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四月》教案設計(通用17篇)
《鄉村四月》教案設計 篇1
預設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詩,借助注釋,了解詩的大意。
2、能流利地背誦詩歌,積累有關描寫田園風光的詞句。
3、通過誦讀、解讀、悟讀課文,了解內容,體會課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對田園風光和田園生活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感悟《鄉村四月》這首詩的意境,感受鄉村生活的美好。
教學難點
體悟詩人對鄉村風光的喜愛和對勞動人民的贊美之情。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揭示課題
1、出示圖片,用“用鄉村四月是……”或者“鄉村四月真……”說一句話。(課前)
2、揭示課題。
很多詩人曾經用筆描繪過鄉村四月。今天我們去認識一位宋朝詩人,名叫翁卷,他和我們一樣出生于美麗的江南水鄉。現在我們一起去看看他筆下的鄉村四月又是怎樣的一番景象?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把詩讀正確,讀流暢;讀流暢的同學可以讀出詩的節奏。
2、檢查朗讀。(分讀通和讀出節奏兩個層次)
抽讀。重點指導好第二句的朗讀。(蠶桑的讀音,了的讀音,借理解“了”的意思。)
3.交流描寫的景物。
師:一首詩就是一幅畫,我們看看這首詩詩人都畫了些什么?
(山陵和原野(山原)、稻田(白川)、杜鵑鳥、煙雨、人……)
三、品讀欣賞,感受意境美
1.邊讀邊想,浮現在你面前的這幅畫美嗎?為什么?
2.交流
預設1——滿眼綠之美
(1)你是從哪個詞語看出來的?(遍)
(2)透過綠遍山原,你仿佛都看到哪些是綠的?(山坡是綠的,原野是綠的,綠的樹,綠的草,綠的禾苗,展現在詩人眼前的,是一個綠色主宰的世界。)
(3)師追問:透過這片綠你仿佛還看到什么呢?(勤勞、生機、希望……)
預設2——白滿川之美
過渡:在我們眼前看到的僅僅是綠嗎?
(1)白滿川是怎樣一番情景?你的眼前仿佛都出現了什么?(白茫茫的一片,水色映著天空的光輝)
(2)指導朗讀。
這樣的情景美嗎?能不能用我們的朗讀表達出來?
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綠白交融的美,讀——
是一片生機盎然的美,更是一片充滿希望的美。讀——
預設3——雨如煙之美(1)你覺得美在何處?(把雨比作了煙)
(2)寫雨的句子很多,你能想起哪些寫雨的詩句?
如: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志南和尚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甫《春夜喜雨》
渭城朝雨亦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3)借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進行比較朗讀。
a.這兩種雨一樣嗎?
b.朗讀《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師:這樣的雨是傾盆大雨,來得那么快,那么迅疾,該怎么讀?
(快一點,響亮一點)
c.回歸文本中的詩句,指導朗讀。
師:那么我們再來看看翁卷筆下如煙如霧雨,我們該怎么讀?
(輕一點,柔一點,慢一點)
d.這樣的雨,你還能把它比作什么?(花針、細絲、牛毛)
預設4——子規唱之美
(1)你聽過杜鵑鳥的叫聲嗎?(布谷)一起來叫叫吧
(2)想像一下,子規在唱著什么呢?
布谷與播種,引出神話傳說:
(傳說炎帝為了人能吃上糧食,不停地試種,可是都沒有成功。他的精神感動了玉帝。于是派神鳥來幫助他。神鳥幫助炎帝試種五谷成功后,玉帝叫它留在人間,繁殖后代,每年春季,它們飛到各地,叫喊著“布谷,布谷”,催促人們及時種植,莫違農時。人們為感謝神鳥的幫助,便根據它們的叫聲,取名為“布谷鳥”。)
設計引讀
師:在杜鵑鳥聲聲的啼叫聲中,喚來了如煙如霧,如詩如夢的雨,此情此景,讓我們化作詩句讀出來吧!
讀著讀著,我們不禁感慨,這里的風景——太美了,如果你站在這“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里,你會感覺怎么樣?(舒服、心曠神怡、神清氣爽、陶醉)——朗讀
預設5——勞動者之美
(1)你看到人們的忙碌,那請同學們再讀讀這句詩,你從哪里發現了人們的忙碌?
(2)指導朗讀。
師:能把這種忙碌讀出來嗎?
(3)引出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
師:是啊,鄉村四月閑人少,男女老少各忙各的,不信,你們看看他們是怎樣書寫著繁忙的鄉村四月的?
a.讀古詩,讀通。
b.想想哪些地方看出他們的繁忙的?(借機理解晝.耘田.傍.績麻等詞語的意思。)
c.
d
(3)除了蠶桑插田,除了耘田,績麻,種瓜,人們還干什么呢?
(4)朗讀。
如此忙碌的人們,他們的心情又是怎樣呢?(高興、喜悅)能把這種緊張而喜悅讀出來嗎?
5) 此時,在稻田里忙碌著的人們就是鄉村四月這幅畫中最亮麗的風景。
3、讀出美。
師:同學們對這首有了獨到的理解之后,再去讀讀,肯定會別有一番味道。
(1)自由讀、抽讀、齊讀、配樂讀
(2)背誦詩
讀著讀著,我們眼前出現了一幅( )的鄉村四月風光圖。
讓我們再次充滿感情地讀一讀。
四、遷移應用,體驗詩之美
鄉村四月風光美,山美水美人更美。那么就讓我們和下面的小朋友再次去感受一下鄉村四月那份獨特的美,再去感受一下詩歌獨特的魅力吧。
1、情景應用
星期天,媽媽帶我到鄉下外婆家玩。走進村子,只看見幾位老奶奶在家,我奇怪地問媽媽:“這里的人都到哪兒去了?”媽媽說:(“ 。”)“是嗎?我也要和他們一起去分享勞動的快樂呢!”媽媽帶我來到野外里。這里的景色別有一番風味:只見山陵和原野上一片綠色,稻田里的水開始上漲,并映著天空的光輝;杜鵑鳥聲聲地叫著,天空中飄落著如煙的細雨。我情不自禁,脫口而出:(“ ”)。媽媽笑了:“我們家出了個小詩人了!”
結束語
那么就讓我們輕扣詩歌的大門,再次踏著“鄉村四月”的腳步結束今天的詩歌之旅吧!
《鄉村四月》教案設計 篇2
《鄉村四月》是新課標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六組中第二十三課《古詩詞三首》中第一首,這首詩是宋代詩人翁卷所作。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景象。前兩句著重寫景,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云霧蒙蒙,杜鵑歡唱,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后兩句寫人,四月到了,農活多了,鄉里的農民們在田間地頭忙開了,剛結束了蠶桑的事又要插秧了。突出“鄉村四月”勞動的緊張、繁忙,給人一種“一年之計在于春”的啟示,整首詩不僅表現了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和欣賞,也表現出對勞動生活、勞動人民的贊美。
依據教材特點和課標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1個生字、會寫2個生字、正確讀寫“蠶桑”。
2、背誦、默寫古詩。
3、在誦讀中想象畫面,并能夠用自己的話描繪詩的內容,抓住詩的特點,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培養閱讀古詩的興趣和對古詩的熱愛,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1、誦讀古詩并默寫。
2、在誦讀中想象畫面,并能夠用自己的話描詩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在誦讀中想象畫面,并能夠用自己的話描繪詩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準備:小黑板、掛圖。
教學時間:一課時
四、師生互動,說程序
(一)、談話導入析課題
課的關鍵是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產生與文本對話的愿望。因此,利用課前3分鐘與學生聊天,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眼中的春天后,再讓學生背些描寫春天的古詩。如《詠柳》《早春》《春曉》……導入新課教學。這樣既聯系生活,又復習了舊知,為學生理解詩的含義墊定感情基礎。
(二)、回憶學法,指導自學
四年級的學生已掌握一定的學詩方法,讓學生回憶學詩的方法——先讀通,后悟詩意和詩情,再背詩。通過這一方法來指導學生自學。
(三)、讀通詩文
在這里我緊扣“讀通”這個環節,先讓學生自讀后檢查指導學習生字“蠶”“桑”。
1、了解翁卷的資料和詩題意思。
2、學生自由讀詩。
3、通過個別讀、范讀、齊讀等方式讀通詩文,相機學習生字“蠶”“桑”,從生字的音、形、義三方面指導。
(四)、讀懂詩文,感悟詩情。
俗話說 “書讀百遍,其意自見。”依據課標和詩詞教學的特點,這環節我采取自讀自悟,想象感悟,教師引導,品出詩味的方法,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詩意。而教師的“導”,就是教學的預設,而“味”,就是咀嚼語言,品味出情感。由于孩子們的認知水平和生理、心理特征有別于成人,他們處在啟蒙階段,于是,課堂教學必須高度關注童心、童趣,深入淺出為他們的喜聞樂見。一般而言,要依據學生的實際,教材的特點,知識能力點,設計整體感知要點,突破重難點的方法,領悟情感的方式,從而悟出詩歌味兒來。“導味”,教學過程必須簡單,只能是個粗線條,感悟的方式與方法應明了易于感悟,并且能運用操作,這樣,教師才能靈活駕馭課堂,放飛學生個性,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這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具體做法是:
1、師生回憶小結了解詩文的方法,指導學生自讀自悟詩意。
2、師生互動交流感受。古詩詞的教學最高境界是“顯像得意”,即先將文字轉換為畫面和場景,變抽象為具象,變平面為立體,變靜止為靈動,讓學生從形象中感受,領悟詩句的情感意蘊。具體到我這節課……
(1)我是這樣處理的,“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這兩句寫景的詩句領悟詩意有一定的難度,我采用看圖引導想象,體會山原的“綠”引讀感悟。結合學生的自悟讓學生看圖和注解感悟“白滿川”是天色倒映在稻田里的水中和水色交相輝映,給人一種什么感覺?(白茫茫的很耀眼)因此詩人說“白滿川”。春天的雨又輕又小像霧又像煙,這樣的雨又可以說是(煙雨蒙蒙)這時我抓住一個“綠”字,引導學生想象:四月的鄉村,原野是綠的,山陵是綠的,還有綠的———綠的——— 綠的———。學生通過看、說明白詩人眼里是個綠色主宰的世界,此時我引用《詠柳》中的兩句詩“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和《泊船瓜舟》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讓學生感悟綠給人感覺是——生機勃勃,順勢指導學生朗讀,讀出綠。
(2) “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這兩句寫鄉村的人勤勞的詩句比前兩句更好理解,我讓學生先說然后點拔。采集桑葉養蠶,耕田插秧這是鄉村四月繁忙的勞動生活,從哪里可以看出勞動繁忙、緊張?引出:才了蠶桑又插田。引導學生想象:讀著這句我仿佛看到鄉親們————,聽到鄉親們在田間說————。接著我引用詩句“一年之計在于春”讓學生感受鄉下人家此時的心情,累并快樂著但對末來充滿希望。詩人就是這樣飽含贊美之情寫下了這充滿活力的鄉村美景,讀出你心中的情感吧!
