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母雞(教學設計)
一、課時安排:一課時
二、教學目標:1.認識7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重點感受母雞作為一個母親的形象,體會母親的偉大。
3.比較《母雞》和《貓》在寫法上的異同點。
三、教學設想:本文是選學課文,主要是讓學生在解決字詞的基礎上,通過朗讀、分析,體會
《貓 》和《母雞》這兩篇文章在寫法上的不同。
四:教學程序與策略:
(一)回顧導入
13:豐子愷的《白鵝》;14.(俄)葉*諾索夫《白公鵝》;15.老舍的《貓》
我們說第13和14課是不同作者描寫的同一種動物,所表現出的特點也是各不相同的,13課表現了白鵝高傲的特點,而14課除了高傲外還表現出了白鵝架子十足,威風凜凜的特點。那么今天我們要來學習的則是出自同一作者老舍先生之手的另一篇描寫小動物的文章,看看同一作者在描寫不同動物上所運用的寫作方法是否是一致的。請同學們把書本翻到第16課《母雞》。
(二)學習新課
a.生字新詞
1.自由朗讀,要求:
讀出聲音,同時給文章標標序號,畫出難度的字詞句,盡可能把文章讀通讀順。
2.檢查自習情況:出示字詞,開小火車注音
如怨()入訴 扯()長 反抗() 可惡() 毒()手歪()著 欺侮()
成績() 啼()叫 慈( )愛 辛( )苦
3.練筆:在生字本上抄寫一遍
b.學習文本
1.課文寫出了作者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再次讀課文,找出反映這兩種態度的句子。
(——“我一向討厭母雞”;“我不敢再討厭母雞了。”)
2.再讀,作者為什么“一向討厭母雞呢?”用波浪線劃出來。
(a.無病呻吟 b.欺軟怕硬 c.拼命炫耀)
3.全班齊讀,讀出“討厭”之情
4.母雞是如此的令人生厭,那作者為什么又轉變了態度了呢?
討論:是什么讓作者不敢討厭母雞了?讀一讀文中的句子,你體會到了什么?
(四個特點)
5.作者為什么說是“不敢再討厭”,而不是直接說“不再討厭”或“我喜歡了母雞”了呢?
6.由開始的“一向”到最后的“不敢”,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你認為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7.那作者寫《貓》也是用這樣的方法嗎?他是怎么寫的呢?看看課文,相對比下,再討論討論。
同樣是寫小動物,用的方法不同,給人的感受就不同,所以同學們在自己的寫作中,要注意文章的表達方式。
8.積累詞句:
對自己感興趣的詞語、句子勾一勾,寫一寫,讀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