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西村
㈠時代的造就。
偉大的詩人總是能自覺的把握住時代的脈搏,并和著時代的脈搏而跳動。其作品總是能自覺地反映時代的主題,表達人民的愿望和要求。陸游就是這樣。他生長的年代正是宋代封建王朝腐敗不振,國家遭受外敵壓迫,民族矛盾成為主要矛盾的時候。陸游生長在兵間,有著“幾時萬死避胡兵”(《戲遣老懷》)的慘痛經歷。而在這動亂的年代里,昏庸的南宋政府只是僥幸偏安一偶,不顧人民的悲慘生活,過著荒淫無恥的生活。主張議和的賣國投降派更是用殘酷的手段迫害主戰的愛國志士。而勇敢的人民仍然和少數的愛國人士進行著反抗。正是這民族矛盾異常尖銳的戰斗年代和為收復國土而英勇戰斗的人民,造就了陸游這樣一位民族戰士和愛國者。
㈡家庭的熏陶,老師的教誨。
陸游愛國主義思想的產生,與他有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有著直接的關系。陸游的父親陸宰,是個有愛國思想的知識分子,為朝廷出力不少。他以國愁為念,常與主戰派的士大夫在家談論國事,這樣使陸游從小就對愛國志士憂國憂民的言行,為國獻身的精神,對敵、對叛臣疾惡如仇的鮮明態度耳濡目染,對愛國英雄充滿了崇敬之情,從小就立下了“兒時祝身愿事主,談笑可使中原清”(《任子除夕》)的誓愿。
陸游老師對他的諄諄教導及言傳身教亦是一個重要方面。陸游的老師大多是剛正不阿的愛國志士,其中曾幾對他的影響最大。曾幾是一位憂國憂民的愛國思想分子,寫有不少抗金詩篇。他在《跋曾文清公奏議稿》中贈陸游說“問我居家誰暖眼,為言憂國只寒心”。陸游亦以曾幾為榜樣,并向老師保證“名節倘全是則不辱門下”(《謝曾侍郎君》)。
在這種熏陶之下,陸游把讀書和救國的事業聯系在一起,“少鄙章學句,所幕在經世”(《喜潭德稱歸》),終成一名“中興之冠”的大詩人。
㈢對理想的追求和信念的堅定。
陸游無論是在幼年,還是在垂暮之年;無論是進朝為官,還是被貶還鄉,都把反抗外侵,恢復中原,統一祖國作為自己堅定不移的理想。他臨終前的絕筆詩《示兒》寫道:“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首詩充分體現了陸游對理想的堅定和至死不忘國恥的愛國精神。“英雄的詩人唱出的是高昂的、有時是悲壯的、然而始終都是堅定不移充滿信心的曲調……”①(p14)這種對理想致死不渝的追求和對信念的堅定更是詩人愛國思想的力量來源和堅定后盾。
此外,陸游的個人修養是很嚴格的。強烈的是非觀,對人民疾苦的關心,以愛國先驅為自己的楷模,在個人生活上的嚴格要求,以及從前輩詩人的篇章中汲取的滋養,都是陸游具有始終如一的愛國主義思想的基本保證。
三
時代的特點,社會家庭的影響,加上個人的高尚品格,使得陸游詩詞中充滿了戰斗激情和愛國主義精神;豐富的人生閱歷和非凡的才華使得;陸游的愛國主義詩篇內容豐富而又具有積極的現實主義意義。正如梁啟超稱到“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集中什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⑤(p340)。
金無赤金,人無完人。陸游作為一個多產作家作品數量之多令人嘆服,他對中國整個文壇所做的貢獻亦是令人贊嘆。然而在質量上出現的內容貧乏、用意重復、詞句雷同等不足之處也不容忽視。再者陸游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難免存在時代和階級的局限。但這些并不影響后人對他作為一代偉大愛國作家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