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節倍思親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每逢佳節倍思親》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第五冊第八單元第23課,它是一篇文包詩。
文章主要講述了大詩人王維在重陽佳節這天,特別思念家鄉的親人,觸景生情、有感而發,寫下了千古傳誦的名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表達了他對家鄉親人的無限思念之情。課文文詩對照,內容淺顯易懂,不管是故事還是詩句,都蘊含著濃濃的思念之情。讓學生體會詩人的思念之情并非難事,而要讓他們體會詩中“獨”“異”“倍”三字的妙處,則要花一番功夫。
本文特被安排在最后一單元,即情感體驗單元,意在通過對前幾個單元的學習,即在“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的基礎上,讓學生感悟作者內心的深切感受,從而使自己的內心情感得到提高與升華。
二、教學目標重難點
葉老曾經說過:“老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三年級是學生學習的轉折期,這個階段的孩子閱讀時容易浮于表面,不能很好地抓住關鍵詞句對課文進行品讀,這就需要老師在教學時相機點撥。因此根據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中年級學生的閱讀特點,我制訂了以下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詩句,并進行背誦。2、抓住重點詞句,詩文結合,理解課文的內涵、品讀古詩的意境,重點理解“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的含義,3、詩文結合,理清文包詩的特點。在這其中,教學的重點是:理解課文內涵、品讀古詩的意境及“獨、異、倍”三字的妙處。教學的難點是:詩文結合,理清文包詩的特點。
三、教法和學法
首先是教法:語文教學,教無定法,教學之功,貴在導學。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根據本課教學內容豐富,情節生動,三年級的學生一般無法一下子體會感悟出本文的主旨思想這一特點。特制訂了以“問難質疑法”為主、朗讀品味法、情景陶冶法為輔的教學方法來進行輔助教學。新課標指出朗讀訓練有助于學生更加真切的感受作品,因聲解意;有助于增強語感,因聲傳情。因此朗讀訓練是情感交流和體驗的過程,是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文章思想的主要方法。在教學時,通過讓學生多次反復朗讀課文,來熟悉課文并體會詩人在重陽佳節獨在異鄉思念遠方的親人的思想感情。
其次是學法:俗話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此我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和應新課標提出的“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學習方式。”的要求制定了以合作探究法為主干線索貫穿全文,討論交流法和超越文本法為輔的學法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四、教學過程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特點和學生年齡的認知水平,本課教學我將采用兩課時進行教學,這里我將采用多媒體著重介紹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
第一部分復習導入、理清文章脈絡。
孔子曰“溫故而知新”在這一部分我主要是通過對舊知的回顧即先請同學們談談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個關于什么主題的故事,然后請同學們自己復述一下?以此來查看學生對課文的掌握成度和為下面學習解剖課文打下良好的鋪墊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