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儀休拒收禮物(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四年級下第10課)
【教材一讀】這篇課文是個獨幕劇,講的是兩千多年前魯國的宰相公儀休拒收某大夫讓管家送來的鯉魚中。劇本開頭先寫明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方括號里主要交代人物活動情況。劇本主體是人物對話,也叫臺詞。括號內交代的是人物說話時的表情、動作等,按照劇情的發展,這個獨幕劇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過公儀休與學生子明的對話,反映出公儀休是一個愛吃魚的人;第二部分寫公儀休拒收某大夫讓管家送來的鯉魚;第三部分寫公儀休告訴子明,自己拒收鯉魚是遵守國家的法紀,要吃魚得自己買。課文劇情雖然簡單,但人物性格鮮明,充分體現了獨幕劇的特點,以身作則、清正闡明、聰明機智的品質躍然紙上。
【教學目標】
1.能分角色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3個字只識不寫。認識1個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了解獨幕劇的特點,學會閱讀劇本。
4.理解公儀休最后一段話的含義,體會公儀休清正廉明的品格。
【教學過程預設】
一、簡介劇本特點
1.前兩天我們分別認識了兩位個性鮮明的歷史人物,他們是——(學生交流)
2.今天我們要繼續來認識一位,板書課題。生齊讀課題。大家飛快地瀏覽一下課文,你發現課文與我們平時學的課文有什么不同?
板書:獨幕劇
介紹獨幕劇特點:開頭交代時間、地點、人物。方括號里交代的是布景和人物活動等。括號交代的是人物說話時的語氣、動作等。幕起就是幕布拉開,幕落就是幕布閉合。劇本的朗讀只需讀人物的對話。括號里的話提示了說話時的神態和語氣,不要讀出來,但朗讀時要注意把它表現出來。
二、初讀感知,了解劇本特點。
1.自讀課文,要求:讀通句子,讀準字音,難讀處多讀幾遍。想想這篇課文講了什么。
2.學生自學,老師巡視。
3.檢查自學情況:
(1)出示詞語:拒收 魯國 宰相 盛情 腥味 無可奈何 違犯 恍然大悟
嘔吐 回味 鮮美 務必 難免 日夜操勞
指名讀,讀準音,齊讀,質疑,互相解疑
(2)分幾部分讀課文。問:公儀休拒收的禮物是什么?(兩條活鯉魚)古時候的魯國,水產品奇缺,所以當時有一句名言“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是說魚和熊掌一樣珍貴。這兩條活鯉魚可是很難得的禮物呀!可公儀休為什么不收呢?
他的學生子明和我們同樣感到很不理解,誰能找到子明的疑問并讀給大家聽一聽?
4.指名讀子明的話,即“老師,您不是很喜歡吃魚的嗎?現在有人送魚來,您卻不接受,這是為什么呢?”及時評價、鼓勵,指導學生讀好疑問的語氣。
三、自主解疑,品讀文本。
(一)以疑設疑,學習“公儀休愛吃魚”的環節。
1.你認為公儀休愛吃魚嗎?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呢?帶著這個問題邊讀邊想,找到答案畫下來,多讀幾遍,有想法可以寫在旁邊。
2.學生自讀,完成后先同位再集體交流。
(1)指名讀體現公儀休愛吃魚的句子,即“嗯,剛吃過……心滿意足了”。
(2)師引導:讀書要品味出文章內涵,讀出感情來,應做到口到、眼到、心到。即讀到哪個句子,眼睛就要盯住重點詞語,心里就要去體會人物說話時的表情、動作、神態等。
(3)指導感情朗讀,抓住“回味似的”、“實在是鮮美呀!”、“心滿意足了!”等詞語并輔以表情、動作等,讀好人物對話。