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和盾的結合(精選10篇)
矛和盾的結合 篇1
學習目標
①認識“矛、盾”等6個生字。會寫“矛、盾”等14個字。能正確讀寫“集合、招架”等16個詞語。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摘抄課文中你認為用得好的詞語。
③理解課文內容,學習發明家勤于思考、關于實踐的品質,懂得“誰善于把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句話的含義。
課前準備
①生字卡片。指導寫字的多媒體課件。
②矛和盾的圖片。
③錄音機及本課的朗讀錄音磁帶。
第一課時
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①出示矛和盾的圖片:你知道哪個是“矛”?哪個是“盾”嗎?
②矛和盾是兩種相對峙的開口,如果把它們集合在一起,結果會怎么樣呢?出示課題,齊讀:矛和盾的集合。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①學生輕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②出示生字卡片,開火車請學生讀。
③指讀課文,讀后評議糾正錯誤。
④自己把課文再默讀一遍,想一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呢?
質疑提問,初步釋疑
①學生再默讀課文,邊讀邊提出不懂的問題。
②同座交流交流。
③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問題。
對于一些非重點問題,相機解決。
④提煉重點問題,明確學習目標。
以下兩個問題可作參考:
a.發明家是怎樣把矛和盾的優點集合在一起發明坦克的?
b.“是的,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句話給你什么啟發?
這兩個問題作為下節課學生討論的話題。
指導寫字
①出示要求會寫的14個字。
②重點指導7年左右結構的字。
持 般 攻 炮 坦 戰 神
a.引導學生觀察這7個左右結構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b.多媒體演示這7個字的布局。
③學生寫字,教師巡視,及時評議。
實踐活動
搜集能說明課文最后一句話含義的事例,準備交流。
第二課時
復習問題,揭示目標
上節課我們提出了哪兩個問題?教師出示問題:
①發明家是怎樣把矛和盾的優點集合在一起發明坦克的?
②“是的,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句話給你什么啟發?
這節課我們就來討論這兩個問題。
學生討論,交流感悟
①學生自己先帶著以上兩個問題自主閱讀課文,可以適當作點批注。
②小組內交流。
要求每一個同學都發言,并且推薦一名同學代表小組發言。請這個同學做好記錄,整理其他同學的意見。
③全班交流。
每一組派一名代表發言,其他組員可以補充。
學生在交流過程中,教師應相機請學生朗讀有關內容。
④感情朗讀全文,讀后讓學生繼續質疑、釋疑。
聯系實際,加深理解
①師出示課文的結尾。
②齊讀這段話。
③你還能用別的例子來說明這句話嗎?
組織學生交流自己的事例或課前搜集到的事例,加深對這句話的理解。
寫字抄詞
①練習其他7個生字。
②抄寫詞語表中的詞語。
實踐活動
①摘抄你認為課文中用得好的詞語。
②搜集一些發明家的故事,開一個故事會。
矛和盾的結合 篇2
矛與盾的結合(人教版課標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
學情分析:這篇課文內容淺顯易懂,但識字量比較大,教學先指導學生自學生字,培養獨立識字能力。在自讀課文的時候,標出不認識的字,憑借字典,讀準字音,感知字義。文中有一些詞語較難理解,先讓學生自學課文,弄懂詞語,提出讀不懂的問題,再指導學習和討論,著重解決課文的重、難點部分。
教學目標:這篇課文寫的是發明家手持矛和盾,在與朋友對打比賽時,由矛和盾的長處想到了發明坦克。由此說明“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 的道理。課文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1-4段)講發明家手持矛和盾,與朋友對打過程中,為了保護自己,由盾想到了鐵屋子;為了進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兩者結合起來,發明了坦克。第二部(第5段)講發明的坦克在戰場上打敗敵軍,大顯神威。第三部分(第6段)由坦克的發明引出“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一道理。作者按發明坦克的過程──坦克的實際應用──從中引發道理的順序敘述。敘事簡潔清楚,用事實說明道理,是本文表達上的主要特點。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會認六個生字,會寫十四個生字。正確讀寫生字詞;學習默讀課文,了解主要內容;能聯系生活實際深入理解本課說明的道理。培養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培養學習邊默讀邊動筆邊思考的習慣。
2、過程與方法:通過默讀思考動筆畫等方法,了解發明家思考的過程,在交流中,通過補充句子等方法,學生體會出發明家思考的深入與全面性。通過課外資料的引導,學生在感受坦克威力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到吸收他人優點的重要性。通過聯系生活實際深入體會本文的道理。
3、情感態度價值觀:讀懂本課內容,結合生活經驗理解“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 的道理。
重點與難點: 引導學生了解發明家是怎樣發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衛和矛的進攻的優點合二為一的過程,是教學的重點;理解、體會由坦克的發明引發的道理,是教學的難點。
課前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世界上有許多有趣的發明都是人們從大自然中、生活中受到啟發而創造的,今天就讓我們繼續學習課文。(學生齊讀課題)
二、抓住“大顯神威”理解課文
1、課文中哪一句話直接寫出了課題的意思呢?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找一找并畫出來! (根據回答出示句子:坦克把盾的自衛、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在戰場上大顯神威)
這里的“合二為一”就是課題中的—— —(生:集合),坦克把盾的自衛、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在戰場上—— — (生:大顯神威。板書:大顯神威)
2、你從哪兒感受到了坦克的“大顯神威”呢?請自由讀讀課文第五自然段。(根據回答,出示句子:德國兵頭一回見到這龐然大物,嚇得 哇哇直叫,亂成一團,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①、你從哪兒感受到了坦克的“大顯神威”? “龐然大物”這個詞讓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能讀出這個詞的龐大氣勢嗎? “哇哇直叫”中的“直”是什么意思?他們在不停地叫什么呢? “亂成一團,一下子退了十公里”又讓你們感受到了什么?
