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齊讀)
(3)重陽佳節,家家戶戶歡度節日,而王維此刻卻孤身一人,獨在異鄉,怎能不思念家鄉、親人呢?讓我們齊讀第2自然段。
(此環節,由文本拓展到生活,感受重陽佳節的熱鬧情景,正好與詩人的孤獨形成對照,觸景生情,睹景思 人。)
c:第三自然段
看著別人歡歡喜喜地過重陽,此時此刻,他在想些什么呢?
(預設:想起了以前在家鄉時和親人過重陽節的快樂情景;由過去的快樂想到了現在的天各一方;既想到了自己對兄弟們的思念,也想到了兄弟們對自己的思念。)
面對此情此景,王維浮想聯翩,以前的一幕幕情景浮現在眼前:(引讀第1、2句)而如今(引讀第3句)王維思念著他的親人,他的兄弟們一定也在思念著他。(引讀第4句)
文中的……,更讓我們知道王維還想了很多很多,文中有個詞語就是這個意思,是哪個詞?(思緒萬千)你理解了思緒萬千,讓我們一起讀讀這個詞。
思緒萬千時,就將這濃濃的思念融進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讀
(此環節,啟發學生想象以前和兄弟們登高遠眺的情景,聯系生活的實際,深切體會到現在的遺憾,感受詩人內心的激情與神往。)
下節課就讓我們繼續走進王維的古詩,體驗他的內心,去感受他對家鄉、親人濃濃的思念之情。
四、擺正姿勢,指導寫字
指導寫字“重”
每逢佳節倍思親說課稿 篇2
《每逢佳節倍思親》這篇課文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第23課,它是一篇文包詩。文章主要講述了王維在重陽節這天,特別思念家鄉的親人,觸景生情有感而發,寫下了千古傳誦的名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課文文詩對照,內容淺顯易懂,不管是故事還是詩句,都蘊含著濃濃的思念之情,讓學生體會詩人的思念之情并非難事,而要讓他們體會詩中“獨”“異”“倍”三字的妙處,則要花一番功夫。
葉圣陶曾經說過:“老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三年級是學習的轉折期,這個階段的孩子閱讀時容易浮于表面,不能很好地抓住關鍵詞句,對課文進行品讀,這就需要老師在教學時相機點撥。根據中年級學生的閱讀特點,我制訂了以下教學目標: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詩句,并進行背誦。2、抓住重點詞句,詩文結合,理解課文的內涵、品讀古詩的意境,重點理解“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的含義。在這其中,教學的重點是理解課文內涵、品讀古詩的意境。教學的難點是,詩文結合,理清文包詩的特點
第斯多惠曾經說過:“只教給學生最本質、最主要的東西,才能使教材切切實實的、不可磨滅地記在學生的心里。”生態課堂也指出: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因此,在教學中,我盡量做到自然、真切,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空間去體會、去感悟、去品讀,從而達到教師是為學生學習服務的目的,教師是引導,而不是指導。
語文閱讀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想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所以,本課的教學設計,我著力體現“開發課程資源,優化課堂教學;尊重學生主體,著眼學生發展”的理念,立足于學生自主讀書,自主發展。
第一部分:了解王維,激發探究的興趣。
我先出示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請同學讀一讀。隨即指明這首詩的作者,是大詩人王維。請學生根據事先收集的資料講述王維的生平。并提問:讀了這首古詩,你覺得詩人在表達一種怎樣的感情?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學生肯定會回答:思念,從“倍思親”看出來的,這樣整堂課的主題一下就凸顯出來了。那么詩人為什么會在九月九日這天特別思念家鄉的親人呢?這樣一下子就激發了學生探究的興趣。
第二部分:自讀課文,感悟文包詩的特點。
這一部分,我打算通過兩個問題展開教學:一、王維為什么在九月九日這天特別思念家鄉的親人?二、他思念親人時,想到了什么?對于第一個問題,學生通過自學,很快就能找到答案。因為王維15歲就離開了家整整兩年,獨自在外,且九月九日是重陽節,家家戶戶團聚,所以他非常思念家鄉的親人。在學生交流的時候,我相機點撥:你是從哪個詞看出他是獨自一人在外的?讓學生體會“獨”字蘊含的意思。再引導:“是呀,獨自在外地,一個人,沒有家的感覺,所以是‘異客’。”由此,他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讓學生理解“倍”意思,從而理解“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的意思。學生充分交流后,我小結:“是呀,這真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啊!”從而提出文包詩的特點:詩文結合,這就是文包詩的特點,因此以后遇到此類文章時,即使老師不講解,你也能通過自己對課文的研讀,理解古詩的意思。