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穗課文
收獲的季節,麥香混合在塵霧中,彌散在田野上。太陽偏西,割麥的男人們已經離開了。地頭幾棵大樹旁,已經堆起了好幾排金黃色的麥垛,有人還在往車上裝捆好的麥子。三個婦女正在收割后的麥田里拾麥穗。中間的是位中年人,夕陽照射在她結實的后背上。那寬寬的肩膀,還帶著套袖,一看就知道她是一位從小擔水背柴、十分能干的人。我們看不見她的臉。她正深深地彎著腰,一手攥著一把麥穗,另一只手還在拾。她埋頭苦干,因為她承擔著生活的重擔,她知道多拾幾把麥穗就能為家里的晚餐增加一碗麥粥,或者早餐多一兩片面包。
右邊的婦女累了,欠起了身,顯然是腰疼,一下子直不起身了。她手里緊緊地攥著麥穗,眼睛還在地上搜尋。哦,她的年紀夠大了,也許是中年婦女的婆婆。一輩子辛勞,腰都落下了毛病,可是,這是她能為家里增加一點吃的的惟一機會呀!因此,雖然家里人不讓她來,她還是堅持來了。
左邊穿深紅色衣服戴藍色帽子的婦女很年輕,可是是中年婦女的女兒吧。她手腳麻利,撿拾麥穗的動作像舞蹈:瞧,她平平地趴下身子,右臂伸向前方,拿著麥穗的左手彎在背后,艱苦的生活剛剛開始,生活的路還很長……
遠處,有個人騎在馬上,看著田野時的一切,大概是農場主派來的監工吧。他在監督著工人干活,而對拾穗者,他似乎并不在意——從來沒有發生過拾穗者偷竊成捆麥子的事情。拾穗的窮人都遵循古老的傳統,只在白天拾穗,天黑了決不會來。監工的人明白,丟在地里的麥穗沒人拾走,也是浪費;再說,給窮人一點幫助,也是應該的。所以,除非是荒年,他們從不禁止拾穗。
這就是19世紀法國畫家米勒的作品《拾穗》描繪的主要內容。米勒出生在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童年就跟隨大人到田里勞動,可能也曾和媽媽去撿拾過麥穗。由于他對勞動的辛苦的切身的感受,因此《拾穗》這幅畫畫得十分逼真,充滿對農民的理解和同情。
這幅畫有遠景,有近景,遠景和近景相配合。畫面本身是靜的,而表現的內容是動的,它使人好像也置身于收獲后的田野中,來到拾穗者身旁。認真的欣賞,會產生豐富的感受和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