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九年制義務教材《頤和園》教案設計
一、教學目標:
1、教養:
(1)學習課文寫景狀物的敘述順序以及抓住特點描寫景物的表述方法。
(2)抓住重點段落3---5自然段,了解頤和園的美麗景色。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教育:培養愛美、審美情趣,增強民族自豪感。
3、發展:培養觀察觀察力和審美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學習課文寫景狀物的敘述順序以及抓住特點描寫景物的表述方法。
2、培養愛美、審美情趣,增強民族自豪感。
三、教學課時:第二課時。
第二課時教案設計:
新課導入:
1、上節課,老師帶領大家暢游被譽為“人間天堂”的——頤和園,領略了長、美、奇的長廊,你們還想去參觀園內其它的優美景色嗎?讓老師繼續帶領大家去游覽,請同學們用眼去看,用耳去聽,用心去感受。走完長廊,來到萬壽山下,抬頭看見高高聳立的佛香閣,下面是金碧輝煌的排云殿。登上萬壽山向下俯視,頤和園大半的景色盡收眼底,蔥郁的樹叢掩映著黃的、綠的琉璃瓦屋頂和朱紅的宮墻。正前面的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面碧玉。游船在湖面滑過,幾乎不留一點兒痕跡。真的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從萬壽山下來,只見昆明湖兩岸栽著楊柳,湖中心的小島一片蔥綠,島上有一座十七孔橋,橋欄桿上有上百根柱子,每根柱子雕刻的小獅子姿態不一,沒有哪兩只是相同的。信步游覽,園中景色讓我們目不暇給,興趣盎然。
2、游覽完這樣如詩如畫的景色,你們陶醉嗎?誰來說說你們的感受?
3、作者和大家一樣也被吸引住了,他是怎樣把這么美麗的頤和園寫生動,寫具體的呢?請自讀3----5自然段,邊讀邊想想。
小組學習,自主探究。
1、作者游覽了哪幾個景點?他是按照什么順序觀察的呢?他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
(按照地點轉換的順序寫。先寫萬壽山,再寫昆明湖,最后寫十七孔橋)
請學生板書: 萬壽山 昆明湖 十七孔橋
2、請大家用——劃出3、4、5自然段中最能夠表現寫作順序的句子,體會它們在文章中的作用。
②走完長廊,就來到了萬壽山腳下。
③登上萬壽山,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向下望,頤和園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④從萬壽山下來,就是昆明湖。
(這些句子都是過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這些句子清楚地交代了作者的游覽順序;(萬壽山→昆明湖→十七孔橋。)齊讀。
3、這些景色各有各的美,請同學們再認真的讀讀課文的3---5自然段,把你認為寫得美的地方用——畫出來,再在小組內交流、討論。
4、小組自學,老師巡視,隨機點撥。師: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來互相交流。
5、小組匯報。
你們認為哪里的景色最美,你就和大家分享你的感受。
抬頭一看——那就是佛香閣。
老師隨機板書:佛香閣
(佛香閣的黃色琉璃瓦閃閃發光,很耀眼。)
(聳立——高高地建立在山上,說明了佛香閣很高。)
老師隨機板書:聳立
下面的一排排——就是排云殿。隨機觀察插圖。
老師隨機板書:排云殿 金碧輝煌
(由于琉璃瓦在陽光的照耀下發出耀眼的金黃色,顯示出金碧輝煌,很有皇帝的尊貴。)齊讀。
蔥郁的樹叢——朱紅的宮墻。(茂密的樹叢是綠色的,有黃色的屋頂,朱紅的宮墻,五彩繽紛,色彩斑斕,很美。)小組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