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的主人》教學反思
第二課時,在復習完詞語后(還是沒有解決感情朗讀的問題,雖然我心里真想糾正的,可到了課堂上反而是我放不開手腳而沒有這么做),讓學生又一次的分段落朗讀全文,同時還是思考誰是黃河的主人。交流時,第一位學生站起來說是“艄公”,我沒有予以評價,而是讓學生拿出詞典查找“艄公”的意思,很快學生都知道是指撐船的人。在了解什么叫“艄公”后,我請學生再看看有無不同意見或有無發現什么不對的地方,在短時間的沉默之后,終于有幾只手舉了起來,我請其中的一位起來說,他說艄公的概念太廣了,不能說所有的艄公都是黃河的主人,應該是在黃河上撐羊皮筏子的艄公。一切都那么順利,第一個問題學生利用自己讀書,查詞典就解決了。我也沒費多大的力,一切都很輕松。沒想到的就是在這輕松的背后卻暗含著接下來的一大尷尬失敗。解決了“黃河的主人指誰”,接下來就解決“為什么在黃河上撐羊皮筏子的艄公就是黃河的主人?”我本以為因為前面的這些字詞分析,學生應該能很快地了解原因的。但事與愿違,學生基本上是回答不出這個問題,最后也是在再三啟發暗示下,才三三兩兩地找出了理由。
課后我仔細地想了一番,最后認為造成這次失敗的主要原因還是在于我。其一、學生對黃河的了解知之甚少,但課前我卻沒有布置學生搜集相關的資料。讓學生對黃河有一定的了解,因而對于文中描寫的黃河的語句沒能產生共鳴。讓學生自由表達,讓他們展示一幅幅黃河的畫面,就顯得那么枯燥,空白。本來通過文章中的文字展開想象,最后再回到文字上來,將文字中的氣勢用語言來進行拓寬,認識了黃河的洶涌,對于艄公的勇敢、智慧、鎮靜、機敏就會有更深的認識。但由于我的第一步沒走好,加之后面也沒有把精心準備的多媒體可見利用好,更是讓學生的頭腦中顯得那么的空洞。其二、古語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夫觀文者披文以入情。” 老師用真摯的情感激發學生,打動學生,感染學生,甚至震撼學生。但我首先就沒有情動,所以學生就別談了,看來課前自己的準備還是不夠充分,對教材的理解、分析還不到位。在課堂上學生的情感難以得到充分抒發,才能難以得到充分展示,個性難以得到充分張揚,雖然他們是自由的、充實的、快樂的、幸福的,但這都是浮于表面的。其三、在本堂課上,學生的朗讀訓練也未指導到位,從上課伊始時就顯得冷淡,學生難以真正入境,課堂氣氛也就難以活躍起來了,尤其在解決“為什么說在黃河上撐船的艄公是黃河的主人?”這一難點問題時,更加明顯。
新課程如何轉入課堂實踐,我們的教師關注點是什么,通過這堂課的教學讓我對此又有了新的認識。有批判地在行動結束后進行反思,這種反思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新課程的教學需要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動才能達成有效結果。這種教學方式的變革,只有經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才能體現出來。語文教學關注的不僅是知識(結果)的本身,更是活動的過程、方法,及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品味和運用,這是動態的、鮮活的、富于變化的過程。教師要敢于擺脫教材和預設教案的束縛,明確自己的引導、啟發、點撥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而不是設置圈套,變相牽引,這樣才能收到好的教學效果。新課程理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參與的平等對話的過程,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引導者、促進者、合作者。新理念下的語文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的開放式教學,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達成一定的教學目標,教師要在深入研討課文、全面篩選資料、細致了解學生的前提下,考慮“一種”或“幾種”教學思路,選用恰當的教學方式方法組織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