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之舟》教學設計
學情分析:
1、學生的認知特點:我校位于祖國東北邊陲農村,遠離沙漠地帶,信息較為閉塞,學生沒有親眼見過駱駝,對于“沙漠之舟”會有濃厚興趣。但對文中關于駱駝的一般常識性知識的理解會有難度。教師要運用插圖或影象資料等方式來理解像“胼胝”等重點詞語及知識,幫助學生在精讀課文中理解課文內容。
2、對學習本課前學生已具有的學習能力的評估:經過四年的學習,學生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即使班里中等偏下的學生在預習時也能達到正確地讀課文,能通過查字典等方式解決一些不理解的字詞。此外學生已經能邊默讀課文邊批注,掌握了一定的寫批注筆記的方法。
教學目標:
1、學會11個生字,區分同音字“趾”和“胝”,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胼胝”“駝峰”“脂肪”等詞語。
2、閱讀課文,了解駱駝適應沙漠環境的生理特點,明白人們為什么稱之為“沙漠之舟”。
3、理解句子和段落間的關系,了解“總――分”的構段方式,初步掌握圍繞總起句,抓住重點進行具體描述的說明方法。
4、通過修改資料,插入課文,豐富學生知識,提高學生加工提煉信息資料的能力。
教學難點:
1、學習作者抓住特點進行具體描述的說明方法。
2、理解為什么把駱駝稱為“沙漠之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舟”。請同學們說說舟的意思。(生:船)什么地方有船?(生:水上)
如果說車是地面重要的交通工具,那么怎樣形容船呢?(船是水上的重要交通工具。)
2、補充完整課題《沙漠之舟》。
“沙漠之舟”從字面上理解是什么意思呢?(生:沙漠中的船)
通過預習,你知道“沙漠之舟”指的是什么呢?(生:駱駝)
3、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駱駝好嗎?請同學們觀察書中的插圖,結合你收集的資料和插圖向大家介紹一下駱駝。生匯報交流有關駱駝的資料。(農村學生收集資料的渠道相對比較少,建議學生利用查字典的方式幫助收集信息。如“駱駝”一詞字典中就有介紹,駱駝:哺乳動物,身體高大,背上有肉峰,能耐饑渴,適于負重物在沙漠中運行。)
4、既然文章寫的是駱駝,題目為什么不用《駱駝》或《沙漠中的駱駝》而用《沙漠之舟》呢?作者究竟想說明什么?(駱駝是沙漠里重要的交通工具。)
5、為什么說駱駝是沙漠里重要的交通工具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去尋找答案。
[導入過程使學生對駱駝有一個整體的印象,同時又制造懸念,引起學生的探究意識。]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方面的障礙。
1、指名讀課文。(找一名學習比較好的同學朗讀,一方面為了了解學生們是否能把全文讀的正確,一方面為了讓學習有困難的同學把自己讀不準的字在聽讀時注上標準音。)
2、默讀課文。
(1)要求讀的過程中圈畫難理解的、生疏的字詞句。
(2)自己根據聯系上下文猜詞義或查字典的方式對不理解的詞加以批注。
3、交流解決一部分生字詞.(教師巡視掌握學生學習的情況。)
4、小結:小組交流后的不理解的詞帶到下文的學習中再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