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節倍思親課堂實錄(通用2篇)
每逢佳節倍思親課堂實錄 篇1
師:同學們,咱們今天來學習第23課,齊讀課題.一齊。
生: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請你再品味這個課題,看看你認為作者想強調哪個詞?李煜康,你來讀。
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你認為作者強調哪個詞?
生:倍
師:還有誰想來讀?好,你來。
生:每逢佳節倍思親 我認為是親
師:好,親人,還有呢?
生:每逢佳節倍思親 佳節
生:每逢佳節倍思親,我認為是每逢
師:每個人對題目都有自己不同的解釋,你知道這個題目的意思嗎?比如說佳節、倍分別是什么意思?(生舉手)不急,今天老師要介紹給你們一個好辦法,那就是在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來解釋,那樣也許更準確。好,請大家打開書,讀讀課文,在文中找一找句子來解釋。開始,自己讀。
師:好,有人找到了,找的非常快。有誰來說?孫旭陽,你說。
生:王維想,以前在家鄉時,每年過重陽節----
師:還有不同意見嗎?張宇新你來說:
一生: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王維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
師:同意的舉手。好,咱們一齊來讀讀這個句子。(生讀)
師:家家戶戶歡度節日,他們過的什么節?(重陽節)
師:你知道重陽節有哪些習俗嗎?高奇你來說。
生:重陽節人們要吃重陽糕,重陽糕有九層,最上面有兩只小羊,象征著重陽。
師:你知道的是重陽節的一些習俗,還有嗎?
生:重陽節時,人們要一齊歡聚,然后出去爬山,登高。
師:是啊,頭插茱萸,登高望遠。有時候人們也把茱萸佩戴在腰間。還有嗎?你來。
生:人們還要一齊觀賞菊花,喝菊花酒。
生:現在人們還把重陽節定為老人節和敬老節。
生:重陽節的時候,家家戶戶吃團圓飯,大家歡聚在一起,特別開心。
師:是啊,王維看到家家戶戶歡聚的樣子,心里就---(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了。)師:這就是(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這句是唐朝著名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里的名句,會讀這首詩嗎?師自己讀讀看。(生自讀)誰來讀讀?指名一人讀。這首詩中有幾個字音比較難,你想提醒大家那個字的讀音?
生:我想提醒大家,茱萸的茱是整體認讀音節也是翹舌音,請大家跟我讀“茱萸”
生:我想提醒大家,每逢的逢是后鼻音,請大家跟我讀“每逢”
生:我想提醒大家,插是翹舌音,請大家跟我讀“插”
師:好,我們大家一起讀一遍。(生齊讀整首詩)
師:人們都說,王維的詩就像一幅畫一樣,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我們今天這篇課文也很有意思,文中有詩,詩中有文,請大家再次讀讀文,再品品詩,用我們剛才理解題目意思的方法,來理解詩中的其他三句。如果你找到了句子,也可以用鉛筆畫下來。(生自讀,探究)
生:我理解的詩句是“遙知兄弟登高處”,在文中的意思是“以前在家鄉時,總要和兄弟們頭插茱萸,手挽著手,登高遠眺,是多么開心啊。”王維在長安想家鄉的兄弟,所以是“遙想”。
生:我理解的詩句是“遍插茱萸少一人”,在文中的意思是“如今我們卻天各一方,不能想會,兄弟們一定在登高聚會,西望長安,思念著我呢。”
師:“少一人”?少了誰?
王維。
師:是啊,以前過重陽,總是和家鄉的親人在一齊過,而現在自己不能和親人相會,只能遠遠地思念著對方了。這就是“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我理解的詩句是“獨在異鄉為異客”,在文中的意思是“15歲那年,王維就離開家鄉,來到京城長安,不覺已經兩年了。”
師:那這里的“異鄉”自然就是--(長安)。
生:王維的家鄉在華山以東的蒲州,離長安城很遙遠。
生:王維一個人在長安,就是獨在異鄉為異客。
師:同學們,你們在文中找的意思都很準確,也能把這首讀流利了,但是,想要真正把這首詩讀好,還要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今天,咱們就回到一千多年前的長安城,回到王維的身邊,去感受發生在這首詩背后的故事。請大家再一次用心品味文字,看看文中哪些句子觸動了你,請你劃下來,反復讀一讀,也可以在空白處寫上自己的感受。(生自讀,感受。)
師:誰來說?
生:“15歲那年,王維就離開了家鄉,不覺已經兩年了。”
師:謝老師覺得你把“兩年”特別強調了,為什么?
