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穗》教學反思
《拾穗》教學反思
《拾穗》是北師大小學語文第七冊第四單元的主體課文,是一篇看圖學文,是對19世紀法國畫家米勒同名油畫的賞析。
《新課程標準》中倡導個性化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主體感受,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充分感受,深刻領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因而,在教學時《拾穗》我遵循“教師主導,學生主體,訓練主線”的原則,力求語言文字和思維訓練的有機結合,注重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教學時,我注意了以下幾方面:
一、圖文結合,激發情感
初讀課文時,我教給學生欣賞一幅畫的方法:①按一定順序來欣賞;②確定圖畫所描繪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這四要素;③視頻出示畫作的有關背景資料,感悟、品味畫圖所要表達的情感。后再讓學生根據方法自行觀察畫面,充分交流后讓學生讀課文,看作者觀察的和自己觀察的有什么不同,引導學生領悟出仔細觀察的重要性。然后找出作者描寫圖畫的句子,對照圖畫,進行品讀,同時了解作者聯想的內容,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再來進行感情朗讀,再讀后,讓學生再來看圖自己介紹一下畫中的內容。這樣既尊重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同時又教給了學生習作的方法,同時也突出了課文的學習重點。
二、閱讀批注,體會寫法
本文的重點是2-5段的內容,讓學生了解19世紀農民的生活和勞動,培養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提升審美能力。我的教學緊緊圍繞著教學的重點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抓住描寫拾穗婦女的神態、動作的語句來理解第2、3、4段。課文對三位拾穗婦女的神態動作作了細致的描寫,“他正深深地彎著腰,一手攥著一把麥穗,另一只手還在撿拾。”“右邊的婦女累了,欠起了身,顯然是腰疼,一下子直不起身了。手里緊緊地攥著麥穗,眼睛還在地上搜尋。”通過讓學生找出三個農婦撿拾麥穗時的動作、神態的詞句,并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等。讓學生從這些句子中體會到農民勞動的辛苦,體會到畫家在對其動作神態栩栩如生的描繪中表現出來的同情,體會到作者如何把事情寫生動具體,同時也培養了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學習習慣。
三、讀寫結合,學以致用
“寫實+聯想”是本文表達的特點。因而,我讓學生根據要求自己勾畫句子,哪些是描寫畫面的,哪些是作者根據畫面的推測,目的是讓學生自己通過勾畫,了解作者的寫作方法。即在描寫和欣賞繪畫作品時要根據畫面內容加上自己的推想,從而實現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學生領悟后還設計了練筆的環節,通過觀察圖中的清潔工人的動作神態推想他的生活,讓學生運用本課所學的寫作方法表達出來。
在授完課文的同時,讓我深深認識到我教學方法選擇、教材處理上的不足:
1、我對學生還是過度約束了。四年級的學法指導有一條是:能指導學生自己勾出重點詞句,然后品讀重點詞句,以及了解重點詞句在文中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但在這方面我還是統一了要求,沒有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來體會重點詞句。如果,我在教學中設計讓學生自己勾畫重點詞句,并引導學生體會勾畫重點詞句的方法。告訴學生凡是能體現中心的詞句都是重點詞句。然后,進一步讓學生抓住這些重點詞句,說說自己能從這些詞句當中體會到什么。這樣就能培養學生理解詞語,并體會他在文章中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滲透了理解詞語方法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