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之詠》教學心得與反思(精選3篇)
《花之詠》教學心得與反思 篇1
《花之詠》教學心得與反思
本文是風格雋永的散文,作者的寫作風格唯美,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閱讀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針對課文的這一特點,我運用了形式多樣的讀來品味詞句,進而突破難點。19世紀英國著名文藝家拉斯金說:“每一部偉大作品的精華部分,總是無法把它解釋得很清楚,因為它好,所以它好。”因此在教學中我沒有把課文分解得支離破碎,而是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讓學生在多層次、多角度、多元化的閱讀中去感悟作者內心的情感。
1、抓語言文字,體現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是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我以語言文字為載體,重視學生多種形式的朗讀、感受,尊重學生的個人體驗,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揣摩語言所傳遞的美好情感,使學生受到熏陶、感染,真正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2、扣住課題,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我沒有按常規先引導學生理解課題意思,而是先設疑,然后在學生充分朗讀、理解了課文內容后,在學生已經感同身受的情況下,再來理解課題意思,使之水到渠成。
3、教學設計的最后,我通過多種形式引導學生談感受,讓學生全方位地開放自己的感官,投入到對文本的感悟與演繹中來。
喚醒無意注意 課堂精彩飛揚
黃秋花
無意注意也就是不隨意注意,這主要是由事物本身的特點所引起的、沒有既定意圖的、不需特別努力的一種注意狀態。在我們的教學中,對于課文中的重點部分或文中的精彩絕妙,教師絞盡腦汁,繪聲繪色地向學生講解,教師口干舌燥又疲憊不堪,可學生往往如蜻蜓點水一樣一掠而過,收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上,如能設計一種新穎的教學環節,喚醒學生的無意注意,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往往會出現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學效果呢!
《花之詠》是新課程北師大版第八冊教材第三單元一篇借花喻人的文章,作者用詩一樣的語言,字里行間洋溢著對花的欣賞和贊美,作者和花融為一體,包含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它的課題“花之詠”實際上就是“詠花”。那么課題是不是也可以改為“詠花”呢?乍一看好像是可以的,但結合課文細細一想,就不可以了。因為課文是用第一人稱擬人的手法寫出了花的心聲:“我是一句話”“我是一顆星星”……這是花兒自我歌唱,表達自己的理想和追求,這是“花之詠”的本意。而“詠花”是站在旁觀者的立場上贊美花,這與課文內容是不相符的。如何幫助學生領會課題的精妙呢?這是一個關鍵的環節,處理得好了,能起到“牽一而發動全身”的作用。
在教學本課時,我先是不動聲色地在黑板上板書課題“詠花”。這下有如“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室里立刻沸騰起來,同學們在下面竊竊私語,就連藝東同學(是后進生,平時對學習產生了厭倦)也積極參與討論。一會兒,學生你一言我一語,指出老師把課題寫錯了。于是我就順水推舟,問學生那怎么寫。全班學生異口同聲地說:“花之詠”。這時,我又在旁邊寫上“花之詠”。并故意裝作難為情地說:“我覺得也可以換題啊!你們認為呢?”學生聽后,立刻對改題非常感興趣。看到這一情景,我開始趁熱打鐵,引導學生針對這一問題進行討論、探究、交流、匯報。
課堂上,學生對換文章的題目問題進行了各抒已見。
乖巧的艷萍同學一本正經地說:“老師,《詠花》這題目跟我們讀過的詩歌《詠梅》《詠柳》是一樣的,其中“詠”的意思都是誦讀的意思。”這時我為艷萍同學學習“新知”能聯系“舊知”感到高興。
“機靈鬼”宗輝同學說:“可《詠梅》《詠柳》這些詩都是寫別人在贊美它們啊!”對他那有著廣闊的思維我投去了贊許的目光。
這時我微笑著說:“那《花之詠》這篇課文是寫誰呢?”
全班同學異口同聲地說:“花!”
“是誰在寫花的呢?”我迫不急待地追問。
學生若有所思地說:“好像是花在對自己說話。”
“你們怎么知道是花在寫自己的?從課文哪里看出來的?”我喜笑顏開地說。
這時學生們紛紛舉手了。“從‘我是一句話’、‘我是一顆星星’、‘我是大地的女兒’、‘我是……’……”此時我為學生們現在能把預習準備得如此充分我打心眼里高興,要知道為了讓同學們能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我花費了多少功夫啊、磨了多少嘴皮呀!
