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穗》教學反思(精選2篇)
《拾穗》教學反思 篇1
《拾穗》教學反思
《拾穗》是北師大小學語文第七冊第四單元的主體課文,是一篇看圖學文,是對19世紀法國畫家米勒同名油畫的賞析。
《新課程標準》中倡導個性化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主體感受,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充分感受,深刻領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因而,在教學時《拾穗》我遵循“教師主導,學生主體,訓練主線”的原則,力求語言文字和思維訓練的有機結合,注重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教學時,我注意了以下幾方面:
一、圖文結合,激發情感
初讀課文時,我教給學生欣賞一幅畫的方法:①按一定順序來欣賞;②確定圖畫所描繪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這四要素;③視頻出示畫作的有關背景資料,感悟、品味畫圖所要表達的情感。后再讓學生根據方法自行觀察畫面,充分交流后讓學生讀課文,看作者觀察的和自己觀察的有什么不同,引導學生領悟出仔細觀察的重要性。然后找出作者描寫圖畫的句子,對照圖畫,進行品讀,同時了解作者聯想的內容,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再來進行感情朗讀,再讀后,讓學生再來看圖自己介紹一下畫中的內容。這樣既尊重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同時又教給了學生習作的方法,同時也突出了課文的學習重點。
二、閱讀批注,體會寫法
本文的重點是2-5段的內容,讓學生了解19世紀農民的生活和勞動,培養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提升審美能力。我的教學緊緊圍繞著教學的重點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抓住描寫拾穗婦女的神態、動作的語句來理解第2、3、4段。課文對三位拾穗婦女的神態動作作了細致的描寫,“他正深深地彎著腰,一手攥著一把麥穗,另一只手還在撿拾。”“右邊的婦女累了,欠起了身,顯然是腰疼,一下子直不起身了。手里緊緊地攥著麥穗,眼睛還在地上搜尋。”通過讓學生找出三個農婦撿拾麥穗時的動作、神態的詞句,并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等。讓學生從這些句子中體會到農民勞動的辛苦,體會到畫家在對其動作神態栩栩如生的描繪中表現出來的同情,體會到作者如何把事情寫生動具體,同時也培養了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學習習慣。
三、讀寫結合,學以致用
“寫實+聯想”是本文表達的特點。因而,我讓學生根據要求自己勾畫句子,哪些是描寫畫面的,哪些是作者根據畫面的推測,目的是讓學生自己通過勾畫,了解作者的寫作方法。即在描寫和欣賞繪畫作品時要根據畫面內容加上自己的推想,從而實現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學生領悟后還設計了練筆的環節,通過觀察圖中的清潔工人的動作神態推想他的生活,讓學生運用本課所學的寫作方法表達出來。
在授完課文的同時,讓我深深認識到我教學方法選擇、教材處理上的不足:
1、我對學生還是過度約束了。四年級的學法指導有一條是:能指導學生自己勾出重點詞句,然后品讀重點詞句,以及了解重點詞句在文中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但在這方面我還是統一了要求,沒有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來體會重點詞句。如果,我在教學中設計讓學生自己勾畫重點詞句,并引導學生體會勾畫重點詞句的方法。告訴學生凡是能體現中心的詞句都是重點詞句。然后,進一步讓學生抓住這些重點詞句,說說自己能從這些詞句當中體會到什么。這樣就能培養學生理解詞語,并體會他在文章中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滲透了理解詞語方法的指導。
2、這單元的主題是收獲,而這節課上并涉及到這一主題的卻很少,前半節課一直在圖文結合,欣賞畫面,后半節課則重于寫法的感悟,訓練了想象力。我不禁自問:難道窮人就一定是悲觀的,痛苦的?她們就不能享受快樂?后來想想,引導學生去體會勞動人民的艱辛是對的,還應巧妙地引導,使學生明白,即使生活很艱苦,很不如意,我們也要堅強、樂觀地去面對。這樣,不但激起學生對勞動人民的理解與同情,同時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在語文教學中,我認為教師不但要重視語文的工具性,還必須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讓人文精神在語文教學中得以滲透,這樣才會收到滿意的教學效果。
