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山工》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旨在由關注教師教轉向關注學生學,因為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教師的教學就是給學生一個“絞手架”,使他們能努力的跳一跳,摘到更豐碩的果實。同時,在教學中教師必須注意體現語文學習特點,通過借鑒文本,引導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實踐中學習語言,提升學習品質,培養綜合的語文素養,體現大語文觀的思想。其次,注重學生學習過程體驗,努力創設一種充滿人文關懷和平等對話的教學情景,使學生能興趣盎然地學,主動發展地學,充滿智慧地學。最終實現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三維目標地整合。
一、自讀與導讀結合,感知文章脈絡,在質疑中凸現重難點。
要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就不能讓學生跟著教師提前備好的教案走。這樣教師就要做到心中有數,根據學生實際閱讀情況來調控自己的教學。
本文的文章思路是幫助學生理解內容,體會文章思想的“結”。如果學生在自讀時或教師指導閱讀初始就緊緊把握好這個“結”,學生的學習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新課初始,教師設計這樣的自學題讓學生閱讀、思考:
1、讀通全文,聯系上下文理解課文生字、新詞。
2、找出挑山工和游人是怎樣登山的段落讀一讀,想一想你的疑問與作者一樣嗎?并把你的疑問寫下來。
3、請把挑山工講的話畫下來,再認真讀讀最后一段,想一想文章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全文作者的表達順序怎樣?
4、文章有哪些你讀不懂的地方,請做上記號。
首先讓學生自讀感悟,然后小組合作學習與交流。在這個自讀與合作學習的平臺上,教師始終要關注、引導學生把自學討論引向深入,重視個別輔導,及時發現學生討論中的焦點問題與難點。最后在全班交流時,第一步是有的放矢的引導學生體會到:文章是圍繞“為什么挑山工走的路程是游人的兩倍,卻總是走在游人的前面?”這個問題按“生疑” “解疑”“悟理”的順序表達。第二步:按學生學習的需要與初讀的具體情況引導學生質疑、梳疑①挑山工和游人登山有什么不同特點?為什么?②山民幾句樸素的話包含著怎樣意味深長的哲理?③作者為什么要把這幅畫放在自己的書桌前?
“學貴有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讓學生在默讀中把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提出來,真正體現想學生之所想,解學生之所疑。
二、奔重點語段,品析語言文字,感悟文章事理。
首先,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學生朗讀描寫挑山工與游人登山的語段,討論并畫出挑山工與游人登山路線對比的簡易圖。在全班交流時,選幾組進行展示,每組還要派一個代表解說該組的圖示、閱讀該段的體會。通過這樣的閱讀與再造想象訓練,既幫助學生理解、感悟語言,又是口語表達訓練的機會。
其次,引導學生體會挑山工說的話:挑山工說了哪幾句樸素的話,你從這些話里體會到了什么?
方法一:教師重在啟發、引導學生學會在自讀、合作、探究的學習中,通過回顧、選擇有效的閱讀方法學習體會句子含著的意思,并學習用自己的話表達自己或小組集體討論后的體會。
思考題設計:
請選擇平時常用的閱讀的方法:如有感情朗讀;聯系上下文,領悟重點詞語,旁批注釋;聯系平時生活實際說感想;自疑解答等學習方式。學習體會挑
山工說話中含著的意思。想一想你從中明白了那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