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木偶的故事評課稿
我們小學的語文教材本身都充滿了文學味,如何在教學中讓學生理解和感悟文本,浸染于濃濃的文學味中。就徐老師的這節課,我認為有以下特點:
第一,這堂課給我最深的印象是渾然一體,抓住“詞語”這根線緊緊地把教學的各個環節串在一起。這課表情的詞特別多,徐老師安排了讓學生劃詞、讀詞、理解詞、運用詞來達到積累運用的目的。把“板著臉、笑嘻嘻、憤怒、親熱、溫柔、痛苦、傷心、著急、委屈、生氣、齜牙咧嘴、嘟嘟囔囔、可憐巴巴、放聲大哭”在屏幕上出示,然后指名讀詞,并在文中圈出來,聯系上下文想想詞語意思,以邊讀邊做表情動作來理解詞,最后以選詞說話達到運用的目的。這一環節的設計感覺很好,學生因為有著忽喜忽怒忽悲忽怨各種表情演示,興致高漲,也能比較直觀形象地理解詞語的意思,個別學生對某些詞不理解就猶豫著不知道如何做表情動作,這時他們會左右觀看,從同學的表情中理解自己感到疑惑的詞語。在這樣的教學中,既輕松又收效好,老師的解釋已經顯得多余。
第二,教師對課文未做過多的肢解、瑣碎的分析,還課文的完整性。拎出課文的一個關鍵句:“笑是很重要。不過,要是只會笑,那可是遠遠不夠的”。讓學生讀課文從中找出理由,在體驗小木偶的不幸的同時,學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這篇童話故事所蘊涵的哲理。
第三,文章再生動,畢竟是以文字為載體。課堂上,讓學生走進角色以主人公的身份感受表演的形式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它不但有利于更深刻地感知課文,而且是培養和發展學生再創造的有效手段。學生自編、自導、自演的課本劇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也發揮了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等多種能力。學生們通過親自理解、表演,是對課文的進一步理解、深化、再創造的過程。老師讓學生演課本劇,目的是為了幫助理解課文,但感覺學生還未進入課本,進入情境之中,應該引導學生把自己當做小木偶,以小木偶的身份體驗小木偶的感受,相信學生通過角色體驗、朗讀體驗,會更深入理解童話作品的內容與表現藝術。
這是一篇童話,建議學完課文后,讓學生把原著與課文進行比較,學生肯定對童話的語言和表現形式有進一步地理解,由此及彼,舉一反三,更能促進學生閱讀其他童話。
如何追求語文課的文學味,讓我們的教學富有實效,這是我們所有語文老師要做的也是必須努力去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