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的天堂》教學反思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
教材分析:《鳥的天堂》是人教版第7冊第一單元的一篇經典課文,是巴金先生的作品.作者記敘了他和朋友兩次經過"鳥的天堂"的所見所聞.具體描寫了傍晚靜態的大榕樹和第二天早晨群鳥活動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生命力的熱愛和贊美.
重點和難點:本文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想象"鳥的天堂"的美麗景象,體會作者兩次去"鳥的天堂"的不同感受,教學難點是體會描寫大榕樹特點的語句.
教學反思: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用幾個關鍵性的問題帶起整篇課文的學習.首先,在課文的整體感知階段,要求帶著問題默讀課文:作者和他朋友幾次去了鳥的天堂 每次看到什么不同的景象 為什么 學生通過默讀,通過思考,通過討論和交流,在老師的引導下,解決以上的問題.當以上的問題解決后,文章的結構和脈絡基本上就已經清晰了.另外,在整體感知過程中,我還穿插對意義段的教學,由于學生是通過自主思考和討論得出以上問題的答案,所以,在嘗試提問學生關于分意義段的問題的時候,學生都能夠正確地回答.第二,在突破課文重點和難點的過程中,我也采取了提出主要問題,層層深入的方法.根據課后練習,提出問題:我有一些問題想提出來和大家討論.如,課文里五次提到鳥的天堂, 為什么有的加了引號,有的沒有加呢 先讓同學們討論"鳥的天堂"和鳥的天堂的區別,再引出"鳥的天堂"(大榕樹)之所以成為鳥的天堂的原因. 從課文里面找出能體現大榕樹的特征的相關語句,并通過感情朗讀,講解等方式,發現和感悟大榕樹的特點;另外,在"鳥的天堂"里生活的小鳥有什么特點呢 我也通過讓學生自主發現,自由發表意見,自由說出理由來想象鳥兒在"鳥的天堂"里生活的快樂和自由.最后,讓學生說感想,說說他們對"鳥的天堂" 的感想,提出問題:如果你有機會去"鳥的天堂"旅行,你會怎么做 通過對問題的討論和回答,再次感受"鳥的天堂"的美.
總的說來,這篇課文的教學上,我能夠改變以往經常發生的"牽著走"的情況,能夠嘗試放手讓學生自主發現,因為自己發現的東西才是自己的,內化的,而從課后提問和課后習題的反饋情況來看,這種方法是十分有用的,學生真正學到屬于他們自己的知識,不是被硬塞進去的.不過,由于這篇課文的教學過于注重這種模式,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感情朗讀,以及對某些重點句子的體會.對于文章作為游記的寫作順序也未能清晰的交待.看來,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也需要兼顧其他必須的教學程序,否則就會因此失彼,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這是屬于課堂調控方面的能力,也是需要加強的地方.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
“閱讀教學的目的不是為了單純地理解課文,重要的是掌握閱讀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因此,教師首先應當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以及對教學內容的重構能力。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和深刻性,會使得教師在處理教材時畏手畏腳、患得患失。因此,鉆研教材要學會抓住重點,抓住主要問題,達到牽一發而動全身,貫通全文的效果。”(摘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教材說明》)《鳥的天堂》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篇幅較長,記敘了作者和朋友兩次經過“鳥的天堂”的所見所聞,具體描寫了傍晚靜態的大榕樹和第二天早晨群鳥活動的景象。作者第一次經過“鳥的天堂”,是在一個“太陽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燦爛的紅霞在天邊”的傍晚時分,這一次,他沒有看到鳥,只見到高大茂盛、充滿生機的大榕樹。這部分重點刻畫大榕樹的美麗:先寫遠看榕樹的情景,再寫近看榕樹時枝干和綠葉的情態,展示出大榕樹的勃勃生機。在飽含情感的描寫之后,作者發出由衷的贊嘆:“這美麗的南國的樹!”作者第二次來到“鳥的天堂”,是在陽光照耀下的早晨,他見到了鳥飛鳥鳴的熱鬧情景。文中寫了鳥聲、鳥影,讓人應接不暇;寫了鳥的形態──大、小、花、黑;還寫了鳥的各種姿態──叫、飛、撲;最后,又專寫了一只畫眉鳥,采用點面結合的方法描寫了鳥的可愛和它們在“天堂”里生活的情景。從作者的描寫中,我們不僅知道了這里的鳥兒數量眾多、種類繁多,而且分明感受到了它們生活的自由和快樂。在這么繁復冗長的文本內容中,該選取哪些內容作為教學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呢?教師迎難而上,圍繞課題引導學生質疑,并把學生的問題歸納為兩個重點:鳥的天堂是怎樣的?這里為什么被稱為鳥的天堂?以此為中心來選取能幫助理解這兩個問題的段落來學習。重難點都解決了,其他內容何不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教師把最后一段中“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這句難理解的話作為貫穿全文的線索,從部分到整體再回到部分,既突破了這個教學難點又體現了教學的層次性和完整性。這種對教材內容的大膽取舍,重新編排,不正是教師對文本準確巧妙把握的體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