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嫦娥》賞析(精選11篇)
李商隱《嫦娥》賞析 篇1
嫦娥 ·李商隱
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賞析一】
這首詩題為“嫦娥”,實際上抒寫的是處境孤寂的主人公對于環境的感受和心靈獨白。
前兩句描繪主人公的環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室內,燭光越來越黯淡,云母屏風上籠罩著一層深深的暗影,越發顯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長夜獨坐中黯然的心境。室外,銀河逐漸西移垂地,牛郎、織女隔河遙望,本來也許可以給獨處孤室的不寐者帶來一些遐想,而現在這一派銀河即將消失。那點綴著空曠天宇的寥落晨星,仿佛默默無言地陪伴著一*孤月,也陪伴著永夜不寐者,現在連這最后的伴侶也行將隱沒。“沉”字正逼真地描繪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動態,主人公的心也似乎正在逐漸沉下去。“燭影深”、“長河落”、“曉星沉”,表明時間已到將曉未曉之際,著一“漸”字,暗示了時間的推移流逝。索寞中的主人公,面對冷屏殘燭、青天孤月,又度過了一個不眠之夜。盡管這里沒有對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寫刻畫,但借助于環境氛圍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凄冷情懷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圍的意緒卻幾乎可以觸摸到。
在寂寥的長夜,天空中最引人注目、引人遐想的自然是一*明月。看到明月,也自然會聯想起神話傳說中的月宮仙子──嫦娥。據說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為偷吃了西王母送給后羿的不死藥,飛奔到月宮,成了仙子。“嫦娥孤棲與誰鄰?”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這孤居廣寒宮殿、寂寞無伴的嫦娥,其處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嗎?于是,不禁從心底涌出這樣的意念:嫦娥想必也懊悔當初偷吃了不死藥,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宮,面對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難以排遣吧。“應悔”是揣度之詞,這揣度正表現出一種同病相憐、同心相應的感情。由于有前兩句的描繪渲染,這“應”字就顯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因此,后兩句與其說是對嫦娥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不如說是主人公寂寞的心靈獨白。
這位寂處幽居、永夜不寐的主人公究竟是誰?詩中并無明確交待。詩人在《送宮人入道》詩中,曾把女冠比作“月娥孀獨”,在《月夜重寄宋華陽姊妹》詩中,又以“竊藥”喻指女子學道求仙。因此,說這首詩是代困守宮觀的女冠抒寫凄清寂寞之情,也許不是無稽之談。唐代道教盛行,女子入道成為風氣,入道后方體驗到宗教清規對正常愛情生活的束縛而產生精神苦悶,三、四兩句,正是對她們處境與心情的真實寫照。
但是,詩中所抒寫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靈藥”式的情緒,卻融入了詩人獨特的現實人生感受,而含有更豐富深刻的意蘊。在黑暗污濁的現實包圍中,詩人精神上力圖擺脫塵俗,追求高潔的境界,而追求的結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獨的境地。清高與孤獨的孿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賞又自傷,既不甘變心從俗,又難以忍受孤孑寂寞的煎熬這種微妙復雜的心理,在這里被詩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蘊的語言成功地表現出來了。這是一種含有濃重傷感的美,在舊時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廣泛的共鳴。詩的典型意義也正在這里。
孤棲無伴的嫦娥,寂處道觀的女冠,清高而孤獨的詩人,盡管仙凡懸隔,同在人間者又境遇差殊,但在高潔而寂寞這一點上卻靈犀暗通。詩人把握住了這一點,塑造了三位一體的藝術形象。這種藝術概括的技巧,是李商隱的特長。 (劉學鍇)
【賞析二】
李商隱不僅是晚唐詩壇一顆耀眼的明星,即使在中國整個詩歌史上也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詩歌的朦朧多義性雖然思想內容千百年來很難讓人理解,但他那可供神游的意境,卻很容易在讀者心中出現,以及優美意境背后的人生思索也了然于胸。《嫦娥》即是這類詩的典型。
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辰。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云母屏風是鑲嵌裝飾著云母的屏風,長河是銀河,曉星即黎明前出現于東方夜空的啟明星。這兩句的意思是:孤燈獨對,索居深宮的嫦娥,在天色微明時又度過了一個不眠的長夜。一二兩句簡單的交代了嫦娥的生活環境。”云母屏風燭影深“中著一”深”字最能點明深意,深又時間長久之意,也可以和世間生活的深宮聯系起來,用字這里正好表明了對那種并不如意的神仙生活的厭倦。當人們對循環往復的世俗生活厭倦之后,或是在現實生活中不得志,于是就想尋找另一種寄托:駕鸞鳳,升紫府;騎白鶴,上瑤京。參滿天之華彩,表妙道之殷勤。卻不知這種若恍若惚,如杳如冥的神仙生活有一天也有過夠的時候。嫦娥就是這樣一個仙子。《淮南子 覽冥訓》中記載: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嫦娥竊以奔月。高添注:“嫦娥,羿妻,羿請不是之藥于西王母,未之服之,嫦娥盜食之,得仙,奔入月中,為月精”。
相傳可能當年后羿射日有功,西王母才賞賜不死之藥,而過夠了凡間勞苦生活的嫦娥先偷吃,結果她成仙了。但如今為何后悔偷吃了靈藥,很簡單的一個道理:靈藥雖然使生命獲得了永恒,但也注定是一種永恒的孤獨。人活著應該是快樂的,如果不快樂,即使活上幾千幾萬年又能怎么樣呢?很顯然嫦娥是不快樂的。那種天上人間,無法相見,只能夜夜相思的夫妻離別生活怎能快樂?