(3)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整首詩的詩意。
(五)、熟讀成誦
(六)、默寫古詩
(七)、課后延伸
1、自讀第二首詩《四時田園雜興》,讓學生談談自己對第二首詩的整體印象。學生肯定能說出第二首詩主要寫人們很忙,教師再相機說“其實第二首詩的主要意思在第一首詩中就有體現了”,學生再背“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從而對課進行小結。
2、背誦默寫《鄉村四月》
3、課后收集并積累其它田園風光的詩詞。
板書設計:
綠遍/山野/白滿川,
子歸/聲里/雨如煙。 景美
鄉村/四月/閑人少。 贊美
才了/桑蠶/又/插田。 人忙
《鄉村四月》教案設計 篇3
《鄉村四月》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會認“蠶”字,會寫“蠶”“桑”兩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誦、背誦古詩,并能準確無誤地默寫。
3、理解詩意,想象畫畫,體會情感。
教學重、難點:理解詩詞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具準備:多媒體、展示臺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古詩嗎?老師非常喜歡。我們中國是詩的國度,早在唐代就出現過像李白、杜甫這樣偉大的詩人,他們才華橫溢,為我們留下了無數的優秀詩篇。今天,讓我們再來感受一下古詩的魅力,來學一首新詩。(板書:鄉村四月)
二、弄懂詩題。
1、看到詩題你知道了什么?(生:這是一首描寫鄉村的古詩。)
2、這是一首描寫江南初夏田園生活的古詩,它的作者是翁卷。(師書翁卷)
三、知曉作者。
1、有誰了解翁卷?抽名學生介紹:(生:南宋詩人。)
2、師補充:翁卷,字靈舒,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南宋詩人,他很有才華,與趙師秀、徐熙、徐璣合稱 “永嘉四靈”。一生不曾做官,他特別喜歡田園生活,尤其擅長作田園詩。
四、整體感知。
1、現在就讓我們隨著詩人的足跡一起走進鄉村四月,去感受鄉村初夏的氣息吧。請同學們自由讀古詩,要把字讀準,把句讀順。
2、出示多音字。
1iǎo(一目了然、了解)
了 liào (同“瞭” 望)
1e(吃了,買了,走了,算了)
3、教師范讀(播放錄音)
4、生自由讀(讀三遍)
5、指名讀。
6、學生齊讀。
五、知詩情,悟情意。
1、大家剛才讀的非常有味道,下面我們就來理解古詩的意思,先學頭兩句(生齊讀這兩句)
①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
山原:指山陵和原野。白滿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著天空的光輝。川:平地 子規:杜鵑鳥。如:好像。
詩意: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滿是綠色。稻田里一片水色,映著天空的光輝。天空中煙雨蒙蒙,杜鵑聲聲,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色。(板書:景美)
2、是啊,這哪里是鄉村,這簡直就是人間仙境啊?生活在那里的人們一定無比的幸福,那么,此時他們又在干些什么呢?(生齊讀后兩句)
②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才:剛剛 了:結束 蠶桑:種桑養蠶。
詩意:四月到了,農活多了,鄉里的農民們都在田間地頭忙開了,剛忙完了采桑養蠶,又開始插秧種田了。(板書:人勤)
3、詩的前兩句寫的是什么景色?(生:前兩句寫農村初夏的景色)。
4、詩的后兩句寫的是什么景象?你從中體會到什么?(生:后兩句寫農人的忙碌景象,體會到了農民的辛苦、勤勞,他們不誤農時,辛勤勞作,值得贊揚)。
5、《鄉村四月》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表達了詩人對鄉村生活的熱愛和對勞動人民的贊美之情。
(板書:贊美)
六、感情升華。
1、同學們,通過剛才的學習,我知道大家對古詩內容已經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我們被美若仙境的田園風光所陶醉,更為這里勤勞忙碌的人們而心生敬佩,現在就讓我們帶著這種陶醉和敬佩之情再讀古詩,誰愿意到前面來讀讀?(先請男、女生各一個上臺誦讀,然后全班齊讀)。
2、能背下來嗎?(生自由背誦古詩,然后全班齊背)
3、默寫這首古詩(先請男女生各一個上臺默寫,然后全班默寫)
七、拓展閱讀。
1、其實,像這樣描寫田園生活的詩,我們曾經也學過一些,比如說孟浩然的《過故人莊》、王維的《山居秋暝》還記得嗎?像陶淵明、謝靈運、謝眺等等,他們都很熱愛田園生活,也寫了一些田園詩,課后我們可以找出來讀一讀,我相信你一定會有更多的收獲。
八、作業:
畫出前兩句詩所描寫的景象。
綠遍山原白滿川
子規聲里雨如煙。
板書:
景美
鄉村四月 贊美
人勤
教學反思:
在教學《鄉村四月》之后,我發現無論是在教學設計還是在課堂把握與生成方面都存在許許多多需要學習的空間。由于自己本身基礎不好,經驗不足,所以在課堂上碰到了許多的問題與障礙。
首先,在初讀部分我做得還不是很到位。我在初讀中安排了三個層次的朗讀。第一個層次是希望學生通過朗讀能夠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第二次的朗讀,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自由讀能夠讀懂一些字詞的意思。而第三次的朗讀,則是希望學生能夠讀出一點節奏和韻味來,把握這首詩的情感基調。在教學過程中,我第一個層次的朗讀掌握的還可以。但在第二個層次上的目標實現得還不是很好。自身對于課堂也還很陌生,所以在引導學生讀懂字詞方面還不是很全面,比如說:“山原”這個古今用法不是很相同的也沒有引導學生去了解。“白滿川”、“雨如煙”等也沒有很好地讓全體學生一起去理解。我覺得有的老師說的很好,這里如果再加個環節,讓學生聯系注釋話講講這幾句的意思,可能學生對文本的熟悉程度會更深入一點,這樣也為后面情感的揮發做下了鋪墊。在學生講了詩句的意思之后,再讓學生概括地講講,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最后再精練到課文中的詩句,這樣學生就能體會到古詩的精練了。
其次,在后面的引導學生感悟“綠”這個環節時我也把握不好。此時,我讓學生對“綠”展開想象:通過這個綠字,你仿佛看到什么綠了呢?但是,在課堂實施的時候,由于我在引導學生說話方面的能力的欠缺,學生想象得不夠深入。此時,如果能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想開去,比如說:竹子綠了、稻田綠了……那學生對意境的想象就達到了,對詩歌的理解也深刻了。在學生能夠透過文字想象出一幅幅畫面之后,我就指導學生朗讀全詩,打算讓學生從畫面回歸到文本。但是,經過老師的指點,我發現如果在將文字分割成畫面之后還需要一個畫面的整合才行,才能真正達到在學生腦中留下一個富有意境的畫面,否則在學生腦中之后一個個想象的片段,那也是不能達到意境美的境界的。
第三、關于在最后一句中的關鍵:……才……又…… 從這個關聯詞中最能感受到人們忙碌。我想這里應該也是個可以抓的切入點。這里可以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感受由這個關聯詞所體現出的情感溫度,突出人們的忙碌。經過有些老師指點,這里可以對“蠶桑”和“插田”這兩個農村特有的生活場景都是可以進行展開的部分。由于這兩個生活場景對學生來說較為熟悉,可以讓學生對文本產生親近的感覺,同時還可以告訴學生一些他們平時不是很了解的農業生產規律。
第四,在整個教學設計中由于自身能力的局限我沒有考慮到要適時地讓學生感受詩歌的內容和形式上的某些特點。比如:押韻、詩人的寫法、句式等等,當然只要滲透就夠了。而我只知道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到詩歌是瑯瑯上口的,但在詩歌的其他特征方面卻沒有提點到。
人是要不斷學習的,在以后的日子里要著重在自己欠缺的方面多下苦功了。
《鄉村四月》教案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前兩首古詩詞,并嘗試背誦。
2.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三讀”來體會詩歌的音韻、畫面、情感,并嘗試自學田園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會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與欣賞,對勞動生活、勞動人民的贊美。
教學重點:
理解古詩內容,想象詩句所描繪的畫面。
教學難點:
如何指導學生描繪生動的畫面。
課前準備:
1.了解詩人的創作背景。
2.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你們好!很高興認識你們!今天咱們初次見面,我們玩個游戲怎么樣?老師帶來幾幅畫,看誰能夠一看到畫,就想到一句古詩,當然,越多越好!想挑戰么?好吧!(出示圖)有一句話是這樣評價古詩的:(出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請讀。這是田園詩的特點。好了,我們上課吧!
[設計意圖:通過游戲的形式,激發學習古詩的熱情,并初步了解田園詩的特點。]
一、上課導入
1、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田園詩,感受一下田園生活,請看板書。
(1)板書課題。
(2)齊讀課題。
2、以前學習詩歌,你有什么好方法呢?板書“讀”
過渡:你看,這些都離不開讀。對于古詩學習,多讀是一個很重要的方法。今天我們仍然用這個方法來學習田園詩。(打開課本)
[設計意圖: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是新課標的重要理念之一,通過總結提煉出“讀”的重要性,并為下一步的學習提供了指導方法。]
二、學習《鄉村四月》
過渡:那么如何讀才能體會田園詩的美呢?
1、趣讀,體會音韻美。
(1)要你來讀,你怎么讀?
第一種可能,當生拍手讀出節奏時
a.你為什么要這樣讀啊?
b.你覺得他讀得怎么樣?
引導:是啊,大家都覺得這樣很有趣呢!原來讀詩還可以通過擊掌打出節奏。其實擊掌還有很多種,不止他這一種。可以自己擊掌,也可以和別人合作擊掌。打出很多節奏!你會嗎?對對,就是這樣讀!還可以同桌相互擊掌讀!(示范)除了這種形式,其實還可以標上音樂的符號來讀呢!(示范)你覺得這樣讀怎么樣?想不想試一試啊?那就跟我一起來吧!其實讀詩還有很多有趣的形式呢!
第二種可能,當生讀出223的節奏停頓時:你讀出了七言詩最常見的223的節奏。再想想,還能不能讀得更有趣一些?
引導:(預設:若仍然223的節奏,)看來你們都習慣于223的節奏讀法, 你們聽,老師還可以這樣讀。你覺得這樣讀怎么樣?想不想試一試啊?那就跟我一起來吧!知道嗎?老師這里還有一種節奏呢!想聽嗎?你能給它配上動作打出節拍嗎?比如,輕叩桌子。其實還有很多有趣的形式呢!比如拍手讀,你會嗎?(示范:自拍、同桌拍)。
(2)練習趣讀:可以加上詩里的動作讀,搖頭晃腦的讀、還可以和同學合作讀呢!只要想辦法,讀古詩是多么有趣的事啊!下面你可以選擇剛才你喜歡的方法練一練,也可以自己想出新的辦法讀這首詩,盡量要讀得有趣一些!下面四人一小組,練習一下。待會老師看看哪組讀得最有趣!
a自由練習趣讀,師巡視指導。
b展示匯報:
誰愿意展示一下?(預設:讀得怎么樣?他們都喜歡你這種方式!大家也來試一試)或者你覺得誰讀得有趣,推薦一下。(預設:你讀得真動聽!)大家都情不自禁的跟著你一起讀了!老師發現一個有趣的,我來推薦他。一起來!
c欣賞古詩新唱:古詩不但能夠讀,還能唱出來呢!(出示古詩新唱)喜歡么?也來唱一唱。你還可以用自己最熟悉的歌曲換成這個詞唱出來。
小結:不同節奏、不同形式讀古詩,多有趣啊!
[設計意圖:“興趣是的老師”,誦讀從詩人角度出發,而趣讀則立足于孩子的心理,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更貼近孩子的天性。最終激發學生對古詩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2.聽讀,想象畫面美
過渡:淡雅的田園詩不但是一首動聽的歌,更是一幅秀美的畫呢!(出示:聽讀,想象畫面美。)前面我們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首詩里有怎樣的畫面呢?來,請閉上眼睛。
(1)聽讀想象畫面
仔細聽老師朗讀這首詩,你透過詩里的文字去想象畫面。(配樂)
(2)示范描述句子
同學們,這個時候呀,我的腦海中浮現出了這樣一個畫面
田野里,山坡上,嫩嫩的、綠綠的小草,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茸茸的綠草,隨著地形的連綿起伏,像是給大地鋪上了一層厚厚的綠絨毯。披著一身綠葉兒的桉樹、榕樹,桃樹,這兒一叢,那兒一簇,站立在綠絨毯上,在陽光底下一動一動地放著綠光。小河、稻田里的水滿滿的,映著天空,映著白云,遠遠看去,白亮亮的一大片,就像一面面亮晶晶的大鏡子。小河旁邊的那處楊樹林,漫天飛舞的楊花紛紛飄落,不一會兒,把一大片綠絨毯染成了白色。遠遠看去,那已分不清哪是楊花,哪是河水。哇!太美啦!這真是“綠遍山原白滿川啊!”
(3)感悟方法
a.聽了老師的描述,你會有怎樣的評價?(對老師想象的畫面進行評價,對老師描述的語言進行評價等)
b.剛才老師讀的時候,你的腦海中出現了畫面嗎?
c.知道老師是怎么把簡練的詩句變成優美的語言的嗎?
方法引導:讀第一句的時候,老師想到了綠綠的山坡和田野,想到了白亮亮的稻田和小河,還想象到了桉樹、榕樹、桃樹,草地,楊花。為了讓同學也能感受到你的畫面美,于是我就使用優美的語言,比如說,可以用上我們平時積累的好詞好句,運用比喻、擬人的寫法把句子說生動些。聽起來才這么美。你們也想像老師這樣描述優美的畫面嗎?
(4)再聽讀,強化畫面
請閉上眼睛,再來聽一遍(配樂范讀)。想象畫面。
(5)組內交流
請睜開眼睛。接下來像老師那樣,選擇一句,和同桌一起說一說,比比看,誰描述的更美,也許古詩旁邊的注釋對你的理解和想象有幫助哦!師相機指導。
(6)匯報展示
a.指名描述:誰來描述一下你想到的畫面?(出示圖:白滿川)還有誰也想描述這句詩?
b.體會忙碌,拓展想象:在這繁忙的四月,大人們除了采桑插田,還可能忙什么呢?小孩子們在忙什么呢?除了人們,還有誰也忙起來了呢?(播放視頻:也許你想象到了這樣的畫面……孩子玩耍、青蛙透氣、蝴蝶蜜蜂采蜜,牛兒等待耕種…看到這里,你有什么感覺?(板書:贊美 景 人)
c.齊讀:帶著你的想象和感受,一起來讀這首詩。
[設計意圖:對古詩教學而言,需要創設情境,感受詩情畫意。本教學環節把詩句中的景物變抽象為具象,使一幅完美的圖畫呈現眼前,學法的指導也在不經意中得以強化。另外,課堂有意識地想象補白,可以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引發發散性思維,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視頻渲染氣氛,深化理解。這一環節的拓展,對學生進一步感受鄉村的景美人勤有推波助瀾的作用。]
3、背讀,感悟情感美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么美的詩,你們愿不愿意背下來啊?自己練習一下。誰愿意來背?大家一起背一下。(出示:這就是背讀,感悟情感美。)(配樂)
小結:剛才我們通過趣讀體會了詩歌的音韻美,聽讀想象了畫面美,背讀感悟了情感美。所以,對于古詩學習,多讀是一個很重要的方法。
[設計意圖:走進文本,走進作者心里,了解文本傳達出來的思想情感。最終熟讀成誦,體現扎實有效的教學。]
三、自學《四時田園雜興》
過渡:下面請同學們運用這個學習方法自學第二首古詩。
1、自學:任選一個方面自學。
2、指名匯報,適當補充。
小結:同學們在學習詩歌的時候,可以從這三方面體會自學。
[設計意圖:此環節強調能力的遷移,體現“扶到放”的過程,使學法不斷的鞏固強化,幫助學生掌握規律,形成閱讀古詩的能力;也體會到詩人對勞動生活、勞動人民的贊美。]
四、作業
1、課后積累更多的田園詩。
2、利用本課學習的方法自學《漁歌子》。
總結:美麗的田園風光如詩如畫,自古至今吟誦的詩人舉不勝數,請同學們課后多積累田園詩。感受詩情畫意。
[設計意圖:總結田園詩的特點,注重課外積累田園詩,強化學習古詩的方法并遷移運用。]
《鄉村四月》教案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正確讀寫“蠶桑、卷、了”等字詞。
2、有感情地朗誦、背誦、默寫古詩。
3、體會詩的內容,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景物,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培養閱讀古詩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抓住重點詞句,感悟詩歌的魅力,同時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主動進行語言的品位和體會。
教學方法:以讀為本,讀議結合、小組合作、適時點撥。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課前學生背誦古詩詞)今天我們再來認識一位詩人。
板書:翁卷(學生介紹詩人,教師適時補充。)
提到翁卷,人們總會想到這首詩(板書:鄉村四月)。說說讀過詩題后你知道了什么?
鄉村是地點(江南一帶)四月是時間(初夏時期)
現在就讓我們隨著詩人一起走進田園,去感受江南水鄉初夏的氣息吧。
(教師配樂范讀古詩)
二、初讀詩,了解詩意。
1.請大家大聲讀讀這首詩,注意要把字讀準,把句讀順。(自由讀)
2.誰愿意在大家面前吟誦吟誦?