②、你能用些成語形容德國兵當時的慘狀嗎?(學生答,教師評)老師也積累了一些,讓我們一起讀讀。(出示詞語—— —落荒而逃、潰不成軍、抱頭鼠竄、哭天喊地、丟盔棄甲、魂飛魄散)
③、總結朗讀:同學們,1916年那一戰呀,當時的德國兵是非常厲害的,可以說是所向無敵。而當他們遇到坦克竟被嚇成了這樣,你說坦克厲害嗎?你能讀出坦克的大顯神威嗎?
3、學生齊讀重點句:坦克把盾的自衛、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在戰場上大顯神威)
三、洞察發明之思
1、多么厲害的坦克呀! 發明家是在怎樣的情況下想到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的呢? 矛和盾又是怎樣集合的? 請同學們放聲朗讀課文1-4自然段。(根據回答,出示句子:對方的矛如雨點般向他刺來,發明家用盾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
①、指名讀。
②、同學們,有些句子讀著讀著可以讀出一幅畫面來。請同學們自由地反復讀讀這句話,讀著讀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學生回答)師:是呀,多么快的矛啊! 對方的矛刺向發明家的上方,發明家馬上用盾—— —(學生:抵擋),刺向他的下方,他馬上用盾—— —(學生:抵擋),刺向左方—— —(學生:馬上用盾抵擋),刺向右方—— —(學生:馬上用盾抵擋),這就是—— —(學生:左抵右擋)。盡管發明家左抵右擋,還是—— —(學生:難以招架)。
③、讓我們來演演那緊張危急的時刻吧! 請拿出你的雙手當作盾,老師的矛要進攻了,準備好了嗎?我的矛刺向你的上方、下方、左方、右方……(學生做動作,說體會) 師:盡管我們左抵右擋,但抵擋得住嗎?這真是—— — (學生:難以招架),抵擋不住,抵擋不及,這就是—— —(學生:難以招架)! 誰來讀出發明家的急?
2、在這緊張危急的關頭,發明家在想些什么呢?請同學們再自由讀讀2-4自然段,并畫出相關句子! 根據回答出示句子:
①、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個鐵屋子,我站在鐵屋子里,敵人就一槍也戳不到我啦!
②、可是,這樣固然安全,自己卻變成了只能縮在殼里保命的蝸牛或烏龜。自衛,是為了更好地進攻呀!
③、對了,在鐵屋子上開個小洞,從洞里伸出進攻的 “矛”—— —槍口或炮口。當然,這鐵屋子還要會跑,得裝上輪子,安上履帶。
a、讓我們先來研究研究發明家的第一個想法。請同學們先自由讀讀這個想法,邊讀邊想想:你認為發明家的這個想法好不好,為什么?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盾 自衛)
b、這樣就完美了嗎?有沒有不足的地方?(學生交流第二個想法) 是呀,自衛,是為了—— —(學生:更好地進攻呀)
c、這可怎么辦呢?發明家又想到了什么?(學生交流第三個想法)(根據學生回答板書:矛 進攻) 發明家把盾的自衛、矛的進攻合二為一,發明了坦克,這樣的集合使坦克在戰場上—— —(生:大顯神威。補板書:進攻+自衛→大顯神威)
d、總結,引讀發明家的思考過程。
3、再次回顧重點句。
①、課件出示坦克圖:讓我們來看看坦克圖,哪里是坦克的“矛”,它的作用是?(學生:進攻)哪里是坦克的 “盾”,它的作用是?(學生:自衛)讓我們再次體會這句話吧! (學生齊讀:坦克把盾的自衛、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在戰場上大顯神威) 發明家把盾的自衛、矛的進攻合二為一,發明了坦克,這樣的集合使坦克在戰場上—— —(學生:大顯神威。補充板書:矛+盾→坦克)
②、學到這兒,你覺得這是一個怎樣的發明家呀?
