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描寫漓江的水那一段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小學教授:
《桂林山水》一課描寫漓江的水一段中,運用的修辭手法除了比喻、排比之外,還有哪些?請問“對比”是修辭手法嗎?
《憶江南》中的“能不憶江南?”改成陳述句應怎樣改?“不能不憶江南。”“最憶是江南。”哪一句合適?還有最合適的嗎?請指教,謝謝!
李云龍老師與您交流
小學教授:
你好!你這個網名挺不錯的,實際上,這個網名就有修辭。一個修辭是仿詞,“大學教授”比較常用,“小學教授”仿“大學教授”而來,屬仿詞;一個修辭是越級組合,即“降用”,教授教大學常見,用它來說小學老師,比較風趣。
你在帖子中提到,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描寫漓江的水那一段中,運用的修辭手法除了比喻、排比之外,還有哪些?并詢問“對比”是不是修辭手法。你還提到,《憶江南》中的“能不憶江南”要改成陳述句應怎樣改?“不能不憶江南”“最憶是江南”哪一句合適?還有最合適的嗎?
先說《桂林山水》描寫漓江的水那一段。除了比喻、排比的修辭手法之外,還有以下修辭格:一是復疊,“漓江的水、真”字三次重復使用,引入注意漓江水的特點;一是反襯,用“大海、西湖”來反襯漓江的水。就我個人的理解,其他的修辭格是否還存在,我說不清楚。
“對比”算不算是修辭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倪寶元主編《大學修辭》(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304頁將“對比”與“比喻”“較物”作過比較,說明他是將其看作一種修辭格的。我個人認為,“對比”即便是算作修辭格,也不用特別指出,因為這種表達方式既比較常用,也容易理解。
我下面說說你的后一個問題:《憶江南》中的“能不憶江南”要改成陳述句應怎樣改?“不能不憶江南”“最憶是江南”哪一句合適?還有最合適的嗎?我在具體解答之前,先要問的是,我們為什么要改這一句?你今天在帖子中說到了許多和修辭有關的問題,那么就說明你是對修辭有興趣的,至少也是有一定了解的。“能不憶江南?”說到底也是一種修辭,那就是作者注意陳述句與反問句的搭配,這個反問句,表達了一種不容置疑的強烈的語氣,如果改成陳述句,這樣的意味就一點兒也沒有了。再者,古詩詞中的文句不能妄改,這是對待古代典籍的一種基本態度。從這兩個方面來說,無論改成什么樣子的陳述句,都是不正確的。
如果你只是在轉變表達方式的層面來使學生領會不同表達方式的特點的話,我個人認為,你隨意找個別的句子來轉換吧,只要句子所指不走樣,大概都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