正音:多音字:卷、了生字:蠶、桑
3.指名學生再讀,試著讀出詩的節奏、韻味。
4.齊讀。
5.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說說詩句的意思。理解古詩的意思有那些方法呢?(注釋、上下文、字典、請教別人……)
6.先自己利用這些方法悟一悟,完成后可以和小組的同學交流交流。
7.學生匯報自己的理解。
你明白了那句的意思?(讓學生粗略的講)
過渡語:鄉村四月的景色被大家讀著讀著就勾出了大概的輪廓,這就是多讀的魅力。
三、品讀美景。
1.剛才同學們說的只是鄉村四月大概的輪廓,大家能否再清晰地告訴老師,在詩中,你具體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寫在紙上或用畫筆畫下來。
(學生匯報)
(1)很多人寫了“山原”,那就首先看看山原:
師導:你看到的是山原,但詩人看到的是“綠遍山原”,透過這四個字,你仿佛看到什么綠了?
是啊,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綠的世界(出示圖),眼前這一片綠色又讓你聯想到了哪些詞語呢?
(2)過渡:除了綠的山原,從第一句中還看到什么了?(“白滿川”)
描繪一下,這是一幅什么樣的畫面?(出示圖)
師導:你覺得第一句中哪個字用得最好,先自己品一品,然后用筆畫下來,在旁邊再寫一寫你的感受。(重點“綠白遍滿”)
2.過渡:四月的鄉村還有更美妙的呢,聽,那空中傳來了什么啼叫的聲音?(播放杜鵑鳥的叫聲)子規的歌聲這樣動聽,你覺得它在唱些什么?
師導:這子規聲聲還喚來了詩中的雨,輕輕讀詩句,體會一下這是一場什么樣的雨?(如煙的雨)還可以怎樣形容?
蒙蒙細雨像輕紗般的……
體會讀第二句詩,讀出輕柔(指名讀,然后齊讀)
出示翁卷的《山雨》,感受這又是一場什么樣的雨?
3.回到整體。
綠的山原,白的水田,如煙的雨,如歌的子規聲,誰能用自己美好的語言,把這兩句詩的意思連起來說說?
我們千言萬語道不盡的正是詩人的十四個字啊!就是這簡簡單單的十四個字卻變成了美若仙境的畫卷,把我們帶入了美妙的境界之中,這就是詩的魅力。讓我們一起帶著這種美的感覺,一起品味這兩句詩吧。
(美讀前兩句)
板書:景美。
四、品讀人勤。
過渡:這樣如詩入畫的美景,想去身臨其境的賞一賞嗎?如果我們此時前去拜訪,會受到鄉人們熱情的歡迎和款待嗎?(不會)為什么?你是從哪知道的?
1.“閑人少”說明了什么?詩人為什么不直接寫人們都在忙,卻要寫閑人少呢?
(詩人用三個字就給人豐富的想象,婉轉含蓄,化繁為簡,這就是詩的魅力啊!)
2.從“才了……又……”你感受到了什么?(繁忙)
3.讀后兩句詩,問:他們在忙些什么?(采桑養蠶,插秧種田)
再想象他們還可能會忙些什么農活?(如忙喂雞、忙放牛、忙犁田、翻土、種樹……)
4.我們也來學詩人作兩句詩吧,把沒寫進詩中的忙也寫進去,比如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喂雞又犁田。(學生接著作詩)剛才同學們說了那么多的“才了喂雞又放牛,才了犁田又翻土”等等詩句,詩人翁卷也是知道的,但一句都沒用,選擇了“才了蠶桑又種田”,為何?(一是農村最主要的農活,二是與第二句詩押韻,三是與第一句的“綠”和“白”照應)
5.出示王維的《新晴望野》。
詩句不同,詩境不同,然而卻都同樣寫出了什么?
師導:盡管又忙又累,但鄉人們的心情卻是愉悅的。帶著愉悅的心情讀后兩兩句。
板書:人勤
五、悟讀升華
1.如果你就是詩人,此時走在鄉村的小路上,展現在你的眼前是美若仙境的田園風光,你陶醉了,你詩意正濃,于是你作詩一首《鄉村四月》讀:(讀出陶醉美)(配樂誦讀)。
2.看著勤勞忙碌的鄉村人們,想象著他們美滿幸福的農家生活,你感慨萬千,于是你詩興大發,欣然作詩《鄉村四月》讀:
3.是啊,你是詩人,你要贊美這里的景美,這里的人勤,于是你把全部感情都融進了這一首詩:讀:鄉村四月(讀出贊}美之情)
六、拓展閱讀
1.介紹幾位如翁卷一樣的田園詩人及他們的作品。
2.欣賞王維的《山居秋暝》。
最后教師作詩一首,送給大家。
七.板書設計
鄉村四月
翁卷(宋)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八、教師即興作詩送給學生:
柳綠花紅滿面春,清山碧水蕩詩魂,
翁卷辭曲大智慧,畫意詩情萬古存。
《鄉村四月》教案設計 篇6
一、說教學資源
(一)、說教材
《鄉村四月》是新課標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六組中第二十三課《古詩詞三首》中第一首,這首詩是宋代詩人翁卷所作。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景象。前兩句著重寫景,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云霧蒙蒙,杜鵑歡唱,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后兩句寫人,四月到了,農活多了,鄉里的農民們在田間地頭忙開了,剛結束了蠶桑的事又要插秧了。突出“鄉村四月”勞動的緊張、繁忙,給人一種“一年之計在于春”的啟示,整首詩不僅表現了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和欣賞,也表現出對勞動生活、勞動人民的贊美。
依據教材特點和課標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1個生字、會寫2個生字、正確讀寫“蠶桑”。
2、背誦、默寫古詩。
3、在誦讀中想象畫面,并能夠用自己的話描繪詩的內容,抓住詩的特點,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培養閱讀古詩的興趣和對古詩的熱愛,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1、誦讀古詩并默寫。
2、在誦讀中想象畫面,并能夠用自己的話描詩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在誦讀中想象畫面,并能夠用自己的話描繪詩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準備:小黑板、掛圖。
教學時間:一課時
(二)、說學情
四年級孩子已經掌握了一些讀詩的方法,但因為是借班上課,對學生不熟悉,所以設計教學時我著重考慮如何激趣、激qing。
(三)、說理念
《鄉村四月》是一首古詩,依據課標,第二學段古詩詞教學目標是“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讓學生在正確、流利的基礎上,有感情,帶著表情的朗讀。在本次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觀摩主題,“憑借課文的例子,選找教學突破口,引導學生學習用語文,”指導下,我的設計理念是以讀為本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朗讀感悟,想象畫面,體驗詩人的情感。這里的讀,是聲情并茂地讀出詩文的情和意,表達自己的情和感,促進感悟的內化與升華。讀出個情味,給予學生嘗試的空間與時間,暢所欲言地交流自己的體悟,在互動評價中掌握情感的基調,最后進入意境,身心融入而忘情地讀。詩歌與記敘文不同,除了把握朗讀的情感基調,更要把握朗讀的節奏及其輕重音。
二、激發興趣,說教法
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本節課我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聯系生活法:學生是活生生的人,他的生活經驗是最感受性的學習材料。《鄉村四月》寫的是江南農村初夏的時節,而現在正好是春季,因此課堂中在課前3分鐘與學生輕松談話聊聊自己眼里的春天。引出古人眼中的春天。
2、知識遷移法。四年級的孩子已學過一些詩,也懂得古詩學習的一般方法“讀通——讀懂——感悟——背誦默寫”,在導入課題后讓學生回憶學詩方法,起到復習鞏固作用,同時也可利用這一方法來學習本首詩。
3、品讀感悟法。課標中提出二段詩詞教學目標是“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語文教學,對語言文字的品味是學生的語文能力形成的關鍵因素。品出詩歌的韻味,必須扣住重點詞句,在比較、玩味、體悟中咬文嚼字,嚼出語言背后的情味、意味、韻味;嚼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逐漸走進詩文意境場景,走進角色,與人物共鳴,與作者交心,享受人文陶冶與情感震撼。
4、引導想象法。利用插圖引導想象景美、人勤景象。
三、培養能力,說學法
1、收集資料法。課前讓孩子收集詩人翁卷的資料,培養孩子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2、朗讀教學法。朗讀有助于感知語言,感悟者作者抒發的情感。課堂中通過個別讀、齊讀來正音,看圖引導學生想象,熟讀成誦等方法讓學生把詩讀通、讀懂。
3、想象悟情法。古人云“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因此讓學生展開想象體會山原的欣欣向榮,鄉村人的勤勞忙碌,感悟詩人對鄉村生活的熱愛和贊美。
四、師生互動,說程序
(一)、談話導入析課題
課的關鍵是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產生與文本對話的愿望。因此,利用課前3分鐘與學生聊天,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眼中的春天后,再讓學生背些描寫春天的古詩。如《詠柳》《早春》《春曉》……導入新課教學。這樣既聯系生活,又復習了舊知,為學生理解詩的含義墊定感情基礎。
(二)、回憶學法,指導自學
四年級的學生已掌握一定的學詩方法,讓學生回憶學詩的方法——先讀通,后悟詩意和詩情,再背詩。通過這一方法來指導學生自學。
(三)、讀通詩文
在這里我緊扣“讀通”這個環節,先讓學生自讀后檢查指導學習生字“蠶”“桑”。
1、了解翁卷的資料和詩題意思。
2、學生自由讀詩。
3、通過個別讀、范讀、齊讀等方式讀通詩文,相機學習生字“蠶”“桑”,從生字的音、形、義三方面指導。
(四)、讀懂詩文,感悟詩情。
俗話說 “書讀百遍,其意自見。”依據課標和詩詞教學的特點,這環節我采取自讀自悟,想象感悟,教師引導,品出詩味的方法,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詩意。而教師的“導”,就是教學的預設,而“味”,就是咀嚼語言,品味出情感。由于孩子們的認知水平和生理、心理特征有別于成人,他們處在啟蒙階段,于是,課堂教學必須高度關注童心、童趣,深入淺出為他們的喜聞樂見。一般而言,要依據學生的實際,教材的特點,知識能力點,設計整體感知要點,突破重難點的方法,領悟情感的方式,從而悟出詩歌味兒來。“導味”,教學過程必須簡單,只能是個粗線條,感悟的方式與方法應明了易于感悟,并且能運用操作,這樣,教師才能靈活駕馭課堂,放飛學生個性,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這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具體做法是:
1、師生回憶小結了解詩文的方法,指導學生自讀自悟詩意。
2、師生互動交流感受。古詩詞的教學最高境界是“顯像得意”,即先將文字轉換為畫面和場景,變抽象為具象,變平面為立體,變靜止為靈動,讓學生從形象中感受,領悟詩句的情感意蘊。具體到我這節課……
(1)我是這樣處理的,“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這兩句寫景的詩句領悟詩意有一定的難度,我采用看圖引導想象,體會山原的“綠”引讀感悟。結合學生的自悟讓學生看圖和注解感悟“白滿川”是天色倒映在稻田里的水中和水色交相輝映,給人一種什么感覺?(白茫茫的很耀眼)因此詩人說“白滿川”。春天的雨又輕又小像霧又像煙,這樣的雨又可以說是(煙雨蒙蒙)這時我抓住一個“綠”字,引導學生想象:四月的鄉村,原野是綠的,山陵是綠的,還有綠的———綠的——— 綠的———。學生通過看、說明白詩人眼里是個綠色主宰的世界,此時我引用《詠柳》中的兩句詩“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和《泊船瓜舟》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讓學生感悟綠給人感覺是——生機勃勃,順勢指導學生朗讀,讀出綠。
(2) “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這兩句寫鄉村的人勤勞的詩句比前兩句更好理解,我讓學生先說然后點拔。采集桑葉養蠶,耕田插秧這是鄉村四月繁忙的勞動生活,從哪里可以看出勞動繁忙、緊張?引出:才了蠶桑又插田。引導學生想象:讀著這句我仿佛看到鄉親們————,聽到鄉親們在田間說————。接著我引用詩句“一年之計在于春”讓學生感受鄉下人家此時的心情,累并快樂著但對末來充滿希望。詩人就是這樣飽含贊美之情寫下了這充滿活力的鄉村美景,讀出你心中的情感吧!
(3)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整首詩的詩意。
(五)、熟讀成誦
(六)、默寫古詩
(七)、課后延伸
1、自讀第二首詩《四時田園雜興》,讓學生談談自己對第二首詩的整體印象。學生肯定能說出第二首詩主要寫人們很忙,教師再相機說“其實第二首詩的主要意思在第一首詩中就有體現了”,學生再背“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從而對課進行小結。
2、背誦默寫《鄉村四月》
3、課后收集并積累其它田園風光的詩詞。
板書設計:
綠遍/山野/白滿川,
子歸/聲里/雨如煙。 景美
鄉村/四月/閑人少。 贊美
才了/桑蠶/又/插田。 人忙
《鄉村四月》教案設計 篇7
一、帶著問題來讀書。
1《鄉村四月》和《四時田園雜興》兩首詩的作者都是_______代詩人,分別是_______和______________,都描寫了_______季的景色。
2《鄉村四月》中的“四”指_______,而“四時”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漁歌子”是_______名,《漁歌子》是_______詩人_______的作品,描寫的是_______時節的景色。
二、讀課文,回答問題。
1《漁歌子》中描寫老翁悠閑垂釣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漁歌子》描寫了秀麗水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從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可以看出時間是_______季,地點是______________。
三、課內語段閱讀。
鄉村四月
[ ]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默寫古詩。
2詩中描寫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表現了詩人對鄉村風光的______________與______________,對勞動生活、勞動人民的____________之情。
3詩中_______、_______兩個字表現了農民繁忙緊張的生活。
《鄉村四月》教案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正確讀寫“蠶桑、了”等字詞。
2.指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體會詩的內容,想象詩中描繪的景物,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培養學生閱讀古詩的興趣和對古詩的熱愛之情。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課件
2.學生熟讀《鄉村四月》,讀讀注釋,想想每句話大概意思。
3.學生用三句話整理資料介紹詩人。
4.學生復習學過的描寫田園風光的古詩。
一、舊詩導入,弄懂詩題,知作者(課件1)
1.師:(滿含深情地說)同學們,我國是詩的王國,我們的先人給我們留下了無數優秀的詩篇,他們如同午夜的星河一樣燦爛奪目,足以使每個中國人為之驕傲。現在就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咱們學過的古詩當中有哪些是描寫田園風光的?(誰能大膽讀)
今天讓我們再來感受田園風光,感受古詩的魅力,來學一首新詩。(板書:鄉村四月)
師:齊讀。再讀,讀準字音。讀了這四個字,你讀到了什么?