絕句難寫,但對李商隱這樣的大家來說還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區區二十八個字通過對一個千古遺憾的神話典故的運用,就勾勒出一種高遠清寂之境和永恒的寂寞感,溝通了不同類型的人物某種近似的心理,從而使詩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加以解讀。又人認為此詩是李商隱對封建統治者崇奉神仙,信任方士以求長生不死之藥一類人的愚妄行經大膽的否定和嘲諷。雖又點道理,但似乎又太牽強,李商隱自己畢竟也學過道。
劉學鍇解此詩認為:“嫦娥竊藥奔月,遠離塵囂,鎬局瓊樓玉宇,雖極高潔清凈,然夜夜碧海青天,清冷寂寥之情固難排遣。此與女冠之學道慕仙,追求清真而又不耐孤孑;與詩人蔑棄庸俗,向往高潔心境均極相似。連類而及原頗自然。故嫦娥女冠詩人實三位而一體,境類而心通”。(劉學鍇 《李商隱詩歌截集》黃山書社 2001年)女冠宋華陽乃李商隱年輕時追慕的女子,但終于沒有結成連理良緣。劉的解注似乎更能讓人接受,也更符合李詩的特色:形象大于思想,藝術形象蘊涵之豐富性,常以其同構對應之關系,而可亦此亦彼。
《嫦娥》詩子數不多,卻極盡特色。撇開那種朦朧多義的思想內涵不論,又有一個人生大問題擺在了面前:人生究竟在追求什么?我們追求的東西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嫦娥當年豪氣風發,拋夫背義,偷吃靈藥,得登仙府后也并不快樂,女冠宋華陽,詩人自己呢?人生何處歸宿
參考資料
關于奔月成仙 《太平御覽》卷四引漢代張衡《靈憲》中寫道:請不死藥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竊以奔月,托身于月,是為蟾蜍。晉代干寶《搜神記》卷十四記載:羿請無死之藥于西王母。嫦娥竊之以奔月。
關于嫦娥奔月與中秋拜月的習俗相傳遠古的時候,有十個太陽一齊出現在天上,曬得大地冒煙,海水干枯,天下百姓很難活下去。這時,有個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能開萬斤寶弓,能射巨蛇猛獸。他同情受難百姓,就彎寶弓、搭神箭,一氣兒射下九個太陽。最后一個太陽認罪求饒,后羿才息怒收弓,嚴令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從此,后羿的名字傳遍天下,人人敬仰。后來,他娶了個妻子叫嫦娥。非常美麗,溫柔賢慧。夫妻二人相親相愛,生活非常美滿。嫦娥心地善良,常把丈夫射來的獵物接濟鄉親們。鄉親們都非常喜愛她,夸后羿取了個好媳婦。有一天,后羿射獵途中碰見一個老道士。這老道欽佩后羿的神力和為人,贈給他一包不死藥,說吃了這藥,就能長生不老,成仙升天。可后羿舍不得自己心愛的妻子,也舍不得父老鄉親們,不愿自己一人上天,回家后,就把不死藥交給了妻子。嫦娥把藥藏在了床頭首飾匣里。
那時候,因為羨慕后羿的威名,不少人跟著他拜師學藝。其中有個叫蓬蒙的,是個*佞小人,想偷吃后羿的不死藥,自己成仙。這一年的八月十五日,后羿又帶著徒弟們出門射獵去了。天近傍晚,蓬蒙卻偷偷溜了回來,闖進嫦娥的住室,威逼嫦娥交出那包不死藥。嫦娥迫不得已,把不死藥全部吃下,立時,身輕似燕,沖出窗口,直上云天。可她一心還戀著心愛的丈夫,就飛到離地面最近的月亮上安了身。
后羿回家后,不見了妻子嫦娥,忙向侍女打聽,才知道事情的經過。他焦急地沖出門外,只見天上的月亮比往日格外亮,格外圓,就像心愛的妻子在看著自己。他心似刀攪,拼命朝月亮追去。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怎么也到不了跟前。后羿思念心愛的妻子,心痛欲裂,默默流淚,無奈,只得命侍女在月下擺上供桌,上面供上嫦娥最愛吃的各種水果,以示對遠去妻子的思念。鄉親們聽說以后,也都在各家院內擺上供桌水果,遙祭善良的嫦娥。第二年八月十五晚上,是嫦娥奔月的忌日,月亮又是格外明格外圓。后羿和鄉親們懷念善良的嫦娥,都早早地在院中月光下擺上水果祭月,寄托對親人的思念。以后年年如此,世代相傳。因八月十五時值仲秋,所以人們就把這一天定為中秋節。再說嫦娥飛入月宮之后,每日里思念丈夫,思念鄉親,雖有珍饌佳肴,宮女歌舞,仍不能稍解愁煩。每年的八月十五日晚上,她都要走出宮門。這時,天清氣爽,下界景象現在眼前,她默默遙望,寄托思情。此時,她那美麗的容顏也使得月亮格外明,格外圓。
李商隱《嫦娥》賞析 篇2
教材簡析:
《乞巧》是第六冊第八組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組教材圍繞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這一主題來編排的。《乞巧》是唐代詩人林杰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古詩。農歷七月初七夜晚,俗稱“七夕”,又稱“女兒節”“少女節”。是傳說中隔著“天河”的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過去,七夕的民間活動主要是乞巧,所謂乞巧,就是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對月穿針,如果線從針孔穿過,就叫得巧。這一習俗唐宋最盛。
教學理念:
借助古詩這一教學素材,通過“讀、寫、議、想、說”等靈活多變且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實現師生互動及生生互動,并恰當地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情趣,拓展思維,從而突現學生主體作用,使學生主動探求知識,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而古詩教學中把學生帶入古詩境界,有滋有味地朗讀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師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尊重學生的獨特感悟,提升學生的整體素養。
教學目標:
1、學會“乞、巧、霄、渡”四個生字。
2、有感情地誦讀這首古詩,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3、講講民間傳說牛郎織女的故事,了解有關乞巧節的民風民俗。
教學重點:
深入情境,富于節奏、有韻律的朗讀。
教學難點:
理解乞巧是本詩教學的難點。
教學準備:
1、教學課件,乞巧圖片、古典音樂。
2、牛郎織女的故事。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二、初讀自悟
1、揭示課題;
2、簡介作者;
3、學生自讀詩句;
4、學習生字“乞”“巧”“宵”“霄”;
5、一邊讀一邊想,也可以小組進行討論,看看自己能明白古詩的意思嗎?弄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等全班學習時再來解決!
三、品讀鑒賞
1、通過你們的合作學習,我相信你們對這首古詩有個大概的了解,請同學們自由讀詩歌第一和第二行,想一想你能讀懂什么?(生自由讀詩)(相機理解“七夕”“碧霄”)
2、要理解“牽牛織女渡河橋”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國古代四大民間神話之一的牛郎織女的故事。同學們在課前是不是認真地閱讀了老師發的故事資料呀!那我考考你們,牛郎織女每年在什么時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好的,誰能簡單的介紹一下織女?
3、在七月初七日這天晚上,人們望著深藍浩瀚的星空,想到了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故事,你覺得牛郎織女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呢?你能讀好這兩行詩嗎?
4、是啊,在這樣一個彎彎月兒高高掛在天空的夜晚,天上的牛郎和織女喜相逢,那人間的姑娘少女們又在做什么呢?讀讀三、四行。(學生讀)(學生自由說)板書:人間
5、原來古時候的姑娘們每年都在牛郎織女相聚的這一天,在人間向織女乞巧。漸漸地便有了這樣一個節日——乞巧節。乞巧節是人們非常喜歡的一個節日。
我們再來借助課后資料袋里的介紹來了解一下乞巧節?什么是“乞巧”?乞巧的方式有哪些呢?乞巧節的風俗還有很多,那我們今天學的這首古詩寫的是哪一種呢?