③、是呀,這真是一個善于發現問題、善于解決問題的發明家呀! 他這種勤于思考的品質值得我們大家共同學習!
四、品味作品之道
1、師:是的,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學生齊讀:“是的,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你能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嗎?(交流后再次齊讀)
2、同學們,其實在生活中,我們也享受著集合帶給我們的便利。比如說這枝鉛筆,它就集合了橡皮的優點—— —可以擦,筆的優點—— —可以書寫。請與同桌討論討論:我們身邊還有哪些東西也是集合的產物?(交流點評) 同學們,我們的身邊充滿了集合,我們的未來也充滿了集合! 有興趣的小朋友課外可以再去找找!
3、句中的“誰”除了指物體外,還可以指什么?(人)是呀,可以指人!這個誰可以是你,是我,是他。請再與同桌討論討論:如果有可能的話,你希望將哪些同學的優點集于一身?
教學資料:坦克的出現
1916年英國和德國軍隊在索姆河上進行著大規模的戰斗,雙方都堅守著自己的陣地,誰也沒有突破對方陣地。索姆河岸到處是沼澤地,炮彈不時在河岸四周爆炸,一股股泥浪被拋上天空,濃煙籠罩著河岸。
突然,從英軍陣地上傳來隆隆的巨大響聲,一群鋼鐵碉堡似的怪物,沖出陣地,向德軍陣地壓去。德軍士兵見到這些怪物,拼命朝它射擊,用炮轟擊,可是那怪物刀槍不入,還打機槍打炮,一邊還擊一邊照樣隆隆朝前壓來。德國士兵一看這巨大怪物就要把自己碾成肉餅,嚇得抱頭鼠竄,只好躲在戰壕里求上帝保佑。這些鋼鐵怪物輕而易舉地進入德國地的縱深,給德軍帶來極大的威脅。
這巨大的活動鋼鐵壘,就是英國首次發明并投入戰場的"陸地巡洋艦"--坦克。它有28噸重,乘員8人,側外呈棱形,在兩側炮塔上共裝有兩門口徑為75毫米的大炮的幾挺機槍,采用過頂的重金屬履帶,剛性懸掛,最大速度為6000米/小時。沒有什么通信設備,帶有幾只信鴿,必要時就靠信鴿去聯絡。
這次參戰用的59輛坦克是在極其秘密情況下運到前線的。有10輛因有機械故障留在后方作"預備隊",有32輛進入戰斗出發地,其中14輛按時出發,9輛晚了一些時間,有5輛陷入泥潭內難以自拔,只有9輛沖進德軍陣地,向縱深突進13千米。成功率只有15%,可是那壯觀威風的場面給人留下非常深的印象。使過去攻不動的德軍陣地一片混亂,被英軍輕而易舉地突破了一部分;而英軍士氣得到極大的鼓舞。從此,坦克在戰場上的價值被軍事家承認了,各國都紛紛研究,很快坦克就成了陸戰主兵器。
英國人發明的坦克,為什么第一批稱為"陸地巡洋艦"呢?據說有這樣幾個原因。當時英國在世界稱雄是靠海軍,海軍最漂亮最有威力的是巡洋艦。坦克一問世,就好比威力強大的巡洋艦,因此就叫"陸地巡洋艦";另一個原因,當時坦克上應用的炮和機槍都是從巡洋艦上拆下來裝到坦克上的,由海洋走向陸地,因此把坦克稱為"陸地巡洋?quot;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為什么又叫坦克呢?據說英國人為了保密,在將這批坦克運往前線時,所有包裝箱上都寫"水桶"的名稱,英文字"桶"翻成中文就是"坦克",后來人們都把"陸地巡洋艦"稱為坦克。
自我問答: 你覺得這是一個怎樣的發明家呀?
矛和盾的結合 篇3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學習發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實踐的品質。
2、懂得"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句話的含義。
第二課時
一、聽寫句子,引入文本
1、聽寫句子:坦克把盾的自衛、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在戰場上大顯神威。
2、校對,訂正。
二、討論交流,感悟課文
1、出示聽寫的句子
畫出這句話中的反義詞:自衛--進攻;盾--矛。(板書)
圈出能解釋課題中"集合"的一個詞--合二為一。(板書)
上節課有同學根據課題提出為什么要把矛盾結合在一起?他們怎么集合的?有什么好處?
2、學生根據以上問題,自學課文,小組內交流。
3、反饋:
(1)矛和盾為什么要結合?
發明家和對手比賽,難以招架,于是突發奇想,把矛和盾結合起來。
理解:難以招架
(2)怎么結合?
把盾做成鐵屋子,在鐵屋子上開個小洞,從洞里伸出進攻的"矛"--槍口或炮口,再給鐵屋子裝上輪子,按上履帶,讓它會動。
課件出示"坦克"圖片,看著眼前的坦克,你還能找回"矛"和"盾"的蹤影嗎?
