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穗》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 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圖文對照、理解重點詞句體會農民勞動的辛苦,增強對勞動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2、通過圖文對照的實踐學習,領悟看圖學文的方法。
3、引導學生感悟“寫實―聯想”的表達特點。
教學重難點
1、理解重點詞句,學習作者具體描寫的寫作方法,從中感受勞動的艱辛,增強對勞動者的理解和同情,喚醒學生對勞動者的尊重,激發學生對勞動的熱情;
2、通過圖文對照的方法,使學生領悟看圖學文、寫文的方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積累視窗:常規誦讀(課前三分鐘)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詩歌導入(師白:閉目聆聽,想象畫面)
金黃的稻束站在
割過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無數個疲倦的母親,
黃昏路上我看見那皺了的美麗的臉,
收獲日的滿月在
高聳的樹巔上,
暮色里,遠山
圍著我們的心邊,
沒有一個雕像比這更靜默。
肩荷著那偉大的疲倦,
你們
在這伸向遠遠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腳下一條流去的小河,
而你們站在那兒,
將成為人類的一個思想。
師: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提示:在一個怎樣的季節有著怎樣的一群人?)
生:……
師小結導入課題:收獲的季節,剛收割過的田里,疲倦的母親,沐浴著落日余暉,還在不知疲憊地艱辛地勞動著……這怎不使我們聯想到19世紀著名農民畫家米勒的杰作來——
板書課題:拾穗(生齊讀)
師:讓我們再次走近米勒,走進《拾穗》,一起來分享這幅畫和課文的藝術魅力。
二、走近米勒,了解《拾穗》。
1、看圖知畫家:
出示燈片:走近米勒——拿著畫筆當鋤頭的農民畫家
師:米勒是一個怎樣的畫家?他留給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生:個別匯報
師(出示課件作補充):
2、賞畫知作品:
師:同學們,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再次來欣賞《拾穗》這幅名畫吧!
課件出示:
你從圖上看到了什么?由此你又想到了些什么?(配備拾穗插圖)
生(自由發言):……(老師相機指導學生表達圖畫內容)
師小結過渡:同學們,剛才我們仔細地觀察了這幅油畫,并說出了我們的所見所感及其聯想。課文的作者也像我們一樣欣賞了這幅世界名畫,并用生動的語言、具體的描寫描繪了畫面內容。這堂課,就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作者是怎樣將畫面內容寫得具體生動、真實感人的?(巧用標點符號“?”明確本節課集中探究目標)
(板書:?具體生動、真實感人)
三、走進《拾穗》,感悟寫法。
一)精讀細品,小組合作。
燈片出示導學提示:
讀課文2—4自然段,找一找其中的哪些內容是可以在畫上看到的?一邊讀一邊畫下來。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畫)
2、小組交流自己畫出來的句子并討論:作者是抓住了哪些方面對人物進行刻畫、描寫的?(動作、神態)
3、小組代表匯報展示合作學習成果“2”。
二)、集中探究,引導發現。
師生互動學習——賞讀發現
1、根據學生的匯報相機出示以下課件之一集體探究性學習:
細讀學生找出的這些句子,邊讀邊引導學生發現作者從人物外貌、神態、動作等方面寫實的表達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