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節倍思親說課稿
第二部分:繞題質疑、激發探究興趣。
課題常常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靈的窗戶”。因此,對課文題目質疑問難往往是打開理解課文的“窗戶”。抓住課題中重點詞語—“思親”質疑問難,是訓練學生見題思考的能力,通過對“思親”的質疑,學生能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結構形式,同時也抓住了這篇文章的中心內容。
“為什么思親?”和“怎樣思親?”是理解全文,體會詩人思想感情的關鍵,具有“牽動”全文的作用。只有抓住這兩個問題,才能順利地開展本課的閱讀教學,激發了學生探究的興趣。
第三部分:精讀課文,感悟文章特點。
這一部分,我打算通過兩個問題來展開教學:1、王維為什么在九月九日這天特別思念家鄉的親人?2、他思念親人時,想到了什么?待探究問題定向后,我會用信任而又帶鼓勵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反復閱讀課文,然后在自主探究或分小組交流找出問題答案,對于第一個問題,學生通過自學,很快就能找到答案。因為王維15歲就離開了家整整兩年,獨自在外,且九月九日是重陽節,家家戶戶團聚,所以他非常思念家鄉的親人。在學生交流的時候,我相機點撥:你是從哪個詞看出他是獨自一人在外的?讓學生體會“獨”字蘊含的意思。再引導:“是呀,獨自在外地,一個人,沒有家的感覺,所以是‘異客’。”由此,他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讓學生理解“倍”意思,從而理解“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的意思。(這是教學重點)學生充分交流后,我在引導學生指出文包詩的特點(即教學難點)是:詩文結合,相互對照。第二個問題的答案在學生理解了文包詩的特點后,很容易就能理解出古詩第二句的意思。結合對第三自然段的誦讀,我再相機引導,山東并不是指現在的山東,而是指長安和王維的家鄉之間隔了一座華山,兄弟們在華山的東面,而王維在華山的西面。之后我在提問“如果兄弟們也在重陽節這天寫詩思念王維的話,可以取什么詩題呢?”著名作家蕭伯納說過:“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互相交換,各自得到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互相交換,各自得到兩種思想。”所以在這時我會先請學生們通過自主思考得出答案然后在小組進行合作交流。
第四部分:超越文本、拓寬想象空間
偉大領袖毛主席說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因此在我們的教學中,要想了解學生是否對知識真正地掌握,讓他們進行運用是最好的方法。所以這一部分我會請同學們結合本課教學特點進一步體會前面我們學過的第一單元第3課的《古詩兩首》所描繪的深秋楓林美景及楓橋環境的凄寒、幽靜,來感受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及旅途中孤獨、寂靜的心情,并展開合理想象,試模仿本課編寫一個小故事在班級或小組內交流。
第五部分:總結感悟
在學生充分誦讀體會的基礎上,我進行總結:“是呀,‘每逢佳節倍思親’表達了我們每個人的心聲,是我們在美好節日時內心最真實的寫照。那么,現在請同學們閉上眼睛,靜下心來聆聽一曲優美的音樂,與作者一同去體會一下‘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濃濃思鄉之情。”新課標指出創設一定的情景氛圍,可以給學生提供自我表現的天地,使學生產生一種學習的內驅力,一種學習的激情,產生主動參與的愿望,從而增強自我的學習意識。因此用音樂來感染學生,誘發學生的情感,才能使學生與詩人共鳴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