生:因為我覺得兩年的時間特別長,王維已經離家很長時間了。
師:還有同學也想來讀這句嗎?
生:“15歲那年,王維就離開了家鄉,不覺已經兩年了。”
師:說說你的感受。
生:他15歲那年就離開了家鄉,他的年紀很小,一個在外地很不容易。
生:我們離開親人一兩天就會特備想念,晚上還會特別害怕,可是他一個人與親人分開兩年了,特別不容易。特別孤獨。
師:那你來把這種感受讀好。(生讀)
生:王維一個人在外地,什么事情都要自己一個人做,哪怕他生病了,也要自己一個人面對。所以我覺得他很堅強。
師:你很佩服他!那你把他的堅強讀出來。(生讀)
師:是啊,王維一個人在長安求學,路途遙遠,學業繁重,與親人分離已兩年了。我們大家一齊來讀這一句。(生讀)
師:還有哪些句子讓你感觸深?
生:“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一大早,人們就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登高游玩。”從一大早,我覺得人們就非常期盼著節日的到來,人們可能高興的晚上都不睡不著覺呢。
生:我也覺得人們非常高興。大人們扶著老人,身邊跟著孩子,也許孩子還在一邊一蹦一跳的,吃著重陽糕,是多么高興啊。
師:哎呀,你的腦海中仿佛出現了這幅畫面一樣。這是學習文字非常好的方法。那你把這種高興的氣氛讀出來。(生讀)
師:咱們一起來讀讀這句。(生讀)
師:可是這一切在王維看來,感受如何呢?
生:王維特別的孤獨,看到別人與家人團聚,其樂融融的樣子,心里就更想家了。
生:本來已經離家兩年,很想念家鄉和親人,現在又過節了,心里更覺得思念了。
師:這就是---(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是啊,王維想“以前在家鄉時,每到重陽節,總要和兄弟們頭插茱萸,登高遠眺,是多么高興啊。”有誰想說說這句?
生:王維對以前和兄弟們在一起玩耍的情景非常思念,現在,他也許恨不得立馬飛到兄弟們的身邊,與他們團聚才好呢。
師:那你把這種期待讀好。(生讀)
生:王維特別懷念當時的美好時光,他想,現在兄弟們一定在登高遠眺,少了自己,兄弟們一定在想念自己呢!
生:我從總要看出王維過去每年重陽都要和兄弟們團聚,他們很重視這個傳統節日。
師:那你來把這句讀好。
師:王維離家數百里,身在長安,心早已飛到家鄉去了。咱們一起來讀“可是現在我們卻天各一方,不能相會,兄弟們一定也在登高聚會,西望長安,思念著我呢。”有誰想說說自己的感受?
生:王維想兄弟們在思念著自己,其實,他也十分思念兄弟們啊。
生:王維想兄弟們頭插茱萸,登高遠眺,今年少了自己,兄弟們一定在往長安的方向遠眺,希望我早日學成歸來呢。
師:你真是王維的知己,那你來讀好這一句。(生讀)
生:王維想,自己要是此刻也能和家人團聚,共度重陽,該多好啊!
師:大家一齊來讀出王維的思念吧。(生讀)
師:同學們,你們把思念這個詞拖的長長的,真的讓老師感到,思念可以穿越很遠的距離,王維思緒萬千之時,寫下了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大家再次讀讀這首流傳千古的佳作吧。
生有感情的朗讀。
師:其實,像王維這樣思鄉的詩人還有很多,老師今天選了兩首思鄉的古詩,請同學們讀一讀,體會體會。
生自讀,然后指名讀。
師:快下課了,老師布置給你們作業:1、課后讀熟這兩首古詩,找一找這兩首古詩背后的故事和資料看一看,你會對這兩首詩有更深的了解。2、現在的重陽節又叫敬老節,請你調查調查,現在的人們是怎么過重陽節的。
師:好,下課!
每逢佳節倍思親課堂實錄 篇2
師:中國有很多傳統節日,能說說嗎?
生:中秋、端午、春節、重陽。
師:每到節日就是家家戶戶團圓的日子,可是也有人因為種種原因而不能回家與親人團聚,你覺得他們的心情會怎樣?
生:他們都很想念自己的親人。
師:用“思念”說一句話。
生:我思念在外地工作的爸爸。
生:媽媽思念在外求學的女兒。
師:這真是“每逢佳節倍思親”啊。帶著這種情緒讀讀課題。
生讀課題——師正音
師:讀了課題,同學們心中有什么疑問?有什么想知道的?