《拾穗》教學反思
《拾穗》是北師大小學語文第七冊第四單元的主體課文,是一篇看圖學文,是對19世紀法國畫家米勒同名油畫的賞析。
教學時我遵循“教師主導,學生主體,訓練主線”的原則,力求語言文字和思維訓練的有機結合,注重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1、讓學生觀察油畫,仔細看看從畫中找出時間、地點、人物及其事件,談談自己從圖上看到了什么,有什么體會,讓學生先建立感性認識,同學們看的很仔細,基本上從畫中就了解了這篇文章的重要內容,然后再讀課文,對比看看剛才討論的與書上的有什么不同。找出作者描寫圖畫的句子,對照圖畫,進行品讀,同時了解作者聯想的內容,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再來進行感情朗讀,再讀后,讓學生再來看圖自己介紹一下畫中的內容。這樣既尊重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同時又教給了學生習作的方法,可謂“獨具匠心”,同時也突出了課文的學習重點。將讀圖與讀文有機地結合起來,撥動學生感情的弦,體會課文的思想內容。
2、抓住描寫拾穗婦女的神態、動作的語句來理解第2、3、4段。課文對三位拾穗婦女的神態動作作了細致的描寫,“他正深深地彎著腰,一手攥著一把麥穗,另一只手還在撿拾。”“右邊的婦女累了,欠起了身,顯然是腰疼,一下子直不起身了。手里緊緊地攥著麥穗,眼睛還在地上搜尋。”……從這些句子中我體會到農民勞動的辛苦,體會到畫家在對其動作神態栩栩如生的描繪中表現出來的同情。通過學生自己閱讀課文,在朗讀中還注意了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學習習慣,抓住課文中的“逼真”一詞,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不僅看出米勒畫得 “逼真”,而且讀出作者描寫得“逼真”。讀圖與讀文相得益彰。通過學生的朗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兩個目標得以落實,養成自主閱讀的好習慣。
《拾穗》教學反思 篇2
一、教材分析
課文描述的是19世紀法國著名畫家米勒的作品《拾穗》,作者用樸實的語言向人們展示了米勒的畫的內容,課文中還展示了《拾穗》這幅作品,優美的圖畫、生動的語言,兩者相結合,可謂相得益彰,怎樣將看圖與學文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通過學習課文理解圖畫,讓學生在充分朗讀和看圖的過程中理解課文,圖畫所體現的中心內容成為課文的重點和難點,而且在學文的過程中還要讓學生學會表達的順序。
二、學生分析
首先來說一下該年段的學生在識字、寫字方面的特點:已經是四年級的學生了,應該具備良好的自主識字、寫字能力,但是結合這篇課文來看,課文中的生字比較難寫,在課堂上應該隨機給予一定的指導,比如“餐”字,應該在書寫方面給學生提個醒,“穗”“督”等字應該交流一下識字方法,幫助學生鞏固;對四年級的孩子課程標準中指出“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 “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也就是在課文的學習中要挖掘課文中的內涵,讓學生了解作者的情感。
三、教學設想與目標
1.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和圖畫所表達的情感;
3.認識課文中“穗”等8個生字;
4.初步感受作者的寫作順序,讓學生在學文的過程中,學會觀察、表達。
四、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課文的背景材料
五、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課
教師板書課題之后,生讀,讓學生交流一下“穗”字的識字方法,再讓學生齊讀。設問:“讀過這個課題之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學生各抒己見。
教師小結:帶上你的問題快去讀讀課文吧,并請你遇到生字多讀幾遍。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二)初步感知課文
1.課件出示課文中的生字,檢查生字的識記情況。(重點對“彌”“餐”“監督”等字進行指導。先全班齊讀,再在同桌之間進行相互的檢查)
2.學生交流出讀課文的收獲。(交流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教師小結:原來課文描寫的是19世紀法國著名畫家米勒的作品“拾穗”,向大家展示的是三個婦女在麥地里撿拾麥穗的情景。
教師設問:“逼真”是什么意思?學生交流。
教師引導:米勒為什么會把這樣一個情景描繪得如此“逼真”?相信大家讀過課后的背景材料會有很大的收獲的。
(三)讀背景材料,進一步理解課文
1.學生自由朗讀背景材料;交流讀后的收獲。(我知道了……)
教師小結:正是由于米勒對勞動的辛苦有切身的感受、對農民充滿著同情,才能把拾穗的場景展示給我們,從哪里看得出這幅畫畫得逼真呢?