(3)這樣的結合有什么好處?
出示句子:坦克吧盾的自衛、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在戰場上大顯神威。
"矛"和"盾"的集合實際上是自衛和進攻的結合,既能很好地自衛,又能更好地進攻,這可是"大顯神威"。(板書)
指導學生理解"大顯神威"的含義。
①讀第5自然段,請用課文里的句子來說明。
②你能把"大顯神威"的感覺讀出來嗎?說說你為什么這樣讀。
領會"首次、嚇得哇哇直叫,亂作一團,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③生活中有沒有讓你感到"大顯神威"的事物呢?
神州五號太空飛船、海洋館的大海龜、我國奧運健兒等。
3、發明家從"矛"和"盾"中得到啟示,把"矛"和"盾"的長處合二為一,發明了"坦克",從這個故事中,你是不是也悟出了點什么呢?
初步領悟道理: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出示句子)
三、暢談感受,揭示道理
1、反復朗讀: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
讀了這個故事和這句話,你想到了現實生活中,哪些事物或人能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生,例如空調把電風扇和取暖器集于一身,既可以給我們帶來涼爽,又能給我們帶來暖和。
學生舉例:雙層公共汽車、火車、帶橡皮頭的鉛筆、鉆井工人的帽子、雨衣、節能型水馬桶、一個優秀的人(采納比人的有點)……
2、請你想一想,出示:善于把,(解決了……發明了……成為了……)
這個問題能回答完嗎?不能!因為人類時時刻刻在創造,在創造中發明,也許正在勤奮學習的你就是將來的創造者呢!
四、作業,自主選擇
出示:
1、課后去看《發明家的故事》、《愛迪生》等書籍,做好摘抄。
2、記下自己或身邊的人留心周圍事物,勇于實踐,敢于創新的實例。
3、觀看電視節目《超級變變變》。
板書:
矛和盾的結合 篇4
學習目標
①認識“矛、盾”等6個生字。會寫“矛、盾”等14個字。能正確讀寫“集合、招架”等16個詞語。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摘抄課文中你認為用得好的詞語。
③理解課文內容,學習發明家勤于思考、關于實踐的品質,懂得“誰善于把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句話的含義。
④初步了解用事實說明道理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了解發明家是怎樣發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衛和矛的進攻的優點合二為一的過程。
教學難點
理解、體會由坦克的發明引發的道理。
課前準備
課件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①認識“矛、盾”等6個生字。會寫“矛、盾”等14個字。能正確讀寫“集合、招架”等16個詞語。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摘抄課文中你認為用得好的詞語。
教學重點
識記生字
教學難點
正確、流利朗讀課文
一、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①出示矛和盾的圖片:你知道哪個是“矛”?哪個是“盾”嗎?(矛:古代一種兵器。長形,尖頭,安上木質的長柄,作戰時用于直刺。矛在商周時用青銅制成,漢代多用鐵制成的矛。
盾:盾牌,古代作戰時擋御刀箭等的武器。)
②矛和盾是兩種相對峙的武器,如果把它們集合在一起,結果會怎么樣呢?出示課題,齊讀:矛和盾的集合。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①學生輕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②開火車組詞讀生字和詞語。
③指讀課文,讀后評議糾正錯誤。
三、理清思路
1、自己把課文再默讀一遍,想一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呢?
2、課文應該如何劃分層次?
四、指導寫字
①認讀要求會寫的14個字。
②重點指導7年左右結構的字。
持 般 攻 炮 坦 戰 神
③學生寫字,教師巡視,及時評議。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摘抄課文中你認為用得好的詞語。
②理解課文內容,學習發明家勤于思考、關于實踐的品質,懂得“誰善于把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句話的含義。
③初步了解用事實說明道理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了解發明家是怎樣發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衛和矛的進攻的優點合二為一的過程。
教學難點
理解、體會由坦克的發明引發的道理。
一、讀文質疑。
1、自讀課文,你能提出了哪些問題?
①發明家是怎樣把矛和盾的優點集合在一起發明坦克的?
②“是的,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句話給你什么啟發?
2、這節課我們就來討論這兩個問題。
二、學生討論,交流感悟
①學生自己先帶著第一個問題自主閱讀課文,可以適當作點批注。
②小組內交流。
要求每一個同學都發言,并且推薦一名同學代表小組發言。
③全班交流。
每一組派一名代表發言,其他組員可以補充。學生在交流過程中,教師應相機請學生朗讀有關內容。
④感情朗讀課文第一至五自然段。
⑤學生自己先帶著第二個問題自主閱讀課文,可以適當作點批注。
⑥小組討論。
⑦集體匯報交流,讀課文。
⑧你還能用別的例子來說明這句話嗎?
