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之詠》教案
】《花之詠》教學設計之一 】《花之詠》教學設計之二
教材分析:
本課是黎巴嫩著名詩人紀伯倫的一篇散文詩。作者采用擬人手法,以第一人稱“我”的口吻寫出了花兒的心聲:“我是一句話”、“我是一顆星星”、“我是大地的女兒”……“我永遠仰目朝天,不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為了看到光明。”文章文辭優美、意味深長,表面是關于花的描寫,實際上是作者在借物抒情,此時,詩人與花已融為一體,文章字里行間都洋溢著作者對花的欣賞和贊美,潛藏著作者對美麗和光明的渴望和追求。
學生分析:
花是我們身邊十分常見,也是大家喜歡的事物。學生對它比較了解。《花之詠》是本單元的第三篇課文,通過前兩課的學習,學生已經對借花喻人的寫作手法有了基本的了解。本文作者在抒發自己對花的贊美與喜愛的同時,表達了自己對美好光明的追求。有了前面的學習基礎,所以本文對學生來說不難理解,作為教師應創設情景,讓學生在充分閱讀的過程中與作者的情感達到共鳴。
教學目標:
1、綜合運用多種方法獨立識字,學會本課8個生字。
2、引導學生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學習第一人稱和擬人化的寫作手法,并能運用這種寫法仿寫一段。
4、通過誦讀課文體會作者對美對光明的渴望與追求。
教學重點:對“我永遠仰目朝天,不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為了看到光明”這句話的理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喜歡花兒嗎?誰來用最美的語言贊美自己所喜歡的花兒呀。
2、板書課題:花之詠
查字典,說說“詠”是什么意思?
結合預習,想一想“花之詠”是什么意思?(花之詠就是花的歌唱)
花到底對我們唱了些什么呢,你們想不想知道?那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吧!
[由孩子們詠花引入課題,學生通過對比自然而然地理解花之詠就是花兒的歌唱。]
二、自讀自悟
1、學生自主朗讀課文,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字。
2、想一想課文主要講什么?把自己在課文中遇到的難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
3、同學之間互讀,檢查字句讀得是否正確。
4、互相交流讀完課文的感受。
[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獨立學習語文的能力,課堂上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其自讀自悟,自己質疑問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學生學習課文時會更積極。]
三、全班交流
1、誰愿意代替花兒“唱”出自己的心聲?(指名讀)
2、你覺得他們讀得怎么樣?(生生互評)
3、說說花兒表達了自己什么心聲?(生答)
4、提出不理解的問題,為進一步學習課文做準備。
四、詞句摘抄摘抄課文中的好詞佳句,互相交流。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從整體上感知了課文,這節課讓我們再次走進課文,聆聽花兒的心聲。
二、品讀課文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對喜歡的段落可多讀幾遍。
2、同桌互讀自己喜歡的段落,說說喜歡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