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的天堂》教學反思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
《鳥的天堂》一文記敘了作者和他的朋友兩次經過"鳥的天堂"時所見到的不同景象,說明大榕樹的繁茂奇特以及被稱作"鳥的天堂"名副其實,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贊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學前,我深挖課文中的環境教育因素,明確了"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的原因:其一,是因為生態環境好(榕樹很大,很茂盛,周圍是河流,氣候適宜.);其二,是因為這兒的人好(農民不許人捉它們.)同時生態環境好又有人為的因素.在教這篇課文時,我是這樣做的:
一,課前查找資料,初步感知生態美.
課前查找資料有效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變其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學生通過網上查閱,圖書查閱,訪問查閱,了解到巴金先生寫作的《鳥的天堂》原文,鳥的天堂所在地,鳥的天堂是怎樣形成的,形成的原因,形成的時間,老百姓是怎樣保護它的,以及作為保護區和游覽勝地,鳥的天堂的現在的情景.同學們對鳥的天堂了解地越多就越喜歡這鳥的天堂,這就為下一步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知識和情感基礎.同學們所查找的資料不是獨自享用,而是和其他小伙伴交流分享,這樣他們的知識寶庫又有了新的內容,頭腦中初步建立了這樣的概念:鳥的天堂是美的,這美是人為的創造出來,只有人與自然和諧共存,才能創造生態美.
二,課中品讀體味,深入感受生態美.
《鳥的天堂》一文內容寫的非常美,語言也非常美,作者的感情全身心的投入,情也美.然而這一切的美的根源是來自于生態環境的美!為讓這美的生態圖深深地根植于學生的內心深處,引導學生圍繞問題主動地進行探究就成為關鍵.
1, 猜疑激趣,提出探究專題.
探究專題不能只是對課文語言疑難問題的解決,更應是直入中心,圍繞文章中心提煉出探究專題.學習《鳥的天堂》就是要讓學生領悟"動物,植物,大自然,人"之間的和諧共存.課伊始,可先讓學生聯系生活體驗,理解"天堂"的意思,然后讓學生猜一猜:老師會抓住"天堂"一詞,提出一個什么專題供大家探究 學生頓時興趣倍增,紛紛猜測,有的說鳥的天堂指的是什么 有的說為什么稱為鳥的天堂 還有的說鳥的天堂是怎樣的 教師在充分肯定學生的問題提得好的基礎上,拋出探究性專題——這里為什么能成為鳥的天堂 這樣,不僅調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也為學生指明了探究的方向,真是一舉兩得.
2,品讀體味課文,勾勒生態和諧圖.
為完成這個探究性專題,學生就不能只局限于領悟樹的"大",還需深刻領悟"人與自然"和諧共存,不提及這點就表明對課文學習的層次是停留在膚淺層次的.因此抓住課文的重點段落,引導學生品讀感悟,通過學文,在大腦中勾勒出一幅生態和諧的圖景,從而感受生態的美,達到以課文為載體滲透"綠色教育"的理念,這樣的滲透才是自然生成的.如文章一開頭幾個自然段就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夏日的傍晚,這兒不僅四周很靜,只聽見船槳激起的流水聲,而且景色迷人,燦爛的紅霞還在天邊.抓住"大概漲潮的時候……"讓生知道這兒氣候溫暖,土地濕潤,河流縱橫,有利于萬物生長,所以大榕樹是那樣蓬勃有生機.抓住"臥垂"這些重點詞的品析,讓生感悟這兒的榕樹大.大榕樹生長旺盛,枝繁葉茂,非常適合鳥兒在這里棲息繁衍,是名副其實的鳥的天堂.
當學生都說這兒水分充足,可以為鳥兒提供必要的水分,這時一位學生立即舉手說:"我認為'水分','榕樹'和'鳥'這三者是因果關系.因為水分充足,這棵榕樹才長得如此高大茂盛;榕樹高大茂盛了,所以才適合鳥兒在這里生活."又如當學生都認為農民保護了鳥,鳥兒們才能在這兒棲息繁衍快樂的生活時,教師適時點撥:大家想,由于人們的保護,這里的鳥兒會越來越多,旅游業隨之發展,這地方經濟也會隨之得以發展,人們的生活會怎樣 學生紛紛說:越來越幸福,越來越美好,越來越快樂……教師隨即板書:"鳥因人樂,人依鳥和".然后告訴學生:寫完后,我又覺得不完整,不深刻,誰能根據所學來幫老師添一添 于是,學生脫口而出:"樹因人樂,人依樹和;動物因人樂,人依動物和;植物因人樂,人依植物和……自然因人美麗,人因自然而幸福."這里,沒有教師生硬地灌輸環保教育,而是巧妙利用板書引路,讓學生興味盎然添,改,思維火花噴涌而出.這樣的設計既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潛移默化地受到保護大自然的思想教育,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人文性,統一和諧,可謂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