教師引導:先讓我們來欣賞一下這幅畫吧。
課件出示米勒的《拾穗》。
2.學生看圖并交流自己從圖上看到了什么?這幅畫留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是按照什么樣的順序看圖的?看到圖畫你想了些什么?
教師引導:作者看到這幅圖畫時,是怎樣描寫的呢?請同學們再去讀一讀課文,看看課文中的哪些內容是可以在圖畫上看到的?一邊讀一邊畫下來。
(四)再讀課文、品味感情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畫)
2.小組交流自己畫出來的句子。
3.請一個小組的同學匯報自己畫出來的句子。(根據學生的回答給學生即時的評價。比如:你讀書真仔細、你認真思考了、你真會讀書……)同時在課件上展示出來。
4.在學生把所有在圖畫上能夠看到的句子讀出來之后,讓學生對照圖畫,再來讀一讀這些句子。
5.讓學生交流,作者的哪一些描寫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重點理解:第二自然段的外貌和動作描寫,如:后背、肩膀、套袖;動作:攥、彎腰、撿拾;第三自然段的動作描寫,如:欠、攥、搜尋;第四自然段的神態描寫。)
6.體會畫面所表達的一種情感。讓學生交流看到這樣的畫面,作者想到了什么?(與學生談印象最深部分是同步進行。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7.進行感情朗讀。
8.讓學生看著圖畫簡單復述一下圖畫所傳達的信息。
9.引導學生初步感知課文描寫的順序。(遠――近――遠)
教師小結并引導:我們一起欣賞了米勒的這幅作品,讓你來評價一下的話,你會說些什么?(學生充分交流后,引導學生朗讀課文的6、7自然段。談一談讀后的收獲。交流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激化矛盾,理解課文內容。)
(五)總結課文、感情升華
我們一起欣賞了《拾穗》,領略了米勒畫中的收獲,請問在今天的課堂上你又有什么樣的收獲呢?(學生自由交流學習的收獲。)
在寫作背景中提到了米勒的另外兩幅作品,請同學們找一找,并且認真欣賞圖畫,試著把畫中的內容變成文字,和大家交流一下。
六、教后反思
整個設計掌握的一個原則就是將讀圖與讀文有機地結合起來,撥動學生感情的弦,體會課文的思想內容。課文的理解是建立在學生自主朗讀課文的基礎上的,在朗讀中還注意了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學習習慣,抓住課文中的“逼真”一詞,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不僅看出米勒畫得“逼真”,而且讀出作者描寫得“逼真”。讀圖與讀文相得益彰。通過學生的朗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兩個目標得以落實。在學習課文之前,先讓學生了解寫作的背景,降低了難點,對課文的理解就會更容易一些。讓學生先來看圖,再來讀書,這樣讓學生可以清楚地了解作者的寫作順序。
這篇文章是指導學生看圖做文的典范,因此作業設計是讓學生搜集米勒的另外兩幅畫,并認真觀察、進行文字創作,這既培養了學生收集材料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習作能力。
七、案例點評
應該說本課的教學設計有幾個“突出”:
1.突出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比如:在識字環節,讓學生自主識字之后,讓學生同桌之間互相檢查生字,這是對學生的充分信任,也提高了課堂的效率,培養了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
2.突出了以“讀”為本,課堂上學生都在進行有效的朗讀,識記生字的初讀、讀圖后的精讀、以及理解課文后的品讀,讀的目的性明確而且讀的層次也十分明顯。不是為了讀而讀。學生每一遍朗讀都有每一遍的收獲,在朗讀中,理解了課文、體會到了作者的感情。
3.突出了語文的工具性。充分抓住課文的特點,引導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同時,注意引導學生提煉出課文的寫作特點,并且引導學生進行習作練習,如:課后作業的設置,就充分體現了這一目的。
4.突出了“圖文結合”。如在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先看圖談談自己從圖上看到了什么,有什么體會,讓學生先建立感性認識,接下來再讓學生讀課文,找出作者描寫圖畫的句子,對照圖畫,進行品讀,同時了解作者聯想的內容,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再來進行感情朗讀,再讀后,讓學生再來看圖自己介紹一下畫中的內容。這樣既尊重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同時又教給了學生習作的方法,可謂“獨具匠心”,同時也突出了課文的學習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