師:這是一首描寫江南初夏田園生活的古詩,它的作者是:(板書)翁卷 宋朝人
師:有誰了解翁卷給大家介紹一下。
-----學生介紹(2名左右)
教師補充:翁卷,字靈舒,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南宋詩人,很有才華,與趙師秀、徐照、徐璣合稱“永嘉四靈”。一生沒有做官,喜歡田園生活,擅長作田園詩。(課件2)
二、聽錄音感悟,集中評價,整體感知
師:現在就讓我們隨著詩人一起走在鄉間的小路上,去感受鄉村初夏的氣息吧。(播放課文朗讀)
師:1.你覺得這位老師讀得怎么樣啊?
2.其實,你們說的這些就是讀古詩的基本要求。相信你們平時也一定也是這樣讀的。現在就請你們翻開書本108頁,自己這樣讀一讀吧。
3.剛才老師聽到同學們瑯瑯的讀詩聲,都快被陶醉了,現在就請同學來讀一讀,其他同學認真聽,聽聽他讀得怎么樣?
4.咱們同學善于傾聽別人朗讀,你聽出了什么?(好?哪里好? 不好?那你來讀讀)
5.詩中有一處“兩個平舌音”在一起,特別難讀,是哪個?(蠶桑)(課件4)
6.詩中有幾處多音字,在哪?
是了。在這兒是什么意思?(結束)。當它做結束的時候。它就讀(liao)。(課件5)
7.請1、2組的同學熟練地把最后一句讀一讀。(老師聽出你讀得好,請你讀吧。全班齊讀整首詩吧)
8.讀了整首古詩,你的眼前有怎樣的情景,畫面呢?
鄉村四月的景色被大家讀著讀著就勾出大概的輪廓,這就是多讀的魅力。它使字里行間的畫面立體起來了。
三、小組交流感悟
1.小組內輪流讀古詩,推選出讀得最好的同學。討論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用線畫下來,并借助注釋用自己的話說說這些景物是什么樣的?
2.古詩一向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說法,如果能把文字讀成畫面,那就了不起了。哪一小組愿意這樣讀。還有哪組愿意這樣讀。
3.他們讀得好嗎?為什么?
4.大家一起讀吧!相信投入地讀你們一定能把文字變成畫面。
5.親愛的同學們,此刻,老師已經被陶醉了,就讓我們在翁卷的指引下,走入前兩句詩吧!
四、品詩
(一)1.(誰來讀?)你們聽聽前兩句的描寫,讓你們看到了哪些景物?
2.指名答相機板書。這些景物你們看到了嗎?它們是什么樣子的?想說哪個就說哪個吧?
3.相機解:綠遍山原
白滿川 用“川”組個成語,說說“川流不息”中的“川”是什么意思?這邊的川是什么意思?“白滿川”具體是描寫哪里的景物?
翁卷還被哪些美景吸引了呢?再讀前兩句詩吧!
解:子規 雨如煙
這樣的景色,給你們的感受是?(用一個詞說)
把你們的感受送進去讀。
4.感謝同學們是你們把老師帶入這樣的美景,請你們用語言把眼前的美景說說吧!
5.把你們的理解送進去,再讀前句詩吧!
過渡:此時,連子規也不閑著,聽(播放叫聲)它在聲聲地啼叫,它在說些什么呢?
(二)說得好呀!它在催我們干農活了。到底該干哪些農活呢?自己讀后兩句吧!
1.你讀到了什么?
2.后兩句中哪兩個字最能體現村民忙碌?(相機板書: 才 又 )
3.怪不得詩人寫道:鄉村四月?(板書:閑人少)
4.這樣的忙,該怎樣讀出來呢?請你讀。相信你一定能讀出村民的忙碌。
5.全班齊讀
想像:忙碌的村民一邊忙一邊會想些什么呢?(指名答)
雖然忙但忙中有樂啊!把你們的感悟再加進去,讀。
五、回歸整體 感情升華
1.同學們,讓我們回過頭來看整首詩吧!前兩句和后兩句描寫的內容有什么不同?(板書:景 人)勤勞也是一種美啊
2.如此的美景,如此的村民,此刻翁卷都看見,他會說些什么?會做些什么呢?
3.同學們啊,此情此景,你們也都看到了。你們又想說些什么呢!
4.是啊!咱們的心和翁卷的心是相通的,現在就把自己當成翁卷,讀出來吧!
5.初夏,我來到了鄉村,舉目望去,(綠遍山原……)
6.誰愿意自己誦讀。
7.配上音樂:一起誦讀吧!
8.親愛的同學們,此刻我學得語言已經無法表達我們的贊美之情,“言之不足,故詠歌之”讓我們用歌聲來贊美鄉村四月吧!(音樂課件)
六、小練筆
古有翁卷寫詩,今有四年級的同學寫文,請你們拿出筆以“鄉村四月”為題,把你看到的,聽到的,想像到的寫下來,寫一篇短文。(作業布置)
附:板書設計
鄉村四月
山原 白滿川 景美
子規 雨如煙
閑人少
才…… 又 …… 人勤
《鄉村四月》教學反思
和溪中心小學 呂惠卿
2009年5月7日早上我在南靖第二實驗小學上了堂公開課,課題目是《鄉村四月》。這首詩的作者是翁卷,共四句,28個字,表現的是初夏時節鄉村的自然景色和人們忙碌、勞累的場面。
根據課本的編排思路,我在這節課上并沒有把古詩教學的東西全都揉合在一節課中,而是有所側重地教給學生一些東西。所謂一課一得,我并不在乎這節課是不是能得到好評價,我看重的是學生是不是能享受學習的過程,學習中有所收獲。從課堂效果、課堂教學中自己的感覺和后來老師們的評價來看,這節課最大的成功之處,在于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完了古詩。
學習古詩,不能不提到翁卷。翁公此人,文學史上留痕甚淺,查書,查網絡資源,只能查到是南宋時期的浙江溫州人,一生未當官,生活在鄉村,喜愛描寫鄉村生活,寫詩的時候比較注意技巧的運用,除此以外沒有更多的東西。這給我的課前準備增加了一點難度。作者的生平、生活經歷,往往可以轉化成思想內容,反映在作品中。找不到更多的資料,我只能以教師用書中對這首詩的分析來確定這首詩的思想內容:表現了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與欣賞,也表現出對勞動生活、勞動人民的贊美。但考慮到今天是給縣城四年級學生上課,講這些內容,一來學生未必明白,二來好像有點太重品德教育。所以,我決定突出兩點:景美,人勤。從課堂的效果來看,我認為已經完成了這個教學設想。因為在學習時,景美,人勤都是學生自己概括出來的。
教學用書中還說,要抓字詞理解詩句和詩的意境。考慮到這首詩有些地方不好理解,有些場景離學生的生活很遠,所以,我決定,這首詩的教學不在這方面作設計太多的活動,簡單點一下即可。那么一節課安排些什么內容什么環節呢?經過思考,我設計了以下環節:初讀詩,理解詩的內容;小組輪流讀詩,討論讀到的畫面;全班交流,理解詩意;感情升華,入情入境地朗誦指導;吟曲,感受古詩的魅力。總的來說,一課下來,很有收獲。這種收獲不是語言能完全表達的。以此為激勵,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學中更加完美,做一個讓學生喜歡,讓學生學有所獲的好老師。
不知道,這是個理想還是幻想?
《鄉村四月》教案設計 篇9
教學思考:古詩的本色——“以言造像,立象盡意”如何顯現?也就是古詩的文字理解、詩情、詩境如何來處理呢?
教材分析:《鄉村四月》是宋代詩人翁卷所作。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景象。前兩句著重寫景,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煙雨蒙蒙,杜鵑聲聲,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后兩句寫人,四月到了,農活多了,鄉里的農民們在田間地頭忙開了,又是蠶桑又是插秧,突出了“鄉村四月”勞動的緊張、繁忙,給人一種“一年之計在于春”的啟示。整首詩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圖畫,不僅表現了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與欣賞,也表現出對勞動生活、勞動人民的贊美。
學習目標:
1、會認、會寫“蠶、桑”兩個生字。
2、有感情朗讀、背誦古詩,并能默寫。
3、借助注釋、插圖等資源,自主學習,發揮想象,理解詩意。
4、使學生從中感受到鄉村田園風光的美麗,感受到勞動生活的緊張繁忙,培養對勞動人民的熱愛之情。
5、感悟這首詩的魅力所在,具備欣賞美、鑒賞美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根據詩所描繪的景物,想象畫面 。
2、有感情地朗讀。在讀中悟情、在讀中生情、在讀中賞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示詩題
1、了解詩人
在這一單元課文的學習中,我們走進了鄉村,領略了鄉村風景的美,感受到了田園生活的樂與趣。其實很多詩人也都喜歡鄉村田園生活,像南宋詩人翁卷就是其中一位。對比李白杜甫,翁卷很陌生,我們先簡單地了解了解他。
翁卷 字續古,一字靈舒,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南宋詩人,很有才華,與趙師秀、徐照、徐璣合稱“永嘉四靈”。一生不曾做官,喜歡田園生活,擅長作田園詩。
2、揭示詩題
3、理解詩題
看到詩題,你知道了什么?(時間:農歷四月,夏初;地點:江南的鄉村。)
讓我們隨著詩人一起去感受江南鄉村初夏的氣息!
二、初讀,整體感知
1、自由讀,讀到清爽、順口了為止。
2、指名讀,正音。
3、看看注釋,看看插圖,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再讀讀詩,讀著讀著,你的眼前出現了哪些畫面?
三、品讀,感受詩情
(一)景美
1、都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在詩中,你都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2、逐個交流
山原:讀到“綠遍山原”時,你的腦海中仿佛出現了怎樣的畫面?補充:“綠”的顏色只有一種嗎?這樣的綠在哪里可以見到?
這就是古詩詞的魅力,一個“綠”一個“遍”就把四月鄉村那綠的世界展現在我們的眼前。把這美的畫面通過你的誦讀表達出來吧。
白滿川:那平地上白茫茫的是什么呀?(圖片助解)
一道道河渠縱橫交錯,是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滿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那一口口不同形狀、不同大小的池塘也是白茫茫的。
鑲嵌在綠色的山原上,真是美極了。
雨如煙:更美的是,山原、田野都籠罩在如煙似霧的雨中,你能用自己的語言形容一下那是怎樣的雨嗎?
子歸聲:在這如畫般的美景中,使人聽到的是怎樣的鳥叫聲啊?
3、聽著布谷鳥清脆的鳴聲,淋浴著裊裊的雨霧,讓我們深深地吸一口氣,你呼吸到了什么?你聞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覺?
4、誰愿意聽著動聽的鳥叫聲,看著那如煙似霧的蒙蒙細雨,再讀讀這兩句詩。
5、此時,你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你能用自己的語言為大家描述一番嗎?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綠的,原野是綠的,綠的樹,綠的草,綠的禾苗,展現在詩人眼前的,是一個綠色主宰的世界。在綠色的原野上河渠縱橫交錯,一道道洋溢著,流淌著,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滿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舉目望去,綠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籠罩在淡淡的雨霧之中。不時,傳來布谷鳥悅耳婉轉的鳴叫聲,更是讓人心曠神怡。
6、感情朗讀
7、小結:詩的前兩句描寫初夏時節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廣闊的,筆觸是細膩的;色調是鮮明的,意境是朦朧的;靜動結合,有色有聲。
(二)人勤
1、要說前面寫的是景,那這兩句寫的是什么?(人忙、勤)
2、你從哪里讀出農民忙、勤?(蠶桑、插田、閑人少、才了 又)
3、理解:閑人少。人們可能還在忙些什么?結合拓展《清平樂 村居》、《四時田園雜興》。
4、詩人為什么不痛痛快快地寫忙人多,卻要寫閑人少呢?
(詩人用三個字就給人豐富的想象,婉轉含蓄,化繁為簡,更加妙不可言。這就是詩的魅力啊!)
5、 從“才了……又……”你感受到了什么?學著詩人作詩:才了……又……夸夸人們的勤勞。
6、“才了喂雞又放牛,才了犁田又翻土”等等詩句,詩人翁卷也是知道的,但為什么選擇了“才了蠶桑又插田”呢?
7、感情朗讀
四、美讀,升華感情
1、補充:辛棄疾的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2、引讀古詩
3、熟讀成誦
4、再讀詩題
五、拓展,走出文本
欣賞田園風光圖片說詩句
《鄉村四月》教案設計 篇10
教材分析:
《鄉村四月》是宋朝詩人翁卷的代表作,詩人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景象,前兩句著重寫景:綠原、白川、子規、煙雨,寥寥幾筆就把水鄉初夏時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來。后兩句寫人,畫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農民形象,從而襯托出“鄉村四月”勞動的緊張、繁忙。前呼后應,交織成一幅色彩鮮明的圖畫。詩的文眼在最后一句“才了蠶桑又插田”。詩的意境優美,處處散發出詩的魅力,不僅表現了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與欣賞,也表現出對勞動生活、勞動人民的贊美。
教學目標:
1、 認識生字,正確讀寫“蠶桑、卷、了”等字詞。
2、 有感情地朗誦、背誦古詩。
3、 體會詩的內容,想象詩中描繪的景物,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 培養學生閱讀古詩的興趣和對古詩的熱愛之情。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鄉村美景圖、朗讀課件、伴讀音樂、事物卡片;
學生準備:收集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激qing導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古詩嗎?老師非常喜歡。我們中國是詩的國度,早在唐代就出現過像李白、杜甫這樣偉大的詩人,他們才華橫溢,為我們留下了無數的優秀詩篇,如同午夜的星河一樣燦爛奪目,足以使每一個中國人為之驕傲。今天,讓我們再來感受一下古詩的魅力,來學一首新詩。(板書:鄉村四月)
二、弄懂詩題
師:看到詩題你知道了什么?