6、假如渡過河橋的織女的兩個孩子想請你把人間姑娘們乞巧的情景畫一幅畫送給他們,你會畫上一些什么呢?(學生自由說)說中體會“家家”、“穿盡”、“幾萬條”、動作“望秋月”
a、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讀出詩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們都在望著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門口,在……(指學生說,在田野,在山坡,在河邊,在花園……)在所有能夠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們都在穿紅絲線,哪怕夜深了,她們還在不停地穿,為什么啊?(他們乞求能像織女一樣心靈手巧)
b、她們穿了多少條呢?(幾萬條)真的有幾萬條嗎?(沒有)那是多少條?(很多很多)什么多?(紅絲多)在第四行里,還有哪個字可以看出少女們穿的紅絲很多呢?(穿盡)
7、數不清的紅絲都穿完了,可見少女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強烈而美好啊!詩人林杰不由自主地發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請同學們放聲朗讀吧!(指名讀,齊讀)
四、熟讀成誦
1、詩人林杰寫下《乞巧》這首古詩,表現人間少女們乞取智巧的熱烈場面,我被姑娘們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深深地感動了,我很想讀讀這首詩。(配樂朗誦)請同學們也在音樂里自由的朗誦吧!
2、剛才我看見有的同學在讀的時候都已經閉上眼睛,仿佛沉醉在詩情畫意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來了?你們能背嗎?一起背吧!(學生齊背)
五、體驗升華
1、我們吟誦古詩的聲音一定穿越了浩瀚的天空,飛入了牛郎織女的耳朵里,我仿佛聽見了織女在贊嘆:人間的孩子真會學習呀!不過織女也在問:“難道們不想向我乞取些什么嗎?”你們想嗎?說說你想乞取什么?
2、那古代到底是怎樣的節日景象呢?我這里有一組再現古代乞巧場面的鏡頭,請欣賞。乞巧場面欣賞。(配文)
3、請同學們坐端正,閉上眼睛,默默地在音樂里背著古詩,靜靜地在心里為親人、為同學、為老師、為朋友乞愿吧!(音樂)
4、看著同學們專注的神情,我仿佛聽到了你們心靈的話語,我相信你們的愿望一定會變為現實,因為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祝福他人幸福的人,自己同樣能得到幸福!
李商隱《嫦娥》賞析 篇3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這是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六冊第八組的一篇課文,是圍繞本組專題“民間故事和神話故事”而選編的。《乞巧》是唐代詩人林杰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名詩。《嫦娥》一詩借嫦娥飛月的故事抒寫了身處孤寂中的感受。這是兩首想象豐富、流傳很廣的古詩。前者淺顯易懂,后者內涵豐富,都涉及到家喻戶曉的神話傳說故事,教學時要區別對待,把握尺度。對《嫦娥》的多義不必給學生講解,只要弄懂詩的大意并能背誦就可以了。
2、基于對教材的理解,將本課教學目標定為:
(1)會認4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兩首詩,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3)了解詩中蘊含的民間傳說,并愿意講給別人聽。
3、教學重難點:把學生帶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讀是教學的重點;理解詩句意思,了解詩中蘊含的民間傳說,激發學習古詩與閱讀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的興趣,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是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語文教學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他們的創新思。針對本課的教學目標和古詩的特點,本課將采用的教學方法為:
設境想象法:運用畫面再現情境,音樂渲染情境,語言描述情境。學生在心境愉悅的環境中學習,受到了美的熏陶。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都得到了發展,讓學生談自己的感受,從而深刻體會到了詩人所表達了情感。
重點字詞剖析法:這樣設計,意在突出語文學科的特點,進行扎扎實實的語言文字訓練,讓學生在詩中體會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美。同進,抓住重點詞句進行挖掘,加大了“學詩”的密度,使學生真正學有所獲,學有所得。
朗讀體會法:簡化閱讀教學中的講讀環節,扣住關鍵句,指導學生反復誦,在誦讀中積極感悟。
三、說學法
分學習小組,運用“解詩題、知詩人、明詩意、誦詩句”這四個步驟來學習。
四、講教學程序
(一)活動導入。
1、學生朗誦自己積累的和中國傳統節日及神話有關的古詩。
2、交流自己平時學習古詩好的方法。
3、導課,板書課題。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二)初讀自悟,整體感知。
1、解詩題:學生讀題,理解課題意思。
2、知詩人:教師簡介詩人的情況。
3、明詩意:
(1)提出學習要求:自由讀一讀,在讀的時候,注意讀準每個字的字音。找找你身邊的同學,用上你們的好方法,結合課文的注釋和課后資料袋里的內容,想一想,議一議,沒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等全班交流的時候提出來解決!(學生討論)
(2)交流:誰來說說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的嗎?
(3)品讀鑒賞,積累內化。
a、了解我國四大民間傳說神話故事之一的牛郎織女的故事。
b、(指詩第一行)在七月七日這天晚上,人們看著“碧霄”,什么是“碧霄”?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樣子嗎?(學生說)出示課件:夜空圖。看到這樣的夜空,你能描述一下嗎?
(學生說)根據這首詩,讓我們到宇宙中去找找這兩顆星星吧!(課件天文圖)
它們在銀河的兩邊,遙遙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橋”來相聚啊!在星空下,詩人林杰忍不住吟誦著:(教師示范讀):“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你能讀好這兩行詩嗎?(指名讀、男女賽讀)
c、是啊,在這樣一個新月當空的夜晚,人們又在做什么呢?讀讀三、四行。(學生讀)(學生自由說)可以看看課后資料袋里是怎么說的?(學生再次回答)
人們都對織女織的云錦嘖嘖稱奇啊!少女們個個都羨慕,羨慕的不得了,它們羨慕什么呢?(織女的巧手)所以古時候的少女們便在牛郎織女相聚的這一天,向織女乞巧。漸漸地便有了這樣一個節日——乞巧節。
4、乞巧節是古時候人們非常喜歡的一個節日。同學們,你們最喜歡的是什么節日啊?(六一兒童節)想想你們在過六一兒童節時,周圍是怎么樣的節日景象呢?(學生自由說)
那古人在過乞巧節又會是怎么樣的節日景象呢?再讀讀三、四行。(學生再次讀)
5、反饋。
a、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讀出詩句。(家家乞巧望秋月)為什么啊?(他們想象織女一樣心靈手巧)
b、她們穿了多少條呢?(幾萬條)真的有幾萬條嗎?(沒有)那是多少條?(很多很多)什么多?(紅絲多)在第四行里,還有哪個字可以看出少女們穿的紅絲很多呢?(穿盡)
c、數不清的紅絲都穿完了,可見少女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強烈而美好啊!詩人林杰發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你能像老師這樣讀嗎?(指名讀,齊讀)
(通過讀、思、議、想、說、寫等形式使學生主動探求知識,進入古詩境界。)
(三)體驗升華,誦詩句。
1、同學們,詩中的疑問,你們都解決了嗎?那你們能讀好這首詩嗎?(指名讀、齊讀、合作讀)
2、體會意境,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四)拓展延伸,日積月累。
老師這里還收集了一些和七夕有關的古詩,讀讀看,你對哪首感興趣?讀給大家聽!有興趣的同學在課后把它記在你的古詩積累本中吧!
