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課中精讀課文自能閱讀教學模式
黃馨宜
內容摘要:我校精讀課文的教學模式包括:理論依據、目標、實驗條件、操作策略、結構框架、操作程序及評價指標七個模塊。最重要的是操作程序這一模塊,它根據精讀課文的課型特點,在教學中以讀為主,通過創設情境、假借媒質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掌握良好的閱讀方法及習慣,最終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應用及創新的語文能力。
上一學年,為了進一步深化我校關于“培養學生自主意識,弘揚學生主體精神”實驗研究活動,我校語文科組積極地進行構建自能閱讀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究活動。經過積極的實驗,我校最終摸索出較成熟的“激發自能——調動自能——成就自能”的自讀課文自能閱讀教學模式。在這基礎上,我校從上學期開始,又不斷擴展和深化實驗研究活動:根據精讀課文以讀為主,充分進行聽說讀寫綜合訓練的特點,在已有的自能閱讀教學模式上延伸和發展,不斷實踐與探究,不斷總結與改進,在精讀課文的課堂教學中逐步形成新的自能閱讀教學模式。
一、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
1、現代建構主義教育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這一理論強調了,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不僅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且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指導者。
2、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根據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我們認識到人的主體意識和主體能力是構成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因素,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充分發揮人的主體意識及主體能力,就是說,必須充分發揮人的主體性。主體性是人作為在對象性活動中的主體的本質屬性,它是主體意識與主體參與的穩固的行為方式的統一體。要想讓學生主動學習、自覺學習,在教學過程 中,就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樂學、好學,讓學生主動去學習,主動去探索,做個學習的主人。
二、模式的目標
精讀課文教學的目的及任務是進行以讀為主的語文綜合訓練,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掌握良好的閱讀方法及習慣,最終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應用及創新的語文能力。根據精讀課文的課型特點,我校精讀課文教學模式的目標表述為以下幾點:
1、樹立學生主體觀,設立主體性目標。
新模式以建構主義等現代教育理論為指導,以構建主體性教學目標 為根本,以讀為本,充分發揮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作用,堅決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自主、自覺地學習,切實提高個人的語文能力。
2、誘發學生的學習心向,點燃學生的求知欲望。
學習心向是指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部心理傾向,它是學習動機、興趣、態度、求知欲及世界觀、人生觀等在學習問題上反映的綜合;其核心是學習動機。誘發學生的學習心向,就是要使學生產生長遠的學習需要,持久的學習動力,強烈的學習欲望等。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必須采取各種有效的教學措施,創造吸引學生學習的教學情境及氛圍,讓學生“愿學”、“想學”,自覺、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
3、發展學生的自主能力,讓學生自能學習。
教學過程 不僅是學生社會化的過程,更是學生個性發展,提高能力的過程。教師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通過誘導、啟發、輔導等形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促使學生有效地利用學習的媒質主動、自能地獲取知識,內化為個人的能力。
4、以讀導學,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
精讀課文的教學活動以“讀”為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始終貫穿“讀”:以讀導學,并在讀中滲透學法,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在理解中讀;通過讀,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認知,培養能力。
模式目標可用圖表示為:
(總目標)
(一級目標)