-----學生發言
師:這是一首描寫江南初夏田園生活的古詩,它的作者是翁卷
(教師板書:翁卷)
三、知曉作者
師:有誰了解翁卷給大家介紹一下。
-----學生介紹
教師補充:翁卷,字靈舒,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南宋詩人,很有才華,與趙師秀、徐照、徐璣合稱“永嘉四靈”。一生不曾做官,喜歡田園生活,擅長作田園詩。
四、整體感知
師:現在就讓我們隨著詩人的足跡一起走進鄉村四月,去感受鄉村初夏的氣息吧。請同學們自由讀古詩,要把字讀準,把句讀順。初步感知古詩內容。
(一)、自由讀 (二)、指名讀 (三)、教師范讀
(四)、指名讀 (五)、齊讀
五、知詩情、悟詩意
師:大家剛才讀的非常有味道,下面請同學們在小組內按照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學古詩。但要完成這樣一個問題:在詩中詩人都描寫了哪些事物,他又是如何將這些事物聯系到一起的?。
(生自學古詩。教師巡視)
----學生匯報。
(一)、品讀美景
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出示并粘貼事物卡片:(見板書設計)
師:詩人是如何將這八種事物聯系起來的?(根據回答整理板書,把古詩補充完整)
進而理解整首古詩,借助課件講解“白滿川”。 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古詩的大意。師(板書:景美,并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古詩的意思)。教師歸納(山坡上草木茂盛,一片蔥蘢,而稻田里的水色與天光相輝映,滿目亮白,杜鵑聲聲啼叫,天空中煙雨蒙蒙。)播放鄉村美景圖。
(二)、品讀人勤
師:是啊,這哪里是鄉村,這簡直就是人間仙境啊?生活在那里的人一定無比的幸福,此時他們又在干些什么呢?(導入后兩句的學習,重點體會“閑人少”“才了---又---”進而理解這里人的繁忙與勤勞)指導學生用“才了---又---”作詩。體會“閑人少”的用法。
師:(板書:人勤,并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古詩的意思)
教師歸納(四月到了農民都開始忙農活,沒有人閑著,剛結束了蠶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六、感悟升華
師:同學們,通過我們剛才的學習,我知道大家對古詩的內容已經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我們被美若仙境的田園風光所陶醉,更為這里勤勞忙碌的人們而心生敬佩,就讓我們帶著這種陶醉之情、敬佩之情再讀古詩,誰愿意到前面來讀讀古詩。(播放音樂)
師:請張開你想象的翅膀!如果你現在就是詩人,此時走在鄉村的小路上,展現在你眼前的是美若仙境的田園風光,你是詩人啊,你陶醉了,你詩意正濃,于是你作詩一首《鄉村四月》。請讀出陶醉之情。
----生:(一生讀出陶醉之情)。
師:請張開你想象的翅膀!你現在就是詩人,此時也走在鄉村的小路上,看著勤勞忙碌的人們,你又怎好意思閑著呢,于是你大筆一揮欣然作詩《鄉村四月》。請讀出敬佩之情。
----生(一生讀出敬佩之情)。
師:同學們你是詩人,你要贊美這里美若仙境的田園風光……贊美這里勤勞忙碌的人們…… 于是你把你的感情融進了這一首詩《鄉村四月》。齊讀古詩,讀出贊美之情
-----眾生(讀出贊美之情)。
師:美若仙境的田園風光,勤勞忙碌的人們,這是多么賦有生活氣息的畫卷啊!你舍得離開這里嗎?想把它帶走嗎?美美地再讀讀吧,把它刻在心里。
-----生(背誦古詩)
師:能背下來嗎?讓我們一起誦讀古詩。
師:古詩不光可以讀,還可以唱。聽過嗎?想聽嗎?(播放古詩唱詞)
與學生共同唱古詩,學生齊唱。
師:大家唱的真不錯!如果你們感興趣,可以用你熟悉的曲調去唱你喜歡的古詩。這首詩我們就學到這。
七、拓展閱讀:
師:其實,像這樣描寫田園生活的詩我們曾經也學過一些,比如說孟浩然寫的《過故人莊》還記得嗎?(并引導學生讀)王維也曾寫過一首《山居秋暝》還有印象嗎?學習田園詩,有一位詩人大家一定要知道,他叫范成大,他寫了60首田園詩,教材中也選了其中的一首“四時田園雜興”(教師誦讀)課后我們可以把他寫的田園詩都找出來讀一讀,我相信你一定會有更多的收獲。
師:下課。
板書設計:
鄉村四月
宋 翁卷
綠遍山原白滿川,
子規聲里雨如煙。 }景美
鄉村四月閑人少,
才了蠶桑又插田。 }人勤
《鄉村四月》教案設計 篇11
師:四年一班的同學們,準備好上課了嗎?
生:準備好了。
師:這節課,老師要帶同學們去一個地方。請閉上眼睛,聽一聽,想一想,老師描述的是個什么地方。
師(誦讀):山清水秀、楊柳依依、細雨蒙蒙……,同學們,聽出老師描繪的是什么地方了嗎?
生:是鄉下。
師:對了,老師描繪的,就是農村風光。來,一起輕輕地讀一讀。
生:山清水秀、楊柳依依……
師:在鄉間的小路上,你會聞到瓜果的芳香;在夜晚的池塘邊,你會聽到青蛙的歌唱;在遼闊的草地上,你會看到成群的牛羊。這就是鄉村,這節課,我們跟隨著宋代詩人翁卷一起領略江南的鄉村四月。
師(板書課題):一齊讀課題。
生:鄉村四月。
師:輕一些,慢一些,再讀。
生(輕輕地,慢慢地):鄉村四月。
師:再輕一些,再慢一些,讀。
生(更輕,更慢):鄉村四月。
師:了解一下本課的詩人。(出示詩人簡介)翁卷,字靈舒,永嘉人(今浙江溫州人)。南宋詩人,與徐照、徐璣、趙師秀四人合稱 “永嘉四靈”。
師:好了,同學們,翻到課本108頁,先把這首詩和書下的注解自由放聲讀三遍,開始。
生齊讀。
師:如果能自由讀我想效果會一樣好。
師:好,誰愿意來把這首詩讀一讀。
生讀詩。
師:我們班的同學讀得很好,缺少的是一點勇敢,誰愿意再來試一下?
生讀詩。
師:讀得多好啊,一齊來讀一下。
生齊讀詩。
師:真不錯。詩中有一個字是多音字,(板書:了)怎么讀?
生:l-i-ao了。
師:對了,讀作liao,再讀。
生齊讀。
師:本課一共有兩個生字。其中要特別注意的是這個字。(出示:蠶)讀作什么?
生:蠶。
師:觀察一下這張圖,這就是蠶。一種普普通通的小動物,看看,這個蠶字,你怎么記住它?
生:天上有個蟲。
師:是天上嗎?
生:天下。
師:對了。我們古人是這么說的,說蠶,天蟲也。就是說蠶是天底下最好的蟲子了,人們喜歡把蠶和桑連在一起說,因為蠶吃的是桑葉,吐出來的是絲,最后織出來的是絲綢,這樣老百姓就有穿的了。所以蠶桑還有插田就成老百姓生活當中的兩件大事。有人用蠶字編了一幅對聯,考考你們。鴻,別出了上聯,鴻是江邊鳥,誰能用蠶字對出下聯。
生:蠶是天下蟲。
師:答對了沒有。看一下答案。蠶為天下蟲。對了,一齊讀一讀。
師:蠶字看起來簡單,寫,可就不那么容易了。蠶字該怎么寫呢?仔細看一看。
師播放習字視頻。
師:寫得漂亮嗎?
生:漂亮。
師:太漂亮了。同學們,只要你認真寫,你能寫得跟他一樣漂亮。提起字,在書后的生字表蠶字的旁邊,把這個字工工整整的寫兩遍。
師檢查。
師:我看到了,一些同學的字寫得可真工整,尤其是第一筆寫的是一橫,而不是一撇。寫完了嗎?
師:好,下面就該讀詩了,讀詩啊,講究讀準節奏,老師把詩的節奏劃出來了,一起讀一讀。
生齊讀詩。
師:好,同學們,我們可能都聽說過一個詞,叫作詩中有畫。(板書:畫)
師:說的是一首好詩,你讀著讀著,就會眼前浮現出一幅美麗的畫面。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生齊讀。
師:同學們,輕一些,慢一些,再讀。
生齊讀。
師:再輕一些,再慢一些,讀。(播放音樂)
生再齊讀。
師范讀。
師: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讀到“綠遍山原”這個詞,你的眼前一定會浮現出一個綠色的世界。江南鄉村,那一個綠色的世界會展現在你的面前。同學們,你能在江南鄉村的哪些地方發現綠色?
生:山上。
師:山是綠的。
生:田野。
師:田野是綠的。
生:草原。
師:應該是草地吧,那草地上的草是一種怎樣的綠?誰能說一說。
生:是碧綠的顏色。
師:還有嗎?
生:嫩綠。
師:草地上的草一片嫩綠。你們還能在哪兒發現綠色?
生:路旁的樹上。
師:春夏之交,最綠的應該是柳樹了,見過柳樹嗎?
生:見過。
師:柳樹地枝條,
生:長長的。
師:柳樹地枝條長長地從樹上垂落下來,一陣風吹過,它會,
生:隨風飄動。
師:這綠色的絲帶從樹上垂落下來,不正是詩人寫的一首詩嗎?
生:《詠柳》。
師:對了。碧綠,讀。
生:碧綠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師:好,你還能在哪兒發現綠色?
生:田園。
師:你看到了什么?
生:綠綠的蔬菜。
師:還有哪兒是綠的?
生:灌木林是綠的。
生:綠得像一塊翡翠的湖水。
師:說得真好。我猜你一定說的是這幅畫。(出示圖片)
師:看,碧綠的湖水上面有什么?
生:鴨子。
師:不對吧,是白鵝。白鵝伸長了脖子在哪兒……,它白色的羽毛浮在水面上,紅色的腳掌在水里……,好像有一首詩也是這么寫的吧?
生:《詠鵝》。
師:一起來讀一下。
生: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師:好了,同學們,在鄉村,山是綠的,水是綠的,草是綠的,樹葉也是綠的,鄉村四月,到處都是綠的,這么多的綠,詩人只用了一個字就把它表現出來了,是哪個字?
生:遍。
師:對了。(板書:遍)一個“遍”字就能表現出一個綠色的世界。好了,江南鄉村,除了綠色,還有沒有別的顏色呢?
生沉默。
師:綠遍山原-白-滿川,你還看到了什么顏色?
生:白色。
師:對了,詩中有一個詞,白滿川,川是什么意思?
生:平地。
師:平地怎么可能是白色的呢?見過這樣的景色嗎?
生:沒有。
師:這可是江南鄉村獨有的景色,想看嗎?
生:想。
師出示圖片。
師:大片的平地反映出天的顏色,就變成了明亮亮,白晃晃的了,這大片的平地是什么?
生:是水田。
師:對了,同學們,江南鄉村有綠色的山原,白色的水田,再加上無邊的細雨,組成了一幅美麗的山水畫。(板書:山水畫)一起來,邊想像這美麗的畫面,一邊誦讀一二句詩。
生想像畫面讀詩。
師:同學們,江南鄉村除了這些山山水水,還有沒有別的畫面呢?
生:眾鳥往天上飛,水鳥在水里叫。
師:哦,好,同學們,我們讀一下詩的三四句,你就會有發現。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生讀詩。
師:有什么發現鄉村四月的田野里還有一種美麗的畫面?
生:農民在辛苦地干活。
師:對了,才了蠶桑又插田,同學們見過采桑嗎?這里有一幅采桑圖,畫的就是古時候我國農民采桑的情景。你能用“有的……有的……還有的……”來描述這幅畫嗎?
生:人們有的在樹上采桑,有的在地面樹下接著從樹上掉下的桑葉,有的提著罐子,有的在樹下休息。
師:觀察的真細致,連樹下休息的人都能看到,不過注意,他們背上背著的是竹筐。這就是江南鄉村的采桑圖,除了采桑的畫面,在無邊的田野上你還能看到什么圖畫。
生:農民插田的情景。
師:對了,同學們,在農忙時節,我們的農民就在桑園里、田野里忙個不停,這是另外一幅圖,你能給它起個名字嗎?
生:采桑圖。
生:插田圖。
師:好像都不夠全面。
生:勞動圖。
師:好不好?
生:好。
師板書:勞動圖。
師:同學們,這詩中有的是無數美麗的畫面,下面讓我們邊想像這美麗的畫面,一邊朗誦這首詩。誰來試一下?
生邊想像畫面邊讀詩。
生齊讀詩。
師:這詩中除了有一幅美麗的畫面之外,還有沒有別的什么呢?讀一讀詩的一二句你就有發現。
生讀一二句。
師:說一說,你發現了什么?
生:我聽到了聲音。
師:這詩里面原來還有聲音呢?子規認識嗎?(出示子規圖)就是這種鳥,它又叫杜鵑,好了,請同學們閉上眼睛。
生閉眼。
師:閉上眼,我們仿佛已經來到了江南的鄉村,這里有綠油油的山原,白茫茫的水田,你能感受到清風細雨在撫摸你的臉頰,軟綿綿的,涼絲絲的。側耳聽,天空中傳來了熟悉的歌聲(播放布谷鳥聲音)……,歌聲是那樣清脆,是那樣悅耳,在無垠的田野上久久回蕩……我們屏住呼吸,繼續聽,我們聽到了無數的聲音,從四面八方傳來:草叢中,池塘邊,小溪旁,樹林里……
師:同學們,你從哪兒能聽到這些美妙的聲音?
生:池塘邊有青蛙的歌聲。
生:布谷鳥的叫聲。
生:小鳥的叫聲。
生:夜鶯的歌聲。
生:朗朗的讀書聲。
師:好了,同學們,你們聽到的聲音,詩人們也聽到了。(出示詩句)讀。
生:鵝,鵝,鵝,曲頸向天歌。
生: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生: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
生:斜光照墟(xū)落,窮巷牛羊歸。
師:鄉村四月,到處都有聲音,這無數的音符湊到一塊,組成了什么?
生:一首無名的歌。
師:說的真好。這就是美妙的音樂,同學們,邊想像這些聲音,邊讀這首詩。
生讀詩。
師:同學們,這詩中除了有圖畫,有音樂,這詩中還會有什么呢?默讀這首詩,看看你還能有什么發現?
