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山工》講稿
(給學生兩分鐘的組織。)
7、理解“隨處”
導語:在這高得似乎見不到頂的泰山上,這些挑山工們,長年累月地挑著貨物在山道上走著,在泰山上隨處可見。你看(回讀最后一段的文字)
分解“隨處”:
① 泰山上最險的緊十八盤山道上,你看到了:
②在比較平坦的慢十八盤山道上,你看到了:
③在名人的磨崖石刻旁,你看到了:
④在清澈的小溪旁,你看到了:
⑤在接近山頂山道上你看到了:
在泰山的任何一個地方,隨處都可見到這種情景(出示課文最后一段,再次回歸讀)
在陡直的似乎沒有盡頭的山道上,一個穿著紅背心的挑山工給肩頭的重物壓彎了腰,一步一步向上攀登。
8、理解任何時候的“隨處”
① 在春節剛過時,我們去泰山游玩看到了:
②第一聲蛙鳴來臨時,在泰山上我們看到:
③在第一片落葉飄下時,泰山的山道上,我們看到了:
9、想象片段寫話訓練
還會在什么時候,這些挑山工們會出現我們眼前呢,又是怎么樣出現的呢?請跟據大屏幕上的提示或者自己想象寫上幾句話。
幻燈片提示:
當落葉灑滿山道時,當烈日暴曬的正午,當山腳桃花開得正艷時,當天空下起小雨時,當那一聲聲雁去時,當…………
拿起筆,把你腦子中所想到的時節挑山工在干什么都寫下來吧。
10、學生反饋讀自己寫的文字
11、總結:
他們就是這樣一個勁兒往前走,作者馮驥才先生受到啟發畫了這幅畫,一直掛在書桌前不曾換掉,你知道為什么不肯換掉呢?
根據提示材料出示
1981年寫《挑山工》時,馮先生39歲,是從事專業創作的第5個年頭。馮先生說:“將近20年,換了三種 職業。這好比是職業“三級跳”,而每一跳都跨進一個全新的領域。”:“人生的每一個轉折,必然會牢記不忘”;“一個人的愛好,往往成為他畢生為之奮斗的事業。”馮先生出生于1942年,中學畢業后,當了一名專業籃球運動員,然而,運動時,因胸骨損傷,他結束了他喜愛的運動員生涯。“經過了一番情緒波動”,我們看到了做畫師的馮先生。而《義和拳》的成功,又使他成為了一個專業作家,他就是這樣完成職業的“三級跳”。馮先生一直有他自己的職業理想,在《胸無成竹的快樂》一文中,馮先生的一位朋友見他伏案作畫時說,凡事不能兩全,不如“棄文從畫”算了。而馮先生覺得寫作是與繪畫一樣——充滿了偶然,又享受了偶然!他說,寫作有如此多的快樂,為何棄文從畫?文,他所欲也,畫,亦他所欲也,二者何不兼得,兩全其美也。所以,在馮先生的心中始終有自己的目標,就像挑山工那樣地腳踏實地,執著地攀登著。 馮驥才先生曾經四次登泰山。每次登山,各有不同感受。他在總結他四次登泰山的體會時說:“我和泰山有緣,泰山給了我很多人生的啟示。青年時代,是挑山工給了我巨大的激勵,并貫穿我的一生……”
(隨便說一二點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