(二級目標)
三、新模式的實驗條件
1、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教學觀,相信學生具備自主創造的意識和能力。
2、教師自身必須具備良好的朗讀技能。
3、教師在教學過程 中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4、教師應掌握現代教學方法和多媒體教學等方法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5、教師要非常重視學生創新意識、創造能力的培養。
四、模式操作策略
1、堅持“以人為本”的策略。
語文素養是人的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語文教學要充分體現人文學科的特點,教師的課堂教學活動應“以人為本”,切實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學生實際出發,課前認真做好“備學生”;教學活動立足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以促進學生整體全面發展為根本的目的及任務。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更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以及與信息社會相適應的現代語文能力(如電腦作文,利用網絡閱讀、交流等)。
2、落實“以讀為本”的策略。
精讀課堂教學要重視學生的讀書活動,要“以讀為本”,即要以學生自己讀書、獨立思考為本。要給學生盡可能多的時間、機會,讓他們認真讀書,邊讀書邊思考,學習理解地讀;要創設情境,運用各種方式讓學生充分讀書,進行思考,展開討論;讓學生以讀促學,在讀中理解,在理解中學習。這樣,既培養學生的語感,又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總之,要讓
學生在閱讀中動腦、動口、動手,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
3、加強合作學習的策略。
在精讀課文的課堂教學活動中,除了學生的自學外,學生之間的討論交流、合作學習應占重要地位。教師應加強學生的合作學習,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幫助學生采取多種形式(如同位合作、小組合作、師生合作等),借助各種學習媒質主動去學習。讓學生在愉快的合作探究活動中獲取知識,并能及時反饋改正,最終享受成功的喜悅。
五、新模式的結構框架
(啟發指導 教會“學”)
(掌握方法 學會“學”)
六、模式的操作程序
1、 巧創情境 引疑滲法
這是教師激發自能(激發學生自能學習興趣)的兩個教學環節。
“巧創情境”是指教師在教學初始,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認識規律及根據課文的特點,從直觀、形象入手,為學生創設出和諧美好的學習情境,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求知欲望,引導學生自能探究課文的知識。在教學活動中,學生只有在學習興趣被充分調動的情況下,對課文才會產生想了解、想去讀、想學習的念頭。因此,教師在此環節應以情激趣,通過設計一些形式新穎、吸引力強、方法多樣、引人入勝的新課導入 方法,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在執教《林海》《草原》《如詩如夢草原行》等課文時,我校教師或投影相關的圖片或播放相關的錄像及歌曲等方法創設學習情境,及時把學生引入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自能探究的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教學的需要及學生學習的需要“引疑”(引導學生質疑)。我校教師非常重視在課堂上鼓勵和支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大膽質疑,讓學生體會質疑的樂趣,體驗積極思考的感受,從而內化為自能探究的動力。“滲法”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十分重視學法的滲透。“教是為了以后的不教”,“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并讓學生根據已掌握的學法,借助學習工具自能去學習。
2、善假媒質 以讀促學
這是教師調動自能(調動學生自能學習的情感)的環節。
這里的“善假媒質”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教師在教學過程 中,借助現代化的一些媒介物質,如計算機、幻燈機、廣播、新聞、錄像等去輔助自己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學會“學”;二是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借助有效的媒質,如計算機、網絡、工具書等去幫助自己學習,掌握學法,逐步提高(加工、整理、獲取、應用等)自能學習的能力。