生:詩中蘊含的大自然的美。
生:我體會到了大自然的靜。
生:我體會到了農民伯伯的一顆心。
生:我體會到了大自然的綠。
師:好,同學們,這詩中真的蘊含了很多的東西。江南鄉村的景色,正如我們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是那樣的美。讀著這首詩,我們不知不覺地就能陶醉其中,仿佛已經來到了江南鄉村。清晨,煙雨蒙蒙,勤快的姑娘從桑樹上采下一片片綠色的希望;中午,布谷聲聲,忙碌的農民在稻田里插下一排排美麗的詩行;傍晚,清風徐徐,散學的兒童向天空中放飛天真的夢想;入夜,繁星點點,可愛的娃娃們在睡夢中伴隨著青蛙無眠的歌唱。同學們,這田園生活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生活,它究竟給你什么樣的印象呢?
生:簡單的快樂,辛苦的幸福。
師:簡單的快樂,辛苦的幸福,說得太好了,我建議同學們給她鼓鼓掌。
生鼓掌。
生:這是一種沒有煩惱而且快樂的生活。
生:安靜寧靜簡樸舒服的生活。
生:充實樸實而又快樂的生活。
師:同學們,帶著你的體會把這首詩背誦下來,行嗎?
生:行。
生齊背全詩。
師:那我要問同學們,詩人翁卷寫下這首詩,又是出于什么的原因呢?他為什么寫下這么美展現給我們大家?
生:因為他了解這種生活。
生:因為他羨慕這種生活。
生:因為他很熱愛鄉村四月,而且,他也知道了農民的辛苦。
生:因為他懷念這種生活。
師:好了,同學們,正是因為詩人了解、熱愛、懷念這美好的田園生活,正是因為他飽含了這種深情,才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啊。(板書:情)
師:同學們,鄉村生活的樂趣,可遠遠不止這些,想去看一下嗎?看,那邊就來了放風箏的孩子。讀。
生: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師:放學了,去放放風箏,想不想去?
生:想。
生: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座莓苔草映身。
師:到小河邊去釣魚,那該是多么開心的事。
生: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師:到菜花地邊去追一下蝴蝶,多么開心呀。
生: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師:好了同學們,鄉間有這么多快樂的事情,學了這首詩,你有沒有什么愿望?
生:去鄉村體驗一下。
生:回家鄉去體驗下農民的生活。
生:回家鄉跟農民伯伯一起種菜。
生:想體會像農民一樣的生活。
生:想去鄉村四月游玩一次,而且也體會一下農民的辛苦和汗水。
師:說得太好了,同學們,你想欣賞田園的風光,你想體會鄉村的生活,我都能體會,那同學們能不能把自己的想法變成一首小詩,寫出來呢?好,請打開你帶來的練習,請根據本課學習的知識,還有自己記憶當中的畫面和音符完成。
生完成課堂練習。師巡視。
師:好了,同學們,我知道,你或許有很多的話想要說出來,很多的情感想要表達,時間關系,最后,讓我們把對鄉村生活的熱愛用聲音表達出來。一起來,飽含深情地背誦這首詩。
生齊背全詩。
師:好,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兒,同學們再見。
生:老師再見。
《鄉村四月》教案設計 篇12
第一學時
原文: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詩并達到會背誦。
2、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含義,感受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景象,體會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與欣賞和對勞動人民、勞動生活的贊美之情。
3、領悟作者的描寫手法,培養學生閱讀古詩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積累的好習慣。
重點:引導學生品味詩歌所描寫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難點: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主動地進行語言的品味和體會,感悟詩歌所表達的美。
教學過程
一、文字激趣導入,生字學習。
1、書寫“ ”,同學們看到這個符號你會聯想到什么?它特別像我們學過的哪個字?(學生自后發揮)
2、書寫“ ”,再來看這個符號,你又想到了什么?它像哪個字?本意就是河流,古代的人在發明字的時候,用簡單的線條勾畫出某些事物的大致輪廓,就創造了象形文字,像剛才我們看到的“木” 和“川”。
3、漢字神奇的地方不僅如此,再來看老師在木字上添加,書寫出“桑”,看到這個字,想起了上期我們學過的一首《過故人莊》: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書寫“天”和“蟲”,看這兩個字能組合成什么字——蠶,為什么會用這兩個字組成小小的“蠶”字呢?(大膽聯想,結合蠶的神奇。)
4、繼續添加書寫“木—— 村”,看到這個“村”你想到了哪些詞?(盡可能的組詞,培養組詞能力)
引入: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位來自鄉村的詩人,他生于美景如畫的江南水鄉,他一生不曾做官,他把他所有的精力都用于他所喜愛的詩歌創作,是一位真正的布衣詩人。他用他的詩歌描繪著建鄉那別致的水鄉景色。每當人們提到他,就馬上就會想到這首詩。出示古詩(教師范讀)
二、趣味練讀。
1、首先自己讀一讀,要求讀正確,讀通順。(讀完之后用你的行動告訴我)
2、同學們這首詩變成我們瑯瑯上口的童謠吧!(小手準備起來)
3、當年“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來讓我們也踏起來吧,踏出詩的節奏。
(練讀中讓學生基本達到會背)
三、品悟詩情
同學們,我們不僅要把詩讀成瑯瑯上口的童謠,踏出詩的節奏,好藥會從詩中讀出畫兒來,從畫兒中體會詩的意蘊。
1、出示“綠遍山原”,這是一幅什么樣的畫兒呢?
山嶺和原野都綠了。(具體一些,想象的再豐富一些)
山陵是綠色的,原野是綠色的,綠的樹,綠的草,綠的禾苗。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綠的世界。
你想起了哪些詞:草木茂盛、郁郁蔥蔥
2、出示“白滿川”
你從文字中感受到了什么樣的畫面?(可以先結合注釋理解)
江南有水鄉之稱,河流彎彎從稻田流過,從小村莊里流過,此時,天色和水色相互輝映,河面上一片亮白。(通過想象和觀賞來幫助學生理解)
水面圖1:波光粼粼
水面圖2:白茫茫,霧氣彌漫
3、同學們已經從詩中看出了畫兒來了,出示圖3,把你的詩送進這個畫面中去吧!
綠遍山野綠滿川(讀出味兒道來)
4、你覺得在這一句詩中詩人的哪個字用得最好,先自己品一品,然后用筆畫出來,給大家談談你的感受。(品字詞,培養語感)
重點“綠 白” “遍 滿”
5、聽:那空中傳來什么啼叫的聲音,你從詩人的詩中聽到了什么?(子規聲聲)
6、可是子規聲聲喚來了這詩中的雨,詩人說的這是什么樣的雨呢?如煙的雨,還可以說成什么?(蒙蒙細雨、煙雨蒙蒙、縹緲、如輕紗,似薄霧。)
7、讀出你的這種感受來吧!“子規聲里雨如煙”。兩句練讀:
綠遍山野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
讀的真美呀,我們此時已經仿佛跟隨著詩人進入了那煙雨蒙蒙、如詩如畫、清新質樸的江南水鄉。來,給我們的這幅畫兒起個名字吧,補充:鄉間四月 圖
8、在詩人的眼里,不僅僅只有美麗的自然景色,在我們這迷人的田園風光中,作者還看到了一種更親切的畫面,那是誰?(家鄉的人們)他們在做什么呢?從后句詩中你都感受到了什么呢?(人們的忙碌、繁忙)
9、你從哪些詞中讀出來的呢?“才……有……”“閑人少”試讀感悟人們的繁忙,緊張。
10、回到題目總結:鄉村四月美景圖
這首詩不僅為我們描寫了田園風光的美,而且也通過詩人贊美了勤勞的人們。
出示畫面,同學們讓我們再來感受一些詩人的鄉村四月美景圖吧。讀整首詩,音樂開始了。吟誦。
四、延伸
1、江南鄉村生活令我們充滿無限的遐想,讓我們帶上自己想象的翅膀,再去感受鄉村生活的另一個畫面吧!
出示:村居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引導想象畫面:在小草發芽、生長、,黃鶯飛舞的春天里,那拂堤上的楊柳剛剛透出黃嫩的枝芽兒,頑皮的孩子們呀,正在趁著春風放飛一只又一只五彩的風箏。
同樣有美景呀,小草、黃鶯、楊柳。
同樣的人呀,是那些頑皮、可愛、天真活潑的孩子們。讀一讀(讓我們吟誦出這首詩吧)
2、原來,我們眼中的鄉村生活便是一首首令人回味的詩,一副美妙的畫兒,那畫中的一草一木,那畫中熟悉的人既讓我們感到親切,又讓我們留戀。
可曾發現我們的生活中有詩的影子,看(出示畫面),那詩歌就在它頑強而又柔嫩的細芽之中。
《草》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看,那詩的身影可在風中搖擺,飛上了柳梢。
《垂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板書設計:
鄉村四月 美景 圖
宋:翁卷
景美 蔥蔥 粼粼 聲聲 蒙蒙
人美
《鄉村四月》教案設計 篇13
知識技能目標:
1、學習生字“蠶”。
2、能有感情地朗誦、熟練地背誦詩歌。
3、能領會詩的意思,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4、積累其他描寫田園風光的詩句。
德育美育目標:
通過本詩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學習古詩的快樂,激發學生熱愛美麗的田園風光,熱愛祖國燦爛的文化。
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吉他彈唱錄象、收集描寫田園風光的古詩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同學們,讓我們乘著四月的暖風去看看江南鄉間的美景,好不好!
二、 配樂欣賞圖片,營造氛圍,讓學生感受美。(田園風光圖片和農民忙碌耕種的圖片)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詩歌的講授,重在陶冶性情,擴展想像。因此我讓學生觀賞鄉村美麗的風光,領悟鄉村生活的美好,將學生引入美的境界。)
三、學習贊美。
多美的田園風光呀!你們能用自己的話來贊美自己看到景或人嗎?(學生練習贊美自己看到的景色或人)
四、愉快學習古詩。
1、誦讀古詩。
多令人向往的田園生活呀!宋代詩人翁卷還為此寫下了一首詩呢。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師示范→學生練習讀詩)
(詩歌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去理解詩中的情,充分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形象美、意境美。因此指導學生讀詩時注重節奏和音律的指導,讓學生把握詩歌的情感基調,做到抑揚頓挫,在誦讀中感受詩歌的靈秀之美。)
2、 品析詩中字詞,理解詩句,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這是一首即寫景又寫人的詩,仔細讀讀,看看哪句寫景哪句寫人。
(1)指導學生品讀前兩句: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
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理解詩句并讀感情誦。
仿寫練習:春雨如煙 夏雨如( ) 秋雨如( ) 冬雨如( )
(2)總結學法:我們以讀、品、誦的方法學習了1、2句詩。請同學們用這一方法自學3、4句詩。(提出自學要求:讀準生字、通過品字詞理解詩意,在理解的基礎上誦讀詩句。)
3、學生合作自學3、4句。
4、反饋自學情況。
(1)檢查生字自學情況:巧記生字“蠶”;學習多音字“了”。
(2)檢查學生對關鍵詞及詩句的理解。(教師進行適當的引導和糾正)
(3)檢查誦讀。(教師進行適當的引導和糾正)
5、總結全詩,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另一位先哲也曾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些都說明了培養能力的重要性。這一環節,我充分利用教材,通過“先扶后放”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理解能力,思維想象能力,欣賞能。)
五、多種形式展示古詩,感受學古詩的的快樂。
同學們,我們平時學古詩都是用讀的方法,今天大膽改革創新,用唱、演、畫等方式來再現古詩,表達詩意、詩情好不好!(生:好!)
1、老師彈唱古詩,引領學生進入快樂的境界。
2、學生自由組合,通過喜歡的方式練習再現古詩。
3、學生通過喜歡的方式展示古詩。
組1:我們用唱歌的方式展示,用《劉三姐》的曲子配上古詩演唱。
組2:我們用朗讀配合動作的方式表演
組3:我們用表演小品方式表達詩歌的。
……
師小結:同學們真能干!通過各種形式表演把鄉村四月田園風光的美和人們忙碌的生活景象活生生地展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仿佛也置身于詩中,與詩人感受大自然的和諧美,真是棒極了!
(學生唯有將自己所有的感覺、情緒、智慧投入學習的過程之中,才能獲得最好的學習效果。我讓學生采用各種喜歡形式來重現古詩的方法比較新奇,學生的興趣一下就上來了,有了興趣,學生動腦的積極性就高了,思維就活躍起來,變被動的聽講為主動的參與,學生化物為我,入情入境,將古詩的內容轉化為有聲有色的情景,讓人如身臨其境,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五、快樂挑戰。(古詩字詞填空練習)
同學們,那么快就能把古詩學會了,敢不敢老師的挑戰?(生:敢!)