第二個問題的答案顯而易見,學生在理解了文包詩的特點后,很容易就能理解古詩第二句的意思。結合對第三自然段的誦讀,我相機引導,山東并不是指現在的山東,而是指長安和王維的家鄉之間隔了一座華山,兄弟們在華山的東面,而王維在華山的西面。如果兄弟們也在重陽節這天寫詩思念王維的話,可以取什么詩題呢?【許多教育專家認為,將來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一些沒有學會如何獲取知識,不會自己鉆研問題,沒有預見力的人。這就要求我們學生不僅要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必須學會如何學習。科學的方法是點金術,是通向成功的橋梁。尤其是在知識更新日益加速的今天,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具備獲取知識的能力顯得特別重要。一個只能被動學習,不會主動探求知識的學生,在他們日后的工作、學習中必將遇到許多麻煩,甚至完全無法適應周圍的環境。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尤為重要。】
第三部分:拓展延伸
請學生用“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給在外地的親人打電話。【我們偉大的領袖毛澤東曾經說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那么在我們的教學中,要想了解學生是否對知識真正地掌握,讓他們進行運用是最好的方法。】
第四部分:總結
在學生充分誦讀體會的基礎上,我進行總結:“是呀,‘每逢佳節倍思親’表達了我們每個人的心聲,是我們在美好節日時內心最真實的寫照。”
柏拉圖說過:“強迫記憶的知識是不會留在心里的。”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只要充分了解學生的特點,采用適合他們興趣的方法和手段,并給予他們充分的時間和空間,那么學生必定樂學、原學,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
板書設計
23、每逢佳節倍思親
獨自在外 心緒不寧
倍思親
觸景生情 提筆寫詩
每逢佳節倍思親說課稿 篇3
《每逢佳節倍思親》說課稿
《每逢佳節倍思親》是蘇教版第五冊的一篇課文,文章以“文包詩”(一篇文章中既有文章又有古詩,以這種形式結合的文章形式叫“文包詩”)的特殊形式出現,在課文中不僅呈現了王維的曠世之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而且融入了作者年少離鄉,適逢重陽,遙想親人的深深情思。捧讀文本,只覺得一股濃濃的親情撲面而來,直入心底。再次研讀,詩中那“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兩個“獨”字,使我的心為之震顫。王維孤獨一人,漂泊他鄉,無依無靠的孤寂、凄涼,敲打著我的心。因“天各一方,不能相見……”,只能用“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來表達自己對親人無盡的思念,這其間深含的無奈與痛楚,撞擊著我的心。“每逢佳節倍思親”不正是作者內心的呼喊嗎?我被文中那強烈的、真摯的親情所感動。游子對親人、家鄉那份思念與向往,家中親人對游子的那份牽掛和期盼,這種美好、純真的無法割舍的親情,不正是學生所需要體驗的嗎?
由于學生個體及生活經歷、家庭環境造成的差異,使學生對文本的閱讀都有著自己不同的感受。我們現在的三年級學生,不到十歲,生活在交通、信息高度發達的二十一世紀,幾乎從未離開過父母,倍受家人呵護,從小到大享受著家庭生活的溫馨。就是這樣一群孩子,如何跨越一千多年的時間,與文中那個生活在交通、通訊極其落后,且“門第孤寒”的王維對話?學生能從含蓄、凝練的詩句中,感受到感受到王維年少離家,兩年未歸,時逢佳節,觸景生情的那種思鄉之苦,思親之切嗎?如何在學生與作者之間找到契合點,建架起對話的平臺呢?反復地研究文本、學生,我發現那座虹橋便是“情”———是血濃于水的親情,是相依相伴的故鄉情,是望眼欲穿的離別情。我想:人性中那最真、最善的真情,就是跨越時空鴻溝的橋梁,溝通古今人物對話的融合點。對話的平臺在此刻悄然搭建,那就是以思鄉之情為靈魂,以至真至純至美的鄉愁為心境的一次關于人性的對話。有道是:“文章不是無情物”,與文本、作者、學生的對話使我找到了閱讀教學的根——真情。
因此我想,本課教學思路可以這樣設計:
1、釋題,設疑激趣,由題入情
學生讀課題后,教師充滿深情的朗讀課題,邊讀邊在課題上標注重點符號“每逢佳節倍思親”,并激疑“課文為什么以這行詩句為題呢?”教師用自身的語感、標注符號、疑問,詮釋著課題,揭示文章主旨“倍思親”,幫助學生敲開文中“親情”的大門。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此環節
教師鼓勵學生自讀、自悟、自述故事內容。學生在自讀的過程中,對文本進行初步的理解和感悟。此時,幫助學生對文本進行粗淺的了解,為深度研讀打下良好的基礎。
3、研讀文本,情理交融
在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大致了解的基礎上,順應學生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心理,放手讓學生自我探究。圍繞學生質疑、解疑來展開學習活動。由學生疑問生發出新的學習內容。