(五)作業超市:
根據教學重難點和設計作業時的“基礎性、靈活性、延伸性”這幾個特點,設計了這些作業:
1、背誦古詩;
2、民間傳說牛郎織女講給別人聽。
李商隱《嫦娥》賞析 篇4
《嫦娥》這首古詩情感綿長幽怨,學生在情感上很難跟進,共鳴。因此,本課目標定位為感受而非感悟,力圖借助本詩和嫦娥奔月的傳說讓學生感受到古文化的瑰麗和神奇。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初步了解詩歌的主要內容,體會詩人在詩中所抒發的感情。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朗讀時能自主揣摩,讀出詩歌的節奏美,韻律美。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的語言美,感受祖國優秀的語言文化,從中受到陶冶。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領會詩中抒發的情感。
教學準備:
搜集李商隱的相關資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動畫、詩詞欣賞。
師:同學們,喜歡音樂動畫嗎?…現在,讓我們來欣賞一組熟悉的旋律。
(播放動畫《但愿人長久》)
師:當優美的旋律響起,老師聽到不少同學情不自禁跟著輕輕哼唱起來。這么美的詞,知道是誰寫的嗎?…宋代詩人蘇軾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
放音樂,課件出示詞
師:讓我們輕輕讀一讀這首詞。
師生配樂讀蘇軾這首詞
師:讀著這首詞,相信你跟老師跟蘇軾一樣,都被與月亮有關的一個美麗的神話故事所吸引著,是什么故事?(《嫦娥奔月》)
2.了解《嫦娥奔月》故事。
師:誰知道《嫦娥奔月》這個故事?
學生說。
師:哪位同學愿意上來把這個故事講得更清楚些?
課件出示故事,指名一個學生上臺,師生合作把故事說完整。
3.揭題。
師:美麗的神話故事總有著它獨特的魅力,所以千年流傳,家喻戶曉。不僅僅是蘇軾,早在他之前,唐朝詩人李商隱也曾借著月亮上的神話作了一首詩《嫦娥》。
二、了解詩作,走進作者。
1.課件出示李商隱圖
師:對于李商隱,課前同學們已經查閱了一些資料,誰來說一說?
學生匯報
2.師小結,讀詩人簡介(課件出示)。
3.師:下面讓我們走進這一組詩,感受李商隱幽怨綿長的情懷。
出示悲情詩組,師生配樂吟誦。
三、學習《嫦娥》,感受詩意。
1.通讀古詩。反復讀,將古詩讀清爽、讀流利,讀出一定的節奏和韻律。
師:接下來讓我們一同學習他的詩《嫦娥》
出示整首詩
(1)師:請同學們先自由讀詩,把詩句讀通。
學生自由讀
(2)師:讀詩是三分意七分讀,從讀中可以聽出你對詩的理解。剛才,老師從大家讀詩的表情看出了你的用心。現在誰愿意來試一試?
(指名讀;評讀;指名讀)
(3)師:老師也想把自己的感受讀進詩里邊,想聽聽嗎?
師配樂范讀。
(4)師:聽出老師的一些感受了嗎?大家也用心來讀一讀吧,注意讀出我們常有的節奏“前四后三”
(5)師:這一回,老師和大家一起再讀一讀,看誰再一次把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讀中。分角色,你們讀前四個字,老師讀后三個字。
換過來再讀一遍。
2.整體感受詩歌的情緒。
(1)師:讀了李商隱的詩,你想用一個什么詞來形容自己的感受?
(2)師:詩中哪些字或詞令你有這樣的感受?
讀詩要有一顆敏銳的心。請你再靜靜地反復默讀,用筆作上記號。然后與同桌交流一下。
學生畫、交流、匯報;齊讀全詩
3.品讀詩歌的意象,感受詩人心境(從字、詞到句)。
(1)師:這個夜晚,作者睡著了嗎?哪句詩寫出了他此刻看到的景象?
課件出示: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①師:他都看到了什么?他的心情如何?你從哪些字能讀懂他的心情?
②討論:用自己的話說說你對這兩句詩的理解。
③讀這兩句詩(個別讀、齊讀)
(2)師:惆悵無眠的李商隱望著高掛夜空的明月,他仿佛看到了誰?
齊讀詩句(課件出示):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①師:你能感受到嫦娥此時是什么樣的心情嗎?你從哪些字或詞中讀出她的心情?
②指名讀、齊讀
4.小結,齊讀。
師:李商隱這夜夜難眠的心似乎只有深居廣寒宮里孤獨的嫦娥能讀懂,于是作者寫下了這首千古絕唱---
齊讀全詩
四、想象補白,感受經典。
1. 想象補白
師:當長河、晨星都漸漸退去,只有碧海青天仍在。如果你是這清晨里最后一絲投進這云母屏風來的月光,你想對此刻的李商隱說些什么呢?
師:把你的想法帶進詩中,再讀----(齊讀詩)
2. 讀組詩,了解“明月”意象,感受經典魅力。
師:孤獨的時候,思念的時刻總讓人不禁抬頭望月,寄托自己的情思。于是千百年來,無數詩人寫了了許多借明月抒情懷的詩。
課件出示詩組---《靜夜思》《中秋》《楓橋夜泊》《八月十五夜月》
師生配樂同吟誦,感受經典的魅力。
五、拓展訓練,回歸文本。
1.編寫一個神話故事。
播放視頻音樂《明月幾時有》
師:神秘莫測的月亮啊,你承載了多少代人的飛天尋夢之旅呀。同學們,如果說嫦娥奔月是千百年來人們渴望飛天的夢想的話,那么,如今,我國的“神州5號”飛船已經實現了這個夢,而“神州6號”“嫦娥1號”又把我們的夢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假如你登上了月球,來到了月宮,又會續寫怎樣的神話故事呢?