(學生在興奮中復習古詩字詞,理解古詩)
六、 課外積累。(以詩配畫的形式積累課外田園詩)
師:同學們真棒呀!要想更棒的話,除了學好課本上的知識,還要善于學習課外的知識。老師想知道你在課外還積累了哪些田園詩。(學生展示課外收集的田園詩)
師:多美的詩配畫呀!讓我們一起來欣賞欣賞。(展示一位學生的詩配畫)同學們喜歡這幅詩配畫嗎?(生:喜歡!)課后我們進行古詩配畫展,好不好?(生:好!)(課上完了,學生還沉浸在古詩的意境中。)
這一堂古詩教學課,講求意境的再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達到知、情、意的統一,從中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從而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提高學生學習古詩的能力。
《鄉村四月》教案設計 篇14
【設計理念】
《鄉村四月》是宋代詩人翁卷所作。這首詩以白描手法描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景象。前兩句著重寫景,勾勒出鄉村欣欣向榮的景象。后兩句寫人,突出了“鄉村四月” 勞動的繁忙,給人一種“一年之計在于春”的啟示。整首詩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圖畫,不僅表現了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與欣賞,也表現出對田園生活的贊美和向往。
本設計體現了單元主題與文本細讀二者之間的關系,根據古詩的體裁特點,采用誦讀、想像、描繪、吟詠等方式,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盡情地感知、領略和欣賞詩中之畫、詩中之樂、詩中之味道、詩中之人,感悟詩文中所蘊涵的畫面之美、音樂之美、味道之美、生活之美,引導學生真正走進田園、熱愛鄉村。
【教學目標】
1.會認寫生字。
2.通過誦讀、想像、描繪、吟詠等方式理解詩意,感受詩歌意境,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3.品悟鄉村風光、田園生活之美,激發對鄉村風光、田園生活的熱愛之情。
【教學過程】
一、意象鋪展,走近田園
1.誦讀詞語
山清水秀 鳥語花香 楊柳依依 清風徐徐
雞鳴犬吠 裊裊炊煙 瓜果飄香 牛羊成群
2.在鄉間的小路上,你會聞到瓜果的芳香;在夜晚的池塘邊,你會聽到青蛙的歌唱;在遼闊的草地上,你會看到成群的牛羊。詩人筆下的鄉村又是怎樣的?我們跟隨著宋代詩人翁卷一起領略江南的鄉村四月。(板書)齊讀課題。
3.出示詩人簡介:翁卷,字靈舒,永嘉人(今浙江溫州人)。南宋詩人,與徐照、徐璣、趙師秀四人合稱 “永嘉四靈”。
二、讀通詩句,勾勒田園
1.初讀古詩,讀準字音。
師:請同學們把這首詩自由地讀兩遍,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檢查字音,相機糾正。
3.學習生字:蠶、桑;了解多音字“了”。
指導“蠶”的書寫;(蠶,天蟲也。鴻是江邊鳥,蠶為天下蟲。)
4.再讀詩句,讀準節奏。
三、感悟賞析,走進田園
畫面之秀美
師:人們常說詩中有畫。讀著讀著,你眼前會出現畫面。
(一)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
1.讀到“綠遍山原”這個詞,你腦海里仿佛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綠”的顏色只有一種嗎?(嫩綠的、深綠的、淡綠的……)
2.這樣的綠在哪里可以見到?邊想像邊讀詩。
教師引導:村莊的周圍,滿是樹……;村子前面,是一口池塘,那池水……水上有一群白鵝……;池塘旁邊,有一大片草地……;極目遠望,映入眼簾的是連綿的山……
3.師:這就是古詩詞的魅力,一個“遍”就把四月鄉村那綠的世界展現在我們的眼前。把這美的畫面通過你的誦讀表達出來吧。
4.除了滿世界的綠,你還看到了什么?(白滿川)
5.(出示圖片)師:現在的稻田是白亮亮的,插上稻秧呢,到了秋天呢?
(二)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6.這鄉村四月真是絕美的山水畫。從翁卷的詩中,你除了看到山水風光,還能看到什么?
師:來到村后的桑樹園,你會看到采桑的人們……;村子前面是一望無際的水田,你看,農民伯伯在田間是多么忙碌……。
7.是啊,這鄉村四月既是絕美的山水畫,又是勤勞的農忙圖!走進這四月的鄉村,就如同走進了一幅連續不斷的畫卷。讀全詩。
音樂之優美
師:詩中有畫,詩中還有什么?(音樂)(一)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
1.“子規聲里雨如煙”,讀了這一句,你仿佛聽見了什么?
綠油油的山原,白茫茫的水田,都籠罩在無邊的煙雨之中。閉上眼,你能感受到清風細雨在撫摸你的臉頰,軟綿綿的,涼絲絲的。側耳聽,天空中傳來了布谷鳥那熟悉的歌聲……,歌聲是那樣清脆響亮,是那樣悅耳動聽,在無垠的田野上久久回蕩……
2.你還聽到了哪些聲音?
出示:
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夏夜追涼》宋·楊萬里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約客》 宋·趙師秀
斜光照墟(xū)落,窮巷牛羊歸。《渭川田家》 唐·王維
(二)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3.師:風景如畫的桑樹園里,男女老少正忙著采桑,你聽……;無垠的田野上,插秧苗的農民們正忙得熱火朝天,你聽……
4.多么美妙的音符,共同匯成了江南四月的鄉村歌謠。
5.吟誦全詩。
師:這,就是鄉村四月——(吟整首詩)
味道之醇美
1.師:詩中有畫,詩中有樂,詩中還有什么?(味:花朵的芬芳;泥土的清新;農家飯菜的清香……)
2.讀全詩。
生活之甜美
1.師:同學們,江南鄉村的景色如此迷人,此時,我們仿佛已經置身其中,清晨,煙雨蒙蒙,我們從桑樹上采下一片片綠色的希望;中午,布谷聲聲,我們在稻田里插下一排排美麗的詩行;傍晚,清風徐徐,我們向天空中放飛天真的夢想;入夜,繁星點點,我們在睡夢中伴隨著青蛙無眠的歌唱。如果能過上這樣的田園生活,你最想說什么?
2.讀全詩。
……
四、拓展延伸,豐富田園
1.出示: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唐)孟浩然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宋)楊萬里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清)高鼎
2.師:這是這是一幅幅絕妙田園山水畫!翁卷一首《鄉村四月》,更是寫得有聲有色,有動有靜,為我們鋪開了一幅江南鄉村的畫卷。背誦全詩。
五、情感抒發,熱愛田園
讀了這些詩句,請把自己對鄉村、對田園的感受寫下來。
六、板書設計:
《鄉村四月》教案設計 篇15
【設計理念】
《鄉村四月》是宋代詩人翁卷所作。這首詩以白描手法描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景象。前兩句著重寫景,山坡田野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煙雨蒙蒙,杜鵑聲聲,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后兩句寫人,四月到了,農活多了,鄉里的農民們在田間地頭忙開了,又是蠶桑又是插秧,突出了“鄉村四月”勞動的緊張、繁忙,給人一種“一年之計在于春”的啟示。整首詩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圖畫,不僅表現了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與欣賞,也表現出對勞動生活、勞動人民的贊美。
本設計體現了“以生為本,自主發展”的教學思想,深化了“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這一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根據古詩的體裁特點,采用自然、活潑、形象的教學方式,充分挖掘古詩中的美育因素,融閱讀與審美、感性與理性、賞識與情感于一爐,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盡情地感知、領略和欣賞美的情愫。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自主誦讀、想象吟誦、入情吟唱、拓展閱讀等過程,感悟詩文中所蘊涵的語言美、意境美、思想美,從而實現學生心靈與文本之間真誠的對話,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鑒賞美的能力。
【教學目標】
1.會認、寫“蠶、桑”兩個生字。
2.通過讀、吟等方式培養學生閱讀古詩的興趣,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
3.借助注釋、插圖等資源,自主學習,發揮想象,理解詩意。從中感受到鄉村田園風光的美麗,勞動生活的緊張繁忙,培養對勞動人民的熱愛之情。
【教學過程】
一.音畫導航,觸摸意象蘊含美
1.欣賞圖片,解詩題。
師:同學們,今天,讓我們一起到鄉村游玩一番吧。配樂播放江南鄉村的風景圖片,解說:這田園村舍,如詩如畫,在詩人的眼里更是別有韻味。
師:鄉村生活與都市生活有著不一樣的內容,你們都看到、聽到些什么?
(板書:鄉村四月)
2.交流資料,知詩人。
師:800多年前南宋時期浙江有一位詩人用詩把鄉村四月的景色描繪了下來。他就是——(板書翁卷)
出示詩人簡介:
翁卷 字靈舒,永嘉人(今浙江溫州人)。南宋詩人,與徐照、徐璣、趙師秀四人合稱 “永嘉四靈”。(學生瀏覽)
二.讀吟想交替,揣摩意韻感悟美
讀一讀:
1.初讀古詩,讀準字音。
師:請同學們把這首詩自由地讀兩遍,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板書:讀)
2.檢查字音,相機糾正。
3.學習生字:蠶、桑;了解多音字“了”;
4.再讀古詩,初知大意。
5.初步觸摸古詩意韻。
師:讀完了這首詩,你對鄉村四月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板書:景美、人勤)
吟一吟:
1.生吟古詩。
師:那你們誰能把鄉村四月的景美人勤讀出來呢?試試吧。
生:自主讀。
2.師范吟古詩。(板書:吟)
3.學習平仄規律。
師:吟詩要遵照平仄規律來吟,我們普通話有四種聲調,一般來說,第一聲、第二聲為一類叫平聲,用一橫表示,遇到平聲,盡量把這個字的聲音延長。第三聲、第四聲為一類叫仄聲,用一豎表示,仄聲要讀得短促。(板書:平仄 長短)
4.學生想象吟誦。
想一想:
師:人們常說畫中有詩,詩中有畫。讀著讀著,你眼前會出現畫面。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
1、讀到“綠遍山原”這個詞,你腦海里仿佛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學生暢談感受,“綠”的顏色只有一種嗎?(不,有嫩綠的、有深綠的、有淡綠的……)
2、這樣的綠在哪里可以見到?(在屋前屋后、小溪邊……)
3、ppt出示:看,嫩綠是葉芽、青綠的蔬菜、綠油油的禾苗、墨綠的小草,山坡上、田野里、房前屋后都是綠色的世界,甚至連水都被染綠了。
4、這就是古詩詞的魅力,一個“綠”一個“遍”就把四月鄉村那綠的世界展現在我們的眼前。把這美的畫面通過你的誦讀表達出來吧。
5、滿眼的綠色讓人感到單調,四月的鄉村讓你感到乏味嗎?還有哪些詞語讓你感受到美?(白滿川)
6、ppt出示:要是覺得只有綠色會顯得單調的話,那在綠色的原野上河渠縱橫交錯,一道道是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滿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就不會讓你們失望了。
7、還有哪里讓你感受到美?“子規聲里雨如煙”
8、讀了這一句,你仿佛聽見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杜鵑鳥的叫聲” “春雨沙沙的聲音”
9、雨大嗎?用你的語言形容一下那是怎樣的雨?(蒙蒙細雨、像牛毛、像花針)
10、誰愿意聽著動聽鳥叫,看著那如煙似霧的蒙蒙細雨,再讀讀這兩句詩。
11、你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綠的,原野是綠的,綠的樹,綠的草,綠的禾苗,展現在詩人眼前的,是一個綠色主宰的世界。在綠色的原野上河渠縱橫交錯,一道道洋溢著,流淌著,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滿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舉目望去,綠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籠罩在淡淡的煙霧之中。
12、小結
詩的前兩句描寫初夏時節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廣闊的,筆觸是細膩的;色調是鮮明的,意境是朦朧的;靜動結合,有色有聲。
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1、要說前面寫的是景,那這兩句寫的是什么?這里的景美,人怎樣?(忙 美)
2、你從哪里讀出農民忙?
3、用你的朗讀,把農民的繁忙讀出來。
4、讀到這,你現在最想說什么?(農民可真辛苦,農民伯伯,謝謝你們!……)
5、從這里,我們也看到一種美,那就是農民身上那樸實的美,勤勞的美!讓我們帶著這種贊美之情、敬佩之情讀讀這兩句。
6、吟誦全詩。
師:這,就是鄉村四月——(吟整首詩)
三.閱讀積累,生成意趣升華美
1.自主吟誦《四時田園雜興》
師:鄉村,忙碌的何止四月?請看(出示《四時田園雜興》)自己吟一吟,借助注釋理解詩意,并用“才了——又”的句式說說鄉親們在忙什么。
2.拓展語言訓練。
師:除了這些農活,你還能想象出鄉親們在忙什么嗎?同位用“才了——,又——……”的句式說一說?
3.自主吟誦《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師:在忙忙碌碌中,五月過去了,六月、七月過去了。八月,入秋了,又是怎樣的一番情景啊!
看——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出示辛棄疾《西江月》)
師:你仿佛看到什么?聞到什么? 聽到什么?
師:是啊!要不是“鄉村四月閑人少” 哪有這“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要不是“才了蠶桑又插田” 哪有這“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6.引讀古詩。
農人的辛勤勞創造了一幅多美的畫面啊——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
這如畫的美景正是因為——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四.走出文本,資源整合遷移美
師:鄉村四月,美麗的農家風光令人陶醉,勤勞的農家人更令人感動。讓我們回顧幾首描寫田園生活的古詩詞,《四時田園雜興》、《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清平樂 村居》。希望同學們隨著詩文的學習走近鄉下人家,貼近農人脈搏,感受田園詩情。
生:自由讀背。
【板書設計】
鄉村四月
翁卷
綠遍 白滿
景美
子規 煙雨
閑人 少
人勤
才了 又
《鄉村四月》教案設計 篇16
文言相柔 輝映課堂——《鄉村四月》教學實錄
(清 韻)
【教學內容】人教版四年級下冊23課
【教學目標】
* 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做到熟讀成誦。
* 在誦讀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優美的田園風光,體會詩人對勞動人民生活的熱愛與贊美。
* 激發學生對祖國詩詞的熱愛,養成主動積累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難點】
* 抓住重點詞,想象詩中描繪的情景。
* 感悟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以及對勞動人民的贊美。
【教學流程】【課前欣賞】播放江南鄉村四季景色圖,配以一曲優美的《云水禪心》,引領學生感受江南鄉村的美麗與美好。
師:同學們,欣賞了剛才幾組畫面,你有什么感受?誰來說說?(美 喜歡)
是呀,這么美的鄉村四季,有誰見了會不喜歡呢?
知道嗎,這如詩如畫般的鄉村美景正是來自咱們可愛的家鄉,來自咱們江南一帶的美麗鄉村!
只要你留心觀察,善于發現,其實,咱們鄉村處處有美景!
一、揭示課題,了解詩人
【導】有人說“江南”的同義詞是“沉醉”!因為江南的每一個季節,每一個月,都是那么的令人陶醉!現在雖是四月,可它卻還是農歷的二月之末。那江南的鄉村四月又是如何的呢?
這節課,就讓我們一同走進“鄉村四月”(板書)(學生讀題)
這是一首詩歌,作者是南宋詩人翁卷先生,對比李白、杜甫、白居易,他顯得有點陌生。那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了解這位翁卷先生吧。
(課件出示翁卷的資料)——指生讀一讀。
【渡】翁卷的家鄉在浙江溫州,離咱們這兒還是有一定的距離。讓我們跟隨詩人一同去感受他那兒鄉村四月的氣息吧!
二、初讀古詩,讀通詩句
1、出示全詩(同學自個兒練讀)
2、讀準“了”的音。(課件展示)
3、指導讀通詩句
同學們,古詩跟音樂一樣,也是有節奏,有韻律的。七言絕句講究前四后三的節律。
(課件出示標“|”的全詩)哪位同學來展示展示你有韻律的朗讀。
4、師生多形式合作讀詩(掌聲合作愉快!)