教師針對學生提出的眾多問題進行整理、歸并,應該可以歸納出“1、關于詩句的意思;2、關于課文內容;3、關于重陽節的風俗。”三大學習主題。學生選擇有興趣的主題,深入研讀文本。此時,“疑問”表達了孩子們要求進一步與文本交流的渴望。學生們帶著新的疑問,圍繞自己選擇的研究主題,邊讀邊畫出有關詞句。運用自己喜歡的探究方式,憑借文本聯系上下文、借助工具書及課前收集的相關資料;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學習伙伴共同學習,在寬松而熱烈的氛圍中,進一步與文本對話。通過各個問題的理解、解答,教師相機由文入情,將文本由內容理解聚焦于“親情”體驗上,使理解與體驗相融合,使學生的心與作者的心相交融。學生走進文本越深,就越強烈地感受到王維相思之苦,鄉情之濃。在此基礎上,展開了全班范圍的交流,孩子們圍繞王維的離愁鄉情,熱烈對話。教師參與其間,或推進,或點撥,或欣賞,或疑問,在學生與作者的對話間推波助瀾。相信此時此刻,孩子們的思維直奔一個“情”字而去,他們的心,翻騰在一千多年前的那個充滿鄉愁的重陽節,他們的心與王維的心在那一刻交匯了。
4、真情朗讀,盡情抒發
深入研讀和情理交融的交流,使孩子們的心里如王維一樣“思緒萬千”,胸懷中仿佛積聚了滿滿一腔真情的清泉,這腔清泉需要涌流,需要抒發。此時,教師再次順應學生的心理需求,引導學生借助誦讀來盡抒情懷。教師請學生自由、放聲地朗讀課文,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多讀幾遍。繼而進行個性化的誦讀交流活動。學生的獨特感受,真情體會在彼此的心靈中交融了。學生動情、動心的朗讀,讓一段思鄉的旋律洋溢在課堂上,讓那翹首東望的形象呈現于課堂上,讓王維對親人的呼喚回蕩在課堂上。
本課教學設計中的四個環節,是用一個“情”字將之串聯成一個整體,層層遞進,教學呈現一種咬合狀態。即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讀中體驗,讀中抒發,讀中積累,逐步推進,環環相扣,不斷提升,體驗作者感受,以達到學生、作者、教師情感的共鳴。
《每逢佳節倍思情》 說課稿
我所講授的是蘇教版三年級上冊八單元23課《每逢佳節倍思情》的第一課時。本課共3課時,總教學要求是: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2、學會本課的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5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佳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字詞是很重要的,因此,我把字詞教學定于第一課時。同時三年級的課文是個跨度很大的過度,它由三年級的注音課文走向生字課文,對于識字積累還不多的他們,讀課文也是艱難又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因為如果課文讀不流利、準確,將影響到下節課文章的學習。因此,我也把正確、流利讀課文定為一課時,以便為下節課的學習奠定基礎。
在教學中,由于識字量大,課時緊,任務重,為了提高學習效率,我把預習生字放在課下,通過自學、家長檢測的環節讓學生學會生字;課上為了節約學習時間,我以練習檢測的形式來呈現本課生字的重要讀音、部首、筆畫、形近字辨析等,以此來強調重點,讓學生鞏固掌握。為理解詞語,多讀課文節省時間,爭取在第一課時讓學生認準二類生字,寫規范一類字,理解課文,正確流利地讀課文,為下文的學習做好鋪墊。
每逢佳節倍思親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每逢佳節倍思親》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第五冊第八單元第23課,它是一篇文包詩。
文章主要講述了大詩人王維在重陽佳節這天,特別思念家鄉的親人,觸景生情、有感而發,寫下了千古傳誦的名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表達了他對家鄉親人的無限思念之情。課文文詩對照,內容淺顯易懂,不管是故事還是詩句,都蘊含著濃濃的思念之情。讓學生體會詩人的思念之情并非難事,而要讓他們體會詩中“獨”“異”“倍”三字的妙處,則要花一番功夫。
本文特被安排在最后一單元,即情感體驗單元,意在通過對前幾個單元的學習,即在“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的基礎上,讓學生感悟作者內心的深切感受,從而使自己的內心情感得到提高與升華。
二、教學目標重難點
葉老曾經說過:“老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三年級是學生學習的轉折期,這個階段的孩子閱讀時容易浮于表面,不能很好地抓住關鍵詞句對課文進行品讀,這就需要老師在教學時相機點撥。因此根據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中年級學生的閱讀特點,我制訂了以下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詩句,并進行背誦。2、抓住重點詞句,詩文結合,理解課文的內涵、品讀古詩的意境,重點理解“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的含義,3、詩文結合,理清文包詩的特點。在這其中,教學的重點是:理解課文內涵、品讀古詩的意境及“獨、異、倍”三字的妙處。教學的難點是:詩文結合,理清文包詩的特點。