課件出示拓展訓練:續寫神話故事
2.把《嫦娥奔月》講給他人聽。
板書設計:
借 → 嫦 娥
↓ 抒
孤 寂
李商隱《嫦娥》賞析 篇5
教學目標:
1、認識“乞、霄、”2個生字;
2、2、能正確、流利、有情感地朗讀、背誦古詩。
3、在理解古詩的基礎上,打寫故事。
教學重、難點:
1、了解詩中蘊含著的民間傳說,傳情中國傳統文化。
2、愿意與小伙伴交流、學習,共同進步。
3、愿意傳承祖國傳統文化、習俗。
學習者特征分析:
通過閱讀網站資源,誦讀、理解古詩,體味中國傳統文化,并熱愛自己的祖國。 拓展閱讀節日詩,了解節日詩的特點。掌握一些學習古詩的方法。教學中,讓學生結合體會,談感受,教師適當點拔。
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1、通過觀察圖畫、說話訓練,陶冶詩情,培養語感,提高對詩詞的理解。
2、誦讀、情景的創設和擴展閱讀有機結合,幫助學生理解古詩,認識中國傳統文化。
教學課時:
一課時
一、復習導入
1.比賽背誦《乞巧》。
2.聽寫“乞、巧、霄、渡”4個字。
3.出示課題《嫦娥》,學生講關于嫦娥的故事。 講關于嫦娥的故事。互相啟發、促進,激發學習興趣。
二、自主學習,感悟詩意
1、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
2、默讀質疑。
3.按自己喜歡的方式感悟詩。
a.可查字典理解字詞來理解詩句。
b.聯系收集的資料和“嫦娥奔月”的故事來理解。
c.可小組合作,也可獨立自悟。
4.有感情朗讀詩。
四人小組交流匯報:
學習朗誦古詩的基本方法。并且朗誦《嫦娥》這首詩。
三、練習背誦、識寫生字。
1、認讀生字。
2、指導書寫。教師范寫“屏” 按要求學習。理解詩句意思和作者的情感。
四、拓展
五、快樂寫話
同學們,如果說嫦娥奔月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們渴望飛天的夢想,如今,我國的“神舟5號”飛船已實現了這個夢想。假如你乘坐飛船登上月球,見到廣寒宮、嫦娥,見到環形山等等,又會演繹出怎樣的富有現代特征的神話故事呢?請用“廣寒宮、嫦娥、“神舟5號”飛船、運動會”等詞語編寫一個想象故事。
李商隱《嫦娥》賞析 篇6
教材簡析:《嫦娥》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關于此詩的解釋,過去的注家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歌詠女子學道求仙,有人認為是歌詠意中人的私奔,有人認為是直接歌詠主人公處境孤寂,有人認為是借詠嫦娥另外有所寄托。一般認為是歌詠幽居寂處,終夜不眠的女子,借嫦娥飛月的故事抒寫了身處孤寂中的感受。這是兩首想象豐富、流傳很廣的古詩。前者淺顯易懂,后者內涵豐富,都涉及到家喻戶曉的神話傳說故事,教學時要區別對待,把握尺度。詩歌本來就是一種較之其他文體更凝縮、更含蓄的文學樣式,李商隱的作品在這方面更為典型。對《嫦娥》的多義不必給學生講解,只要弄懂詩的大意并能背誦就可以了。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會認4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能力目標:背誦古詩,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能用自己的話講講嫦娥奔月的故事。
情感目標:體會作者與嫦娥相似的經歷和感受
教學重難點: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教具:多媒體課件
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三分鐘口語訓練:誦讀練筆,師適時評價
二、導入:你們把月亮寫得那么美好,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關于月亮的傳說也很多,你們看我還帶來了一位朋友,她邁著輕盈的步伐向我們款款而來,(出示嫦娥圖片)她是誰?你怎么知道她是嫦娥?她是怎么到月亮上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有關嫦娥的詩。(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三、初讀感知、
1這首詩的作者是李商隱,(簡介作者)。現在咱們就隨著作者的文字,去了解嫦娥。請你在老師規定的時間內把古詩能讀幾遍就讀幾遍,并想辦法掃清字詞障礙。
2、看來大家讀的都不錯,想必早把字詞障礙掃清了,(指名回答)當你遇到障礙的時候你用的什么方法解決的?(再指名回答)那我們的清障工作現在開始。
1)加音讀
2)去音讀
3)單字自己組詞讀
4)學寫生字,同桌互看。
四、深入理解
1、現在我們來讀讀詩中是怎樣描寫嫦娥的吧!請你再讀古詩,看看嫦娥生活的環境是什么樣的?
預測:1)直接找出屏風、燭影、長河、沉星。引導你是從哪看出來的?找出前兩句。
2)找出前兩句
2、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嫦娥生活的地方什么樣嗎?解釋前兩句。
3、嫦娥生活的地方給你的感受是什么?
預測:1)直接說出寂寞、孤獨。
2)引導:在這么大的宮殿里只有這些沒有生命的東西陪伴,如果是你,你會感受到什么?
4、你能帶著這種孤獨苦悶的心情讀一讀嗎?先試著自己讀一讀。后指名讀。齊讀。
5、是呀,嫦娥每天只能和屏風燭影作伴,看見的只有天河沉星,聽他訴說苦悶的也許只有那只小白兔了。那她為什么會落到如此地步呢?
預測:1)因為她偷吃了靈藥。
2)引導:請你從詩中尋找答案。
6、是呀,嫦娥偷吃了靈藥,這就是老師提到的有關月亮的一個傳說了,你們想不想看看嫦娥怎么到月亮上的呢?(想)課間休息放嫦娥奔月的視頻。
7、這就是《嫦娥奔月的故事》,嫦娥偷吃靈藥以后什么心情?(后悔)是呀,她每天只能眼見—碧海青天(課件出示圖片幫助理解碧海青天)每晚感受到孤獨。(出示后兩行)請帶著自己的感受讀一讀。
8、我聽出了嫦娥的苦悶,詩人也有同樣的感受,詩人寫的嫦娥生活的地方是他親眼看見的嗎?(不是)而是他(想象出來的)那嫦娥后悔偷靈藥是她告訴詩人的嗎?(不是)那也是詩人(想象出來的)。詩人能想象出來正是因為他的處境和嫦娥一樣孤苦而寂寞。請你幫助詩人把這種寂寞用誦讀的方式排解出來好嗎?(齊讀)
誰想單獨試試?(指名配樂讀)
五、知識遷移、拓展。
1、從這首詩中你讀懂了什么?
2、那你又能聯想到什么?