5、通曉詩文
同學們,讀詩這么多遍,你知道在詩人翁卷的筆下都描繪了那些景物嗎?(用“—”標畫出來)
師相機板書:山原 子規 川 雨
詩中除了寫景,還寫了什么?(人)
三、品讀詩句,感受景美
【渡】這山原,這子規,這川,這雨,構成了鄉村四月一道亮麗的風景。
風景在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出示一、二句詩)瞧,風景這邊獨好!請你亮出自己的嗓子,好好讀一讀吧!
讀著,讀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聽到了什么?
透過文字能讀出畫面,會讀詩!就該這樣讀詩!
* 品讀“綠遍山原”
“山原”是什么?(山陵和原野)
師:“山原”,其實就是江南的丘陵小山。那小山連著平地,平地連著小山。平地小山,小山平地,交錯著,綿延著,這就是——(生:山原)(師邊說邊畫示意圖)
詩人說“綠遍山原”,這是怎樣的綠啊?
初春:草色遙看近卻無
晚春:樹頭花落未成陰
四月:草木成蔭滿目翠
師:就是這樣的綠。我們來到山間,看啊,山間的原野怎么樣?——綠了!往山腳下看,怎么樣?——綠了!往上看,山腰怎么樣?——綠了!再往上看,山頂怎么樣?——也綠了!這座小山怎么樣?——綠了!那座小山怎么樣?——也綠了!這片原野怎么樣?——綠了!那片原野怎么樣?——也綠了!是啊,一座座小山綠了,一片片原野也綠了。這就是——綠遍山原!(給示意圖著色)
誰能用你的朗讀,把這綠綠的山原給展示出來?(指導朗讀)
師:在這一片綠色之中,詩人還看到了一種耀眼的色彩,那是什么?(白色)
詩人說“白滿川”。這“川”讓我想起了兩個詞“一馬平川、川流不息”。這“川”不禁讓我想起李白的詩句“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崔顥的“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解“川”意)
這里的“川”指的又是什么?(平地——是稻田啊!)
師:適逢農歷四月,鄉村的人們已經在翻耕好的田里灌滿了水,即將準備插秧了。水田被天空的亮光映照著,顯得怎樣?——白亮亮、白茫茫。(出示課件)看啊,就是這樣的白亮亮、白茫茫,詩人稱之為“白滿川”!
師:是呀,鄉村四月,到處都是青山,到處都是白水。綠得鮮亮,白得耀眼,綠白輝映,令人陶醉!美嗎?誰能美美的讀一讀這句詩?(課件出示:綠遍山原白滿川)
【渡】知道嗎,在江南的鄉村四月,這樣的青山,這樣的白水,往往籠罩在蒙蒙的細雨之中。(課件出示鄉村煙雨)那細雨綿綿的,像什么?(牛毛花針青絲輕塵煙霧。。。)就是這樣的細雨,輕輕的,它飄落在你的臉上,撫摸著你的臉頰,輕吻著你的額頭,愜意至極。就是這樣的細雨,密密的,它飛舞著,飄灑著,整個鄉村都像罩上了一層薄薄的煙霧。難怪詩人會說“雨如——(生:煙)”再讀輕些,“雨如——煙。”
師:這般的鄉村,這般的美。如詩如畫,令人陶醉。聽(播放子規聲),這是什么聲音?它在歌唱什么?
師(染情導讀)孩子們,看啊,那綠的山原,白的水田,如煙的雨,如歌的子規聲,看著這樣的美景,置身在這樣的蒙蒙細雨之中。我真想高歌一曲,直達胸臆,又想靜靜的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以表示我滿心的愉悅!難怪詩人會情不自禁地吟誦出這樣的詩句:(課件: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
【結語】真是一幅有聲有色,意境朦朧的鄉村畫卷。詩人竟用寥寥數筆就把江南水鄉初夏時特有的景色勾勒得淋漓盡致,令人嘆服!
四、品讀詩句,感受人忙
生活在這里的水鄉人家,他們此時又在干什么呢?咱們看看去。(課件出示雞群鄉村)
咦?人都哪去了?怎就不見一個人呢?小朋友,請你告訴我,村子里的人都干什么去了?(生:蠶桑 插田)
你知道什么是“蠶桑”嗎?養蠶要做些什么?
你知道水鄉人家是怎么養蠶的嗎?咱們去見識見識吧。(課件出示養蠶畫面,師簡介:采桑——給桑——“上山”——收繭)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塵淚始干)
孩子們,養蠶要做這么多工作,怎么樣?(繁忙辛苦)
是呀,多么繁忙而辛苦啊!這邊要忙著蠶桑,那邊又要忙著插田!
你知道什么是插田嗎!(播放插田圖)這就是插田。你們插過田嗎?老師可是拔過秧,插過田,割過稻子,種過田。面朝黃土,背朝天。感受五個字——實在是辛苦!看到這幅畫面,不禁讓我想起楊萬里的《插秧歌》(課件出示)
孩子們,讀了楊萬里的《插秧歌》,我們更加明白種田怎么樣?——辛苦!糧食怎么樣?——來之不易!因此,請記住:(師)誰知盤中餐,(生)粒粒皆辛苦!
師:就是這樣的鄉村四月,人們既要忙著蠶桑,又要忙著插田。(課件展出“蠶桑”、“插田”兩幅畫面,指導讀與悟)
師:這邊人們要忙著——(生:蠶桑) 那邊又要忙著準備——(生:插田)
這邊剛忙完了——(生:蠶桑) 那邊有忙著開始了——(生:插田)
今天剛忙完了——(生:蠶桑) 明天又忙著開始了——(生:插田)
你看,鄉里人家,這邊要忙著蠶桑,那邊又要忙著插田;今天要忙著蠶桑,明天又要忙著插田。孩子們,蠶桑辛苦嗎?插田辛苦嗎?那就請你們時常記住這句話:(課件展示)
讀:每一衣,則思紡織之辛苦;每一食,便念稼穡之艱難。(你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嗎?)
就是這樣的鄉村四月,人們忙著蠶桑、插田,插田、蠶桑。如此繁忙的兩個場景,詩人竟用了非常傳神的三個字就串聯了起來,是哪三個字?(才了又)
讀:才了蠶桑又插田(感受鄉村人家的繁忙與辛苦)
師:四月的水鄉人家,除了忙蠶桑、插田,還要忙些什么?(鏈接農忙諺語)
三月雨,貴似油;
四月雨,好動鋤。
清明前后,種瓜點豆。
清明早,小滿遲,
谷雨種花正當時。
一句一句的讀,你讀懂了什么?
師:趁著這美好的時光,鄉里人家忙完了蠶桑,又要插田,忙完了插田,又要忙著栽瓜點豆,這樣的鄉村四月,如此繁忙,人人不得閑。難怪留守家里的只有那群老母雞、大公雞。所以詩人會說:鄉村四月——閑人少(課件出示)在范成大的筆下,沒有直接寫閑人少,但同樣可以感受到鄉村四月的繁忙與辛勞。(讀《四時田園雜興》)
五、再讀詩句,感悟詩情
【渡】這樣美的鄉村,這么忙的人們,組成了一個美麗的鄉村四月。讓我們再來回味回味吧! (播放《鄉村四月》的視頻)
師(導讀):孩子們,讓我們懷揣著對鄉村四月,鄉里人家的熱愛與贊美,請亮出你的嗓子!讀!——(全詩)
師(導讀):多么動聽的詩歌啊!此時,如果你就漫步在這鄉村四月的小路上,看到如此美麗的田園風光。你要贊美這里如詩如畫般的鄉村美景,你要贊美這里繁忙勤勞的鄉里人家。那就把你所有的感情都融入這短短的二十八個文字中!讀!——(全詩)
【結語】江南鄉村的四季風光,總是讓人產生無盡的遐想。在翁卷的筆下,江南鄉村是如此之美,如此之忙。可在孟浩然的筆下,江南鄉村卻是另一番景象。請讀讀他的《過故人莊》。(課件展出)這鄉村美嗎?人們忙嗎?(恬適、嫻靜)
六、拓展讀師,課外延伸
【結語】其實,這樣的田園詩歌還有很多。光范成大寫的《四時田園雜興》就有60首。他以“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劃分為五組,每組12首。還有王維的《山居秋暝》、《田園樂》。以及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五首等詩。課后,請同學們找出的詩讀讀,相信你對田園詩一定會有更多的了解和收獲。
【板書設計】
鄉村四月
(宋)翁卷
山原 川
子規 雨 (美) 熱愛
閑人少 蠶桑插田 (忙) 贊美
《鄉村四月》教案設計 篇17
問題提出
整首詩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圖畫,不僅表現了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與欣賞,也表現了對勞動生活、勞動人民的贊美。
教學目的
1、獨立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詞,能默寫前兩首古詩。
3、借助注釋、插圖,自主學習,正確理解詩意,在誦讀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優美的田園風光,體驗繁忙緊張的鄉村生活,激發學生對勞動人民的熱愛。
4、激發學生對祖國詩詞的熱愛,養成主動積累的習慣。其中學習重點是:讀懂詩意,熟讀成誦;學習難點是:想象畫面、體會情感。
過程設計
老師在學生讀通詩句的基礎上引領孩子疏通字詞,了解詩意,想象畫面,體會意境:
1、初步領悟詩歌
師:從小學一年到現在我們學了很多古詩,回憶一下,我們是怎樣學習古詩的?首先要借助注釋,疏通字詞,接著讀通詩句,了解詩意,最后想想畫面,體會情感。下面我們借助注釋,疏通字詞,了解詩意,如果還有不懂的地方請作上記號。
師:借助注釋,你知道哪些詞和句的意思?
生:我理解山原、白滿川、子規、了的意思……
師:大家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嗎?
生:我不理解蠶桑。
師:哦,他不理解蠶桑,有誰了解?能幫他解答一下嗎?
生:蠶子、桑葉、蠶桑樹…..
師:剛才我們借助注釋知道了是結束的意思,再把蠶桑放進句中讀一讀——剛剛結束蠶子和桑葉又插秧,通嗎?蠶桑該做什么講?
師點撥:看來理解古詩,不能用常用的分解法或簡單的從字面上理解,要放到詩句中去讀。
2、進一步感悟詩句
師:鄉村人家多忙呀!難怪詩人說:“鄉村四月閑人少”,這里的閑是什么意思呢?你能組詞說一說嗎?
生:清閑、悠閑、空閑、休閑、閑暇……
師:哪些詞的解釋放在這最合適?你能說說原因嗎?
生:清閑的意思是沒有什么事情做,所以放在這兒最合適
空閑的意思是人們沒有事情做,很無聊……
師:你們說得言之有理,老師總結一下你們的說法,其實你們都想說,鄉村每個人都很忙,沒有人閑著呀!由此可見,他們就是這樣勤勞,來,讓我們贊一贊勤勞的人吧!齊讀第二句詩。
3、理解詞語,想象畫面
這句寫人贊人,而第一句寫景,這句里你們還有哪些詞理解有困難?
生:雨如煙是什么意思?
師:剛才我們知道子規的意思是杜鵑鳥,讀讀第二行詩,你知道杜鵑鳥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嗎?
生:杜鵑鳥在雨中鳴叫
師:雨下得怎么樣?像什么?你能用上比喻和擬人手法說說嗎?
生:雨像煙霧一樣又輕又小。
蒙蒙細雨一直下著,讓天空蒙蒙朧朧,像童話中的仙境。
那雨絲很細,細得像牛毛、花針、銀絲,我的眼前仿佛蒙上了一層輕紗。
雨絲輕得像煙霧在我眼前縈繞……
4、從畫面中,體會情感
師:簡單疏通詩意后,我們感受到鄉村的景色很美,現在讓我們再一次走進詩句,品味其中的關鍵詞句,或許你對詩人筆下的鄉村四月有些新的認識。
師:在第一行詩中哪些詞語給你留下了深刻的感受?
生:綠遍山原的“遍”
師引導:綠遍山原就像什么?
生:放眼望去,山陵和原野滿是的綠色,這綠色像給大地鋪上了一層碧綠的毛毯。
師:你抓住“遍”字想開去,一用上比喻句,畫面就變得更活了,更美了。誰還能用上比喻的手法說說你的眼前出現了什么畫面?
生:此刻的山原已經變成了綠色的海洋,像綠墨水打翻了似的;
這綠色仿佛是山原的綠衣裳,讓山原充滿生機;
山原綠得仿佛是被綠油漆染過似的……
師:在大好的春光下,你都看到那些綠色?
生:到處都是綠色,深綠淺綠,耀眼的綠,灰暗的綠;或濃或淡的新綠……
綠得鮮亮、綠得耀眼,綠得充滿了生機。
師:抓住能引起你想象的詞,聯系生活的場景,選一行詩,寫寫鄉村四月是一幅什么樣的畫面?用上學過得好詞佳句就更好了。
(放音樂自己寫,再交流)
師評:隨著你的描述,我仿佛看到看到一塊塊明鏡似的水田,泛著點點銀光,使鄉村得更純,如同無瑕的翡翠。你豐富的想象,讓我聽到了杜鵑鳥清脆的鳴聲,和著沙沙的雨聲,讓這幅畫卷充滿生機,這真是一首動聽和諧的春之曲呀!
5、說出感受
師:鄉村四月有聲有色,有靜有動,色彩鮮亮,充滿生機,多美的田園風光!合上書,閉上眼,想象著畫面,讀出你的感受。(齊背)
師:春天是萬物復蘇的時節,是農家耕種的時節,看著鄉村四月大好的春光,看著家家戶戶忙碌的身影,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話:“一年之計在于春”,你能體會鄉下人家此時的心情嗎?
生:他們很快樂。師:為什么快樂?
生:為秋天的豐收,為過上好日子而快樂。
師:對,他們享受著大好的春光,憧憬著幸福的生活。春天,他們不僅播下的是種子,還有希望!他們春天播種希望,秋天豐收碩果,累,但快樂地享受生活。
6、師:詩人就這樣飽含贊美之情,寫下了這充滿活力的鄉村美景,放聲朗讀,讀出你心中的情感吧!(齊背全詩)
在孩子們的朗朗書聲中,本堂課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重點與難點
讀懂詩意,熟讀成誦;想象畫面、體會情感。
學習資源
掛圖、網絡資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