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實錄《鄉村四月》交流課
【設計理念】《鄉村四月》是宋代詩人翁卷所作。這首詩以白描手法描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景象。前兩句著重寫景,山坡田野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煙雨蒙蒙,杜鵑聲聲,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后兩句寫人,四月到了,農活多了,鄉里的農民們在田間地頭忙開了,又是蠶桑又是插秧,突出了“鄉村四月”勞動的緊張、繁忙,給人一種“一年之計在于春”的啟示。整首詩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圖畫,不僅表現了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與欣賞,也表現出對勞動生活、勞動人民的贊美。
本設計體現了“以生為本,自主發展”的教學思想,深化了“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這一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根據古詩的體裁特點,采用自然、活潑、形象的教學方式,充分挖掘古詩中的美育因素,融閱讀與審美、感性與理性、賞識與情感于一爐,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盡情地感知、領略和欣賞美的情愫。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自主誦讀、想象吟誦、入情吟唱、拓展閱讀等過程,感悟詩文中所蘊涵的語言美、意境美、思想美,從而實現學生心靈與文本之間真誠的對話,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鑒賞美的能力。
【教學目標】
1.會認、寫“蠶、桑”兩個生字。
2.通過讀、吟等方式培養學生閱讀古詩的興趣,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
3.借助注釋、插圖等資源,自主學習,發揮想象,理解詩意。從中感受到鄉村田園風光的美麗,勞動生活的緊張繁忙,培養對勞動人民的熱愛之情。
【教學過程】
一.音畫導航,觸摸意象蘊含美
1.欣賞圖片,解詩題。
師:同學們,今天,讓我們一起到鄉村游玩一番吧。配樂播放江南鄉村的風景圖片,解說:這田園村舍,如詩如畫,在詩人的眼里更是別有韻味。
師:鄉村生活與都市生活有著不一樣的內容,你們都看到、聽到些什么?
(板書:鄉村四月)
2.交流資料,知詩人。
師:800多年前南宋時期浙江有一位詩人用詩把鄉村四月的景色描繪了下來。他就是——(板書翁卷)
出示詩人簡介:
翁卷 字靈舒,永嘉人(今浙江溫州人)。南宋詩人,與徐照、徐璣、趙師秀四人合稱 “永嘉四靈”。(學生瀏覽)
二.讀吟想交替,揣摩意韻感悟美
讀一讀:
1.初讀古詩,讀準字音。
師:請同學們把這首詩自由地讀兩遍,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板書:讀)
2.檢查字音,相機糾正。
3.學習生字:蠶、桑;了解多音字“了”;
4.再讀古詩,初知大意。
5.初步觸摸古詩意韻。
師:讀完了這首詩,你對鄉村四月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板書:景美、人勤)
吟一吟:
1.生吟古詩。
師:那你們誰能把鄉村四月的景美人勤讀出來呢?試試吧。
生:自主讀。
2.師范吟古詩。(板書:吟)
3.學習平仄規律。
師:吟詩要遵照平仄規律來吟,我們普通話有四種聲調,一般來說,第一聲、第二聲為一類叫平聲,用一橫表示,遇到平聲,盡量把這個字的聲音延長。第三聲、第四聲為一類叫仄聲,用一豎表示,仄聲要讀得短促。(板書:平仄 長短)
4.學生想象吟誦。
想一想:
師:人們常說畫中有詩,詩中有畫。讀著讀著,你眼前會出現畫面。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
1、讀到“綠遍山原”這個詞,你腦海里仿佛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學生暢談感受,“綠”的顏色只有一種嗎?(不,有嫩綠的、有深綠的、有淡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