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單元:觀察物體(一) (第1課時)
四、全課總結:
這節課,我們又學習了觀察物體,和以前學的比,你又有了什么新的發現?
五、課堂練習 補充習題
授后小結:
教學時,注重因材施教,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在探索不同擺法時,對空間觀念相對弱的學生,允許他們在操作中反復嘗試,不斷修正,盡可能找到不同擺法;對空間觀念相對強的學生,鼓勵他們借助想象和推理解決問題,并注重通過擺和觀察進行驗證和確認。
在活動中,不斷鼓勵學生根據指定的視圖要求擺出不同形狀的物體,盡力而為地找出各種擺法。還應該在一些有規律的地方進行適當的小結,這樣可以將知識形成一個系統,利于學生更好地探究更多的新知。
這部分內容有操作,內容簡單學生比較感興趣。
課前思考: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上冊教材觀察四個大小相同的小正方體的基礎上再加上一個小正方體的基礎上進行的。新知的教學是需要讓學生利用實物進行拼搭,仔細觀察交流,而后教師利用教學光盤進行演示。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到,幾個小正方體的擺放的位置相同,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能夠看到不同的形狀;幾個小正方體擺放的位置不同,從不同的角度看,也可以看到相同的形狀。
本節課需要學生動手操作的地方很多,課堂上需要密切關注學生的注意力的集中程度,是否圍繞老師的要求來動手操作。應該說本節課有前面的基礎,有學生自己的動手操作和教學光盤的動態演示,應該達到預期效果。
課后反思:
憑借學生的生活經驗,憑借可以動手操作的學具,憑借課堂上動態的課件演示,學生本節課的內容都掌握的比較好,動手操作的頻率較高,效果也較好。
教后反思:
本節課主要觀察由5個或6個同樣大的正方體擺成的物體,這是在三年級觀察過3個或4個同樣大的正方體擺成的物體的基礎上安排的。教學中我先通過操作引入:把4個同樣大的正方體按要求擺一擺(1)把3個正方體擺成一排、(2)在最左邊前面擺一個,看誰擺的又對又快,在從不同位置。(正面、上面、側面)觀察并把看到的視圖畫出來。通過這一環節安排一方面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幫助學生復習舊知識,喚起學生已有的關于觀察物體的學習經驗,對于前一個操作學生完成的較好,而在畫視圖中我發現個別學生還有一定困難。在此基礎上出示視圖,讓學生明確是這個物體從正面看到的視圖,然后向學生提出比較開放的問題----在這個物體上添上一個同樣大的正方體要求從正面看到的形狀不變應擺在哪里?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利用已有的經驗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再在小組中展示,交流不同的擺法,然后全班交流。在學生操作的基礎上將立體圖一一展示。學生興趣盎然。在教學試一試過程的中,內容有所拓展,我嘗試讓學生自已操作再進行觀察、思考、推理最后組織討論交流解決問題。這一過程學生進一步獲得觀察物體的體驗,尤其是獲得對物體與其視圖關系的認識,發展了學生的形象思維。最后通過多層次的練習活動,使學生感受到從不同的位置觀察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完全相同的,進一步發展了學生的觀察推理能力,豐富學生的空間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