組織學生交流自己的事例或課前搜集到的事例,加深對這句話的理解。
三、學習寫法
課文用了怎樣的表達方法?自由讀文說一說。
用事實說明道理的表達方法
四、實踐活動
摘抄你認為課文中用得好的詞語。
課后反思:
本文學習中理清思路是一個重點,學生在反復朗讀之后能自己明確文章的敘述順序,互相講道理,是一大進步。本文的寫作方法詳細進行了講述,學生能舉例說明,模仿課文的寫法口述如何用事實講道理的寫作方法,對今后的寫作是有幫助的。
矛和盾的結合 篇5
一教學目標:
1 會認6個生字,會寫2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集合、招架、緊張、固然、烏龜、自衛、進攻、炮口、坦克、合二為一、戰場、大顯神威、首次、亂成一團、長處、勝利者”等詞語。
2 正確朗讀課文。
3 繼續學習默讀課文。讀懂課文內容,結合生活經驗理解“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
4 初步了解用事實來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 重點:讀懂課文內容,結合生活經驗理解“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
2 難點:對課文最后一段的理解。
三教學過程:
(一)畫圖激趣。
1 猜猜老師畫的是什么?師邊畫生邊猜。
2 認識坦克的各個部分,學習“坦、履”,理解“炮口、履帶”
3 說說坦克的作用(學生介紹查到的有關資料)。
4 理解“大顯神威”,出示學習第5段的2、3句:從哪些詞句可以看出它“大顯神威”的?指導朗讀這兩句。
(二)朗讀感悟
1 默讀課文:用一句話說說這威力無比的坦克是怎么發明的。
2 根據回答出示:“坦克把盾的自衛、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在戰場上大顯神威。”
3 抓住“合二為一”理解:
(1)盾是怎樣的?有什么特點?(優點和不足)從文章中找出有關句子理解。理解“固然、自衛”等。
(2)矛又是怎樣的?有什么特點?從文章中找出有關句子理解。理解“如雨點般、左抵右擋、難以招架、進攻”等。體會用詞的正確性。
4 這次矛和盾在一起,為什么不自相矛盾了呢?發明家是怎樣把它們結合起來的?
5 再讀課文1到4段,理清發明家的思路,準備用自己的話來說說這個故事。小組合作。
6 學了這個故事,你想到了什么嗎?
(三)深化明理。
1 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
2 你還能用別的例子來說明這句話嗎?(空調、帶橡皮頭的鉛筆、取長補短等)
(四)課外拓展。
1 想一想,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什么不便的地方嗎?你能不能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2 把自己想到的生活中的不便和解決的方法寫下來,作為“我的奇思異想”,然后與小組同學交流,改進,收入自己的“資料袋”。
資料袋:
坦克:英文tank的譯音,舊譯為“戰車”具有強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機動力和堅強裝甲防護力的履帶式裝甲戰斗車輛。由武器系統、推進系統、防護系統、通信設備以及其他特種設備和裝置組成。乘坐3—4人,分別擔負指揮、射擊、駕駛等任務。1916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最早使用坦克參加松姆河戰役。20世紀60年代以前,坦克通常分為輕型、中型和重型。60年代以來,多數國家將坦克按用途分為主戰坦克和特種坦克。坦克主要用于地面作戰,用以對坦克及其他裝甲車輛作戰,也可用于摧毀野戰工事,消滅有生力量。但地形、天氣對它的行動有一定限制。
矛:古代一種兵器。長形,尖頭,安上木質的長柄,作戰時用于直刺。矛在商周時用青銅制成,漢代多用鐵制成的矛。
盾:盾牌,古代作戰時擋御刀箭等的武器。
矛和盾的結合 篇6
這是一篇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課文。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 是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想的不一樣,做的不一樣,結果往往就不一樣。在設計這堂課之前,我想課文中發明家發明坦克的思維過程是讓學生明白看待問題要多角度的關鍵。于是就將這一環節作為重點進行處理。
首先我在揭題時讓學生說說有關矛和盾的故事,結合自相矛盾這個成語留下伏筆:當矛和盾再次碰在一起結果會怎樣呢?
接著鼓勵學生讀好課文,在由衷贊嘆聲中,學生將課文讀懂了,并能結合“矛、進攻、盾、自衛”等詞語概括了全文主要講的一件事。
其次為了讓學生能對發明家的發明過程產生濃厚的興趣,我抓住“大顯神威”這個詞分兩層來感染學生。
1、說說你對“大顯神威”的理解,用課文里的句子來說明。
2、生活中有沒有讓你感到“大顯神威”的事物呢?
在感性了解的基礎上,再次讓學生朗讀課文的第五小節。緊接著在學生對大顯神威的坦克讀得威猛無比之時,拋出了最重要的一個問題:發明家是怎樣把矛和盾的優點集合起來,發明了了大顯神威的坦克呢?
