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節倍思親說課稿
《每逢佳節倍思親》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第五冊第八單元第23課,它是一篇文包詩。
文章主要講述了大詩人王維在重陽佳節這天,特別思念家鄉的親人,觸景生情、有感而發,寫下了千古傳誦的名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表達了他對家鄉親人的無限思念之情。課文文詩對照,內容淺顯易懂,不管是故事還是詩句,都蘊含著濃濃的思念之情。讓學生體會詩人的思念之情并非難事,而要讓他們體會詩中“獨”“異”“倍”三字的妙處,則要花一番功夫。
二、教學目標重難點
根據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中年級學生的閱讀特點,我制訂了以下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詩句,并進行背誦。2、抓住重點詞句,詩文結合,理解課文的內涵、品讀古詩的意境,重點理解“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的含義,3、詩文結合,理清文包詩的特點。在這其中,教學的重點是:理解課文內涵、品讀古詩的意境及“獨、異、倍”三字的妙處。教學的難點是:詩文結合,理清文包詩的特點。
三、教法和學法
以“問難質疑法”為主、朗讀品味法、情景陶冶法為輔的教學方法來進行輔助教學。新課標指出朗讀訓練有助于學生更加真切的感受作品,因聲解意;有助于增強語感,因聲傳情。因此朗讀訓練是情感交流和體驗的過程,是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文章思想的主要方法。在教學時,通過讓學生多次反復朗讀課文,來熟悉課文并體會詩人在重陽佳節獨在異鄉思念遠方的親人的思想感情。
四、教學過程
1.緊扣題目質疑弄清文章主線。
“每逢佳節倍思親”,是誰思親?為什么思親?佳節是哪個節日?讓孩子帶著問題初讀課文,然后用一句話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了解課文脈絡。
2.精讀課文,體會情感
圍繞問題“王維為什么會在重陽節這一天‘倍思親’?”讓學生自主探究問題的答案。
a.學生通過對第一節的閱讀,很快就會發現“王維15歲那年,他就離開家鄉,來到京城長安,不覺已經兩年了。”于是我會緊扣“15歲”和“兩年”讓學生設身處地想想王維當時思親的背景。同時引出“獨在異鄉為異客”。
b.體會“他鄉”重陽的熱鬧。可以讓孩子想象重陽的“熱鬧”與“歡樂”。
c. 帶著學生一起感受家鄉重陽的熱鬧。過渡“他鄉的重陽節是熱鬧的,王維家鄉的重陽節也一樣有趣。”引導學生讀第三節,讓學生發現家鄉的重陽節王維會做什么呢?學生很容易發現“每逢重陽節,總要和兄弟們頭插茱萸,手挽著手去城外登高遠眺。大家歡聚在一起,是多么讓人高興啊!”然而,此時的卻“獨在異鄉”, 與家人天各一方,不能相會。請您你想想王維此時的心情會是怎樣,他會想些什么呢?引導學生讀出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引出“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3.小結感悟
在學生充分誦讀體會的基礎上,我進行總結:“是呀,‘每逢佳節倍思親’表達了獨在異鄉的王維的心聲。那么,現在請同學們閉上眼睛,一起誦讀這首詩,體會濃濃思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