預測:1)月亮(出示有關月亮的古詩引出月亮表達思念)
2)神話傳說
3)節日(引導中秋節。出示有關節日的古詩)
4)嫦娥1號(出示圖片)
六、小結:看來月亮在古人眼中是寄托思念的象征,而在現代人眼中卻又探索不完的奧秘。
七、作業:1選做:1)寫一首關于月亮的小詩
2)查找宇宙奧秘中有關月亮的資料
2必做:1)收集一個神話故事
2)讀兩首有關月亮或節日的古詩
李商隱《嫦娥》賞析 篇7
29.古詩兩首
教學目的:
1.會認4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背誦兩首詩,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話講講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學重點:背誦兩首詩,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教學難點:能用自己的話講講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學準備:掛圖、卡片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意圖 時間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出示圖片,播放優美的音樂,教師朗誦古詩。 看著美麗的畫面,聽著優美的音樂欣賞古詩朗誦。 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5分 二、復習古詩,欣賞評價 。師:你學過哪首古詩,給我們朗誦一首讓大家欣賞。 1.朗誦自己學過的古詩。 2.互相評議誰朗誦得最美。 復習學過的古詩,和朗誦方法。 5分 三、讀中識字,準確朗讀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為了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創編了許多美好的神話故事,這些故事流傳至今,仍深受人們的喜愛。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兩首新的古詩,就反映了兩個美好的故事。 1.學生跟隨老師一起查字典學習生字。 2.學生把生字的部首和意思及音節寫下來。 3.學生跟隨老師朗讀兩首古詩。 4.學生自己讀兩首古詩。 學習利用字典學習生字的方法。準確朗讀古詩。 10分 四、學中教法,用法自學 。帶領學生學習第一首詩歌。通過看注釋、查字典等方法理解“碧宵、乞巧、幾萬條”等詞匯理解前兩句詩句的意思。 1. 學生按照老師教的方法,小組學習第一首詩歌的后兩句詩句的意思。 2.小組學習后在班上討論。 3.學生在老師的點撥下,把后兩句詩句的意思表達出來。 學習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 10分 五、配圖想象,加深理解 。老師把語文書為古詩“乞巧”配的插圖展現在大屏幕上,配有音樂朗誦“乞巧”這首詩。 1.學生想象詩句所描寫的景象。 2.用自己的話把詩句描寫的景象說出來。 培養想象能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10分 第二課時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意圖 時間 一、檢查已學,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我們比一比,看誰把《乞巧》這首詩講得清楚,背得有感情,畫的有創意。 1.學生現在小組里比賽。 2.小組推薦一人在班上展示。 3.大家評議。 互相啟發、促進,激發學習興趣。 10分 二、學中教法,用法自學。 1. 帶領學生學習《嫦娥》這首詩的前兩句詩句的意思。 2. 你能不能自己學習翻譯后兩句詩句的意思。 1、學生在學習小組里學習《嫦娥》這首詩的后兩句詩句的意思。 2、小組學習后在班上討論,老師點撥。 3.自學后兩句詩句的意思。 復習學習古詩的方法,自主學習古詩。 10分 三、總結方法,感情朗讀。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乞巧》這首詩。老師覺得大家朗誦得很好。這首詩應該怎樣朗誦,才能讀出古詩的韻味來呢?誰來給大家總結一下。 1.學生結合老師是怎樣帶領學生朗讀的,思考朗讀古詩的方法。 2.總結出:前四個子與后三個字之間有短暫的停頓。第五個字加重語氣等。 3.學生朗誦練習,互相評議。 學習朗誦古詩的基本方法。并且朗誦《嫦娥》這首詩。 10分 四、讀詩配畫,加深理解 。老師播放音樂。鼓勵學生根據自己對《嫦娥》這首詩詩句的理解畫一幅畫。 1. 學生在學習小組里互相合作畫畫,根據圖畫把詩句的意思表達出來。 2.同學之間互相評價,老師點撥。 理解詩句意思和作者的情感。 10分 五、板書。 29 古詩兩首 《乞巧》 《嫦娥》 美麗的故事
李商隱《嫦娥》賞析 篇8
總教學目標:
1、認識“乞、霄、燭、曉”4個生字,會寫“乞、巧、霄”等8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3、了解詩中蘊含的民間傳說,并愿意講給別人聽。
《乞巧》一課為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乞、霄、”2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情感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理解古詩內容,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故事的方法,體會詩中的.豐富想象。
4、了解詩中蘊含的民間傳說,并愿意講給別人聽。
教學重點:
把學生帶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讀。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意思,了解詩中蘊含的民間傳說,激發學習古詩與閱讀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的興趣,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教學準備:
1、教學課件、古典音樂。
2、收集牛郎織女的故事及相關古詩。
教學過程:
一、由本組課文導語導入
1、第八組的整組課文都是有關民間故事、神話傳說的,請大家齊讀121頁導語,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預設:
①民間故事可引發想象。(師簡述神話、傳說的由來)
②本組課文與神話、傳說有關、可感受古人想象的豐富
③課外可閱讀相關書籍。
2、是的,這些神話、傳說流傳深遠,古人許多詩詞中都有描繪。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與此有關的兩首古詩之一:《乞巧》
二、解釋題,知作者
1、現在請同學們看老師板書課題:乞巧 提醒同學們“乞”與“氣”在書寫時的區別。(生練習書寫“乞”字)
2、齊讀課題,你知道“乞巧”是什么意思嗎?(生借助注釋回答古代節日——七夕節)
3、作者林杰,通過課外資料查找,你對他有哪些了解?(唐代詩人林杰精通書法棋藝,小時候非常的聰明,六歲的時候就能寫詩,下筆即成章。《乞巧》就是他的一首名詩。)
三、朗讀古詩,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要求讀正確、讀流利。
2、本首詩中出現了兩個同音字,是哪兩個?(宵—霄)字形有什么區別?(“宵”字是寶蓋頭,“霄”字是雨字頭)那這兩個字是什么意思呢?匯報布置預習查字典的結果(“宵”是晚上,“霄”是天空)記住這一對形近字。
3、除了字正腔圓,你還能把這首詩讀的更好嗎?生練習,匯報讀詩,老師指導。再讀古詩,讀出節奏韻律。
四、明詩意、悟詩情
1、七夕節這天晚上,大家都在干什么呢?(齊讀一、二行詩)指名回答
預設:
(1)碧霄 浩瀚的天空
(2)看牽牛與織女渡過銀河相會
2、這兩行詩涉及到一個流傳千古的傳說——《牛郎織女》的故事,你對此有所了解嗎?(指名簡單介紹這個故事)
3、牛郎和織女分離的日子是痛苦的。漢朝的古詩中就有過描繪:(師朗誦、課間出示牛郎星和織女星隔著銀河的畫面)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摸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4、正因為如此,七月七日牛郎和織女的相會才顯得如此珍貴。民間的人們在這天夜晚情不自禁地仰望天空,想象牛郎和織女的相會的情景。看圖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5、誰來讀一讀一、二行詩,讀出你的感受。
6、家家戶戶的人們都望著秋月,祈求什么?(齊讀三、四行詩)默讀資料袋中的內容,聯系三、四行詩,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1)祈求什么 乞求智巧 織女心靈手巧,少女們個個羨慕的不得了,她們便在牛郎織女相聚的這一天,向織女乞巧。漸漸地便有了這樣一個節日——乞巧節。
織女乞巧歌
乞手巧,乞容貌;
乞心通,乞容顏;
乞我爹娘千萬歲,
乞我姐妹千萬年.