三、教法和學法
首先是教法:語文教學,教無定法,教學之功,貴在導學。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根據本課教學內容豐富,情節生動,三年級的學生一般無法一下子體會感悟出本文的主旨思想這一特點。特制訂了以“問難質疑法”為主、朗讀品味法、情景陶冶法為輔的教學方法來進行輔助教學。新課標指出朗讀訓練有助于學生更加真切的感受作品,因聲解意;有助于增強語感,因聲傳情。因此朗讀訓練是情感交流和體驗的過程,是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文章思想的主要方法。在教學時,通過讓學生多次反復朗讀課文,來熟悉課文并體會詩人在重陽佳節獨在異鄉思念遠方的親人的思想感情。
其次是學法:俗話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此我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和應新課標提出的“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學習方式。”的要求制定了以合作探究法為主干線索貫穿全文,討論交流法和超越文本法為輔的學法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四、教學過程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特點和學生年齡的認知水平,本課教學我將采用兩課時進行教學,這里我將采用多媒體著重介紹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
第一部分復習導入、理清文章脈絡。
孔子曰“溫故而知新”在這一部分我主要是通過對舊知的回顧即先請同學們談談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個關于什么主題的故事,然后請同學們自己復述一下?以此來查看學生對課文的掌握成度和為下面學習解剖課文打下良好的鋪墊基礎。
第二部分:繞題質疑、激發探究興趣。
課題常常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靈的窗戶”。因此,對課文題目質疑問難往往是打開理解課文的“窗戶”。抓住課題中重點詞語—“思親”質疑問難,是訓練學生見題思考的能力,通過對“思親”的質疑,學生能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結構形式,同時也抓住了這篇文章的中心內容。
“為什么思親?”和“怎樣思親?”是理解全文,體會詩人思想感情的關鍵,具有“牽動”全文的作用。只有抓住這兩個問題,才能順利地開展本課的閱讀教學,激發了學生探究的興趣。
第三部分:精讀課文,感悟文章特點。
這一部分,我打算通過兩個問題來展開教學:1、王維為什么在九月九日這天特別思念家鄉的親人?2、他思念親人時,想到了什么?待探究問題定向后,我會用信任而又帶鼓勵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反復閱讀課文,然后在自主探究或分小組交流找出問題答案,對于第一個問題,學生通過自學,很快就能找到答案。因為王維15歲就離開了家整整兩年,獨自在外,且九月九日是重陽節,家家戶戶團聚,所以他非常思念家鄉的親人。在學生交流的時候,我相機點撥:你是從哪個詞看出他是獨自一人在外的?讓學生體會“獨”字蘊含的意思。再引導:“是呀,獨自在外地,一個人,沒有家的感覺,所以是‘異客’。”由此,他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讓學生理解“倍”意思,從而理解“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的意思。(這是教學重點)學生充分交流后,我在引導學生指出文包詩的特點(即教學難點)是:詩文結合,相互對照。第二個問題的答案在學生理解了文包詩的特點后,很容易就能理解出古詩第二句的意思。結合對第三自然段的誦讀,我再相機引導,山東并不是指現在的山東,而是指長安和王維的家鄉之間隔了一座華山,兄弟們在華山的東面,而王維在華山的西面。之后我在提問“如果兄弟們也在重陽節這天寫詩思念王維的話,可以取什么詩題呢?”著名作家蕭伯納說過:“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互相交換,各自得到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互相交換,各自得到兩種思想。”所以在這時我會先請學生們通過自主思考得出答案然后在小組進行合作交流。
第四部分:超越文本、拓寬想象空間
偉大領袖毛主席說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因此在我們的教學中,要想了解學生是否對知識真正地掌握,讓他們進行運用是最好的方法。所以這一部分我會請同學們結合本課教學特點進一步體會前面我們學過的第一單元第3課的《古詩兩首》所描繪的深秋楓林美景及楓橋環境的凄寒、幽靜,來感受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及旅途中孤獨、寂靜的心情,并展開合理想象,試模仿本課編寫一個小故事在班級或小組內交流。
