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最美的“番茄太陽”?
經過認真考慮和仔細篩選,終于定下了要上的課:《“番茄太陽”》,這篇感人至深的課文。
故事的主人公是盲人明明,她雖然生下來就看不見美好的世界,可是她美麗可愛,聰明機靈,樂觀堅強,對生活充滿了熱愛,懂得關愛別人。“我”也是個腿有殘疾的人,對生活失去了信心,覺得周圍一片灰暗。和她相識雖然較短,但她帶給了“我”許多快樂。有一天,她想知道太陽是什么樣子的,她爸爸就挑了一個大大的番茄放在她手上,告訴她太陽就像番茄一樣。后來,有人為明明捐獻了眼角膜,臨分別時,明明對“我”說:“阿姨,媽媽說我的眼睛是好心人給我的。等我好了,等我長大了,我把我的腿給你,好不好?”可愛的明明,當她知道有人為她捐獻了眼角膜時,她想到的是像好心人一樣,等長大了把自己的腿給“我”。她純真善良的心靈,就像一顆紅紅的“番茄太陽”一直掛在“我”的心中,溫暖著“我”的心。
再深入到文本里去,和文本對話,和課文里的每個人對話,心里除了感動還是感動。明明的父母,一對普通的年輕夫妻用他們的拳拳愛心,細心呵護一顆弱小心靈的成長,為明明撐起了一片晴天,讓眼前黑暗一片的明明心頭卻是無限光明溫暖。他們不就是明明的“番茄太陽”嗎?
明明,這個愛笑的盲人小姑娘,她把快樂傳遞給了“我”,她堅強樂觀的心態感染了“我”,她純真善良的心靈感動了“我”,她不正是那顆最美的“番茄太陽”嗎?
又去讀了作者衛宣利的其它作品,她用她殘疾的身軀寫了一篇又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她把她感悟到的愛用飽含深情的文字描述給我們廣大讀者,她不也是一顆最美的“番茄太陽”嗎?
還有那個捐獻眼角膜的好心人,他用他的愛心讓一個長期生活在黑暗里的小女孩重獲光明,他就是一顆最美的“番茄太陽”。
忽然就想起了許多人,想起了過去看過的許多感人的文章。想起史鐵生,想起了他的《我與地壇》,母親是他的“番茄太陽”,因為他的勇氣和執著,他也成了身處逆境心懷理想的人們心中那顆永遠鮮亮的“番茄太陽”。想起了海倫•凱勒,想起她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個生活在黑暗中卻又給人類帶來光明的堅強女性,一個活了88個春秋,卻熬過了87年無光、無聲、無語的孤絕歲月的弱女子。她用殘疾的身軀全力奔走,建立起了一家家慈善機構,為殘疾人造福。她是殘疾人心中的“番茄太陽”,也是每一個健全人心中的“番茄太陽”。想起了春晚《千手觀音》中那群美麗的聾啞姑娘,想起了《蘋果樹》里被喻為“蘋果樹”的父母……
重讀《親人節快樂》,仍被感動得熱淚盈眶。費盡心思為媽媽找到最愛的那首歌的小男孩、在廣場上放音樂的中年人、開灑水車的年輕人……他們每一個都是那顆最美最美的番茄太陽。
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有愛,到處都有傳遞愛心的使者,他們都是最美的“番茄太陽”!
附:
親人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