人們的愿望在心理感情上得到最大的滿足,寄寓著人們美好的憧憬和期望。
(2)乞巧又是一種怎樣的活動呢?生聯系詩中“家家”、“幾萬”二詞說明人多。師述:人們從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即便貴人,也只能步行。這情形,何其壯觀。觀其風情,似乎絕不亞于古代最大的節日春節。
(3)那古人在過乞巧節又會是怎么樣的節日景象呢?(每家的少女們都在望著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門口,在田野,在山坡,在河邊,在花園……在所有能夠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們都在月光下穿紅絲線,哪怕夜深了,她們還在不停地穿,數不清的紅絲都穿完了,可見少女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強烈而美好啊!)
7、指名讀三四行詩。
五、體驗升華,熟讀成誦。
1、同學們,詩中的疑問,你們都解決了嗎?那你們能讀好這首詩嗎?(指名讀、齊讀配樂)
2、看見有的同學都已經閉上眼睛,仿佛沉醉于詩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來了?你們能背嗎?一起背吧!(學生齊背)
李商隱《嫦娥》賞析 篇9
學習目標:
1、學會“乞、巧、霄、渡”四個生字。
2、有感情地誦讀并背誦這首古詩,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3、能有自己的話講講民間傳說牛郎織女的故事,了解有關乞巧節的民風民俗。
教學重、難點:
1、正確、流利、有情感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感受古時候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了解詩中蘊含著的民間傳說。
教學資源:
多媒體課件:課文朗讀視頻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閱讀談話,導入新課
1、師:誰知道哪些民間故事?(盤古開天地、精衛填海、女媧補天、后羿射日、牛郎織女、嫦娥奔月)
2、檢測課外閱讀情況:《“七夕”的由來》,指名說
今天我們要學的這首古詩就跟牛郎織女民間故事有關,請同學們看老師寫課題。(板書:乞巧,學生齊讀課題。)
二、自讀自悟,整體感知。
1、認記“乞”字。(區別“氣”)
2、理解“乞巧”(指名說:乞求一雙巧手),再齊讀課題。
3、認識詩人。(唐代詩人林杰是一位精通書法棋藝的詩人,而且非常的聰明,六歲的時候就能寫詩。)
4、初讀古詩。
(1)自由讀詩,讀準每個字的字音。(指2名讀)
(2)區別“宵—霄”
(3)誰能讀出:讀準字音,有節奏的讀一讀這首詩?(指1名讀)
(4)同桌間再讀古詩(邊讀邊思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有讀不懂的地方請作好標記。讀后同桌之間互相交流。)
三、品讀鑒賞,積累內化。
(一)學習第一、二行詩。
1、自由讀詩第一、二行,你能讀懂什么?(出示 “七夕”“碧霄”課件)
2、師:七夕這天看到這樣的“碧霄”你想到了什么呢?(引導學生回答:牛郎織女在這天晚上渡河橋相聚。)(板書:鵲橋相會)
3、牛郎和織女見面了以后,你仿佛聽到他們在說什么呀?
4、師:每年只有一次的相會,對牛郎織女來說那是? 如果你是王母,你會怎樣做呢?(指名回答)
5、師:在七月初七日這天晚上,人們望著深藍浩瀚的星空,想到了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情景,此時人們是一種怎樣的心情?(有感情讀一讀第1、2句)
(二)學習第三、四行詩。
1、了解織女:(出示課件)
2、乞巧的方式有哪些?(自讀)
3、自由讀,想想人間的少女們在舉行一個怎樣的儀式呢?(指名說)
4、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1)那些姑娘少女們多嗎?哪里看出人多?讀出詩句。
(2)她們穿了多少條呢?(生:幾萬條)真的有幾萬條嗎?(生:沒有)那是多少條?(很多很多)在這里是虛指。在第四行里,還有哪個字可以看出少女們穿的紅絲很多呢?(盡)
(3)師:數不清的紅絲都穿完了,可見少女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強烈而美好啊!詩人林杰發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誰能比老師讀得更好?(指名讀,齊讀)
5、師:這些姑娘少女們在月光下穿著紅絲線,乞求什么嗎?(板書:幸福追求)她們還在乞求著,知道她們在乞求什么嗎?“(出示課件:《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顏容;乞我爹娘千百歲,乞我姊妹千萬年。)自己讀一讀,他們可能在乞求著什么?(指名說)
一首《乞巧歌》表達了她們的心聲。難怪唐朝詩人崔顥曾這樣贊嘆: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
6、配樂朗誦。
7、背誦課文。
四、快樂閱讀:
同學們,像《乞巧》這樣描寫傳統節日的古詩還有很多很多,你還知道哪些呢?請同學們打開拓展閱讀材料p133-134頁,結合小問題用喜歡的閱讀方式讀一讀。
1、出示閱讀內容p131-134頁《“七夕”的由來》、《元日》、《元宵節》。
2、自由閱讀,指導督促閱讀。
3、檢測。
五、拓展寫作:
1、出示寫作內容:請想象七夕節或其它節日(如端午節、中秋節、元宵節那天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請寫一寫!