第五部分:總結感悟
在學生充分誦讀體會的基礎上,我進行總結:“是呀,‘每逢佳節倍思親’表達了我們每個人的心聲,是我們在美好節日時內心最真實的寫照。那么,現在請同學們閉上眼睛,靜下心來聆聽一曲優美的音樂,與作者一同去體會一下‘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濃濃思鄉之情。”新課標指出創設一定的情景氛圍,可以給學生提供自我表現的天地,使學生產生一種學習的內驅力,一種學習的激情,產生主動參與的愿望,從而增強自我的學習意識。因此用音樂來感染學生,誘發學生的情感,才能使學生與詩人共鳴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每逢佳節倍思親說課稿 篇5
《每逢佳節倍思親》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第五冊第八單元第23課,它是一篇文包詩。
文章主要講述了大詩人王維在重陽佳節這天,特別思念家鄉的親人,觸景生情、有感而發,寫下了千古傳誦的名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表達了他對家鄉親人的無限思念之情。課文文詩對照,內容淺顯易懂,不管是故事還是詩句,都蘊含著濃濃的思念之情。讓學生體會詩人的思念之情并非難事,而要讓他們體會詩中“獨”“異”“倍”三字的妙處,則要花一番功夫。
二、教學目標重難點
根據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中年級學生的閱讀特點,我制訂了以下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詩句,并進行背誦。2、抓住重點詞句,詩文結合,理解課文的內涵、品讀古詩的意境,重點理解“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的含義,3、詩文結合,理清文包詩的特點。在這其中,教學的重點是:理解課文內涵、品讀古詩的意境及“獨、異、倍”三字的妙處。教學的難點是:詩文結合,理清文包詩的特點。
三、教法和學法
以“問難質疑法”為主、朗讀品味法、情景陶冶法為輔的教學方法來進行輔助教學。新課標指出朗讀訓練有助于學生更加真切的感受作品,因聲解意;有助于增強語感,因聲傳情。因此朗讀訓練是情感交流和體驗的過程,是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文章思想的主要方法。在教學時,通過讓學生多次反復朗讀課文,來熟悉課文并體會詩人在重陽佳節獨在異鄉思念遠方的親人的思想感情。
四、教學過程
1.緊扣題目質疑弄清文章主線。
“每逢佳節倍思親”,是誰思親?為什么思親?佳節是哪個節日?讓孩子帶著問題初讀課文,然后用一句話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了解課文脈絡。
2.精讀課文,體會情感
圍繞問題“王維為什么會在重陽節這一天‘倍思親’?”讓學生自主探究問題的答案。
a.學生通過對第一節的閱讀,很快就會發現“王維15歲那年,他就離開家鄉,來到京城長安,不覺已經兩年了。”于是我會緊扣“15歲”和“兩年”讓學生設身處地想想王維當時思親的背景。同時引出“獨在異鄉為異客”。
b.體會“他鄉”重陽的熱鬧。可以讓孩子想象重陽的“熱鬧”與“歡樂”。
c. 帶著學生一起感受家鄉重陽的熱鬧。過渡“他鄉的重陽節是熱鬧的,王維家鄉的重陽節也一樣有趣。”引導學生讀第三節,讓學生發現家鄉的重陽節王維會做什么呢?學生很容易發現“每逢重陽節,總要和兄弟們頭插茱萸,手挽著手去城外登高遠眺。大家歡聚在一起,是多么讓人高興啊!”然而,此時的卻“獨在異鄉”, 與家人天各一方,不能相會。請您你想想王維此時的心情會是怎樣,他會想些什么呢?引導學生讀出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引出“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3.小結感悟
在學生充分誦讀體會的基礎上,我進行總結:“是呀,‘每逢佳節倍思親’表達了獨在異鄉的王維的心聲。那么,現在請同學們閉上眼睛,一起誦讀這首詩,體會濃濃思鄉之情。”
4.拓展理解運用“每逢佳節倍思親”
a.“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已成為千年傳誦的經典名句,它表達了所有像王維一樣離開家鄉的游子的共同心聲。中秋佳節,如果你不能回家和爺爺奶奶團聚,仰望皎潔圓月,你可以深情吟誦——引讀“每逢佳節倍思親”表達你的思念之情。
b.積累思鄉詩句:對家鄉的熱愛、思念,對親人的熱愛,思念,是人世間最美好的感情,是每個游子心中永遠的歌。(出示詩句并朗讀積累,在學生朗讀時,相機再次進行古詩誦讀的指導)
5.總結結束
同學們,最后,就讓我們再次來深情地吟誦這首千古名詩,讀出每一位游子對家鄉、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吧。隨音樂吟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