“老師,這是用第一人稱寫,所以這篇課文當然不能用《詠花》作題目。”雅蓉理由充分地說。
“小小演講家”明達同學接著說:“這本來題目才是花在寫自己,表達自己的心聲,所以我也覺得不能換。”
“調皮鬼”劍鋒同學補充道:“‘詠花’是作者站在旁觀者的立場上地歌詠花,與課文內容不相符合;而‘花之詠’與‘花的歌唱’是與課文內容吻合的,所以還是原來的題目好不能改。”對他的完整表達,教室里響起了熱熱的掌聲。
“那把文中的‘我’改為‘他’就可以用‘詠花’了。”明達手舞足蹈地說著。我被他那敏捷思維深深地感動了。
……
顯而易見,這“順藤摸瓜”比老師“苦苦摘瓜”更勝一籌。在教學中運用無意注意,正是為引導學生“于不疑處有疑”,使無意注意沿著必要的方向前進,借以提高教學質量。
《花之詠》教后反思
拿著《花之詠》,我讀了很久,但是對于文章的立意理解不是很夠。于是我上網進行查閱,看看作者紀伯倫的身世。這一位一生飽經顛沛流離、痛失親人、愛情波折、債務纏身與疾病煎熬之苦的詩人,卻讓愛與美成為他作品的主旋律。這樣就不難理解為什么紀伯倫要將自己化身為花,去追求美與光明了。
既然我是這樣解讀教材的,我也可以引導孩子和我一起以這樣的方式來解讀課文。于是在上這課的時候,我放棄了原有的教學程序,讓孩子讀閱資料,了解詩人一生的短暫、痛苦、輝煌。
接下來抓住后人對詩人作品的評價,要求學生反復閱讀,找到理解詩人作品的鑰匙——詩人作品的主旋律是愛與美。這個時侯出現課堂的學習內容,學生立即理解到了作者的立意,使得課堂教學能夠站在一個新的高度。
當然,并非所有的課文都需要一個學人的過程,對于一些文中隱含特殊含義,受限于歷史環境的文章我們可以采用這一方式,讓學生更近地接觸文本。
《花之詠》教學心得與反思 篇2
《花之詠》是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花》中的一篇主體課文。本文作者是黎巴嫩著名詩人紀伯倫。本文表面上是關于花的描寫,實際是作者在借花喻人,作者已與花融為一體,詩一樣的語言,洋溢著對花的欣賞和贊美,蘊涵著作者對美麗和光明的渴望與追求,文辭優美,意味深長,啟人深思。
這篇課文雖然內容不長,但是句子含義深刻很難理解。于是我把重點放在反復誦讀體會作者的的寫作方法-----借花來表達作者個人對美麗和光明的渴望和追求。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后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背誦進行語言積累。最后有能力的同學進行仿寫。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就算基本完成。
《花之詠》教學心得與反思 篇3
四年級下冊《花之詠》教學反思
《花之詠》是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花》中的一篇主體課文。本文作者是黎巴嫩著名詩人紀伯倫。本文表面上是關于花的描寫,實際是作者在借花喻人,作者已與花融為一體,詩一樣的語言,洋溢著對花的欣賞和贊美,蘊涵著作者對美麗和光明的渴望與追求,文辭優美,意味深長,啟人深思。
這篇課文雖然內容不長,但是句子含義深刻很難理解。于是我把重點放在反復誦讀體會作者的的寫作方法-----借花來表達作者個人對美麗和光明的渴望和追求。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后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背誦進行語言積累。最后有能力的同學進行仿寫。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就算基本完成。
《花之詠》教學反思
《花之詠》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八冊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結構簡潔、文質兼美的散文詩。作者將自己當作花,花即是人,人即是花。借花的口吻表達了自己崇高的理想——追求光明,追求自由。
在教學中教師營造了寬松諧和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適當的氛圍中主動學習。教學目標科學、明確,符合學生實際。課堂上學生采用了自發的學認生字詞,同桌互學、互檢,默讀、自由輕聲朗讀、仿讀、瀏覽、細讀、配樂朗讀、等形式完成了對課文內容花“詠”的什么的感悟、理解、討論、表達、交流。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鑒賞能力、培養了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學習課文時,每完成一個活動之前,總是讓學生說說應該注意什么,如朗讀時,聲音大小適度,斷句合理,拿書、站立的姿勢正確等。細讀課文時引導學生用不同的符號做批注,讓學生說出對詞語的理解、讀文的收獲、體會作者煉詞造句的功夫,讓學生畫出比喻、擬人、夸張、排比等句。教師注重學法指導,做到了目標指定的三維并重。開課時,讓學生背誦歌詠花或其他植物的詩,讓學生體會“詠”字在課文中的歌唱的意義。理解了課文內容以后,教師聲情并貌的配樂朗誦、學生的配樂誦讀,這些環節的設置無疑給學生創設了寬松的學習氛圍。以讀代講,邊讀邊想、讀中感悟的教學方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很好的利用了自身和學生這兩個互動的資源,給課堂增色不少。
學習活動設計豐富是這堂課的另一個亮點。課前搜集、整理、學習資料,課上交流、展示資料,學認生字詞時同桌互讀、互檢、互幫互學,感知時默讀、瀏覽、略度,精讀時圈點批畫,用各種符號表達自己的感悟、疑問、寫出自己的理解,賞讀、品讀、評讀等。學生積極參與、全程參與,態度積極、充分動手動腦。
課堂上,教師突現了自己富有感染力的普通話,規范,美觀的楷體字。加上飽滿的精神,感染著學生。
這堂課學生學認了生字,有感情的朗讀理解了課文,體會了文章的主旨,學習了散文詩的寫法。教學效果是很明顯的。
教師引領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我誠懇得提出以下建議:
依據教材本身的特點進行教學,《花之詠》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明白借什么物喻什么人,知道作者的寫作目的。遵循作者的寫作思路,文章的紋路。爭取使教師的教路、學生的學路和它們協調。其次,這篇文章是一篇結構優美的散文詩,要讓學生充分地有感情地朗讀,讀出聲、讀出意、讀出味、讀出情。
只要是在課堂上安排的環節,一定要進行扎實,一步一個腳印,如整體感知課文以后,讓學生說出文章的主要內容,就要讓學生充分地說,不能只讓幾個好學生說,盡量讓學困生練習說。為此,應該在平時教給學生抓住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如擴展文章的題目、抓住文章的題眼、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段等。精讀文章時讓學生做批注、感悟之后就要及時反饋、交流。看看學生是怎樣進行批注的,用了那些符號,同學們感悟到了什么,理解了什么、學會了什么、欣賞到了什么、有無疑問等,接著讓學生說,相互交流。
對學生在課堂上可能提出的問題和有可能出現的突發事件進行欲設,準備應急預案、以免當問題出現時措手不及,能夠立即作出準確判斷和恰當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