四人小組讀讀2、3、4小節,進行討論:發明家的思路是怎樣的?劃劃有關的詞句。
把學生討論的內容板畫下來:
比賽時難以招架-----盾太小了-----盾大得像屋子-------開小洞-------加上輪子------裝上履帶-------坦克
為了讓學生能加深印象,我再讓學生照著板畫來說說發明家是這樣發明坦克的。
最后進行思維訓練活動:“為什么這次矛和盾相處在一起,不再自相矛盾而是變成威力無比的坦克呢?”在討論交流中大家明白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時我讓學生用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這句話嗎?
學生紛紛議論:鉛筆和橡皮的結合——橡皮頭鉛筆;
電風扇和取暖器的——集合空調……
反思:新課標中具體的3~4年級閱讀目標是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
本課的3、4環節很好地體現了這一目標。“大顯神威”詞語的理解能為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對發明家是怎樣把矛和盾的優點集合起來的過程復述,即訓練學生的思維,又對文本有了更進一步的研究。
開發智力無凝是教育的一項根本任務,本文發明家的思維過程是值得學生體驗的過程。學生在反思發明家想法的過程使自身學會在看待問題上能從不同的角度出發,發散思維,學會求知,學會思考,學會實踐。
矛和盾的結合 篇7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寫的是發明家手持矛和盾,在與朋友對打比賽時,由矛和盾的長處想到了發明坦克。由此說明“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 的道理。
這篇課文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講發明家手持矛和盾,與朋友對打過程中,為了保護自己,由盾想到了鐵屋子;為了進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兩者結合起來,發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講發明的坦克在戰場上打敗敵軍,大顯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發明引出“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一道理。作者按發明坦克的過程──坦克的實際應用──從中引發道理的順序敘述。敘事簡潔清楚,用事實說明道理,是本文表達上的主要特點。
選編本課的意圖,一是讓學生懂得作者借坦克發明這件事,說明“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學習正確的思想方法;二是初步了解用事實說明道理的表達方法。
引導學生了解發明家是怎樣發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衛和矛的進攻的優點合二為一的過程,是教學的重點;理解、體會由坦克的發明引發的道理,是教學的難點。
【教學目標】
1、認識“矛、盾”等6個生字,會寫“矛、盾”等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集合、招架、緊張、固然、烏龜、自衛、進攻、炮口、坦克、合二為一、戰場、大顯神威、首次、亂作一團、長處、勝利者”等16個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摘抄課文中自己認為好的詞語。
3、繼續學習默讀課文。讀懂本課內容,結合生活經驗理解“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實來說明道理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了解發明家是怎樣發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衛和矛的進攻的優點合二為一的過程。
【教學難點】
理解、體會由坦克的發明引發的道理。
【課時劃分】
第一課時主要內容:
1、會認6個生字,會寫“矛、盾、集、持、般、架、龜”7個生字。能正確讀寫“集合、招架、緊張、固然、烏龜、自衛、進攻、炮口、坦克、合二為一、戰場、大顯神威、首次、亂成一團、長處、勝利者”等詞語。
2、通過各種形式地朗讀、默讀、合作交流等形式,把課文讀通順、讀正確;了解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課時主要內容:
1、突破教學重難點,即引導學生了解發明家是怎樣發明坦克的(1-4段)。
2、理解、體會由坦克的發明引發的道理,初步了解用事實來說明道理的表達方法。(5-6段)
【教學準備】
1、學生預習課文。
2、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一、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學習第七單元,這一單元的專題是什么?請同學打開書100頁,自由讀一讀第七單元導讀。?看看讀后你知道了些什么?(學生自由本組導讀)現在我們來學習第一篇課文——矛和盾的結合(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課題)
1、請小朋友認真觀察這幅圖,圖上發明家手持矛和盾,正在與朋友比賽,從圖上看,你知道哪個是矛?哪個是盾?(指名說說“矛”和“盾”的樣子。)
2、學習生字“矛、盾”,指名說說寫時要注意什么?
提醒:
“矛”不要少一點和一撇,這一撇就像鋒利的矛,少了“矛”就無法進攻了。
“盾”的外側是兩撇,第二筆是豎撇,這兩撇真像是勇敢的小衛士。
3、請學生在練習本上寫一寫“矛”和“盾”。
師:矛和盾在古代作戰時是用來進攻和防御的武器,是相對立的兩種兵器,發明家要把它們團結在一起,用我們課題中的新詞來說,就是——集合。同學們請看“集”是生字,同學們請注意上面是“隹”(隹指的是一種體形很小的鳥)隹比住多一橫,也不要寫成“佳”了。“集”跟“合”意思是一樣的,他們組合在一起,威力一定很大。那么發明家把這兩種相對立的兵器集合在一起,那會是怎樣的情形呢?課文究竟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下面我們就一塊兒來學習這個故事。
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
1、看動畫片激發
2、學生自由讀課文,畫生字和詞語。
2、同桌互讀生字和詞語、正音。
3、檢查識字情況 : 矛 盾 持 般 蝸 坦 ( 指名認讀,其他學生跟讀)
4、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 (課件出示句子)
發明家手持矛和盾,與朋友比賽。
對方的矛如雨點般向他刺來。
鉆在鐵屋子里變成了只能縮在殼里保命的蝸牛
發明家把矛和盾結合起來發明了坦克。
坦克把盾的自衛、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在戰場上大顯神威。
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
(自由讀、指名讀、齊讀課件中的句子。)
5、讀詞語:出示課文中生字組成的新詞。(課件出示)
⑴ 自己讀一讀。 ⑵ 指名讀。 ⑶齊讀。
三、再讀課文,讀通讀順。
師:這些詞語分別出現在哪個自然段中呢?