生:誰思念家鄉的親人?
生:他為什么思念的親人?
師:同學們已經預習課文了,那老師來考考你們。
檢查詞語(小黑板出示)
生讀,師糾音——齊讀
師范寫“挽、登、插、萸”等字。
師:我請四名同學朗讀課文。
生:讀課文。
師生評價
師:不動筆墨不讀書。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把你讀懂的,或不理解的寫在旁邊。
學生自讀(用筆在書上批注)
師:誰 “每逢佳節倍思親”?
生:王維。
師:王維是誰?
生:王維,唐代大詩人。
師:“倍”是什么意思?
生:倍是更加的意思。
師:從文章的哪一句話知道?
生:一大早,大街上便熱鬧起來。人們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師:“佳節”在文中指什么節日?
生:文中佳節指的是重陽節。
師:當時人們是怎樣歡度重陽節的?
生:人們頭插茱萸,手挽著手去城外登高遠眺。
師:“興高采烈”是什么意思?給它換個詞試試。
生:興高采烈就是興致高,情緒熱烈。
生:興高采烈可以換成高高興興。
師:你遇到過什么事情讓你特別高興的?
生:過生日。
生:每當我考到一百分時特別高興。
師:能用“興高采烈”說一句話嗎?
生:同學們興高采烈地去郊外游玩。
生:活動課上,同學們玩得興高采烈。
師:重陽節到了,人們扶老攜幼,興高采烈的,可是王維卻孤單一人,冷冷清清,你能想象王維當時的情狀嗎?
。ㄕ埳吓_模仿)
師:王維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生:他想他的兄弟們。
生:他想兩年前在家時登高的情境。
生:他想以前在家時和兄弟們開懷暢飲。
師:是啊,王維對兄弟的思念無法用語言說盡,就讓我們用心去體會他當時的心情,用朗讀表現出他的思念之情吧!
生齊讀
師:這么多的思念,使王維提起了筆,于是一首流傳至今的詩作便誕生了。——出示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生自由讀詩。
師:現在我們都來當一回小詩人,吟誦這首詩。
。ㄖ该x詩,配樂)
生試說詩意
生背誦詩歌
教學反思:
《 每逢佳節倍思親》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體裁比較復雜,通過《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以及詩人王維的寫作背景來表達詩人的思鄉之情。文中古詩前的課文內容實際上就是對古詩內容的翻譯。 故而我教學時主要抓住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古詩來設計教案:第一步:初讀、出示:在結合課件的基礎上我開頭先出示了“過節了”的圖片,并且提問調動學生興趣:“你喜歡過節嗎?過節時開心嗎?”學生興趣高漲,在學生情緒被調動起來的時候我乘機追問:但是在這樣一個喜慶的節日里卻有一個人悶悶不樂的,為什么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課文:《每逢佳節倍思親》,相信學過了課文,聰明的小朋友們一定能夠找到答案。接著讓學生自讀課文感知,并了解王維。接著我馬上出示這首古詩:“王維的詩可以說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的一首思鄉古詩也很出名,這就是《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指名讀,讓學生說說體會。第二步:精讀古詩:在學生說出感受后提問:“詩人為什么這么悲傷呢?”讓學生帶問題讀課文第一小節,強調王維身在異鄉長安,離開家鄉蒲州兩年了,重讀“兩年”。隨即引出:“時間過得可真快呀,一晃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引述:“大街上……”讓學生想象大街上熱鬧的景象而王維卻“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我創設情境;“此時此刻,如果你在異鄉,你看到這樣的情景,你的心情怎么樣?你會怎么想?王維呢?”抓住課文第三自然段反復朗讀體會,尤其是“總要”、“天各一方”……等重點詞語進行感悟,并指名讀、評議、練讀、精讀加以感悟,體會王維的思鄉之情。在充分悟讀的基礎上再次出示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體會每句詩的意思,并試背古詩。第三步:拓展并復習。在學完課文的基礎上再回憶李白的思鄉古詩《靜夜思》,并拓展《泊船瓜洲》。最后在課文全部結束的基礎上第三次出示古詩,達到課堂的深化和學生的鞏固。 在教學過程中,由于我沒有帶上足夠的感情,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夠;教學思路欠清晰也是我失敗的原因;如果我能把古詩結合到課文中去講一定會更好…… 我想這些都是值得我反思和以后改進的地方。我提醒自己以后教學要更謹慎,更應致力鉆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