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西村
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戍樓刁斗催落月,三十從軍今白發。笛里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
這首詩陸游以樂府舊題寫時事,作于罷官閑居成都時。詩中痛斥了南宋朝廷文恬武嬉、不恤國難的態度,同時也表現了愛國將士報國無門的苦悶以及中原百姓切望恢復的愿望,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渴望統一的愛國情懷。全詩十二句,每四句一轉韻,表達一層意思,分別寫將軍權貴、戍邊戰士和中原百姓。可以說,這是當時南宋社會的一個縮影。詩人還選取了一些典型事物,如朱門、廄馬、斷弓、白發、征人骨、遺民淚等,表現了詩人鮮明的愛憎之情。
“詩人以悲憤的筆觸譴責隆興和議,譴責南宋貴族的荒淫誤國……陸游對于這些誤國的權*滿懷憤恨。”④(p101)強烈的憎恨之情通過字字句句表現出來。
㈣表達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和關懷。
熱愛祖國和熱愛人民是統一的。陸游的愛國主義很大一方面就表現在對人民的關懷和同情上。不管是《農家嘆》里百姓的“竭力事本業”,但因“縣吏征租聲”而“自計無由生”;《秋獲歌》中的“數年斯民阨兇荒,轉徙溝壑殣相望。縣吏亭長如餓狼,婦女怖死兒童僵”;《歲暮感懷》里的“富豪役千奴,貧老無寸帛”等等無不表現了這一主題。另外還有一部分作品則揭露了異族統治者對中原人民的暴行:如《題海首座仗客象》的“趙魏胡塵里千丈黃,南望王師又一年”,在悲憤交加的同時,也表達了淪陷區人民渴望南宋軍隊收復失地、解救人民疾苦的強烈愿望。著名的還有詞《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
秋到邊城角聲哀,烽火照高臺。悲歌擊筑,憑高酌酒,此興憂哉!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暮云開。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應待人來。
這首詞寫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秋天,陸游當時在南鄭(今陜西漢中市)任四川宣撫使司干辦公事兼檢法官。在這一時期當中,陸游積極向宣撫使王炎獻計獻策,前方的有利形勢以及軍旅中的實際生活激發起作者收復長安的強烈愿望。這首詞反映了作者關心戰事的進展、急于收復長安的熱望與堅定的必勝信念。上片寫登高酹酒,開篇二句描繪西北前線的秋色與緊張的戰斗氣氛,“悲歌擊筑,憑高酹酒”又通過兩個具有典型意義的動作,展示出詩人熱愛祖國而又無比樂觀的襟懷。下片寫遙望長安,期待勝利。詩人站在高興亭上,放眼遠望,把想象的射程,從南鄭瞄向長安,目標是如此集中、清晰。詩人仿佛真地看到長安城外灞橋兩岸的煙柳在迎風搖擺,長安城南的曲江,無數亭臺樓館都一齊敞開大門,正期待南宋軍隊早日勝利歸來。同時全詞也以形象的筆墨和飽滿的感情,反映了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淪陷區各族人民渴望回到祖國懷抱的強烈要求和南方人民收復中原,解放淪陷區、統一祖國的迫切愿望。
這類作品作者基本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反映了他愛國和愛人民思想的統一。
二
那么作為一個詩人,陸游為什么會具有如此強烈的恢復中原的愛國主義思想并使之成為自己作品的主旋律?這就與陸游所處的時代、社會、家庭環境及陸游自身的高貴品格分不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