“以讀導學”是精讀課文教學的重要一環。教師在教學中要落實“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掌握,在讀中感悟。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通過“讀”,導出解詞造句、歸納概括、聽說讀寫等學習方法,以讀激學;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導出多種形式的“學”,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能動性,讓學生學會“學”,最終提高自能學習的能力。
根據教學環節的不同,“讀”可以有多種形式、多種類型。按性質分,有朗讀、默讀、自由讀、齊讀、速讀、慢讀等;按內容分,有摘讀、細讀、猜讀、重點讀等;按讀的順序分,有順讀、倒讀、跳讀等。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教學環節、目標需求、學生需要等去選擇不同形式的“讀”。要注意做到下面幾點:
(1) 讀要貫穿整個課堂教學。
(2) 讀的面要廣,量要多,形式要多。
(3) 讀要有目標性,要讓學生帶著目的去讀。
(4) 讀要有重點,有內容,有層次。
(5) 要注意以讀蓋講,以讀促學。
(6) 要注意做到讀的互動,讀的遷移。
(7) 要引導學生讀出理解,讀出個性,讀出見地。
教師要在這一環節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給與學生充足的學習時間,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協同學習,逐步掌握自能學習的方法。
3、反饋調控 自我評價
這是成就自能(形成自能學習能力)的教學環節。
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教師在傳授方法之余,還要重視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檢測,可以設計形式多樣的練習題或即時表演、即興演講等方法去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及時反饋調控。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自我評價,引導學生主動去歸納總結學習方法及規律,及時查漏補缺。還要鼓勵學生課外主動去應用所學的知識,自覺進行讀書、剪報、演講、寫作等活動,逐步將知識內化為自身的能力,從而不斷提高自能學習的能力。
我校這一精讀課文自能閱讀教學模式可以歸納為下面二十四字:
示之以魚 ,引之學漁;
授之以漁 ,誘之捕魚;
會魚漁而 ,善漁魚而。
七、模式評價指標
對象 項目 教師教學評價 學生學習評價
教學目標 基礎目標全面、科學、明確、具體;發展目標有所體現 明確學習的方向及要求,有學習任務
教學內容 結構合理,有所側重,深淺適度,切合實際 興趣濃厚,求知欲強,主動學習
教學手段 選擇適當,應變力強,信息技術應用適度,操作規范熟練 切合特點,清晰明了,掌握得法,樂于參與
教學過程 層層誘導,巧施媒質,教學形式多樣,調控有力,反饋及時 興趣濃厚,積極探究,學習有法,合作交流
教學效果 實現教學目標 ,學生全員參與,師生交流和諧 掌握知識技能,提高自能學習能力,學會自我評價
參考文獻:1、《閱讀課型研究與課例評析》
2、《小學語文教學研究》 2000年第4期
(作者單位:珠璣路小學)
教學實例
20.我在地球儀上尋找祖國
珠璣路小學 呂綺霞
教學設計的思路:
這篇課文是沿海版小學語文第五冊的課文。寫小作者站在地球儀前,尋找祖國在地球儀上的位置; 尋找祖國的心臟——首都北京;尋找祖國的兩大動脈——長江黃河和祖國的寶島——中國臺灣,以及在尋找中所產生的遐想,表現作者對祖國無限熱愛之情。文章篇幅不長,詞匯豐富,感情充沛。根據新大綱要求,教材特點及三年級學生實際情況,我在朗讀訓練方面作了如下設計:
1.朗讀與詞句理解相結合。
本文詞匯豐富,但部分詞語含義較深,學生不易理解。為了避免教學中出現“滿堂問”情況,充分調動學生的能動性,我在課堂上重視精講多讀,讀中理解,讀中體會,給學生留下充分時間,積極參與朗讀訓練。如在教學課文第2自然段時,作者把祖國版圖的樣子比作雄雞。這個比喻不僅僅是樣子上的相似,更是通過雄雞來反映祖國欣欣向榮,蒸蒸日上的景象。這種含義學生不太容易理解,這時老師通過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踐理解描寫雄雞的詞語,讓學生通過反復朗讀體會句子的含義。
2.朗讀與段的學習相結合。
在新大綱中提出了中年段的段篇學習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揣摩敘述順序,初步領悟表達方法。寫作訓練也由二年級寫句的練習轉入“段”的訓練。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老師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在閱讀課文時學習構段規律是很有必要的。
本課中3、4、5自然段的敘述順序相似。學習第3自然段時,在理解句子的基礎上通過引導讓學生體會連句成段及段落結構:先寫“我”在地球儀上找到什么,再寫想象到什么,重點寫最欣賞的事物。初步領悟表達方法,揣摩敘述順序。學生并用此方法自學第4、5自然段,培養學生的自能學習的能力。
教學目標 :
1、教養:
(1).掌握本課10個生字、12個詞語、6個兩會字。
(2).理解課文內容。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教育: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為祖國統一大業多作貢獻。
3、發展: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
教學重點: 作者在地球儀上尋找了祖國的哪些地方?想到了什么?