1、根據學生回答,相機出示課文內容。
2、指名讀相應課文,評議。
五、朗讀課文,思考問題
1、師生合作朗讀課文又
2、指名回答師板書:矛+盾 坦克
四、指導寫字
1、同桌互讀生字。師巡視。
2、出示14個生字認讀。(課件出示)
3、指導書寫“持、般、集、架、龜”五個字。
4、學生寫字,教師巡視,及時指導。
八、總結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
25 矛和盾的集合
矛 + 盾 ====》 坦克
(進攻) (自衛) (勝利者)
注:“矛、盾、集”以紅色田字格作底格。
矛和盾的結合 篇8
第一課時
揭示課題
①出示課題:矛和盾的集合。學生齊讀。你知道什么是“矛”?什么是“盾”嗎?
②質疑:讀了課題之后,你還想問什么問題呢?
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如:矛和盾為什么要結合呢?又是怎么結合的呢?結果怎樣?
初讀課文,感知主要內容
①學生聽課文的錄音磁帶。
邊聽邊畫出本課的生字和新詞。
②學生把剛才畫出的生字新詞讀幾遍。
③小聲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如果遇到有困難的地方,停下來多讀幾遍。
④指名讀課文,讀后評議。
⑤學生默讀課文,說說本課講了一件什么事?
自主閱讀,解決讀題時提出的問題
①教師出示學生提出的問題。如:矛和盾為什么要結合呢?又是怎么結合的呢?結果怎樣?
②學生根據以上總是,自學課文,做好準備,下節課交流。
記字寫字
①出示本課的生字,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記住它們。
②重點指導兩個上下結構的字:集和架。提醒學生注意:下面的“木”一定要寫好,穩穩托住上半部。
③學生寫字,教師及時評議。
拓展閱讀
搜集發明家的故事。
第二課時
討論交流,感悟課文
①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對三個問題的認識。
②組織學生全班交流。
對三個問題的理解,要引導學生把課文中的語句進行概括,要點如下。
a.矛和盾為什么要結合呢?
發明家和對手比賽,難以招架,于是突發奇想,想到了矛和盾結合起來。
b.又是怎么結合的呢?
把盾做成鐵屋子,在鐵屋子上開一個小洞,從洞里伸出進攻的“矛”(槍、炮),再給鐵屋子裝上輪子,安上履帶,讓它會動。
c.結果怎樣?
發明家發明了坦克;坦克在戰場上大顯神威。
③請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第一至五自然段。
暢談感受,總結全文
①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教師引導學習課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
②齊讀這段話,說說人是怎么理解這句話的。
③你還能用別的例子來說明這句話的意思嗎?
④再讀這段話。
交流故事,拓展延伸
①學生交流課前搜集到的發明家的故事。
②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可以相機談談感受。
抄寫詞語
①同座互相讀詞語。
②抄寫詞語表中的詞語。
作業
①摘抄課文里的好詞好句。
②自己設計一項作業 。
矛和盾的結合 篇9
學習目標
①認識“矛、盾”等6個生字。會寫“矛、盾”等14個字。能正確讀寫“集合、招架”等16個詞語。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摘抄課文中你認為用得好的詞語。
③理解課文內容,學習發明家勤于思考、關于實踐的品質,懂得“誰善于把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 利者”這句話的含義。
課前準備
①生字卡片。指導寫字的多媒體課件。
②矛和盾的圖片。
③錄音機及本課的朗讀錄音磁帶。
第一課時
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①出示矛和盾的圖片:你知道哪個是“矛”?哪個是“盾”嗎?
②矛和盾是兩種相對峙的開口,如果把它們集合在一起,結果會怎么樣呢?出示課題,齊讀:矛和盾的集合。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①學生輕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②出示生字卡片,開火車請學生讀。
③指讀課文,讀后評議糾正錯誤。
④自己把課文再默讀一遍,想一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呢?