2、自由寫作。
3、指導,展評。
李商隱《嫦娥》賞析 篇10
教學目的:
1.會認4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背誦兩首詩,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話講講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學重點:
背誦兩首詩,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教學難點:
能用自己的話講講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學準備:
掛圖、卡片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意圖時間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
出示圖片,播放優美的音樂,教師朗誦古詩。 看著美麗的畫面,聽著優美的音樂欣賞古詩朗誦。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二、復習古詩,欣賞評價 。
師:你學過哪首古詩,給我們朗誦一首讓大家欣賞。
1.朗誦自己學過的古詩。
2.互相評議誰朗誦得最美。復習學過的古詩,和朗誦方法。
三、讀中識字,準確朗讀 。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為了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創編了許多美好的神話故事,這些故事流傳至今,仍深受人們的喜愛。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兩首新的古詩,就反映了兩個美好的故事。
1.學生跟隨老師一起查字典學習生字。
2.學生把生字的部首和意思及音節寫下來。
3.學生跟隨老師朗讀兩首古詩。
4.學生自己讀兩首古詩。
學習利用字典學習生字的方法。準確朗讀古詩。
四、學中教法,用法自學 。
帶領學生學習第一首詩歌。通過看注釋、查字典等方法理解“碧宵、乞巧、幾萬條”等詞匯理解前兩句詩句的意思。
1. 學生按照老師教的方法,小組學習第一首詩歌的后兩句詩句的意思。
2.小組學習后在班上討論。
3.學生在老師的點撥下,把后兩句詩句的意思表達出來。
學習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
五、配圖想象,加深理解 。
老師把語文書為古詩“乞巧”配的插圖展現在大屏幕上,配有音樂朗誦“乞巧”這首詩。
1.學生想象詩句所描寫的景象。
2.用自己的話把詩句描寫的景象說出來。
培養想象能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第二課時】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意圖時間
一、檢查已學,激發興趣 。
師:同學們,我們比一比,看誰把《乞巧》這首詩講得清楚,背得有感情,畫的有創意。
1.學生現在小組里比賽。
2.小組推薦一人在班上展示。
3.大家評議。
互相啟發、促進,激發學習興趣。
二、學中教法,用法自學。
1. 帶領學生學習《嫦娥》這首詩的前兩句詩句的意思。
2. 你能不能自己學習翻譯后兩句詩句的意思。
1、學生在學習小組里學習《嫦娥》這首詩的后兩句詩句的意思。
2、小組學習后在班上討論,老師點撥。
3.自學后兩句詩句的意思。
復習學習古詩的方法,自主學習古詩。
三、總結方法,感情朗讀。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乞巧》這首詩。老師覺得大家朗誦得很好。這首詩應該怎樣朗誦,才能讀出古詩的韻味來呢?誰來給大家總結一下。
1.學生結合老師是怎樣帶領學生朗讀的,思考朗讀古詩的方法。
2.總結出:前四個子與后三個字之間有短暫的停頓。第五個字加重語氣等。
3.學生朗誦練習,互相評議。
學習朗誦古詩的基本方法。并且朗誦《嫦娥》這首詩。
四、讀詩配畫,加深理解 。
老師播放音樂。鼓勵學生根據自己對《嫦娥》這首詩詩句的理解畫一幅畫。
1. 學生在學習小組里互相合作畫畫,根據圖畫把詩句的意思表達出來。
2.同學之間互相評價,老師點撥。
理解詩句意思和作者的情感。
李商隱《嫦娥》賞析 篇11
【教材分析】
《乞巧》是唐代詩人林杰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名詩,它想象豐富、淺顯易懂,涉及到家喻戶曉的神話傳說故事,表達了少女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教學目標】
1、學會“乞”等四個生字。
2、能字正腔圓地誦讀《乞巧》,感受古詩的韻律,并會背誦。
3、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滲透古詩學法,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適度拓展,增強語言積淀。
【教學重點與難點】
古詩教學中把學生帶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讀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過程】
一、民間故事導入。
1、孩子們,你們喜歡聽故事嗎?你都知道哪些民間故事?
2、29課《古詩兩首》就和牛郎織女、嫦娥奔月這兩個民間故事有關。
今天我們來學習第一首——《乞巧》。
二、識字解題、指導書寫。
1、板書課題。學生空書,說筆畫。
2、“乞”字和哪個字特別像?(板書“氣”)這兩個字有什么區別?
觀察“乞”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怎樣寫才能把這個字寫漂亮?
教師示范
拿出田字格本,工工整整、漂漂亮亮地寫一個。
3、“巧”字能組詞嗎?
怎樣把“巧”字寫漂亮?(教師示范)
工工整整、漂漂亮亮地寫一個。
4、普通話有一個音變規律,當兩上連讀時,前一個音讀二聲。“標本讀變”
5、“乞巧”什么意思?
6、對作者林杰有多少了解?
師介紹:林杰,唐代詩人,非常的聰明,六歲的時候就能寫詩,還精通書法棋藝,可惜他英年早逝,17歲就離開人世。《全唐詩》僅存其詩兩首。下面,我們就一起領略大詩人林杰的文采。
三、一讀——讀音正確
1、請大家打開課本,自由、大聲讀一讀,要求:字音讀準確,詩句讀通順。
2、《乞巧》這首詩當中有兩個字的讀音是一模一樣的,是哪兩個字?“宵”“霄”。 你們有什么發現嗎?
合作:查字典,看看字義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好的方法記住這兩個字?
有個順口溜記住它們:肖加寶蓋熬通宵,雨落肖頭是云霄。
3、指名讀。
四、二讀——讀出韻味
1、見過古人讀詩嗎?讀出古詩的節奏。
2、范讀,老師讀的和你們讀的有什么不一樣?
3、師生合作,分句讀。
4、齊讀
五、三讀——入情入境
1、在小組內說說這首詩的大概意思。
2、交流,你從詩句中知道了什么。
3、前兩句中隱藏著一個傳說,知道嗎?
當你聽到或讀過牛郎織女這個傳說后,想說點什么?
引讀:一雙兒女終于見到媽媽了,讀
盼啊盼啊,終于盼來了這一年難得的一面,讀
人們都仰起頭,為牛郎織女一家祝福,讀
4、就在這樣一個新月當空的夜晚,人們在做什么呢?
看看課后的資料袋,你知道了什么。
由這兩行詩你看到了怎樣的場面?
真的把這世上的紅線都穿完了嗎?
5、 如果他有一雙像織女一樣的巧手,就可以
6、讓我們一起來到這場景中,姑娘,你好!你姓
姑娘,你在月下干什么呢?
不管是陳家的姑娘,還是王家的姑娘,或是李家的姑娘,姑娘們都在穿針引線,這正是
7、難怪唐朝詩人崔顥曾這樣贊嘆:
(示)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這是怎樣的盛況呀!民間《乞巧歌》這樣唱道:
(示)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顏容;乞我爹娘千百歲,乞我姊妹千萬年。
8、(音樂起)就讓咱們一起加入到乞巧的人群中去,眼望浩瀚的銀河和皎潔的明月,許下美好的心愿吧!姑娘,七夕之夜,你要乞的是
男孩,在這美好的七夕之夜,你也來乞點什么
這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美好心愿。
9、此情此景,詩人林杰情不自禁的吟道
讓我們把這美好的心愿都融進這首詩中,一起來吟一吟
六、適度拓展、課后積累。
牛郎織女這個美麗的傳說感動了許多人,七夕也成了一個美麗又凄婉的節日,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競相題詠,留下了許多詩篇,課下去收集。讀一讀,背一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