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的打比方句子。
課前準備:
1.地球儀
2.教學軟件
教學時數:3課時
第 1 課 時
教學要點:
學習課文生字詞,初步了解課文內容,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教學過程 :(略)
第 2 課 時
教學要點:1。學習課文2—5自然段,理解課文打比方句子的含義。
2.有感情朗讀課文;培養想象能力。
教學過程 :
一、 巧創情境,引質滲法
1、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19課《我在地球儀上尋找祖國》的生字新詞,初步了解了課文并學習了第一自然段。知道小作者在地球儀上尋找了首都北京、長江黃河和中國臺灣。這一節課,我們繼續與小作者在地球儀上尋找祖國。通過朗讀欣賞祖國的風光。
2、學習第2自然段。
1.)自由讀本段,想想祖國在哪?
2.)我們隨著小作者在地球儀上尋找祖國。(以4人小組為單位在地球儀上尋找祖國。)
3.)學生匯報,師板書:亞洲東部 像雄雞
4.)齊讀課文。(出示世界地圖,加深對中國地理位置的認識。)
5.)質疑:
(出示中國版圖及打比方句子)
(1) 課文中把祖國比作什么?為什么不用其他打比方?學生討論,匯報。師小結:兩個不同事物但有相同點的可以打比方,這叫打比方句子。(生齊讀句子,體會比喻句)
(2) 為什么不用母雞、小雞打比方呢?(找出挺立、昂首挺胸、啼唱、朝氣蓬勃等詞體會雄雞很威風,威武強壯。感情朗讀,自由讀,個別讀)
(3) 師小結:祖國就像雄雞充滿生機。-祖國在蒸蒸日上,朝氣蓬勃作為中國人能不自豪嗎?把這種感情讀出來。(生感情朗讀,個別讀)
二、善假媒質,以讀促學
1.我們隨著小作者在地球儀上尋找北京。北京在哪兒?你們在地球儀找找看。把有關句子讀出來。師相機引導學生進行“紅燦燦”換詞練習。
2.學生質疑,小組合作解決。(1)為什么把北京比作心臟呢?(2)為什么要用問句呢?
(心臟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心臟停止跳動人就會死亡。北京是祖國首都,她指揮著全國一切工作的進行。如果北京不發出工作指示,全國就沒辦法正常工作。可見首都是多么重要啊!)
3.感情朗讀反問句,體會句子表達的思想感情。(出示陳述句比較。)
4.首都北京這么重要,所以這是(生接讀句子)作者也想全國人民一樣非常向往首都北京,從哪個詞知道?(多少次、在夢中)板書:在夢中
5.我們和小作者一起到北京看看。(放影象)
6.你北京風光怎樣?看看作者是怎樣把想象到的東西描寫出 來?自由讀有關句子。
7.4人小組討論交流:自己最欣賞哪個句子?為什么?學生匯報,老師指導。
8.小結第3自然段寫作順序。
三、反饋調控,自我評價
1、出示:“我”在地球儀上找到了( ),“我”想象到了( )。
2、朗讀第4自然段,用“——”劃出寫“我”在地球儀上找到了什么的句子,用“===” 劃出寫“我”想象到了什么的句子。
3、學生運用學法學習后匯報,老師注意調控。
4、想想我欣賞哪句話?有感情讀讀。
四、總結
這一節課我們隨著作者欣賞了首都北京、長江黃河。知道了作者先寫在地球儀上找到什么地方,再寫自己想象到哪些事物重點內容寫詳細的方法。下一節課,我們通過朗讀課文體會中國臺灣秀美的風光。
五、作業 :有感情朗讀課文。
板書設計 :
20 我在地球儀上尋找祖國
尋找 遐想
亞洲東部 首都北京 在夢中來到……
像雄雞 長江黃河 仿佛看到……
祖國寶島臺灣 似乎看到……
第 3 課 時
教學要點:
1. 學習第5自然段,總結全文。
2. 形成性練習。
教學過程 :(略)
閱讀課中精讀課文
自能閱讀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