質疑提問,初步釋疑
①學生再默讀課文,邊讀邊提出不懂的問題。
②同座交流交流。
③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問題。對于一些非重點問題,相機解決。
④提煉重點問題,明確學習目標。
以下兩個問題可作參考:
a.發明家是怎樣把矛和盾的優點集合在一起發明坦克的?
b.“是的,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句話給你什么啟發?
這兩個問題作為下節課學生討論的話題。
指導寫字
①出示要求會寫的14個字。
②重點指導7年左右結構的字。
持 般 攻 炮 坦 戰 神
a.引導學生觀察這7個左右結構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b.多媒體演示這7個字的布局。
③學生寫字,教師巡視,及時評議。
實踐活動
搜集能說明課文最后一句話含義的事例,準備交流。
第二課時
復習問題,揭示目標
上節課我們提出了哪兩個問題?教師出示問題:
①發明家是怎樣把矛和盾的優點集合在一起發明坦克的?
②“是的,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句話給你什么啟發?
這節課我們就來討論這兩個問題。
學生討論,交流感悟
①學生自己先帶著以上兩個問題自主閱讀課文,可以適當作點批注。
②小組內交流。
要求每一個同學都發言,并且推薦一名同學代表小組發言。請這個同學做好記錄,整理其他同學的意見。
③全班交流。
每一組派一名代表發言,其他組員可以補充。
學生在交流過程中,教師應相機請學生朗讀有關內容。
④感情朗讀全文,讀后讓學生繼續質疑、釋疑。
聯系實際,加深理解
①師出示課文的結尾。
②齊讀這段話。
③你還能用別的例子來說明這句話嗎?
組織學生交流自己的事例或課前搜集到的事例,加深對這句話的理解。
寫字抄詞
①練習其他7個生字。
②抄寫詞語表中的詞語。
實踐活動
①摘抄你認為課文中用得好的詞語。
②搜集一些發明家的故事,開一個故事會。
矛和盾的結合 篇10
一教學目標:
1 會認6個生字,會寫2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集合、招架、緊張、固然、烏龜、自衛、進攻、炮口、坦克、合二為一、戰場、大顯神威、首次、亂成一團、長處、勝利者”等詞語。
2 正確朗讀課文。
3 繼續學習默讀課文。讀懂課文內容,結合生活經驗理解“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
4 初步了解用事實來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 重點:讀懂課文內容,結合生活經驗理解“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
2 難點:對課文最后一段的理解。
三教學過程:
(一)畫圖激趣。
1 猜猜老師畫的是什么?師邊畫生邊猜。
2 認識坦克的各個部分,學習“坦、履”,理解“炮口、履帶”
3 說說坦克的作用(學生介紹查到的有關資料)。
4 理解“大顯神威”,出示學習第5段的2、3句:從哪些詞句可以看出它“大顯神威”的?指導朗讀這兩句。
(二)朗讀感悟
1 默讀課文:用一句話說說這威力無比的坦克是怎么發明的。
2 根據回答出示:“坦克把盾的自衛、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在戰場上大顯神威。”
3 抓住“合二為一”理解:
(1)盾是怎樣的?有什么特點?(優點和不足)從文章中找出有關句子理解。理解“固然、自衛”等。
(2)矛又是怎樣的?有什么特點?從文章中找出有關句子理解。理解“如雨點般、左抵右擋、難以招架、進攻”等。體會用詞的正確性。
4 這次矛和盾在一起,為什么不自相矛盾了呢?發明家是怎樣把它們結合起來的?
5 再讀課文1到4段,理清發明家的思路,準備用自己的話來說說這個故事。小組合作。
6 學了這個故事,你想到了什么嗎?
(三)深化明理。
1 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
2 你還能用別的例子來說明這句話嗎?(空調、帶橡皮頭的鉛筆、取長補短等)
(四)課外拓展。
1 想一想,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什么不便的地方嗎?你能不能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2 把自己想到的生活中的不便和解決的方法寫下來,作為“我的奇思異想”,然后與小組同學交流,改進,收入自己的“資料袋”。
資料袋:
坦克:英文tank的譯音,舊譯為“戰車”具有強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機動力和堅強裝甲防護力的履帶式裝甲戰斗車輛。由武器系統、推進系統、防護系統、通信設備以及其他特種設備和裝置組成。乘坐3—4人,分別擔負指揮、射擊、駕駛等任務。1916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最早使用坦克參加松姆河戰役。20世紀60年代以前,坦克通常分為輕型、中型和重型。60年代以來,多數國家將坦克按用途分為主戰坦克和特種坦克。坦克主要用于地面作戰,用以對坦克及其他裝甲車輛作戰,也可用于摧毀野戰工事,消滅有生力量。但地形、天氣對它的行動有一定限制。
矛:古代一種兵器。長形,尖頭,安上木質的長柄,作戰時用于直刺。矛在商周時用青銅制成,漢代多用鐵制成的矛。
盾:盾牌,古代作戰時擋御刀箭等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