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達》教學設計
反思我的教學過程,有以下幾點感受:一、質疑問難,激發興趣。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從題目開始質疑。如在課堂開始,我出示題目,問學生,蝙蝠是什么,雷達是什么,為什么把蝙蝠和雷達放在一起了,推想一下課文會寫什么,等等。用問題激發學生的讀書的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授課的過程中,我又拋出一個問題讓學生思考,合作,這道問題是根據課后的一道問題中產生的,那道問題是:科學家是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發明的雷達的?我把它換成:科學家是從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啟示?激發學生思考。可以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之后進行匯報。但是這節課,學生說的還是比較少,我主要是采取示意圖的方式解釋的,讓蝙蝠的探路方法與雷達的工作方式做對比。從而明白什么是啟示。如果讓學生自己畫示意圖效果可能會更好一些。二、在教學中關注寫的訓練語文教學必須憑借聽說讀寫的方式扎扎實實地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而語言文字訓練的目的又是為了更好的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傳統的語文教學是重讀書和抄寫而絕少聽說發問的,現在強調聽說讀寫并重后又似乎有矯枉過正之嫌,課堂上是聽說多,讀寫少。這里寫的練習包括寫字和寫作。在以往的教學中,我是非常注重學生說,讀的訓練,寫的極少。這就造成了,課上熱熱鬧鬧,成績卻平平淡淡。會念的不會寫,作文更不用說了。在這次聽劉仁增老師的一節課,使我受益匪淺,劉老師在課上(三年的),當學生讀到要寫的字時,劉老師特別認真的指導,讓學生說間架結構,并且用手指在桌面書寫。因此在上課時,我們可以:見縫插針練習造句;將“造段”進行到底;在典型處模仿寫;在省略處補充寫;對簡略處擴展寫等等。三、立足文本,拓展文本《語文課程標準》明確強調小學階段應完成145萬字的閱讀量。因此,讓語文課堂學習由課外促進課內,再由課內向課外延伸,使課內外有機結合。事實證明,學生只有把課堂學習和課外學習結合起來,即通過文本的拓展教學來促進課文文本的理解,加深拓展文本的印象,在有限的時間里,消化更多的文字內容,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這節課上,我們必須明白蝙蝠和雷達的關系后,才能有所拓展,聯系課后提到的仿生學,引出更多的例子,也可以啟發學生思考,發明更多從動物身上學到的東西。我們要摒棄那種,沒有消化好課內東西,就進行延伸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